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春天》——身份认同困境下的青春叙事

《过春天》这部片子在今年三月上映,恰逢其时。虽然各地风物有所不同,但是春天已经确乎来临了。这部片子之所以被文艺群体偏爱,在豆瓣上打出8.0的高分,也是因为其选取的题材很讨巧。

曾有人评价说华语青春片充斥着堕胎、吵架、离家出走等狗血剧情,或者生造出一个旧日的场景,以青春的名义勾连起观众的学生记忆,似乎没有这些,影片就无法成为一篇合格的青春片。而《过春天》并没有将“怀旧”作为卖点和噱头,也没有简单进行影像的符号化拼贴,而是以“异质人群”——“单非儿童”作为切入口,描绘出一幅让人耳目一新的青春故事。


《过春天》——身份认同困境下的青春叙事


01 “单非儿童”特殊群体在港陆两地的尴尬

单非儿童,是指父母有一方是香港人,另一方不是香港人的孩子。这样群体的形成,根植于改革开放初期,陆深经济地位的悬殊差距,因此很多香港的司机借由工作关系,在深圳又安了一个家。但电影里没有直接点出这一点,以至于有评论者认为电影中女主角的父母是离婚了。电影的细节埋得很隐晦,女主角佩佩第一次去找父亲的时候,周围的环境是停车场和简陋的休息小屋,父亲接了一个电话,是在商谈买房子的事情;而她第二次去找父亲的时候,父亲在和他本来的家庭团聚,此时房子已经买妥,有声音对着父亲说:“宝宝要感谢爷爷,给我们大房子住。”父亲角色的缺位、特殊的家庭背景,是我们的女主角要面临的青春第一个困境。


《过春天》——身份认同困境下的青春叙事

因为这样尴尬的家庭,佩佩在和好朋友吵架的时候,被狠狠地揭了底。佩佩难过地去找父亲,却看到他们一家人在亲热聚餐。玻璃墙像厚障壁,隔开了佩佩和父亲,也是佩佩无法融入到香港的隐喻。这是一个很精妙的镜头,当后来父亲带佩佩去吃饭,他走出餐厅去抽烟,倒影投在玻璃上,而佩佩在屋里吃饭,他们之间的距离看似很近,但是其实很远。让人不由想起《如父如子》中镜头的设计——父亲和儿子并不在一个轴线上,隐射儿子和父亲疏离的关系。


《过春天》——身份认同困境下的青春叙事


《过春天》——身份认同困境下的青春叙事

玻璃也是时时刻刻出现在电影中的隐喻,它是让佩佩反顾自身、反思自己的玻璃,也是隔开佩佩和闺蜜JO的玻璃。因此佩佩做水客、融入花姐的群体似乎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做水客”是影片的中心点,“过春天”这样一个浪漫的名字,就是水客安全过关后的代号。佩佩似乎做得游刃有余,一系列快镜头虽然已经无数次在电影中运用过,似乎已成俗套,但事情顺利和因此生出的自信,也让观众感到观看的快意。在花姐家聚餐吃饭,这一场戏拍得很动人,一群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围聚在一起——夹菜、抢菜,像家人一样相处。正是在这里,她感受到一种比麻将声声的家里更像家的感觉。她有了参与感,有了被称为“佩佩姐”的快乐。


《过春天》——身份认同困境下的青春叙事


02 三角关系中的懵懂爱情

既然是青春片,自然少不了描绘小儿女之间的青涩恋情。在电影中,佩佩、好闺蜜JO和闺蜜男友阿豪便形成了一个尴尬的三角关系,佩佩因为去做水客,阿豪是引介人,这样似乎佩佩和阿豪便背着JO拥有了一个共同的秘密。阿豪在佩佩身上用透明胶带绑手机,可能是青春片拍得最好的暧昧戏——有昏暗的灯光、喘息,但又什么也没有发生。

虽然不能说青春总是残酷,但是电影需要戏剧冲突。和闺蜜男友的暧昧、另起门户做水客被花姐发现以及母亲的经济危机,一同向佩佩袭来。所幸,导演还没那么残忍,让警察破门而入打破了佩佩要被搜身甚至被猥亵的窘境。片尾的用镜很温柔了,色调和钢琴配乐都恰到好处,鲨鱼作为一个意像又再度出现(之前闺蜜男友阿豪身上也纹着鲨鱼)。佩佩放生鲨鱼,和母亲登上山顶之后看到细碎的雪,“春天”终于顺利地过了,青春的萌动和错乱也终将被抚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