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蟲夏草到底是蟲還是草?

冬天是蟲,夏天是草?相信第一次遇到這個名字或看到實物的人,大都是這麼認為的。在蒲松齡《聊齋志異外集》裡對冬蟲夏草如此描畫:“冬蟲夏草名符實,變化生成一氣通,一物竟能兼動植,世間物理信難窮”。

現在看來,是蒲先生錯了,在這件事上,他顯然犯了錯誤。因為冬蟲夏草既不是蟲,也不是草,更沒有身兼動物和植物,而是一種僅僅披著蟲皮的真菌,是冬蟲夏草菌和蝙蝠蛾科幼蟲的複合體,主要產於中國大陸青海、西藏、四川、雲南、甘肅五省的高寒地帶和雪山草原。

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盛夏時分,冰雪消融,滿身花斑的雌雄蝙蝠蛾在草叢間翩翩然雙宿雙飛,然後在葉子間產下它們的愛情結晶——卵。入秋後,卵開始孵化成幼蟲,以植物葉子為食。冬天來臨時,蝙蝠蛾幼蟲會隨雨水進入潮溼而溫暖的地下,以度過高原寒冷異常的隆冬。好在滿山遍野都生長著莎草科、菊科、豆科、蓼科和蒿草類植物,它們的莖和嫩根多汁又有營養,是幼蟲們越冬充足的“糧食儲備”。

不是每條幼蟲都能享用這些冬天裡的美味。大多數蝙蝠蛾幼蟲還沒有來得及進到土裡,便被螞蟻、草蝠蛾、山蝴蝶、鳥類等天敵捕食,剩下的,還要能幸運地躲過牛群、羊群的蹄甲,躲過食草動物們的嘴巴——吃草時連同幼蟲一同吞下。

和這些瞬間的劫難比起來,被冬蟲夏草菌入侵,則是一個漫長而無比痛苦的過程。

如果蝙蝠蛾的幼蟲在整個冬季,沒有遇到冬蟲夏草菌,那麼溫暖的地下“糧倉”真可謂蟲子們的“伊甸園”,它們會把自己養得潔白豐腴。然而,對大多數蝙蝠蛾幼蟲來說,短暫的歡樂生活會終結於和一種真菌的偶遇,“伊甸園”隨即成為它們的墳墓!

在幾乎同一海拔的地方,還生存著一種真菌叫冬蟲夏草菌。入冬後,冬蟲夏草菌成熟的子囊孢子,從子實體彈出後,也隨雨水滲入土裡,一旦發現蝙蝠蛾的幼蟲,便迫不及待地黏附在蟲子們柔軟的體表,快速膨大並伸出芽管,鑽進蟲子狹窄的體腔,以幼蟲的內臟為養料,滋生出無數圓柱形的菌絲,並隨蟲子的體液在體內循環。

可憐的蟲子,根本無法擺脫蟲草菌的蠻橫入侵,眼睜睜任憑蟲草菌以出芽的方式,在自己體內反覆增殖卻無能無力。這種致命的侵染要維持2~3周。隨著蝙蝠蛾幼蟲生命體徵的一天天消逝,它的五臟六腑逐漸被堅硬的蟲草菌絲體塞滿。剛剛進入“伊甸園”時柔軟蠕動的蝙蝠蛾幼蟲,從此成為堅硬的僵蟲形菌核。

冬蟲夏草菌斷了食物來源後,安然進入休眠期。來年春末夏初,從蟲子的頭部會長出一根圓棒狀的子實體。這根從土裡竄出的紫紅色傢伙,高約二至五釐米,頂端有菠蘿狀的囊殼,怎麼看都像是一株“草”,即所謂的“夏草”。

當然,這“草”,是從冬蟲夏草菌絲上結出的“果實”,真菌學家稱之為“子囊果”,一顆“果實”上長著數以億萬計的種子——“子囊孢子”,這些孢子離開母體後,如果沒有找到蝙蝠蛾幼蟲的話,只能存活40天左右。大部分蟲草菌孢子離開母體後在風中飄散,自然結束自己的生命,只有很少一部分隨雨水滲入土壤,找到蝙蝠蛾的幼蟲,從此過上可恥的寄生生活,如此年復一年,日復一日。

秋季,剛剛從卵裡孵化出的蝙蝠蛾幼蟲,如果不幸吃到附有蟲草真菌的葉子,也會在冬天裡變成蟲草。

至於為什麼冬蟲夏草菌不去感染菜青蟲或其他蟲體,偏偏就認定蝙蝠蛾幼蟲?這其中的玄機,至今尚沒有人能真正搞清楚。

也不是任何地方都能生長冬蟲夏草。

適宜冬蟲夏草生長的高寒草甸土壤多呈黑褐色,含水量常年在30%到50%之間,普遍有10到30釐米的腐殖質層,適合各種菌類的繁殖。在我國,冬蟲夏草只出產於以青藏高原為中心,海拔3500~6000米的高寒溼潤的高山灌叢和高山草甸上,集中分佈在海拔4200~5000米的垂直高度內……

揚手是春,落手是秋,在這一揚一落之間,有多少蝙蝠蛾幼蟲在極度的痛苦中,成為蟲草菌一襲華麗麗的皮?又有多少人為了找到冬蟲夏草,不惜將雪線附近的草甸和山坡掘地三尺,留下千瘡百孔?

這些坑洞寸草不生,它們是整個草甸走上沙化、荒漠化的“不歸路”啊!

在雪域高原的“眼裡”,瘋狂“挖草人”的濫採強挖,與蝙蝠蛾幼蟲眼裡的蟲草菌絲體,何其相似!


冬蟲夏草到底是蟲還是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