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啃老是種孝順,越啃越光榮

在上海這麼多年,我常常聽到這樣的聲音:

“我創業完全靠我自己,沒用家裡一分錢” ,“我這公司做起來,沒用家裡一點關係和資源”

“我上大學之後,就沒花過家裡一分錢”。

其實在早年,我是認同的,因為我就是這樣過來的,遇到跟自己一樣的人,當然親切可敬。

但是十幾年過去了,我開始覺得,一直強坳這種說法的,多少有點傻,找不到更準確的詞了。

一,喜歡立人設的背後動機是什麼?

只是立一下人設,倒也無妨,可以理解;

但是如果真有人放著家裡的資源不看,把自己和父母完全切割,不是傻帽是什麼。

有時候,啃老是種孝順,越啃越光榮

有一期《康熙來了》,嘉賓是臺灣某著名主持人的女兒。

她說剛進娛樂圈時,接不到機會,沒有收入,也租不起房。但就為了證明自己,梗著不找父親要錢,也不肯借用父親一星半點的資源,生活一度很窘迫,就差去做陪酒小姐了。

有時候,啃老是種孝順,越啃越光榮

年歲漸長,這種事,漸漸開始覺得荒唐:

非要跟一個莫須有的信念較勁,處處和父母劃清界限,受很多沒必要的罪,就算最後如願,這樣的人設也不值錢。

因為,放眼娛樂圈,這樣的人設實還少嗎?很多人壓根不是為了人設,而是,那是他們真實的人生,沒辦法。

論比慘,還輪不上你;論奮鬥結果,你不用父輩資源,勝算又有幾分?

再比如,普通人上大學的時候,想學點專業外的熱門技能,覺得正規的教育機構大幾萬挺貴,不捨得,不願意父母花錢,其實一般家庭,擠一擠總能拿的出。

這類人常常畢業後會回想,要是當初報名了,考出來的證早就賺回本錢來了。我在教育機構工作,這樣的案例見過太多了,但是,後悔有用嗎?
有更好的選擇,沒必要選擇廉價的勞動力工作,花點父母的資源強化自身,後期的收益要遠遠高於那些自己走的彎路。

在我高中的時候,聽說歐美國家的教育理念是這樣的,他們的孩子到了18歲以後,一定就得搬出去租房了,大學學費也是貸款,等工作了自己還。

真是這麼回事嗎?比例又有多大?我們那時候消息閉塞,無從得知,但心裡就此埋下了,一定要儘早自立的決心。

有時候,啃老是種孝順,越啃越光榮

父輩們的特殊經歷,跟時代背景有關,造就了當時社會崇尚自我奮鬥,鄙視依靠的觀念,在日久天長中也影響著我們,因為“依靠”意味著吃軟飯,哪怕是依賴父母也不行。

可是現在什麼時代,不拼資源就是傻,因為站在父母肩膀上,資源是在做乘法。

父母奮鬥一輩子又為了什麼?

二,啃老的科學態度

啃不啃老,能不能啃,願不願意被啃,都存在很多複雜的因素。

我一個“富二代”朋友,媽媽確實很樂意給他幫助,但是會一邊給資源,一邊灌輸,直接試圖控制他。

媽媽的想法是,要我幫你,就得聽我的。

我朋友徒有富二代的名號,其實信用卡每次還款,經常是按最低還款。

“當初要沒我幫你的話,你啥也成不了!”一想到強勢的媽媽會這樣講話,他難免會憋著一口氣,寧可失去大好機緣,在外落魄到一塌塗地,也死撐著不向媽媽伸手。

他說,這樣至少自由呀。但最後的結局兩敗俱傷。

有時候,啃老是種孝順,越啃越光榮

“啃老”這詞兒現在已經被濫用了。

凡是20歲以上,拿了父母的錢,就會被蓋上“啃老”的帽子。

最傷心的是,蓋帽子的還是自己的父母,需要你有更強大的信念和包容。

換我是上面這位富二代,要糾正一下理所當然的心態。父輩成長背景不同,性格不同,即便是一家人,對錢的觀念不同很正常。尤其涉及到大筆的錢,要秉著對父母辛勞負責的態度,甚至要像對待外面投資人一樣的態度,跟父母說好錢怎麼用,包括你做事的決心。

拿到錢後定期溝通,讓父母放心,就算一時半會沒有回報,你的努力父母看在眼裡,你至少獲得了鍛鍊,於情於理,父母都會想的通的。有了回報,那父母更樂的開心。

正確的態度是,無論如何都要借力,否則一代一代人這麼努力,為了什麼。

其實,大到我們的國家,都是在前面幾代領導人創造的國力基礎上,不停調整國策,發展成現在的樣子的。

三,做事就要整合一切可整合的資源,包括父母的

人年輕的時候,往往有一種個人英雄主義情節,可別說,“白手起家”對很多年輕人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其實啊,有點年紀過後回頭看,混社會真的太難了,放著家裡的車不開要自己走路,這不是有骨氣,這是愚蠢。

王思聰試著不靠父親,自己搞搞房地產?肯定涼拌!人家現在敗光幾億又怎樣?比起芸芸眾生,他的人生高度就在雲端,難道非要到泥地裡打幾下滾才好嗎?

有時候,啃老是種孝順,越啃越光榮

一個老掉牙的對話。父親問小男孩:“你能搬起地上的石頭嗎?” 小男孩試了一下,說:“不能。”

爸爸問:“你真的盡力了嗎?” 小男孩又試了一次,無奈的搖了搖頭,對爸爸說:“我盡力了,可我還是沒法搬起石頭。”

爸爸說:“你沒盡力!因為我就在你身邊,你卻從未想到找我幫你搬起石頭。”

我們中國人和美國人不一樣。老美講究的是個體獨立,大家各管各的;

我們民族文化不一樣,講究的是互相扶持,常回家看看。

我們很多時候做決策,是以整個大家庭的利益為單位。

對得起父母,不是說要把他們的援手拒絕掉,

而是握緊父母的手,借把力,爬上更高的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