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春天》——身份認同困境下的青春敘事

《過春天》這部片子在今年三月上映,恰逢其時。雖然各地風物有所不同,但是春天已經確乎來臨了。這部片子之所以被文藝群體偏愛,在豆瓣上打出8.0的高分,也是因為其選取的題材很討巧。

曾有人評價說華語青春片充斥著墮胎、吵架、離家出走等狗血劇情,或者生造出一箇舊日的場景,以青春的名義勾連起觀眾的學生記憶,似乎沒有這些,影片就無法成為一篇合格的青春片。而《過春天》並沒有將“懷舊”作為賣點和噱頭,也沒有簡單進行影像的符號化拼貼,而是以“異質人群”——“單非兒童”作為切入口,描繪出一幅讓人耳目一新的青春故事。


《過春天》——身份認同困境下的青春敘事


01 “單非兒童”特殊群體在港陸兩地的尷尬

單非兒童,是指父母有一方是香港人,另一方不是香港人的孩子。這樣群體的形成,根植於改革開放初期,陸深經濟地位的懸殊差距,因此很多香港的司機藉由工作關係,在深圳又安了一個家。但電影裡沒有直接點出這一點,以至於有評論者認為電影中女主角的父母是離婚了。電影的細節埋得很隱晦,女主角佩佩第一次去找父親的時候,周圍的環境是停車場和簡陋的休息小屋,父親接了一個電話,是在商談買房子的事情;而她第二次去找父親的時候,父親在和他本來的家庭團聚,此時房子已經買妥,有聲音對著父親說:“寶寶要感謝爺爺,給我們大房子住。”父親角色的缺位、特殊的家庭背景,是我們的女主角要面臨的青春第一個困境。


《過春天》——身份認同困境下的青春敘事

因為這樣尷尬的家庭,佩佩在和好朋友吵架的時候,被狠狠地揭了底。佩佩難過地去找父親,卻看到他們一家人在親熱聚餐。玻璃牆像厚障壁,隔開了佩佩和父親,也是佩佩無法融入到香港的隱喻。這是一個很精妙的鏡頭,當後來父親帶佩佩去吃飯,他走出餐廳去抽菸,倒影投在玻璃上,而佩佩在屋裡吃飯,他們之間的距離看似很近,但是其實很遠。讓人不由想起《如父如子》中鏡頭的設計——父親和兒子並不在一個軸線上,隱射兒子和父親疏離的關係。


《過春天》——身份認同困境下的青春敘事


《過春天》——身份認同困境下的青春敘事

玻璃也是時時刻刻出現在電影中的隱喻,它是讓佩佩反顧自身、反思自己的玻璃,也是隔開佩佩和閨蜜JO的玻璃。因此佩佩做水客、融入花姐的群體似乎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做水客”是影片的中心點,“過春天”這樣一個浪漫的名字,就是水客安全過關後的代號。佩佩似乎做得遊刃有餘,一系列快鏡頭雖然已經無數次在電影中運用過,似乎已成俗套,但事情順利和因此生出的自信,也讓觀眾感到觀看的快意。在花姐家聚餐吃飯,這一場戲拍得很動人,一群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圍聚在一起——夾菜、搶菜,像家人一樣相處。正是在這裡,她感受到一種比麻將聲聲的家裡更像家的感覺。她有了參與感,有了被稱為“佩佩姐”的快樂。


《過春天》——身份認同困境下的青春敘事


02 三角關係中的懵懂愛情

既然是青春片,自然少不了描繪小兒女之間的青澀戀情。在電影中,佩佩、好閨蜜JO和閨蜜男友阿豪便形成了一個尷尬的三角關係,佩佩因為去做水客,阿豪是引介人,這樣似乎佩佩和阿豪便揹著JO擁有了一個共同的秘密。阿豪在佩佩身上用透明膠帶綁手機,可能是青春片拍得最好的曖昧戲——有昏暗的燈光、喘息,但又什麼也沒有發生。

雖然不能說青春總是殘酷,但是電影需要戲劇衝突。和閨蜜男友的曖昧、另起門戶做水客被花姐發現以及母親的經濟危機,一同向佩佩襲來。所幸,導演還沒那麼殘忍,讓警察破門而入打破了佩佩要被搜身甚至被猥褻的窘境。片尾的用鏡很溫柔了,色調和鋼琴配樂都恰到好處,鯊魚作為一個意像又再度出現(之前閨蜜男友阿豪身上也紋著鯊魚)。佩佩放生鯊魚,和母親登上山頂之後看到細碎的雪,“春天”終於順利地過了,青春的萌動和錯亂也終將被撫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