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說五十知天命,天命指什麼,能否說說您的看法?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五十知天命,有三點必須知道。

一、知道自己的高度在哪,不怨天尤人。

五十歲已經到了接近老人的年齡了,知道自己的人生已經無法再成長了,不抱怨天與地了。

二、知道自己人生是什麼,不抱怨別人。

事業在五十歲已經趨於平穩,後面的機會就需要給年輕人了,

可能已經到了管理層的職位了。追求的是穩定。

三、知道自己的責任是什麼。

50歲雖然已經不年輕了,但是還是處於堅挺的狀態,

孩子尚小,父母已經年邁,

那麼責任在兩方面就知道並沒有減少,

這時候要擔起家庭的責任,

不能懈怠放鬆,要照顧好家庭。


逃之么么


我來說說“五十知天命”。

子曰:五十知天命。這孔老夫子口裡的“知天命”,泛是指男人的50歲。這個年齡階段,是現代人的中年時期,但在古時,50歲已經是老年人了。

一個到了五十歲這個年齡的人,就該把人情世故與人生百態都看的很清楚了。不再會去過於強求一些並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對一些很棘手的事情也基本能做到淡定自若、並順其自然。但在現實社會中,能真正達到這樣境界的人並不多,甚至是少之又少。

有句俗話說“人到中年萬事休”,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人到五十歲了,就可以退休回家去含飴弄孫頤養天年。而是指人到中年了就不要再去過份的追名逐利,畢竟名和利都是一些外在的東西,可有也可無。

如果人到中年了還因為追逐名利而忽略了陪伴家人,導致自己與家人的關係不和睦,待等到妻兒老小都對自己怨聲載道了,那就會得不償失。

歲到中年,人生過半。不管自己的前半生是否如己所願,過去的終歸是過去了,無論是好是壞,都已經無法再改變。如今人到中年了,就應該當珍惜的珍惜,該遺忘的遺忘,好好的把握當下,不要再做那些會讓自己在今後又會為之後悔的事情。

人到“知天命”的年紀,就應該有種“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的格局與情懷。對於過去能不再耿耿於懷,對於當下能準確審時度勢,對於未來能做到隨遇而安。

人到中年,經歷過了歲月的洗禮和人生的沉澱,也是時候了,此年齡若是再不活明白,那這輩子基本上也就白活了。

五十知天命,天命不可違。有悖天理者,天必懲戒之;順應天道者,天必庇護之。人生,不過如此。


牛哥談人生


董仲舒西漢哲學家,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董仲舒在名著《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結合,創建了以儒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兩千多年。孔子五十歲學了《易經》知道了天命算出一百年後的董仲舒,子曰:修吾書者董仲舒。一次在一個寺廟裡,一位學著發現了一個罐子,罐子裡有六枚金幣,還剩下五枚,寺廟裡的看廟人鍾伯藏其一,被學者揭穿,學者說:修吾書者者董仲舒,金幣有六枚,鍾伯藏其一,鍾伯問學者,你怎麼知道的,學者說,一百年前的孔子算出百年後的事,固把六枚金幣放在罐子裡,把結果寫在罐子裡面。於是種伯拿出手裡的一枚金幣,所以孔子知天命。











小手冰涼_74283125


《論語·學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不同年齡段的總結,也是孔子相信天命的表現。

“天命”是什麼?這是一個古老、複雜而又敏感的問題!

古老是因為在2000多年前,聖人孔子就認同天命論!敏感是因為今天很多人依然把天命與宿命劃等號,把天命論與封建迷信論劃等號。複雜是因為天命實則涉及一門精深的學問一一生命動態學!

對天命的研究與認識,本應該置於生命科學研究的範疇!因為生命科學研究,應該包括靜態的生命體研究和動態的生命行為研究!注重胚胎組織、細胞、基因等研究,這是一種靜態的生命研究,這種研究不能在時空上展開,即不能在時空座標系上對生命行為作出預判描述!拍片、打B超、做CT等,揭示的只是靜態生理的規律與本質。

圍繞天命展開的四柱、運勢、流年、神煞等,則是對生命動態趨勢的關注與研究!忽視並且排斥對天命的研究,或許是現代生命科學研究最大的不足!

時也,命也,運也!這是生命的三個維度!為何命裡三尺,難求一丈?因為一命二運三風水!《易經·繫辭》說:“樂天知命,故不憂。”這裡的“命”指的就是“天命”!

宋朝宰相呂蒙正《命運賦》(又稱寒窯賦)中寫道:“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雞兩翼,飛不過鴉。馬有千里之程,無騎不能自往,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自通。”又說“天不得時,日月無光。地不得時,草木不生。”可見時機、運勢的重要性!

人生,從過程而言,包括前生、今生和來生,因為任何人生都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前後相隨、處於綿延狀態的,是有前因後果的!

人生,從構成而言,包括性命、天命和使命!性命是來自父母的遺傳基因!天命是一個人出生時所處的環境能量場和接收的時空數據包!使命是一個人內心潛在的或大或小、或高或低的理想與目標!任何一個人的一生都有三命:性命、天命和使命!

一點心得,僅供大家參考!



文心龍


是說五十歲之後,知道了理想實現之艱難,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結果。。

“知天命”不是聽天由命、無所作為,而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為但不企求結果。

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後,雖然仍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但對個人榮辱已經淡然。

【出處】《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就能有所成就,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卻又不超出規矩。”

五十歲,人生的重大轉折點。這是一個總結一生的時間拐點,所謂的知天命,我理解的就是指對自己一生的總結而得出自己所取得成績的多少,從而得知自己所創造的價值。更因為自己清楚的感知到自己的生理和身體上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精力也開始出現了懈怠,很難再去創造巔峰了。

對於這種現象的無奈,又無力去化解,所以,從古人開始,就把這種無奈拋給了老天。所以,就出現了天命一詞,再加上自己的無奈總結,也就有了知天命一說。


老書蟲的書架


50歲是一個人從中年步入老年的過渡期,也說明一個人過完了半生,而人到了50歲後也是進入知天命的年紀。天命一般人理解的是上天安排的命運,也決定一個人的壽命有多長,但是也有人說知天命就是看透人生,順應上天的安排。

那麼,這個知天命指的是什麼?

雖然說人的壽命是百歲,但是能活到百歲的人很少,而大部分人都是活到80多歲。所以,人在過了50歲後,面對身體的衰老,年紀的增長,他們對未來的壽命也看淡了。最壞的結果就是50多歲就離開人世,一般結果就是活到七八十歲,最好的結果就是活到百歲。而在古人眼中一個人能活到70多數就算是高壽,所以知天命就是知曉自己的壽命。

不過,知天命不是讓你什麼也不做,就等著命運的降臨,而是讓你全力以赴的為長壽做努力,卻不問結果順其自然。也就是不給自己心理壓力,不勉強自己,保持積極的好心情,避免徒增很多煩惱,影響壽命。醫學研究發現,很多人之所以患病,就是因為長期情緒低落,承受的心理壓力太大,一直勉強自己做嚴重超出個人能力的事情,導致身心疲累被疾病纏身。

還有,人到了50歲後除了知天命,還要知道這2點,對延年益壽有幫助,也有利於日常養生。

先是不勉強自己吃東西,民間一直有一句話叫做能吃是福,吃的多說明胃口好,而且中醫理論中也有腸胃好壽命長的說法。但是,人在年紀大了之後,腸胃衰老速度會加快,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力都在下降,飯量會逐漸的減少。以前吃多少都沒問題,現在吃點飯就會覺得肚子脹得難受,遇到這樣的情況時,就不要逼著自己吃飯。

如果你怕肚子餓的快就把一天的飯分成幾頓吃,這樣就可以在補充營養成分的同時,也能避免餓肚子。很多人把飯量減小當做是身體出現問題了,其實並不是的,只是衰老的正常現象。還有,當你腸胃不好的時候,吃的食物要以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為主,每天適量的吃點粗糧,少吃油脂多的食物。

然後是每天最少抽出20分鐘快走鍛鍊身體,比跑步2小時的效果還好。大家都知道50歲這個年紀,正是贍養父母,培養子女,還要面臨退休的年紀。所以,人在50歲的時候壓力最大,也很容易被疾病找上,而鍛鍊身體提高人體免疫力,就是給自己找到最好的醫生。也就是說,不管你的事業有多忙,每天都要抽出20分鐘快走,鍛鍊身體流汗,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還有抗衰老的作用。而且,快走並不屬於激烈運動,適合所有人做,而一直堅持這樣做的人也更容易健康長壽。

還有,50知天命知道是自己以後要走什麼樣的路,應該做哪些事情。所以,還想奮鬥拼搏的人不要被年紀擊垮,想壽命長的人,更要保養好身體,生病就積極地治病,如果身體很健康就繼續堅持養生。



一棵紮了根的楊樹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

論語裡的這段話其實也是在訴說其孔子的一生,是孔子自述他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得到提高的過程。孔子說:“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時能自立於世;四十歲時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時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了七十歲時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那麼其中最為隱晦的便是孔子所指的“天命”。根據孔子所表達的意思,這個“天命”又有著主觀人生不可抗的因素,也就是說不能改變,只能接受。

那麼何為“天命”,“天命”代表了什麼,又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一代聖人孔子心甘情願接受“天命”這個即定事實,從此豁然開朗呢?這一切都跟孔子的經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孔子出生於沒落的貴族,由於父親的早逝,便跟隨母親至曲阜闕里,過著清貧的生活,從小學習刻苦,好禮而知“六藝”,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此年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第二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之後便開辦私塾,孔子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所以自稱三十歲前後有所成就。這一年,齊景公與晏嬰來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但好景不長,五年後,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準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自己老了,不能用了。孔子只好倉皇又從齊國逃回魯國。其仍然主張“禮樂仁義,仁者愛人”的儒家思想,魯定公時,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與司徒、司馬、司空三卿並列),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攝相事”,“與聞國政”(《史記·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頂峰。由於與當時主宰魯國政權的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政治觀點不和,孔子離開魯國去周遊列國,希望在別的國家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先後到了衛、宋、陳、蔡、楚等國,都沒有受到重用,春秋戰國,禮崩樂壞,諸侯割據,各侯爭相渴望能成為涿鹿中原的霸主,人民處在水火之中,孔子其主張的思想並不被當時的君主所接受,觀其一生政治生涯起伏不定充滿坎坷,心有不甘的同時,也陷入深深的迷茫,史上記載孔子曾多次問道於老子,隨後51歲的孔子帶著失落與迷茫,南至老子故里向老子問學,之後便發出“五十而知天命”“不知命無以為君子”等這樣的感嘆,其後晚年便回到魯國一心一意講學和整理古代文獻資料,不在理會政治紛爭,最終成為一代聖賢。那麼,老子對孔子說了什麼,才最終讓孔子“認命”了呢?

老子,姓李名耳,道教的創始人,著有《道德經》這一偉大著作,道家崇尚自然,無為而治,主張人應該順應自然(宇宙)的發展規律去生存,老子為了開解孔子人在世之時,不能施展其抱負和理想觀點的迷茫,對其說到:“死而不亡者受,形死而神生,身雖已亡,但精神是永存的,如此才可流芳百世。”事實也證明確實如此,於此同時老子又向孔子闡述何為道,何為自然之理,曰:“人生於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人生亦自然之物也,人生有幼、少、狀、老之變化,猶如春夏秋冬之交替,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認自然,終日奔忙,則本性羈絆,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畜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而為之,何勞人為。”

陰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而“天命”其實是宇宙自然賦予萬物的特點,萬物分陰陽,其類型又歸類成五種,為:“金、木、水、火、土。”其特點又分為:“仁、義、禮、智、信。”(金主義,木主仁,水主智,火主禮,土主信。)其相生相剋,各自有著各自的發展規律,人生於自然,也是自然之產物,也脫離不了其五行的特點。由此可看出無論是老子的道法自然,亦或是孔子的中庸之道,其實都出自我國古老的另一部鉅著《易經》,其衍生的智慧無窮無盡,深深的影響著這個古老的華夏民族。其中最為人知的併為:“山(風水)、醫(中醫)、命(八字)、相(相學)、卜(卜卦)。”

孔子所指的“天命”,便是其中的“命”,即傳統的八字命理,現代人多對其有誤解,其實用科學的解釋也可理解為“統計概率學”是古人經過無數的驗證所統計的結果,是智慧的結晶,否則便不會在歷史的長河中永存至今,八字又稱四柱,由人出生的年月日時所組成,共四柱,一柱由兩字構成,分為天干和地支,所以亦稱八字,(天干分十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地支分十二個“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通過出生者所在的月令節氣來判斷其五行能量的強弱,或靜或動,或寒或燥,其性情之類別,其體質之強弱,都有據可依,可通過八字組合看出,運勢的發展規律也有跡可循。命局講究中和,流通,其後天環境運勢適配,從此可看出“中”是極為關鍵,此於中醫之道,中庸之道同承一脈,是我們中華人民寶貴的傳統文化結晶。


風吹的日子


前天,我在“悟空問答”裡剛剛回答了“三十而立”的“立”是什麼意思,被頭條推到了首頁,昨天收到了優質創作的消息。

因為本人熟讀《論語》,一生幾乎沒有間斷過閱讀《論語》,所以對孔子的一些話有點自己的理解。下面我就試著把“知天命”的意思,給大家談談我的看法。

我以為五十而“知天命”,主要包含以下四個方面的意思:

一、與“不惑”不同,40歲的“不惑”主要是指對人和事不迷惑,對相互之間的關係有本質的理解。50歲的“知天命”,是指50歲的人認識到自然宇宙有其獨立而根本的運行規律,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知天命”的人能夠主動自覺地順應天道而為,不會獨逆天行事。

二、知天命就是知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大道理,自己能夠努力的作為,但不刻意的企求其結果。

三、知天命就是對個體的微小有足夠的認識,知道我們僅僅是浩瀚大海中的一小滴水,雖然我們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仍然會奮鬥,但是對個人的榮辱得失已經很淡然了。

四、知天命就是知道50歲的我之所以能夠活成現在的這個樣子,就是天命如此,也就是天命的結果。不管是因為客觀因素的影響,還是因為主觀性格的使然,總之是天命造成的。失不埋怨、達不慶幸。

總之,50歲的人、尤其是50歲的男人,也就是“知天命”的男人,是經驗豐富的人,是目光深邃的人,是頭腦冷靜的人,是性格通達的人。在正常的狀況下,一個人的一生是在這個年齡段才顯得最完美,最有魅力,最有能力。

不知道大家同意不同意我的理解和看法,我是一個字一個字碼出來的,雖然辛苦,但很幸福。




汾河家園


五十歲才是一個男人的見識、能力達到巔峰之時。

五十歲的男人,在家庭裡,上有老人,下有已經長大的孩子,剩下的是照顧老年的父母,為子女掙學費,掙房子掙媳婦,壓力比以前大很多,需要一如既往擼起袖子加油幹。

五十歲的男人,在公司裡,距離退休還早,雖然還是中流砥柱,已經到了不重用,不提拔的年紀,要小心翼翼的好好幹,聽話,不挑三揀四,順利的幹到退休,不要被裁員,降職,落下遺憾。一旦因此失業,壓力會更大。



秋之韻144222708


天命是什麼?通俗說就是老天註定的命運。這樣說可能有點封建迷信,那換個說法,天就是自然,命就是規律。人過五十,如天之中秋,是收穫的季節,也是最美的風景。五十知天命就是認清了人這一輩子的自然規律,並且順應規律,順勢而為。就每個人來說,知道了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有多大本事,能幹多大事;能走多遠、能飛多高了,而且接受這一切。

第一,從事業來講:到了五十歲,無論是農民種地、政界當官還是經商做買賣,都應該是基本定型了。要麼是專家,要麼是老闆,要麼是局處級領導了,如果都不是,恕我直言,那估計下一步也不會有什麼太大的意外驚喜,也別再異想天開成大器了。更重要的是,要接受這個現實,順應這個“天意”,調整心態,適應現實,淡薄名利,知足常樂。

尤其過了五十歲不宜再冒很大風險創業、另起爐灶幹大事了,這個年齡已經贏得起、輸不起了。有人可能會拿褚時健說事,但別忘了,人家可是51歲時已是亞州第一大煙廠玉溪捲菸廠廠長,已經到達人生的巔峰,後來80多歲種“褚橙”再創業成功那只是重回巔峰。

第二,從家庭來講:如果家庭和睦幸福,兒女成年,事業起航,老伴退休在家,每天飯菜飄香待郎歸,那已是天倫之樂,愛情親情滿滿,人間煙火濃濃,唯有倍加珍惜。至於什麼小三小四、新歡舊愛之類的就算了吧、放下吧,什麼年齡幹什麼事,不該浪時還瞎浪,必是兩敗俱傷難收場。

如果你婚姻不順或仍然單身,也該面對現實了,不要再去一根筋地尋覓什麼一見鍾情,也不要刻意找什麼紅顏佳麗,到了這個年齡,善良溫柔比美貌更重要,性格和得來比外表般配重要的多。活在當下,腳踏實地,最浪漫的事,就是有一個知冷知熱的老伴,走不動了還能彼此當成手心裡的寶。

第三,從身體上來講:已能充分認識到,健康才是人生最大的財富。健康是1,其它都是後面的零。這真不是空洞的說教,這是五十歲以後才能真正認識到的“天規鐵律”。因為這個年齡的人,精力下降,體力漸弱,開始感覺到心有餘而和不足了,有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已開始附體,各種藥瓶已隨身攜帶。這時就要服老,聽醫生安排,別較勁,別豪橫。如果身體還不錯,那也別大意,定期體檢,包括防癌體檢也該做了。據一位醫學專家講,尤其男人,體能的下降衰老是斷崖式的,可能說不行就不行,這就需要格外重視定期保養,適度運動,以確保健康為天大的第一要務。因為這是自然規律的要求,也是命運的最好安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