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的悲慘人生:苦難是成長的催化劑,成熟與痛苦伴生

一般人提起童年,似乎總和天真、爛漫掛鉤。但是在去年上映的電影《何以為家》中,觀眾們看到了一個孩子的悲慘生活,這是一部描寫苦難的電影,情節在帶給大家震撼的同時,也反應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痛苦和磨難是成長的催化劑,如果生活足夠艱難,一個孩子也能變得成熟滄桑。

1.十二歲的年紀,卻擁有四十歲的滄桑

電影一開場,十二歲的男孩贊恩走上法庭,在法官的詢問下,說出自己來到這裡的理由——起訴自己的父母。他的模樣很稚嫩,站在原告席後,僅比桌子高出一個腦袋。但是他表情漠然、疲憊,眼中沒有任何神采,反而充滿滄桑,好像身體裡住著一個四十歲男人的靈魂。

《何以為家》的悲慘人生:苦難是成長的催化劑,成熟與痛苦伴生

年幼的贊恩,在影片中展現了和年齡不符的冷靜和成熟。他說話的時候沉著的像個成年人,做事情幹練有條理。他敏銳的意識到,那個總是給妹妹零食的阿薩德不懷好意,在發現妹妹薩哈來例假後,贊恩的處理方式毫不拖泥帶水。

《何以為家》的悲慘人生:苦難是成長的催化劑,成熟與痛苦伴生

他把妹妹帶到公共廁所,幫妹妹清洗了染血的內衣,然後脫下自己的襯衫讓她墊在褲子裡應急。之後又幫妹妹買了衛生棉,並告訴她這不能讓媽媽知道,因為他早就已經從別人的經歷中意識到,女孩子在來了例假之後,便會被家人"嫁出去",換取低廉的錢財。

《何以為家》的悲慘人生:苦難是成長的催化劑,成熟與痛苦伴生

在阿薩德和父親登門拜訪之後,贊恩察覺自己擔心的事情還是要發生,決心帶妹妹離開,他冷靜純熟的收拾衣服,對超市買日用品,老練的和客運司機還價。這樣的贊恩,無論怎麼看,都很難讓人相信他還是個孩子,他看問題的遠見和完整性,以及與外人打交道的圓滑,都成熟過了頭。

《何以為家》的悲慘人生:苦難是成長的催化劑,成熟與痛苦伴生

是什麼奪走他了他的天真和孩子氣?又是什麼,讓他變得這樣早熟?答案呼之欲出,那就是生活的苦痛、絕望和磨難。

2.沒有搖籃的童年,苦難是成長的催化劑

贊恩早熟,是因為悲慘的家庭環境和險惡的生活。他生活黎巴嫩的貧困區,家中有七個兄弟姐妹,居住在狹窄破舊的出租屋中,只能睡在地板上。貧窮的家庭僅能撫養他們長大,贊恩沒有機會上學,十二歲的他早早的便開始打工賺錢,給小賣店送貨、整理商品,或者和妹妹一起去街上兜售果汁。

《何以為家》的悲慘人生:苦難是成長的催化劑,成熟與痛苦伴生

在貧窮面前,尊嚴被捨棄、踐踏。普通小孩童年和搖籃為伴,但是像贊恩這樣的孩子,沒有搖籃,苦難成為他成長的催化劑。他圍觀了別人的悲慘遭遇,接觸了世界的惡意,才會以一顆警惕的心看待這個世界。

因為目睹艾麗婭被家人嫁給混蛋,贊恩才會幫妹妹掩飾來例假的事實,因為生活貧苦,他才學會自制果汁拿去賣,並嫻熟的給客人推銷逼的他提前長大。現在的人經常說,想成熟的話,就走出生活的舒適區,但是在贊恩的世界裡,舒適區這個概念從沒有存在過。

《何以為家》的悲慘人生:苦難是成長的催化劑,成熟與痛苦伴生

生活危機四伏,父母生而不養,同齡人在父母的懷裡撒嬌的時候,他要去藥店騙取曲馬多交給父母;同齡人擁有數不盡的玩具和零食的時候,他在努力的搬起沉重的煤氣罐。一地狼藉的生活推著他向前走,不是贊恩選擇了成長,而是成長選擇了贊恩。

《何以為家》的悲慘人生:苦難是成長的催化劑,成熟與痛苦伴生

但影片中讓人感到欣慰的是,即便日子如此難熬,但贊恩還是在努力的做一個善良的人。他想過脫離父母生活,認真的去快餐店詢問有沒有工作機會,拒絕別人施捨的食物。這是最大的幸運,雖然他被強制長大,但是依然擁有了正常的三觀。

電影中,贊恩沒能改變自己或妹妹的命運,父母為了房租把妹妹嫁給房東,最終她因為懷孕生子而死。贊恩離家出走,卻無法謀生,和善良的黑人女工同住,但是她因為沒有戶口被捕,留下贊恩和她年幼的孩子相依為命。贊恩想盡一切辦法賺錢養活自己和這個小弟弟,卻被房東針對,為了兩個人都能活下去,他賣掉了這個孩子。

《何以為家》的悲慘人生:苦難是成長的催化劑,成熟與痛苦伴生

他因為給妹妹報仇而入獄,在監獄裡,贊恩將父母告上法庭,但是依然不能阻擋父母繼續生育,繼續生而不養。影片最後,拍證件照的贊恩,第一次露出笑容,這個靦腆的笑容足以令人心碎。電影中的悲劇可以延續到生活中,現實永遠比電影精彩,戲裡受苦受難的贊恩,童年同樣悽慘。

3.跳出戲劇之外,成熟與痛苦伴生

《何以為家》的悲慘人生:苦難是成長的催化劑,成熟與痛苦伴生

飾演贊恩的小男孩,現實中就叫贊恩。他演的這麼好,不是因為天生演技精湛,而是因為電影中發生的故事,很大部分是他的親身經歷。離開電影,贊恩依然展示了和年齡不符的成熟,他能冷靜的應付記者的採訪,但是在記者問他想要什麼禮物時,他回答十分催淚,他說自己想要一個睡覺的枕頭。

《何以為家》的悲慘人生:苦難是成長的催化劑,成熟與痛苦伴生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在今天,這句話成為不少人用來稱讚那些過早懂事的孩子。但是沒有人去問這些孩子,他們願不願意"早當家"。在熱播劇《安家》中,孫儷飾演的房似錦就是一個典型案例,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差點沒有辦法活下來,因此工作後的她,做事雷厲風行,二十多歲的人,有著中年人的心態。

《何以為家》的悲慘人生:苦難是成長的催化劑,成熟與痛苦伴生

現實中孫儷和鄧超這對夫婦,同樣童年經歷磨難,如今的觀眾,會誇讚鄧超敬業,不管上綜藝還是拍電視劇,表現永遠是最出彩的那一個。身為明星夫婦,他們二人低調謙遜,鮮少炒作。他們兩個人如此腳踏實地,和苦難的過去不無關係。

《何以為家》的悲慘人生:苦難是成長的催化劑,成熟與痛苦伴生

孫儷年幼時父母離婚,母親帶著微薄的撫養費,帶著她艱難生活。鄧超小時候家庭貧困,父親性格暴躁,捱打是常態。家裡四個孩子,飯都吃不飽。後來憑幸運和韌勁兒考上大學,生活費不夠用,飢一頓飽一頓的熬了過來。因為經受過苦日子,他們二人的性格和其它明星相比,才更踏實,更接地氣。

《何以為家》的悲慘人生:苦難是成長的催化劑,成熟與痛苦伴生

與之相反的,是那些出身優越的"星二代"、"富二代"們的不成熟,張默曾因為打人上頭條,因為容留他人吸毒而入獄。不經歷過坎坷和挫折的人不會成熟,只有幸福安逸的環境才會培養出巨嬰,沒有經歷過饑荒的晉惠帝才能說出"何不食肉糜",而現實中母親早早去世的孩子,四五歲就要學著做飯照顧癱瘓的爸爸。

《何以為家》的悲慘人生:苦難是成長的催化劑,成熟與痛苦伴生

這些案例都說明了,不管是電影還是現實,沒有人是無緣無故長大的,苦難都是是成熟者的影子,成熟與痛苦伴生。成熟當然很好,但是犧牲童年來獲得成長,實在太過殘忍。所幸,生活不是隻有苦難,總有人走出陰霾,擁抱光明。

《何以為家》的悲慘人生:苦難是成長的催化劑,成熟與痛苦伴生

最後,讓我們回到《何以為家》這部電影,該片將一個早熟孩子的悲慘童年展示給大家,這部電影的意義相當複雜,他抨擊了那些不負責任的父母,也對戰爭做著無聲的抗議。贊恩在影片中那些成熟、不符身份的舉動,都是因為戰爭造成的社會動盪,和逃難而造成的家庭困頓。

他的童年時光,沒有零食、玩具和父母的疼愛,而是一直在和這糟糕的生活做抗爭。贊恩的童年越艱難,性格就越成熟,而這也能引發觀眾們對社會問題和家庭倫理的思考。同時,也讓人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磨難讓人成長,但不是所有的磨難都應該被感謝,像贊恩這樣犧牲童年來長大,只能讓人感到心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