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明代宗朱祁鈺的功績得失?

亙古懷念說史


  評價一位皇帝的功績得失就需要了解這位皇帝在位期間都幹了什麼事,這些事對於國家發展有什麼樣的影響。

  明代宗朱祁鈺是明朝的第七個皇帝,明宣宗次子。本來他是沒有皇位繼承權的,但在正統十四年的土木堡之變中,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被俘,而太子年幼。在明朝生死存亡的關頭,朱祁鈺臨危受命挑下了拯救帝國的擔子。

  英宗被俘臨危登基,任用賢臣挽危為安

  土木堡之變對明朝初年政治軍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如果不是有于謙的話明朝可能就會像南宋一樣偏安南方直到滅亡。在北京守衛戰中於謙雖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朱祁鈺的功績也是不容忽視的。

  當時明朝精銳在土木堡死傷殆盡,京城只有十萬老弱病殘,也先攜勝利之師,京師隨時都有被破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大臣都開始送走家眷,請求南遷。在這種情況下明代宗的登基起到了穩定人心的作用,之後又啟用於謙等一些人進行北京的防禦,這才有了最後的勝利。如果缺少了明代宗的支持,即使于謙再有能力,也不能發揮其作用。

  與瓦剌議和,迎回英宗並囚禁

  北京保衛戰勝利之後,也先帶著英宗回到了瓦剌。代宗利用這段時間剷除了王振的黨羽,整肅朝綱、任用賢臣,穩固了皇位。後來也先與瓦剌可汗脫脫不花矛盾加劇,而且明朝也已經有了新皇帝。認為英宗在手已經沒有多大的意義了,殺又不能殺,還有好吃好喝的招待。最後一合計乾脆把英宗送回去,還可以和明朝緩和關係。

  代宗這時候對於皇位不像當初那麼抗拒,而是想一直做下去,並不想英宗回來。但沒有好的理由,而且大臣都在勸說,英宗也表示無意皇位。於是在景泰元年八月迎回了英宗,將其軟禁在了南宮並嚴加監視。

  發展經濟,治理水患

  對於受災嚴重的地方減免賦稅,並且親自種地。正統十四年,代宗任命徐有貞為僉都御史進行治理水患。徐有貞修復破損的堤壩,並挖掘新的河道引黃河之水到大清河再流入大海。有效的黃河的泛濫,並山東北部約200萬英畝的土地到到水源。

  平定叛亂,制定《寰宇通志》

  在軍事上代宗不僅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還派兵征剿畿內餘寇,捕捉海盜,征討貴州叛亂苗民。採用于謙提出的“核丁法”,每年兩次由兵部和督察院聯合核查團營人數,防止官兵吃空額。命兵部武庫司設立“準樣圖”,明朝武器製造和發放有了標準管理。

  文化上代宗根據永樂年間的地理類的書籍資料整理成書籍,名《寰宇通志》,其中包含了郡名、山川、形勝、風俗、土產、古蹟、人物等內容。

  廢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兒子朱見濟

  在初登帝位之時,代宗就表示太子之位是朱見深的。自己只是暫代帝位,將來還是會還給英宗一脈。但隨著皇位的穩定,代宗產生了廢掉朱見深的打算,但這件事一直都受到大臣們的反對。為此代宗還做出了一個非常荒唐的事,竟然想要賄賂大臣讓他們改變主意。

  在這件事中不僅大臣們反對,就連代宗的汪皇后都反對這件事,因此還被代宗廢了她的皇后之位。但這樣還是沒能打消代宗改立太子的打算,在景泰三年,朱祁鈺廢原立為太子的英宗長子朱見深為沂王,另立己子朱見濟為儲君。但好景不長次年朱見濟就去世了,這個時候大臣有上書請求復立朱見深,代宗存有私心一直沒有同意。畢竟當時代宗還很年輕,之後再生兒子的可能很大。此事就一直被拖著,一直到代宗病重,英宗發動奪門之變。

  從正統十四年登基到景泰八年病逝,代宗在位時間也只有僅僅八年。在這期間代宗挽回了因土木堡之變而損失的國力,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平叛亂、治水患、免賦稅、修書籍,明朝的國力也在蒸蒸日上。除了在皇位的事情上有所私心,但代宗已經是做的很好了。自古帝王家多無情,父子兄弟為爭奪地位相殘殺的不在少數。代宗沒殺了英宗只是軟禁已經算仁至義盡了,而英宗卻在代宗病重之時奪取皇位實屬不智。


讀史鑑往


朱祁鎮、朱祁鈺
說起來,朱瞻基(宣德帝)實在不是一個好父親,雖然他在治理國家上,表現出突出的功績,但可惜在子女的教育上,他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
朱瞻基去世的時候,朱祁鎮作為長子才8歲,朱祁鈺只有7歲。
這兩個孩子基本上都是在深宮之中長大,根本不懂得如何治國理政,在正統年間,完全是靠著內閣以及張太皇太后才撐起來的,朱祁鎮崇尚祖先豐功偉業,結果在土木堡一戰,落了個全軍覆沒,是整個明中期頹喪的罪人。直到復辟以後,才略微得到一些經驗教訓。
從表面上來看,朱祁鈺的功績比朱祁鎮更大一些。雖然他在位只有8年的時間,但國家因此而欣欣向榮,有了一絲生機。
第一、土木堡之間以後,朱祁鈺在朝堂穩定局面,收拾人心,起到積極的一面,這一點有助於于謙在後來北京保衛戰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第二、政治上,朱祁鈺極力消除宦官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任用賢臣,使得朝堂上的政治風氣得到顯著的提高。
第三、自景泰年間,全國各地爆發水患等災禍,對於受災嚴重的地方,分別予以不同的減免賦稅,為了節省開支,他下令從後宮中節省吃穿用度,並派專人治理水患。使得大明王朝30多年再也沒有大的水患爆發。
從這一系列的行為上來看,朱祁鈺堪稱是一個好皇帝,尤其是內閣失去了三楊,朝廷失去了張太皇太后上的又一次革新。
然而從背後來看,朱祁鈺並不是主觀上要這樣做的,而是被後面大臣推著做的。
朱祁鈺在監國時期,很明顯朝堂上的群臣就有失去控制的局面,甚至發生了當庭毆死大臣的情況(午門血案)。
而且朱祁鈺在政治上的成就,很大一部分都是下面大臣給出的實施措施。
比如治理水患,水患就擺在那裡,不得不去治理,就好像家裡的屋頂,不是有事沒事兒都上去看看要不要修,而是出了問題以後才修補。
說起來也是一個諷刺,景泰帝治理水患,用的是徐有貞(此人後來是奪門之變的首功),多麼諷刺。
再比如軍事上的成就,更多的是仰賴兵部尚書于謙。
朱祁鈺一朝全部的功績,都是因為他被逼到了眼前,因而不得不去做。
從朱祁鈺本身性格上來講,他和他哥哥朱祁鎮基本上沒有區別,他們自幼生活在後宮之中,很難體會民間疾苦,從做皇帝的角度來講,兩人也許都不合格。

漫步史書


明英宗朱祁鎮,明朝唯一一位兩次在位的皇帝。在位的兩段之間,是他的弟弟,明代宗朱祁鈺在位,年號景泰,為明宣宗次子。然而同父異母的兩兄弟勢如水火,哥哥給死去弟弟的諡號為“戾“,諡法解曰:不思順受,顯然是對其貪戀帝位行為的憤恨。憤恨到哥哥將弟弟的陵寢逐出了家族墓地,孤零零地在北京西山。然而清朝所修的明史,對其評價頗高:

《明史》:景帝當倥傯之時,奉命居攝,旋王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權而得其正者也。篤任賢能,勵精政治,強寇深入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績良雲偉矣。

過失

縱觀明代宗朱祁鈺一生重要的功過得失,最主要的恐怕要圍繞繼位展開。

公元1449年發生的“土木堡之變”,哥哥朱祁鎮被俘,改變了朱祁鈺閒散王爺的身份。太后及大臣們為大局著想,以“國有長君,社會之福”,立朱祁鈺為帝,是為明代宗,尊朱祁鎮為太上皇。一時間,朱祁鈺由皇帝“替補”變成了正選,變得慾望不能。不僅對於被俘的哥哥不聞不問,對於大臣們迎回“太上皇”之事,頗為不高興,消極對待,任由其自生自滅;而且也積極為兒子謀求太子之位,造成了朝廷內部一定的動盪。

也先遣使議和,請迎上皇,廷議報使。帝不懌,令安出,呼群臣曰:“公等欲報使,孰可者,孰為文天祥、富弼?——《興安傳》

另一方面,雖然也先優待俘虜,但被俘的明英宗,由一國之君變成了階下囚,又遠在異國他鄉,心境肯定是淒涼的。這邊不僅要忍受這般奇恥大辱的折磨,那邊還得忍受弟弟的拋棄,像斷了線的風箏。就是返回了大明,朱祁鎮也受到弟弟的軟禁,嚴密監視,伙食相當差,需要錢皇后組織宮女做點針線活,交由太監變現,改善伙食。

聞英宗為太上時,錢後至手作女紅賣,以供玉食。——《萬曆野獲編》

一家時刻有生命之憂,僅就這點而言,是朱祁鈺的過失。

功績

至於說功績,在明英宗被俘,群龍無首之時,朱祁鈺敢於承擔這份重擔,有了主心骨,凝聚渙散的人心(這點後面有分析,姑且不論),為此朱祁鈺採取了:

1、肅清王振勢力。英宗時,王振一派勢力煊赫一時,把持朝政,各項政務都受到掣肘;

2、反對南遷的提案,啟用於謙擔任京城指揮官,樹立其權威,採納調集各地軍隊進京勤王。

在取得京城保衛戰之後,著手重建防禦力量。首先,採納建議,重新取得獨石、龍門等八處防守關隘的控制權,以此為依託,作為防守瓦剌部的屏障。其次,改革京營的軍制,挑選10萬精壯,分為5營團操,叫做團營。一改過去三大營總兵間,互相不統一的問題。短時間內,提高了戰鬥力,使得“土木堡之變”損失的軍事力量,得到一定回血。

此外,代宗任命“土木堡之變”中,提出南遷受到非議的徐有貞,擔任僉都御使治理黃河水患。徐有貞到任後,實地勘察,提出設置水門、開鑿支河、疏浚運河,以疏塞浚並舉的方法,一舉解決了水患。在此後30餘年中,未有大的水患發生,也是代宗知人善任的體現。其廣開言路,招賢納士,較之英宗寵信宦官,政治比較清明。

辨護

上述所說敢於承擔重擔,或許有人會質疑那是朱祁鈺作秀,如同其躲進王府,非得於謙說:“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還望殿下以國家為重”。才肯繼位。但有兩點要考慮:

1、按照《罪惟錄》的說法,朱祁鈺生母原是漢王府女眷,受到漢王造反牽連,後被宣宗皇帝赦免,收藏在宦官家中,生下朱祁鈺,宣宗臨終之前才託付太后照顧他們母子,才公開身份。就是說繼位之前,朱祁鈺身份特殊,一直住在宮外,不具備做皇帝的基本素質,也沒經歷過大場面,養成了慎小慎微的性格;

2、還是以郕王身份攝政之時,眾官員群毆王振黨徒,嚇得朱祁鈺轉身想跑,還是于謙拉住他,要其免去官員的罪責,過程中把于謙的袖子都扯破了。史書記載這段:眾乃定,謙袍袖為之盡裂。如此,當眾人要其繼位之時,朱祁鈺躲進王府,也就是順理成章了,這是本色演出。因為其不知道怎麼收拾爛攤子,更進一步就是他不願意成為瓦剌的打擊對象。故當他在於謙勸說後繼位,是勇於擔當。

後記

至於之後朱祁鈺,後面的貪戀帝位,那是人性。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人性的貪婪一旦開啟,便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一發不可收拾,經受磨難遠比經受誘惑來的容易。遠古時期常有禪讓的案例,廣為傳頌。一則是確實這些人具有高度的自我修養;其次,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說一句,有沒有是這些人沒有經受過高度物質誘惑的緣故呢,還在那生產力極為落後的原始社會?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公子霜塵


朱祁鈺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的異母弟,本來皇位跟他毫無關係,但由於他的哥哥朱祁鎮被蒙古俘虜,在此背景下,朱祁鈺先被任命為監國,後做了皇帝。

功績:朱祁鈺最大的功績,非領導北京軍民成功保衛北京城莫屬。蒙古人俘獲明英宗朱祁鎮後,想以此要挾明朝牟利。但朱祁鈺的繼位粉碎了蒙古人的陰謀,於是蒙古人惱羞成怒,圍攻北京城。在朱祁鈺的周密安排、于謙的出色指揮下,北京軍民同仇敵愾將蒙古人擊退,取得了保衛北京的勝利。

朱祁鈺保住了大明江山,也為自己贏得了巨大的威信,他的皇帝位子穩固起來。

但是戰爭的創傷讓明朝國力大減,民間疲敝。朱祁鈺勵精圖治、勤政為民,讓明朝的活力逐漸恢復。他選賢與能,開言納諫,以仁為本治理國家,是整個明朝史上難得的頭腦清醒的好皇帝。柏楊曾讚揚他:明王朝二十任皇帝中,唯一傑出的君主。

過失:朱祁鈺最大的過失,就是他貪戀權力,最終導致兄弟相爭、宮廷喋血,導致保衛北京的功臣于謙被殺。

朱祁鎮被蒙古人抓去一年後被放了回來,回來後被幽禁在南宮。由於擔心哥哥回國跟他搶皇位,朱祁鈺一開始並不打算讓朱祁鎮回來。但朱祁鎮通過使者傳話,告訴朱祁鈺他回國後不會再復位,朱祁鈺才允許迎回朱祁鎮。朱祁鈺不僅不打算把皇位返還給哥哥朱祁鎮,也不打算將皇位傳給他的兒子。1452年,明代宗朱祁鈺廢了英宗的兒子、太子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連朱祁鈺的汪皇后都反對朱祁鈺的這一做法。不料一年後,朱見濟死去,朱祁鈺就一個兒子,兒子突然死去他就不再設太子,於是太子之位就空置起來,朱祁鈺的想法是自己還年輕遲早會生兒子的。但皇儲懸置,定會引起人心不安,國本動搖。五年過去了,朱祁鈺還是沒有兒子出生,在他一次大病之後,他的哥哥朱祁鎮發動了政變,將他趕下了臺。沒過幾天,朱祁鈺在落寞中死去。

重新回到權力中心的朱祁鎮對朱祁鈺展開了報復。他以“王”的規格下葬朱祁鈺,並且沒有廟號和諡號,朱祁鈺的嬪妃都被殺殉葬(汪皇后除外)。他將於謙等擁立朱祁鈺的大臣下獄,隨後以謀逆罪處死。于謙是保衛北京、保衛明朝的大功臣,遭此恩將仇報讓天下人心寒,從此朱家天下就真的是朱家人的天下,真心為它賣命的大臣越來越少。

總結:朱祁鈺臨危受命拯救了明朝,總的來說功大於過。而且他治國有方,是難得的明君。但是他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私心太重,猶豫不決,最後導致政變發生,是他最後的敗筆。


小歷史大事件


如果沒有“土木堡之變”就沒有後來的明代宗朱祁鈺,只有郕王朱祁鈺。

“土木堡之變”在中國歷史上堪稱奇葩的一次時間,堂堂大明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居然成為了瓦剌的俘虜,而且損失之大令人惋惜。

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本來負責監國的郕王朱祁鈺在大臣于謙等人的操作之下,搖身一變成了新的皇帝。

但是朱祁鈺的皇帝之位並沒有做多久,明英宗朱祁鎮在經歷了一年左右的俘虜生活之後,被放回了北京,朱祁鎮回到北京後被朱祁鈺囚禁在“南宮”。

朱祁鎮經過六年五個月的幽禁生活,在大臣徐有貞等人的幫助下發動了“奪門之變”第二次登上了皇位,建元天順,朱祁鈺的皇帝之位就此終結。

事情就是這麼個事情,那麼朱祁鈺究竟有什麼歷史功過呢?

朱祁鈺之功:

主要有三點:其一是在“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之後,穩定了明朝的政局,沒有使明朝陷入動亂之中。其二是在面對瓦剌的威脅和侵略,沒有放棄抵抗,聽從部分朝臣的建議遷都,而是力主抵抗瓦剌的入侵。其三是整頓吏治,重用於謙等人在一定程度上整頓了英宗時期的弊政,在富國強兵的道路上有了很大的進步和成績。

朱祁鈺之過:

其實沒有太明顯的錯誤,最大的錯誤是沒有認清形勢,在自己兒子死亡和自己重病的情況下做好後續的政治安排,是部分朝臣人心思變,擁立被“幽禁”朱祁鎮,將朱祁鈺掃入歷史塵埃當中,並且連累了一大批的朝廷能臣幹吏,如於謙。


逝去即歷史


明代宗朱祁鈺,一位本來與皇位無關的王爺,卻因為“土木堡之變”被推上皇位這個令萬人羨慕的座位。朱祁鈺在這個座位上坐了僅僅八年,八年內,立下自明成祖朱棣篡位以來,最耀眼的功績-保衛北京城,補了自己哥哥朱祁鎮捅下的婁子。也糊塗了一回,不遵守約定,廢掉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功績


“土木堡之變”後,剛剛上位的朱祁鈺,面臨著一個關於明朝未來國運的嚴峻問題,那就是遷都或者不遷都。“土木堡之變”中,北京三大營20萬精銳全軍覆滅,留守京城的話,未必抵擋的住士氣正旺的蒙古大軍。南遷的話,就會喪失差不多半壁的江山。在正統十四年八月十八日的早晨,明朝展開了關於遷不遷都朝會。朝會之上,大部分人選擇了遷都,少部分人選擇堅守。在兩派人喋喋不休之際,兵部侍郎于謙,以北宋南遷,“靖康之恥”,來說服眾臣。突然間風雲轉變,大部分人站在了于謙那邊,少部分人依舊選擇遷都。

不管多少人選擇遷都還是堅守,抉擇權終究只在皇帝朱祁鈺的手裡。遷都的話,將會丟失半壁江山,保住性命。而不遷都的話,一旦京城被攻破,朱祁鈺自己就得成為蒙古軍的俘虜,遺臭萬年,可能連性命都保不住。在堅守可能丟失性命,遷都則能保全性命的兩種選擇下,朱祁鈺選擇了站在於謙,可能丟失性命,但依舊要堅守北京城,誓要和京城共存亡。備戰!迎戰士氣正旺的蒙古大軍!升于謙為兵部尚書,主管保衛京城的戰事。

朱祁鈺做出了一個正確的選擇,蒙古大軍來犯之際,于謙帶領京城九門將領守住了京城,守住了大明王朝的頸椎,全城上下一片歡呼!朱祁鈺的這個選擇,徹底影響了大明王朝未來的命運。

過失

朱祁鈺在皇位上坐久之後,對皇位產生了依賴感,雖然自己的哥哥朱祁鎮已經回來,但朱祁鈺絲毫沒有放棄皇位的打算,甚至還把自己的哥哥囚禁起來。被野心衝昏了頭腦的朱祁鈺,除了將自己的哥哥囚禁起來,還打通內閣成員和眾大臣, 背棄當初和孫太后定下的約定,廢棄了朱祁鎮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太子。雖然朱見濟僅僅被立為太子,兩年後便去世,但朱祁鈺被野心衝昏頭腦,不遵守約定的行為,永遠的載入了史書之中。


納諫如流


明代宗朱祁鈺是明朝皇帝裡面很特別的一個存在,被廢除過帝號,又被恢復過,也是明朝遷都北京後唯一沒有安葬在十三陵的明朝皇帝,原因當然是他和兄長明英宗之間的皇位之爭。

明代宗朱祁鈺對於明朝的延續來說,很明顯是有功的,公元1449年年,“土木堡之變”發生後,本來被俘的明英宗是留有兒子在家,並且已經封為皇太子,是法定繼承人,但以于謙為首的文官集團卻擔心皇帝年紀太小,不足以領導軍民抵抗瓦剌大軍,所以堅持擁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繼位,以成年藩王繼位來安撫軍心、民心,並帶領大家趕走瓦剌人。

朱祁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以外藩的身份繼位,他在位期間最大功績當然就是放手使用於謙,並且以國家元首的身份領導大家打贏了

“北京保衛戰”,成功的將外敵趕出長城外,還將瓦剌人準備利用被俘的明英宗進行的各項陰謀一一擊敗。

至於後來和回到明朝的明英宗之間的糾葛,實在是很正常,朱祁鈺本來是沒有機會當皇帝的,也早早的出外就藩(就是封藩在北京附近),只不過因為意外才當上皇帝,從人性的角度來講,沒有誰當了皇帝后還願意退下來。

甚至於朱祁鈺還為了皇位就在他這一支傳承下去,賄賂百官,想把皇太子換成他自己的兒子,這些行為都是正常的行為,既然讓他上去了,他就該為皇位和後代著想。而且朱祁鈺也算不錯了,關了明英宗七、八年,卻始終沒有對這位對他的皇位威脅最大的人下手,即便他的兒子已經夭折的情況下。

當然,他最後被顛覆也是因為兒子被夭折,他絞盡腦汁才立為太子的唯一的兒子不幸病死,然後他自己也病重,這就不怪底下人起不好的心思。總得來說,明代宗朱祁鈺的上位是明英宗自己折騰出來的意外,不是自己要爭的,被趕下臺也是意外,誰讓他沒多生幾個兒子備用?

被囚禁倆了多年的明英宗對他的怨氣很大,在朱祁鈺死後下詔書嚴厲指責他,給他“戾”的諡號,還不准他葬入十三陵。好在後代皇帝都知道他扶危定難的功績,明英宗的兒子明憲宗時就已經恢復了朱祁鈺的帝號,南明時,弘光皇帝繼續追諡,不但完整的給了他17個字的皇帝諡號,還追加了

“代宗”的廟號,也算是給了朱祁鈺正確的對待和承認。


孤寡老人講歷史


明朝景泰帝朱祁鈺1428年—1457年),是明宣宗的次子,英宗皇帝之異母弟。正統十四年英宗北狩,郕王王朱祁鈺由監國而即帝位,勵精圖治,選將練兵,擊退了瓦刺的入侵,使明朝轉危為安。此後,又對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了整頓和改革,使當時社會由亂而治,漸開中興。但是,天順元年英宗復登大位,廢景帝為郕王,結束了景泰朝的統治。景泰朝政大事記錄於《英宗實錄》之中,但多為貶損避諱。例如其中借太后之口,指責景帝貪天位,禁錮英宗,“廢儲敗常,信任奸回,居妖妓,禮胡僧,濫賞枉費,急徵暴斂,穢德彰聞,上天屢戒,恬不知省,拒諫飾非,造罪愈深”。明代思想家李賢也指責景帝“淫蕩敗度,令臣民失望",等等。那麼,景帝究竟是怎樣一位皇帝呢?他這一生有那些功過是非呢?


一、挽狂瀾於既倒

明朝建立以來,經太祖、成祖的大力整治、嚴刑峻法,使吏治比較清明。仁宣之時,繼之以寬,吏治漸趨敗壞。正統時承平既久,政治因循守舊,不思進取;軍政日趨廢弛,屯田被破壞,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正統九年以後,太監王振漸趨專權,使當時朝政更為黑暗。在政治上,王振掌握了錦衣衛,打擊正直大臣,使朝廷中忠諫者死,耿直者戌,君子見斥。

章奏多黑白混滑,邪正倒置。軍政的破壞尤為嚴重,選軍數量超過軍隊總數的一半以上。據載:

"正統十四年未多事之先,五軍都督府並錦衣等衛官旗人等3258730員名,實有1624590員名,事故1633664員名。"而且軍隊缺乏訓練,戰鬥力低下。“為將帥者,平日貪裡敗度,貪財賣軍,互相交通,匯緣黨比,戰鬥之事不習,兵戎之敢不修。將帥互為仇讎,上下自相矛盾。”這時,又發生了麓川之役,勞師糜餉,騷動江南,使本來土地兼併嚴重,社會矛盾尖銳的南方,更加動盪不安。正統九年發生了葉宗留領導的農民起義,震撼了浙、閩、贛三省。正統十三年又發生了鄧茂七領導的福建農民起義,威脅了福建等地的統治。

在國內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的同時,民族矛盾也在激化,結果使明王朝的統治陷入了空前的危機之中。

明朝建立以後,十分注意防止北邊蒙古族勢力的增長。明成祖多次親征,使蒙古族勢力受到較大打擊。此後,蒙古族的一支瓦刺(wǎ là)勢力逐漸強大,統一了蒙古各部,成為明朝北邊的強敵。正統十四年七月,瓦刺兵分三路大舉寇邊,太師也先入侵大同,至貓兒莊,右參將吳浩戰死;可汗脫脫不花入侵遼東;知院阿刺進攻宣府,包圍了赤城堡。邊報不斷傳來,失敗的消息接連不斷,於是英宗決定親征。

這一決定遭到了大臣們的強烈勸阻,但是年輕氣盛的皇帝,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的反對,於七月十六日率五十萬大軍在五十餘位大臣的扈從下,師出北京。八月一日進駐大同,目睹了屍首橫陳、血跡斑斑的陽和戰場,震驚異常。經大同鎮守太監郭敬的勸說,倉促決定退兵。八月十三日退至土木堡(今河北懷來)即被也先包圍,十五日全軍覆沒,五十萬大軍死傷過半,英宗被俘,太監王振及從徵大臣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墊等五十餘人罹難。這就是震驚朝野的“土木之變”。

“土木之變",使明朝的統治陷入了崩費的邊緣,英宗皇帝的被俘,“天下聞之,驚懼不寧";京堿內“贏馬疲卒不滿十萬",

四守備力量嚴重不足。明朝面臨著宗社不保、亡國滅家的危險。郕王朱祁鈺在情急之下毅然決定留守北京,抗擊瓦刺,戰守大計定下來了。

英宗北狩(皇帝被擄到北方的婉詞)後,國無君主,皇太后孫氏於八月十八日敕諭郕王朱祁鈺監國,孫太后這樣做,固然是為了安撫郕王,使其不產生非分之想,但她仍有後顧之憂。原來英宗系孫太后所生。只要英宗在位,她的地位就不可動搖;而郕王是吳妃所生,郕王如即真,孫太后的地位就不保了。

於是孫太后於郕王根基未穩之際,急急忙忙於二十日立英宗長子朱見濟為皇太子。這為以後的矛盾埋下了伏筆。國不可一日無君,在主戰派大臣一再勸進下,郕王於九月初六登帝位,尊英宗為太上皇,以明年為景泰元年。這樣,明朝又有了皇帝,人心始安;而且使也先所俘虜的英宗失去了作用,挫敗了其要脅明朝的陰謀。

朱祁鈺監國後,就開始了京師守禦的準備工作。首先選擇了主戰派大臣王直、陳循、高谷等人組成新的通知中心。又調整了軍事指揮人員,升于謙為兵部尚書,提督各營兵馬;封賞鎮守邊疆的將領,這些將領都是素有聲望、屢立戰功的人,對他們的任命封賞,使邊城有了得力的守將。景帝還懲治了土木之敗的直接責任者,籍沒了王振的家產,公示其罪過。這一措施,宣洩了文物群臣心中不平之氣,使朝綱為之一振。

為了防止也先挾持英宗誘佔邊城,求索金銀,郕王多次曉諭邊將以社稷為重,固守城池。為此景帝頒佈多道詔敕給邊城的將士,這些詔敕的發佈,挫敗了也先挾英宗誘佔邊城的企圖,使邊將敢於拒絕也先誘惑,固守城池。

土木之變後,瓦刺勢必乘勝南侵,景帝信用於謙,抓緊時間,為居守京師作了大量的軍事準備。首先調集兩京、河南所募新兵,江北及北京諸府漕軍,山東及南京沿海備倭軍守衛京師;又令御史白圭等十五人分往直隸,山東、山西、河南等地召募訓練民壯,備調京師,以增加京師守衛力量。其次加固了京師城牆,趕造戰車器械,調集南京武庫三分之二的武器北上,充實京軍。最後實行堅壁清野的政策,將大通倉糧運往北京。嚴明軍紀,振奮士氣,做好了迎擊瓦剌的充分準備,瓦剌也先兵臨城下,最後被明軍打得節節退敗。

但是瓦剌仍有很大的優勢,還要挾著太上皇(朱祁鎮)。為此景帝仍敕諭邊將固守城池。當時太監嘉寧叛投也先,引導瓦剌入侵,因此,同時命令邊將,如果瓦剌拿太上皇來邊城要挾,嘉寧隨行的話,邊城將士可以誘殺嘉寧,以此表示拒絕之意。太監嘉寧後來被擒殺,也先失去入侵嚮導。景泰元年四月,有大臣上諫主張求和,被主戰派大臣于謙諫回,景帝採取了于謙主戰的意見,自是邊將人人主戰,不敢言和。這一年也先先後騷擾寧夏、朔州、大同等城,均遭到明軍頑強抵抗,到處受挫,其輕視明廷之心有所收斂。

“初,虜輕視中國,及犯京師,見城池鞏固,人心之憤,始大喪氣,自是見上皇皆行君臣札。”

由於掠奪戰爭的連續受挫,又失去了與明朝通貢之利,瓦刺內部矛盾日漸突出。大明也有意激化其內部矛盾,使其互相削弱。正統十四年十月也先退出紫荊關後,可汗脫脫不花即遣使言和。景帝接受大臣王直等人的意見,厚待來使。而連年的戰爭,使瓦刺人民出現厭戰情緒。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情況下,也先不得不遣使通好,提出了送還英宗的請求。這正如明代思想家李贄所指出:“虜始挾太上賄賂,不甚仇,欲奉之還。”景泰元年八月右都御史楊善、工部右侍郎趙榮出使瓦刺,迎回了太上皇,明朝對瓦刺的抗戰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明朝對瓦刺戰爭的勝利,有著多方面的原因,關鍵在於景帝的正確決策及知人善用。首先,土木之敗後,國家面臨破亡的危險,主張南遷者大有人在,人心面臨解體。此時,景帝識大體,做出了守禦京師的決定,毅然支持了主戰派,穩固了人心。抓緊了時間準備守禦。其次,景帝信任、重用主戰派人物于謙、石亨等,是另一重要原因。用人的正確,是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最後,土木之變後,明朝選拔得力將領鎮守沿邊重鎮宣府、大同等地,穩固了已面臨崩潰的防線,屏蔽了京師,這是又一重要原因。


二.富國強兵

景帝自建國之初,就注意克服正統時期的各種弊政,勵精圖治。景泰二年,景帝提出:富國強兵的要求,令臣下獻計獻策。正統時期,奸臣當道,貪圖小利,開始與外通好,把敵寇引入京城。危及宗廟社稷。在景帝的要求下,群臣紛紛上書,清理積弊。在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 (一) 改良政治

景泰年間的政治改革,基於克服前代積弊,實行新政。

太監在封建社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往往藉助於皇權,干預朝政。正統年間太監王振專權害國,景帝接受這一教訓,對宮中的宦官尤為嚴格,太監金英是英宗北狩時奉命輔佐郕王的太監,景帝將其禁錮,景泰朝廢而不用。景帝對宦官下了禁約,使他們接受教訓,不敢肆意妄為。明代思想家李贄指出:“陛下左右內侍之臣,大非前日之比,率皆小心畏慎,恪勤匪懈,守祖宗之法,絕外人之交,蓋能以覆車為鑑也。”正統時,太監王振利用錦衣衛,排斥異己,陷害忠良。景帝即位後,逐步限制錦衣衛的活動。

景泰元年正月,有人控告錦衣衛“多為私怨,指無為有,誣致人罪,且例不許辨理。”對其如此害民,景帝規定“彼有送法司不引伏者,其為辨理之。如肆為誣罔,俱重罪不宥。"景泰三年三月,又進一步規定:今後關係謀逆、反叛,妖言惑眾,窺伺朝廷等罪情,有勾結王府、外夷,窩藏奸盜,買賣官吏收財等情形,事情嚴重者,才可以如實上奏,御史複查真實之後,才可以審問。其他情形,只允許受害人告發,不得要挾復仇,誣害良善。法司審理不可受第三方干預,致有冤狂。違法重情,罪不可恕。景帝對錦衣衛活動的規定、限制,使之難於隨意羅織罪名,陷害良善,而只能循規蹈矩地履行職責,讓其不敢肆意妄為了。

正統時吏治敗壞,在官既沒有廉恥之心,理政只有肆貪淫之志,致使官場釀成汙濁之風。景帝很重視澄清吏治,認為“國家以民生為重,君臣以政理為先。政失其理,民生何由而遂?”為此,想要整頓吏治就必須有一套合理的選官制度,對此,景帝令禮部集議,根據大臣們的討論。決定今後如若郡守、御史有空缺,由吏部公選推舉;布政使、按察使有空缺,由三品以上官員保舉,如果有不公的地方,六科十三道可以共同上湊彈劾。官多擾民,嚴加裁汰。景泰七年八月,景帝下令裁汰天下添設官員,命令吏部會同戶部、兵部、工部,共裁次了浙江等布政司、府、州、縣添設的管糧、撫民、巡河海、管民壯、整理文書等項官吏一百七十八人。這一舉措,防止了官僚隊伍的擴大。

  • (二) 發展經濟

景帝在位期間,注意克服經濟制度中的積弊,勸課農桑,保護小農經濟,安定民生,發展生產。

馬政是明代百姓的沉重負擔,馬政之害,表現在俵馬之官乘機敲詐勒索,“江北俵馬之役,最稱苦累;而寄養之戶,尤多敗困。要其所以,則侵漁多而費用繁也"。景帝即位後,採取了一些措施,逐步加以克服。正統十四年十二月頒詔天下,嚴禁典牧之官科斂害民。廢止每年印俵馬匹派遣侯、伯、內官的成例,每年印俵馬匹僅派御史負責。御史品級不高,不敢任意勒索,更不能像權貴一樣橫行不法。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養馬之家所受的科斂之害。最泰三年三月,根據太僕寺卿李實的奏諸,規定“兒馬十八歲,騍馬二十歲以上免算駒",四從而解決了不合理的賠補問題,使馬政漸趨合理。同時還廢除了洪武時設立的糧長制。

景帝注意保護小農經濟,限制土地兼併,多次勒令兼併之家將田產還給原主。京師附近的順天、河間等地土地兼併嚴重,大量田土被官員私自佔取,或為草場,或立莊所,動計數十萬頃。間接小民納糧地畝,多被佔奪,每年賠糧草給他們。對此,景帝敕令歸還所佔田傾給老百姓,這一舉措施和規定,尤其是令兼併之家退還其所佔的田地,有效地控制了土地兼併的發生,維護了小農土地所有制,也就安定了民生,發展了生產。此外,景帝還多次敕令地方官吏勸課農桑,發展農業生產。要求各處鎮守、巡撫等官勸課農桑,各級官吏、里老者諭鄉村,除士、工、商外,人人都要及時耕種;鼓勵墾荒;鼓勵因地制宜,適量種植桑、棗、漆、柿等作物,並以農桑考核各級官吏。這些規定,尤其是設置專職官員,鼓勵了荒田的開墾,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 (三) 軍事改革

京軍是明代重要的作戰力量,分為五軍、神機、三千三大營,分別有總兵統領訓練。平時五都督府掌管著其軍政,兵部負責調動,戰時則臨時選將統兵作戰。但此中有著很大積弊,調兵時效率低下,不同的軍隊有不同的規矩,各個軍隊首領互相都不認識,形成了一種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現象,強弱不分,對於突發狀況很難應對,為此,在瓦剌不斷騷擾的情況下,為了備邊,景帝聽取于謙建議,讓軍隊採用團營的訓練方式,雖然是臨時的戰前訓練,但是貫了徹兵將相識的主張。可以說這是兵團制的誕生萌芽。

景泰二年五月,在景帝“富國強兵”的要求下,于謙召集兵部、五軍都督府、總兵官等人討論“軍馬如何可以戰無不勝”的問題,並提出了實行團營制的主張,得到了景帝的支持,進行了影響較大的京營制度的改革。其主要內容有以下方面:第一,建立團營,選拔三大營精兵十萬。第二,總結與瓦剌的作戰經驗,提出了安營及作戰的方法。第三,進行實戰性訓練。第四,規定各級軍官伴的數量,限制私役軍士的發生。

這次軍事制度的改革,有著長遠的影響。這次軍事改革使兵將相識,加強了軍隊的實戰性訓練,提出了合理的作戰方法,大大提高了部隊的作戰力。對此,《明史》評價:“于謙創立團營,簡精銳,一號令,兵將相習,其法頗善。”有人認為,這一改革雖然沒有能夠遵循祖宗之法,要以此興除積弊,振弱為強,足以讓內憂外患的大明振作起來。可以說這次重大軍事制度的改革,是非常成功的。


浮人語

綜上所述,景帝繼承了民本傳統思想,其在歷史上的功績是不可泯滅的。在土木之變、宗社幾危的關頭,他堅決主戰,篤任賢能,勵精政治,強寇深入而宗社義安,再造功良雲偉。其後又採取一些措施,克服社會積弊,使景泰年間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生產發展,國力強盛,出現了中興之治。當然,景帝在位期間,也勞費民財興建寺廟、大量度僧等,尤其是在處理太上皇及太子問題上頗有失誤,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局面,以至於因此而失去了寶座,身死西宮。


參考文獻:

《英宗實錄》 《明史》 《繼藏書》 《明經世文編》 《明書》 《國檀》 《於忠肅公集》《天順日錄》 《古穰雜錄》 《錦衣志》


海浮人


人總有犯錯的時候,所謂“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只要這個人是有著七情六慾的,他就有感情用事,就有犯錯的時候。皇帝雖明為九五之尊,是龍子龍孫,但說白了,他也是一個人,一個有著七情六慾的普通人,因此他也會有犯錯的時候。



明代宗朱祁鈺,他對於天下而言,絕對是功大於過的。若不是他的存在,明朝可能早在英宗被俘後就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又哪裡會有日後的弘治中心、萬曆中興呢?當明王朝面臨危難之際,瓦剌借英宗皇帝,逼迫大明獻出北京之時,是朱祁鈺站了出來,反對南遷,他力挽狂然,重用於謙等主戰派大臣,最終贏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明朝得以度過亡國的危機。

而後,代宗在位期間,依靠著高超的政治能力,他以一己之力遏制住了大明的衰落頹勢,雖未能重現永樂那般的盛世,但至少也是中興,恢復了永樂朝七八成的國勢。



政治上。時明朝因英宗的糊塗治國,再加上連年的征戰和瓦剌的劫掠,及自然災害不斷,致使是饑民遍地,遍地白骨,荊棘遍地,可謂是民不聊生。而在當時為了解決這一內憂外患的局面,代宗採取了諸多積極措施,以此來鞏固大明江山,這其中在政治上,代宗就廣開言路,招賢納士,清除閹黨勢力,穩定局面,重用於謙等賢臣,並重新啟用了正統以來被迫害的忠臣賢將,如楊寧、石璞、張鳳、楊洪、方瑛、郭登、朱謙等。如此,在代宗的這般操作下,朝堂上的吏治是為之一新。

軍事上。代宗初期,明朝所面對的最直接的威脅,就是瓦剌。而對於瓦剌的進攻,代宗始終都是秉持堅持抵抗的態度,他先是重用於謙、石亨等主戰派大臣,然後積極籌集糧草,厲兵秣馬,重新組織起一支新的戍軍。如此,在代宗的支持,及於謙的訓練下,明軍重新煥發出往日的風采,一次又一次的抵擋住瓦剌的進攻,直至瓦剌內訌,再也對明朝造成不了任何的威脅。



經濟上。代宗一登基就採取了舒恕的政策,對受災嚴重的山東、河南、山西等地區,代宗都給予了不同程度的賦稅減免政策,並積極賑濟災民,安撫流民。此外,代宗還以身作則,厲行節儉,減免宮廷開支,停止各類採辦,且同時下詔天下巡撫署理各省農桑事務,傾力發展經濟。

綜上所述,代宗時期,明朝就在朱祁鈺這位明君的治理下,逐漸從衰落走向了中興,曾經被朱祁鎮弄得支離破碎,怨聲載道的大明朝,在代宗的治理下,又重現了明朝往日的榮光。



當然,代宗也並不是完人,對於明朝來說,朱祁鈺絕對是位明君,是為居功至偉的中興之主。但是,在某些方面,代宗確是做的有些不地道,可以說是錯誤的,這一錯誤的事情,就是對待英宗和英宗之子朱見深的問題。

當時,英宗被俘,瓦剌利用他來威脅明朝時,明廷為了不被瓦剌威脅,也為了江山不被外人所奪,朝臣們決定擁立新君,尊英宗為太上皇,而在當時太子朱見深年僅2歲,所以並不適合在此時登基為皇,如此在孫太后的支持下,朱祁鈺被立為皇帝,朱見深依舊為太子,孫太后這般安排,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明朝的江山依舊屬於英宗一脈的,代宗只是替朱見深先暫時管理大明。



在當時,代宗顯然是同意孫太后這般安排的,那就是百年之後,將皇位交還給朱見深,如若不然,他是做不了皇帝的。可是,或許是因為這皇位實在是太有誘惑力了,最初,代宗雖不在意皇位,但皇位坐久了,自然也就不捨得放了,如此在對待皇位一事上,代宗逐漸拋棄了親情,變得有些自私了起來。

代宗先是將回國的英宗囚禁於南宮長達八年的時間,這期間是讓英宗缺衣少糧的,逼的英宗皇后只得親自做女紅來貼補英宗所用。而後,在登基的第三年時間,也就是在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鈺將侄子朱見深的皇太子廢掉,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之後,代宗在自己唯一的兒子死後,他在立儲一事上又是猶豫不決,始終不想將皇位還給朱見深,始終都想著自己能再誕下一子,將皇位傳給他。而大明朝也在代宗這般猶豫不決下,在此後陷入了又一場動盪,這就是“奪門之變”。若是當時代宗立朱見深為太子,也就不會出現奪門之變,而若沒有奪門之變,于謙等忠臣良將就不會枉死,大明就不會再次陷入衰落。只得說,奪門之變的發生,代宗的確事要負上一些責任的。

當然,雖說代宗這般做法實在是有些不地道,但說實在也是無可厚非的,畢竟誰都不想將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讓於他人,都想讓自己的子孫去繼承這個天下,因此英宗這樣做,也是情有可原的。


澳古說歷史


景泰帝是一個好皇帝,但是利益的紛爭和他自己的失察使得他身敗名裂,甚至在死後沒有被葬在明陵。他挽狂瀾於既倒,在景泰初期勵精圖治,但是由立儲矛盾而引發的一系列隱患使得他在奪門之變中失敗並隨後去世。

(朱祁鈺)


朱祁鈺之功

土木堡之變前的正統一朝並不是一個有所作為的朝代,這時的英宗不思進取,在政治上無所作為,吏治依舊腐壞。國家沒有大動亂髮生,軍備日漸廢弛。特別是宦官王振當道之後更是胡作非為,在政治上掌控錦衣衛來打壓反對他的大臣,使得朝堂小人得勢、朝政烏煙瘴氣。在這種情況下,王振竟然慫恿年輕氣盛的皇帝御駕親征,至使發生了震動朝野的“土木堡之變”,從徵的大臣死傷殆盡,英宗被俘,五十萬罹難。

這時候的明王朝走向了崩潰的邊緣。文武將吏,十喪八九,寇至都門,幾喪宗社。在瓦剌大軍壓境的情況下,此時守國的郕王朱祁鈺不僅採納了于謙的建議禁止南遷留守北京,更是在守城兵馬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開始了京師的守衛工作。

為了防止瓦剌的要挾,穩定國內的政局,郕王朱祁鈺在於謙等人的請求下即皇帝位,這時候的明朝正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他慘淡經營、安排軍事將領,終於在瓦剌臨城之時湊足了二十餘萬的兵力。在慘烈的守衛中,他們取得了保衛戰的成功,給了明朝延續的機會

在景泰朝初期,朱祁鈺也看出了正統時的弊病,在政治上,他吸取了王振的教訓大力整治中官,並開始限制錦衣衛。在明朝歷史上著名的太監亂政和錦衣衛在景泰一朝始終不敢造次。由於對吏治的重視,腐敗的吏治在景泰初期一洗正統朝的頹敗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由於在保衛北京一戰中對軍政的認識,同時他也進行了軍事上的革新,他恢復軍屯並進行軍隊編制上的改革。由於這些舉措,

景泰朝開始走向穩定,經濟得到發展,政權開始穩固

以至於明史中讚揚他:

景帝當倥傯之時,奉命居攝,旋王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權而得其正者也。篤任賢能,勵精政治,強寇深入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績良雲偉矣。

朱祁鈺之過

引爆景泰政權諸多矛盾的導火索就是立儲一事。明史中也在最後特別點明:

而乃汲汲易儲,南內深錮,朝謁不許,恩誼恝然。終於輿疾齋宮,小人乘間竊發,事起倉猝,不克以令名終,惜夫!

每個人都有私心,朱祁鈺廢英宗之子朱見深而改立自己的孩子朱見濟是人之常情。歷來評價朱祁鈺都說他戀棧權位,因為迎立朱祁鈺而立英宗之子朱見深為太子的目的,就是為了表明英宗的正統性,朱祁鈺改立自己的兒子其實就是對當初安排的否決。

景泰初期的穩定支持他這麼做

,但是他不該在他的兒子死後使立儲問題懸而不決,並使得他的正當性開始受到懷疑。

在景泰後期,朝堂諸多大臣也出於對未來的憂慮而作壁上觀,因為朱祁鈺只有一個兒子,並且這個兒子死了。按理說此時的朱祁鈺應該開始培養自己的大臣而為今後做準備,但是他依然保持景泰初年的做法使得朝堂之間依舊相互制衡,于謙等人也默不作聲。

朱祁鈺已經沒有了孩子,而景泰朝沒有太子,所以景泰的未來一片模糊,

此時的朱祁鈺已經病重。所以滿朝文武難免打自己的小算盤為自己早做安排,因為景泰朝是沒有後路的。

這時的英宗已經回朝,但是他對英宗的冷漠與軟禁在這種情況下只會使得他越來越受到懷疑,所以景泰後期開始出現一系列反對他的奏疏。

此時的朱祁鈺錯就錯在太子死後不培植自己的勢力,滿朝文武人心向背本來就立場不定,在患病的幾年他也不召見、接近、籠絡大臣,臣子對他的信心何來?並且在他早期的打壓下,輔助皇帝和充當皇帝耳目的內監與錦衣衛此時也對他不溫不火,並且在他病重之時他依舊將位高的內監外調,看起來是保護自己實則是在瓦解宦官對他的支持。

他不給自己的政權安排後路就等於不給跟隨他的人留生路。他們早年開創的景泰中興之象也在後幾年開始停滯。

但是他臨危受命復興明朝之功確是豐功偉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