俗話說“那小子可不是什麼省油的燈”,“省油燈”到底有多省油?

俗話說“那小子可不是什麼省油的燈”,“省油燈”到底有多省油?

我們平日裡常聽人說,“那小子可不是什麼省油的燈”。這裡的“省油燈”可並非無稽之詞,而是古時確確實實存在的一項黑科技。即便您知道“那小子”究竟有多不省油,也未必能想象出省油燈究竟有多省油,因為就連陸游用過後也忍不住要為它賦詩兩首。

一、陸游安利的“省油燈”

北宋初年之時,宋白曾任玉津(今樂山南郊區)令,他在當地用過一盞“省油燈”,頗感驚豔,於是作了一首《省油燈盞詩》。大約過了一百多年後,南宋著名文學大家陸游讀到了這首詩,為此,陸游在早年客居四川之時,特地對當地邛窯盛產的省油燈作了一番研究。他在《老學庵筆記》中寫道:“宋文安公集中,有省油燈盞詩。今漢嘉有之,蓋夾燈盞也。一端作小竅,注清水於其中,每夕一易之。尋常盞為火所灼而燥,故速幹。此獨不然,其省油幾半。”

陸游說此地所產的省油燈是帶有夾層的燈盞,燈體的一邊有一小孔,可以往裡注入清水。一般的燈盞被高溫燃燒的燈油所灼烤,燈油耗得頗快,而這省油燈則不同,使用的時候往往可省將近一半的燈油。

陸游十分推崇這神奇的省油燈,不僅將其記錄了下來,還為它作過兩首詩。

俗話說“那小子可不是什麼省油的燈”,“省油燈”到底有多省油?

當時四川的邛窯是盛產省油燈的地方,一些當地官員甚至將此處所產的省油燈作為禮物饋贈京城達官好友。在那時,蠟燭對於尋常百姓來說還是較為昂貴的照明工具,特別是秉燭夜讀更是所費頗多。相對來說,點一盞省油燈就要省錢得多了。現代學者張彥曉據《續資治通鑑長編》中的記載計算出,宋代時尋常百姓所使用的蠟燭價格大約為每根18至20文錢,徹夜秉燭則需3至4根蠟燭。而若是點油燈,每夜一瓶燈油只消四五文,再加上省油燈“省油幾半”來計算,則每夜只需3文錢左右便可,實在是省油又省錢。

俗話說“那小子可不是什麼省油的燈”,“省油燈”到底有多省油?

二、省油的黑科技

那麼古人究竟是用了什麼方法打造出如此省油的神器呢?答案就在省油燈的設計上。省油燈一般都設有夾層,上層盛油,下層貯水,而關鍵就在這下層。點燃燈油前,先往注水孔中注入冷水,當燈盞點燃後,下層低溫的冷水能降低上層燈油在持續燃燒時所產生的高溫。與油相比,水在受熱時蒸發速度更快,並會不斷吸收燈油燃燒所產生的熱量,這樣就可以避免因油溫過高而致使燈油急速蒸發、快速耗油的狀況。最終不僅能達到省油的效果,同時還能減少燃燒所產生的菸灰,使屋內更為潔淨。若每日按時更換盞中冷水,便能達到持續降溫省油的效用了。

俗話說“那小子可不是什麼省油的燈”,“省油燈”到底有多省油?

俗話說“那小子可不是什麼省油的燈”,“省油燈”到底有多省油?

中國古代歷來重視環保節能的概念,漢朝時便有可以吸納菸灰、淨化空氣的“長信宮燈”,而“省油燈”也是這一環保節能理念的延續。

三、省油燈的進階之路

省油燈所使用的這種物理方法,在如今被稱為水套冷卻法。隨著古人對於這一原理認識的逐步深入,省油燈的性能也得到了不斷的提升。

匠人們通過對燈體形狀、比例的改變,加大了燈內的貯水空間,調節了水位,使其省油的功效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

在唐宋早期,省油燈的設計所使用的是封閉式冷卻原理,主要是在燈盞側壁開注水孔,儲水位相對較低,蓄水量也較少。後來又逐漸演變為高注式注水孔,主要區別在於孔位的高低,儲水量也有了增加。到了宋元時期,人們開始採用敞開式冷卻原理,這使省油燈原來的注水小孔變成了敞開式注水廣口,更便於水量的增減,也使水位與油位可以達到平齊。雖然造型設計上略有改變,但這段時期的省油燈都還是利用冷水的特性來實現省油的目的。而到了明清時期省油燈的製造原理便有了重大的變化。

俗話說“那小子可不是什麼省油的燈”,“省油燈”到底有多省油?

明清時的省油燈首先從燈型上就有了很大的改變,成為一種不帶注水口的封閉式長流壺形燈。既然取消了注水口,也就意味著不再使用清水作為省油燈的冷卻劑,而是將盛油盞置於封閉的燈腹之中,這樣的封閉式設計使燈油不易蒸發,燈芯距離油池也更遠了,能使燈盞長時間保持在低溫狀態,同樣也達到了省油的效果。明清省油燈的設計更為精巧節能,逐漸取代了之前各種形制的省油燈。

俗話說“那小子可不是什麼省油的燈”,“省油燈”到底有多省油?

據目前資料來看,我國古代的省油燈自唐朝時始見記載,這說明至少在唐朝時人們就已經認識並能熟練運用水套冷卻法。而在省油燈歷經多代改進,甚至不再利用這一原理之後,西方才於19世紀中葉開始認識並逐漸採用這一物理原理。

參考資料:《續資治通鑑長編》、《唐宋時期邛窯省油燈設計研究》、《唐宋的省油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