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為什麼有人教科書式隔離38天,有人卻牽連3000人

今年2月初,福建晉江村民王某某從武漢回鄉後,謊稱自己剛從菲律賓回來,接著多次參加千人以上的民俗活動和宴會,導致了52人被集中隔離,3000多人被醫學隨訪並全程監控。


心理分析:為什麼有人教科書式隔離38天,有人卻牽連3000人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前幾天,武漢大學學生郭嶽教科書式隔離38天,期間沒有造成一人感染,治癒後還捐獻血將給重症患者。

我們生活中,儘管有些人只考慮自己完全不顧慮他人,但也總有不乏溫暖的一面,他們像郭嶽一樣,除了自己,他們還會考慮其他人是否會受到傷害,即使那個人是陌生人。我們把這些人稱為利他主義者。


心理分析:為什麼有人教科書式隔離38天,有人卻牽連3000人


我們來回顧一下,郭嶽同學是如何成為利他主義者的:


1、沒確診之前,做足防禦措施,以防萬一


1月23日,郭躍從武漢坐飛機回老家,他戴了三層口罩和手套,整個行程沒有和任何人交談,也沒摘下過口罩,下了飛機後,父親開車來接他,他上車之前,用酒精把自己全身和行李都消毒了遍,並和父親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到了家後,他馬上向社區工作站報備,並自覺在家裡隔離14天。


心理分析:為什麼有人教科書式隔離38天,有人卻牽連3000人


在疫情初期,剛確認人會傳染,我們的防護意識還很薄弱,戴口罩的人也不多,況且,當時郭嶽並未確診。但他卻早早擁有極強的防護意識,給自己戴三層口罩和手套,隨身攜帶酒精,百分之百確保自己不會傳染他人。

這種極強的謹慎意識,普通人一般很難做到!


2、治癒出院後,郭躍回家又自行隔離了28天

後來,郭嶽確診了,幸運的是他是輕症患者,在醫院隔離治療後順利出院。郭嶽出院之後,因為擔心自己還有傳染風險,主動在家隔離14天,後來新聞出現潛伏期超過14天的案例,他有主動在家隔離了14天,加起來將近一個月。


心理分析:為什麼有人教科書式隔離38天,有人卻牽連3000人


如果說出院後的郭嶽自行隔離第一個14天是本分,那麼他主動隔離的第二個14天,則是出於極強的責任心。他不容許任何人因為他造成干擾,儘管是一個微乎其微的概率,但都要把它降為零。

他顯然比任何人都想得更遠,更周全。


3、接到醫院請求電話,馬上答應捐獻血漿

2月22日,郭嶽接到醫院的電話,醫院詢問他可否捐獻血漿。但是,身體尚在恢復期的郭嶽還能隱約感到一些胸悶,但他卻毫不猶豫的答應了,並且在當天捐獻了200毫升的血漿。


心理分析:為什麼有人教科書式隔離38天,有人卻牽連3000人


對於一個處於康復期,身體極度虛弱的人,在情感上他們更需要他人的關心,身體也需要更多的休息。答應捐獻血漿,是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決心,他們等於轉換了角色,從受保護者到成為他人的庇護者,但郭嶽做到了。

就是這樣一個剛成年不久的年輕人,但他卻比任何人都更深思熟慮,更懂得考慮他人,也更善良,更友愛。


諮詢觀察我們身邊,確實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在做一件事情或者做一個決定的時候,不僅僅只考慮到自己,還會考慮他人,他們更具有社會公德心,也更具有同情心,甚至有的時候,他們願意犧牲自己的利益,去幫助那些和自己沒任何關係的人。


心理分析:為什麼有人教科書式隔離38天,有人卻牽連3000人

為什麼有些人就能夠做到利他


在某一個午夜,一個女士開車行駛在美國的五號州際公路上。突然,一隻小狗從馬路邊竄了出來,這位女士馬上做了一個在高速上不應該做的決定,她急轉方向盤試圖躲避小狗。

儘管這樣,小狗還是不可避免的被撞到,女士的車開始甩尾,在高速公路上急速旋轉,最後停在了最內側的快速車道上。當時,車頭正朝著車來的方向,發動機也壞了。


心理分析:為什麼有人教科書式隔離38天,有人卻牽連3000人


在女士以為她就要沒命的時候,一輛車在她對面停了下來,一個她完全不認識的男士冒著生命危險,奔跑著穿4個車道,來幫助女士。這位男士快速地發動機修好,然後把女士的車開到一個安全的地方。在確保她的安全之後,陌生人便開著自己的車揚長而去,連名字也沒留下。

這位女士就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阿比蓋爾·馬什,這件事發生之後,阿比蓋爾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些人就能做出極端的利他行為,他們和普通人有什麼區別。

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她發現那些利他主義者的大腦裡的杏仁核比普通人活躍,體積更大,杏仁核是情緒系統,這也意味著利他主義者能更敏感地識別到他人的痛苦,也更擅長感受他人的恐懼。

舉個例子,現在我們大部人時候扔垃圾到垃圾桶其實是一種習慣,假如這個時候垃圾桶不在附近,我們可能會選擇隨地亂丟,但利他主義者絕不會這樣做,因為他們會把這件事想得更遠,比如說這個垃圾可能會破壞環境,也可能需要增加環衛工人的勞動力,這樣一想,他們就會把垃圾攜帶在身上。

另外,利他主義者他們有這樣一個特點,他們幫助的人並不僅僅侷限於自己的親人或朋友,而是把這個範圍無限擴大,他們對陌生人同樣具備強烈的憐憫心。

比如,捐獻自己健康的腎臟器官給有需要的人,他們並不認識這些人,甚至得不到受捐者的一句感謝,那麼是什麼促使他們做這件事的,捐獻者可能會這樣說:“因為他們需要,所以我就捐。”

看似很普通的一句回答,事實上這句回答也驗證了阿比蓋爾的一個發現,他發現普通的人的內心裡有一個圓圈,這個圓圈是有中心的,從圓圈但外界的距離,長短不一,因此他們對待親人和陌生人的態度是有區別的。


心理分析:為什麼有人教科書式隔離38天,有人卻牽連3000人


而利他主義者,他們內心裡並沒有這樣一個圓圈,當這個圓圈不存在的時候,也就沒有從圓圈以外這樣一個長短不一的距離,也就沒有自我和他人的區別。


心理分析:為什麼有人教科書式隔離38天,有人卻牽連3000人


利他主義者其實就是無中心化的人,他們不會把自己或者親人作為首要的考慮對象,而更多的是以大局為重。

在疫情期間,那些主動請纓加入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他們大部分都是利他主義者,他們冒著生命的危險,犧牲陪伴家人的時光,去做那些他們覺得更值得、更有意義的事。

利他主義者並不覺得自己有多麼的偉大,他們只是在做自己覺得正確的事。


心理分析:為什麼有人教科書式隔離38天,有人卻牽連3000人


利他主義者在生活中更如魚得水

你可能會覺得,犧牲自己健康的肝臟捐獻給他人,或在自己身體虛弱的康復期,還要為他人捐獻血漿,但你可能連對方一句謝謝都不會收到,這是多麼得不償失的行為。

既然,犧牲自己去幫助和自己毫無相干的人,這件事毫無意義,並且得不償失,為什麼要推崇?

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利他主義者可能會比普通人活得更如魚得水。

比如,在一次商業合作中,假如你只考慮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合作者的利益,那麼雖然這次你可能賺的更多,但你們絕不會有下次合作的機會。

但假如,在合作中你更多的考慮對方的利益,那麼下次,你很可能收穫一個更大的合作機會。


心理分析:為什麼有人教科書式隔離38天,有人卻牽連3000人


俗話說,幫助他人,等於成就自己。同時,能幫助他人其實更符合我們的社會風氣,我們會讚揚那些樂於助人的人,批判那些自私自利的人。

但你應該明白一點,你並不應該是為了“成就自己”,才去“幫助他人”

這個順序不能顛倒,因為顛倒了你就不是那個真正的無中心化的人。

事實上,利他主義者除了認為幫助他人是他們應該做的之外,在幫助完他人之後,儘管他們沒有得到受助者的一句謝謝,但在他們的心底裡是舒暢且快樂的,因為這是他們自我肯定的方式之一。

如果你想體驗自我主義者的快樂,不妨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去幫助他人。

關注我的頭條號 用專業的角度剖析生活中的心理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