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面教材?美國版孔融讓梨

孔融讓梨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孔融是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孔子的第二十世孫,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個兒子。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四歲時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很懂禮節,巧言擅答。據傳某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父親讓孔融分給兄弟們吃,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給自己,其餘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哥哥弟弟們,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梨,大的應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很讚許地接著問:“那弟弟比你小為什麼梨也比你的大呢?”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應該讓著他。” 看看美國版本的,孔融讓梨,我不讓。

美國某小學學習中國文化,教師講了孔融讓梨的故事,然後問一個學生:
“你會把盤子裡的大梨讓給鄰居男孩嗎?”
這孩子回答:“不會。”
教師問:“為什麼?”
他回答:“他吃什麼東西都會剩下,我如果把大梨給他,他會剩很多,那不浪費了嗎?”
教師問第二個孩子:“你會把大梨讓給別人嗎?”
他也回答:“不會。”
教師問:“為什麼?”
他說:“我揀大的吃,我爸爸媽媽才會高興。”

教師又問第三個孩子:“你會把大梨讓給弟弟嗎?”
他也回答:“不會。”
教師問:“為什麼?”
他說:“大孩子吃大的,小孩子吃小的,這樣才公平。”
教師問第四個孩子:“你會把大梨讓給哥哥嗎?”
他也回答:“不會。”
教師問:“為什麼?”
他說:“我哥哥很壞,我當然不能把大梨讓給他。”
教師再問第五個孩子:“你會把大梨讓給哥哥嗎?”


他挺痛快,說:“會的。”
教師問:“為什麼?”
他說:“我不愛吃梨,都送給他好啦!”

反面教材?美國版孔融讓梨


我們中國人是把孔融讓梨這類故事當成“道德樣板”來宣講的,而美國這位教師,看起來是把這件事當作一個“事例”介紹給學生的故事的結論是,美國教師注重孩子的個人意見,並不強求大家看法一致。


看看一個案例美版的“孔融”不單單是梨子換成蘋果

一個美國罪犯回憶了他在自己年幼時曾經碰到過的這件事情。一次,媽媽在桌上擺了幾個蘋果,問他和弟弟誰要拿一個。他看到中間有一個又大又紅的蘋果,正想說自己想要時。他的弟弟卻搶先說話了,說他想要的正是那個又大又紅的蘋果。頓時,媽媽責罵到,你應當把好東西先讓給別人!當他看到媽媽的憤怒表情時,真是心驚肉跳。於是他乖巧地向他媽媽表示,他願意要那個小蘋果,把大蘋果讓給弟弟。結果,他不僅得到了媽媽的大加讚賞,而且還得到了那個大蘋果。從這件事,他得到了最重要的一條經驗:為了得到你想要的東西,可以撒謊並不擇手段。
腦子裡第一念頭就是感覺這就是現代版的“孔融讓梨”呀。美國的“孔融”為什麼卻因為“讓”而開始走向墮落?我並不相信因為那件事必然會導致一個人的墮落,但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在我們看來如此完美的教育,卻為什麼沒有導致良好的結局。


反面教材?美國版孔融讓梨


顯然,標準答案與“一刀切”有親緣關係,標準答案與形式主義有親緣關係。因為既然是標準答案,其他想法就沒必要考慮了,最多是加以批判而已,要的是“行動一致”(大家拿到一盤梨都把大的讓給別人),至於你心裡怎麼想的,那不重要。表面的一致,好看,那是最重要的。這就是所謂“禮數”。

德育強調的是群體的行為規範,實際上更重要的是個人的自身修養,後者才是真正自覺的道德。法律是強制規範人們外部行為的,道德則是調理人們內心想法的。法律是“外向”的,德育是“內向”的,德育的重點在內不在外。內部的東西最容易作假,所以德育必須注意真實性。這就必須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讓孩子發表對德育案例的真實想法,讓不同的意見互相碰撞,促進學生頭腦中的“道德思考”,以便真正解決他的認識問題。過去管這種事叫做“改造世界觀”,現在看來,稱之為“道德思維教育”更合適一些。德育而 那種只注重外表的“貫徹”式的德育,雖然見效快,卻往往是“豆腐渣工程”。

德育決不能放任自流。教師應該有自己正確的立場,而且應該表明自己的立場,只是教師不應強迫學生贊成自己的看法(強迫只能造成虛偽)。但引導作用不能放棄。上面故事中那位美國教師,這方面做得不夠。畢竟謙讓是一種美德,而所謂謙讓,本質上是需要放棄一些個人利益的。


反面教材?美國版孔融讓梨


教育是一生的事,三省我身,孔融一生是精彩的,難免也會犯大錯誤,有錯要改,不能剛愎自用。

在我們的印象中,

孔融在小時候就是一個“神童”。

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為什麼看了上面的事情,

覺得孔融長大後會如此平庸呢?

其實這是我們的一種“偏見”,

長大後的孔融並不平庸。

我們看看時人的評價就知道了,

陳登說他“博聞強記,奇逸卓犖,吾敬孔文舉。”

禰衡更是稱讚他“大兒孔文舉,

小兒楊德祖,餘子碌碌,莫足數也。”

他是一個文學家,還是“建安七子”之一。

曹丕評價他“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

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

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

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

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

鹹以自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

以此相服,亦良難矣。”

可見他並不平庸,做了這些糊塗事,

說的這些大逆不道的話都是因為他太聰明?




剛愎自用

《御覽》記載:“孔文舉為北海相,有遭父喪,哭泣墓側、色無憔悴,文舉殺之。”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什麼?

當年孔融父親死的時候,

孔融哭得死去活來,

以致於別人的攙扶才能行動。

現在看到別人在墳前哭,

卻絲毫沒有憔悴的顏色,

就因為這樣就把人家殺。

他的左丞相者勸他結交曹操,

現在勢力很大,可以保護北海國。

孔融認為自己是一代名儒,孔子正統自居,

不願意為誰低頭,因此又殺了左丞相者。


反面教材?美國版孔融讓梨

美版的不僅孔融讓梨我不讓,而且上演孔融爭梨


反面教材?美國版孔融讓梨

中國版“孔融讓梨”提倡的是儒家思想的修身自律,學會與人分享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品質。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父母為孩子不分享的行為操的心可以繞地球無數圈。 美版“孔融爭梨”更多地看重人的天性和權利,通過制定和執行規則,實現了人的權利和義務之間、個人利益訴求和社會道德要求之間的統一。沒有誰對誰錯,不過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引起價值觀的不同。

反面教材?美國版孔融讓梨

最後,“孔融讓梨”到底如何教呢? 跨文化交流,任道重遠,這還單單一個美國。最後分享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互換還是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互換都有兩個思想。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努力奮鬥,oliga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