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這行的祖師爺是誰?

mongchan


漢字,由巖文,陶文,甲骨文,金文,逐漸演變而來。歷經幾千年,到春秋戰國時期,也未能形成體系。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宰相李斯才在大篆基礎上創造了小篆,統一了漢字。而隸書,章隸,章草,楷書,行書,草書,都是由此洐生出來。所以,書法的祖師爺是李斯。




鑑水漁翁


蔡邕(公元133-192年),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人,東漢文學家、書法家、史學家、音樂家。權臣董卓當政時拜左中郎將,故後人也稱他“蔡中郎”。後漢三國時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

蔡邕博學多識,才華橫溢。通經史,好天文,妙操音律,善琴鼓、繪畫,擅長辭章,精工篆隸,尤以隸書著稱。蔡邕在書法方面造詣頗深,南朝梁武帝亦稱其書 “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創“飛白”書體,著《筆論》、《九勢》等,開中國書法理論之先河,被尊為書法之開山鼻祖。

11月4日 週五晚, 於鍾華老師做客上海國家會計學院∙ 書香悅讀∙ 第七期,主講《神人相助:中國書法筆法的祖師爺蔡邕》。他結合了蔡邕的人物生平,書法的藝術本質和哲學依據,以及書法線條的三個美學概念,即“力”、“勢”和“藏”,解析書法筆法,賞析書法作品,審美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最具有經典標誌的民族符號。




書法雖然講究傳承,但書法這行並沒有公認的祖師爺。

木工的祖師爺是魯班,相聲祖師爺東方朔,這些是公認的,但書法上:

有人說小篆的祖師爺是李斯,有人說楷書的祖師爺是鍾繇,有人說草書的祖師爺是張芝,也有人說王羲之名氣最大,稱為“書聖”,他應該是祖師爺,所以總的來說,書法這行並沒有一個公認的祖師爺。

那麼這是什麼原因呢?我認為是以下幾點原因:

1、書法和倉頡造字一樣,文字也並不是倉頡創造的,他只是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蒐集、整理和使用。書法也一樣,無論是李斯、鍾繇、王羲之,他們在書法這行上,也是在前人的經驗傳承上,加入自己的技法和理念,慢慢完善、發揚的。

2、書法藝術太寬廣,沒有任何能稱祖師爺,正如孫過庭《書譜》雲,伯英不真,而點畫狼藉;元常不草,使轉縱橫;就是說每個書法家所擅長的不一樣;而王羲之評價草聖張芝時說:“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好之絕倫,吾弗及也。”意思就是王羲之自已也承認在草書上他不及張芝也。

所以公認書聖的王羲之都不敢自稱祖師爺,那麼歷史上的書法家,又有那個能被稱作書法這行的“祖師爺”呢?

3、書法本來就不是一個行當,書法在最開始的時候,只是用來書寫記事,只是慢慢的發展成了一個藝術,算是從實際應用中,誕生了其輔加功能。而其不像木工、不像相聲他是一門手藝,書法只是讀書人的興趣,就是到當今,書法家也算不上一個真正的職業和行當。


設計師清華vlog


拎不清。



楊炳升66


是啟功先生,請先不要激動,聽我解釋你就明白了。古代沒有專門寫書法這個行業,只有讀書做學問,寫文章,順便看看誰的字好看了,文章好了,就是有學問。文章和字是一體欣賞的。沒有單獨的寫書法這個行業。

彭琰林寫啟功體書法

所以說,書法這“行”的祖師爺是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一任會長就是啟功先生。所以,書法專業的祖師爺是啟功


啟公書畫


這個問題比雞生蛋還是蛋生雞容易。

不論哪種書法,都包括在文字之中。而且不同時期的文字,都具有不同時期審美觀,都有不同時期的書法名人和書寫要求。

漢字,先有漢人後有漢字,這應該是可以肯定的。也就是說漢字書法是我們一代又一代中華子孫創造和完善的,不能歸公於哪一個人!更不能用哪一個人或哪一種書寫形式去綁架和緊固漢字的發展和創新!

布衣居士



李恩之布衣居士


蔡邕(公元133-192年),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人,東漢文學家、書法家、史學家、音樂家。權臣董卓當政時拜左中郎將,故後人也稱他“蔡中郎”。後漢三國時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

蔡邕博學多識,才華橫溢。通經史,好天文,妙操音律,善琴鼓、繪畫,擅長辭章,精工篆隸,尤以隸書著稱。蔡邕在書法方面造詣頗深,南朝梁武帝亦稱其書 “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創“飛白”書體,著《筆論》、《九勢》等,開中國書法理論之先河,被尊為書法之開山鼻祖。11月4日 週五晚, 於鍾華老師做客上海國家會計學院∙ 書香悅讀∙ 第七期,主講《神人相助:中國書法筆法的祖師爺蔡邕》。他結合了蔡邕的人物生平,書法的藝術本質和哲學依據,以及書法線條的三個美學概念,即“力”、“勢”和“藏”,解析書法筆法,賞析書法作品,審美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最具有經典標誌的民族符號。









發現方圓


我認為祖師爺如下:

倉頡 造字 黃帝

李斯 小篆 秦前284年

程邈 隸書 秦

張芝 草書 東漢192年

劉德升 行書 東漢桓帝

鍾繇 楷書 三國魏 151—230

以下為李斯篆書



校傲臨風(書畫)


中國的書法藝術開始於漢字的產生階段,“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語出《書林藻鑑》,馬宗霍輯)因此,產生了文字。書法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畫符號--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

可見象形文字也是一種書法。距今八千多年前,黃河流域出現了磁山、斐李崗文化,在斐李崗出土的手製陶瓷上,有較多的類文字符號,這種符號,是先民們的交際功能、記事功能與圖案裝飾功能的混沌結合,這些雖非現人能識別的漢字,但確是漢字的雛形。

緊接著距今約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出土了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畫的彩陶。這些符號已區別於花紋圖案,把漢文字的發展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接著有二里頭文化和二里崗文化。二里頭文化考古發掘中發現有刻畫記號的陶片,其記號共有二十四種,有的類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單個獨立的字。二里崗文化已發現有文字制度。這裡曾發現過三個有字的骨頭,兩件各一個字,一件十個字,似為練習刻字而刻。這使得文明向前又邁進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種模仿的本能,用於形象某個具體事物。它儘管簡單而又混沌,但它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情趣。這種簡單的文字因此可以稱之為史前的書法。

書法的演變一般是指書法字體的演變。一般說來魏晉時期既是書體的終結期,又是書法技法的集大成期。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書體沿革流變,書法藝術異采迷人。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一直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

從五大書體的演變順序上看,最先有的是篆書,隸定之後有了隸書,隸書快寫有了草書,最後才有了楷書,和楷書的誕生物行書。

從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商周、春秋還有漢代的簡帛朱墨手跡,唐楷的法度,宋人尚意,元明尚態,清代的碑帖之爭等書法演進。

唐代的張懷瓘在《玉堂禁經》中曾說:“夫書,第一用筆,第二識勢,第三裹束。”這句話說得很明白,無論是什麼書體,第一看重的都是“用筆”。

五大書體當中,哪種書體的用筆最規矩呢?哪種書體的用筆最容易學呢?當然是楷書。從這個層面上講,楷書確實是初學者的基礎。所以學習書法還是以楷書為主。


四方匯評


認真瀏覽了幾個同行的回答,然後結合我自己所學的,我也覺得,書法這個行當,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個公認的祖師爺!

書法,也經歷了產生、發展、成熟,這樣的一個過程。在每個階段,都有自己傑出的書法家!但僅僅是書法家,不是祖師爺!在書法史上,行書最負盛名的是王羲之,號稱書聖,但他不是書法的祖師爺;楷書最負盛名的是歐陽詢,多少的人臨摹他的字帖《九成宮》!但他也不是書法的祖師爺!像草書,最負盛名的是唐朝的張旭,後代很多人臨摹他的作品,但他也不是祖師爺!像篆書,最負盛名的恐怕要數李斯,但有多少人認同他是祖師爺呢?沒有!

書法不像其他行當,有一個公認的祖師爺!非得要找一個祖師爺出來,那是很難的!相傳,王獻之是學王羲之的,而王羲之曾經向衛夫人學習!衛夫人曾經和鍾繇練過書法……從這個師徒關係理個頭出來,或許魏國的鐘繇能夠稱個祖師爺!但只是弊人所見,也很難自圓其說,大部分人也不會認同!

是什麼原因導致,書法行業沒有祖師爺呢?我覺得,主要有兩個因素:一個是,文字發展有一個過程,她並不是所有的字體一下子同時出現。這麼一來,每出現一種字體都會出現這種字體的一些書法家!這樣就很難認同,某一個書法家,做鼻祖!另一個原因呢?書法到現在為止,還不是一個獨立的職業,它只是一個附在其他的行業上的“附屬品",產生不了所謂的祖師爺!你們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