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年代前後的唱片封套,為何特別?


70 年代前後的唱片封套,為何特別?

上世紀 70 年代,當 Pink Floyd 以一氣呵成之勢鑄造出劃時代搖滾作品《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之時,專輯封套上由三稜鏡分解出的那六道彩色光束也一併劃出了唱片藝術的新紀元。

儘管半個世紀後的今天,傳統音像製品已逐漸遭流媒體沖刷成為歷史,但仍有一部分人始終將唱片收藏作為一種信仰——對他們來說,除了音樂本身之外,一套完整的唱片包裝可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存在,而唱片封面更是承載著將專輯中的音樂語言翻譯為可視化內容的責任。甚至對於那些不瞭解當代流行樂的人,也往往會對一張唱片封面充滿熟悉感。直至今日,20 世紀的諸多經典專輯封面仍被不斷引用、借鑑著,或是時尚品牌的靈感來源,或成為樂迷 Band Tee 上的致敬符號,或作為某個店鋪用來裝點牆壁的藝術品。

在流行音樂的篇章尚未翻頁至 MTV 時代以前,唱片藝術一直都是音樂人們用以建立自我形象的最佳途徑。雖然唱片封面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但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Album Artwork」還要歸結到 60 年代末至整個 70 年代的這十多年時間。毫不誇張地說,這個時間段成就了絕大多數歷史上最偉大的專輯。的確,倘若你翻看 The Beatles 的唱片封面,或是 Bob Dylan 在 60 年代初期的作品,你也會找到一個明顯的共同點:全部都是以音樂人本身作為重點。更不用說以前的爵士音樂,所有藝術家都是以人物肖像照的形式出現在專輯封面上。直至 60 年代末開始,英美國家音樂人的唱片設計才有了顯著的變化——千篇一律的人物肖像集體「改頭換面」,演變為抽象、藝術、概念化的封套包裝。

這一轉變的發生可以說和當時的年代背景有著必然的聯繫。首先,購買唱片是 70 年代人們主流的音樂消費習慣,唱片與唱片之間當然也要「爭奇鬥豔」。簡單來說,在那個時期的音樂人之所以如此講究專輯封面的設計,就是為了更好地吸引消費者,從而增加唱片銷量。但除了唱片消費市場達到頂峰狀態之外,更大的原因來自於 60 年代中後期反文化運動下各種極端音樂、藝術形式的交錯與融合。本篇所要重點講述的,便是那個瘋狂又輝煌的年代之下所催生出的主要唱片藝術類型。


前衛搖滾之超現實夢境

70 年代前後的唱片封套,為何特別?

Pink Floyd《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1973) | Via imgur/BigDaddyManVan

約莫 1967 年開始迸發的全新搖滾樂形式是唱片藝術發展的直接催化燃料。橫跨整個 60 年代的英倫入侵徹底打碎了美國流行音樂的舊格局,英美搖滾樂隊再不能滿足於既定的音樂類型,他們相互借鑑與融合並催生出了各式各樣的藝術表達形式。再考慮到當時的時代大背景——越戰格局不斷擴大、水門事件爆發、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遇刺、英國在石油危機中一蹶不振——動盪不安的政經環境使得黑暗、悲觀的氛圍籠罩著每一個人,音樂人們紛紛將目光從原先關於愛情的主題轉向更具深度的空間。在反文化運動的催化下,各種藝術形式不斷分裂和拓展,樂隊除了要在聽覺上給予人享受之外,在視覺方面也同樣力求創造賞心悅目的藝術效果,從而完整解讀音樂中所描述的內容,映照出音樂人們對於身處環境的思索與拷問。

70 年代前後的唱片封套,為何特別?

Pink Floyd《Wish You Were Here》(1975),圖中男子背後燃起的為真火,拍攝時現場準備了救火設備| Via Ge

當我們談論起唱片封套的藝術,首先不得不提到的一定是最具有象徵性的 Progressive Rock(前衛搖滾)。儘管開篇提到的 Pink Floyd(平克·弗洛伊德)並非最早在唱片封面中放入藝術設計的樂隊,但他們的確是最能夠代表專輯藝術的搖滾樂隊之一。

這支倫敦樂隊從迷幻搖滾中汲取養分,常常創造出一種緩慢、縹緲、非現實的宇宙空間感,與此同時,反映人類存在問題和反戰訊號的文學性歌詞表達又往往貫穿在 Pink Floyd 的專輯當中。然而,這支樂隊除了以獨特的哲學思考和音速試驗引領起風潮之外,其顛覆性的超現實視覺藝術亦將當時的專輯封面設計浪潮推向了最高峰。

70 年代前後的唱片封套,為何特別?

Pink Floyd《Animals》(1977),發電廠上空升起的「飛天豬」| Via The Guardian

Pink Floyd 成功塑造的藝術形象離不開一家傳奇的設計公司:Hipgnosis。這家被樂隊成員 Dave Gilmour 稱作「藝術顧問」的公司,從 Pink Floyd 於 1968 年發行的出道專輯《A Saucerful of Secrets》開始就有著緊密合作,幾乎包攬了樂隊歷史上所有的專輯藝術創作。Hipgnosis 擅於運用在當時稱得上先進的暗室技術、 多重曝光、噴槍工具和剪貼技巧,總能創造簡單至極卻抓人眼球的影像。從封面到內頁設計,創始人 Storm Thorgerson 和 Aubrey Powell 所打造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完美映射了 Pink Floyd 作品中的抽象概念。除了那個充滿無窮奧秘的三稜鏡之外,他們為《Wish You Were Here》和《Animals》封面創作的影像也是經典中的經典。

經由 Pink Floyd 打出名聲之後,Hipgnosis 在英國搖滾樂隊圈中大受歡迎,短短几年內便創造了上百張專輯封面。除了 Pink Floyd 以外,他們也長期服務於另一支著名前衛搖滾樂隊 The Nice,無論是《Five Bridges》還是《Elegy》的封面都十分具有代表性。另外像是 Black Sabbath、Led Zeppelin、UFO、10cc、Bad Company、AC/DC、Genesis 等等這些在 70 年代初竄起的超級明星樂團,都在某種程度上藉助了 Hipgnosis 的視覺藝術留下了在歷史上永不褪色的專輯作品。

70 年代前後的唱片封套,為何特別?

The Nice《Elegy》(1971),取景於撒哈拉沙漠 | Via Flickr


70 年代前後的唱片封套,為何特別?

Led Zeppelin《Houses Of The Holy》(1973),拍攝於北愛爾蘭巨人堤道,靈感源於科幻小說《Childhood’s E

不同於 Hipgnosis 的科技色彩,Roger Dean 打造的超現實景象更像是存在於星系之外的離奇風景。作為 Hipgnosis 兩位同校畢業的好友,Roger Dean 也是 70 年代初開始不容忽視的一位封面設計師。Roger Dean 之於 Yes 樂隊的意義就相當於 Hipgnosis 之於 Pink Floyd 的意義,其為 Yes 創作專輯封面有將近 50 年的時間。與 Yes 這支藝術搖滾樂隊的氣質相符,Dean 使用水墨、水粉、蠟筆等多種介質繪製的創作完美勾勒出了樂隊那種敘事性、交響式的磅礴音樂特質,超脫塵俗,充滿想象力。

70 年代前後的唱片封套,為何特別?

Yes《Tales from Topographic Oceans》(1973)| Via The Guardian

70 年代前後的唱片封套,為何特別?

Yes《Yessongs》(1973) | Via The Guardian

以 Hipgnosis 和 Roger Dean 為首的這批 70 年代主要設計單位不僅成就了那些史上最偉大的唱片封面,也為後人,尤其是諸多前衛搖滾樂隊提供了無限的靈感素材。Hipgnosis 在 Pink Floyd 中所運用的開創性的「Droste effect」(遞歸的一種視覺形式,指一張圖片的某個部分與整張圖片相同,如此產生無限循環)被人反覆借鑑,而 Roger Dean 為 Yes 構築的超現實夢境也在後來被很多主打迷幻搖滾的樂隊專輯所參考。


朋克運動下的無政府美學

70 年代前後的唱片封套,為何特別?

Sex Pistols《Never Mind the Bollocks, Here’s the Sex Pistols》(1977) | Via Reddit

與 Pink Floyd 的《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相媲美,Sex Pistols(性手槍)的《Never Mind the Bollocks, Here’s the Sex Pistols》也被認為是搖滾史上最重要專輯之一。然而與前衛搖滾的藝術、抽象、朦朧感截然相反的是,這支 70 年代朋克樂隊的封套設計是一場廉價、直接、粗鄙的美學勝利。這張於 1977 年發行的專輯不僅以反叛、出格的姿態在英國引領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無政府主義社會革命,專輯封面上簡單又醒目的八個英文詞更是掀起了滿城風雨,成為當時大肆印在各種海報、T-Shirt、周邊上的爆款。

促成這場運動的不僅僅是標題中大膽暴露的文字表態,其實更多是要歸功於 Jamie Reid 為 Sex Pistols 量身定製的那套標誌性封面設計。封面上的字體設計甚至在後來還演變成為一種通用的朋克字體「Ransom Note」,哪怕是今天,仍然有許許多多的獨立朋克樂隊在模仿使用著這種不規則的字體排印。設計師 Jamie Reid 把自己的藝術設計調侃為「Cheap Hype」,主旨是一目瞭然地表達出反傳統思想。

70 年代前後的唱片封套,為何特別?

Sex Pistols《Anarchy in the U.K.》(1976) | Via MoMA

雖然簡單,但其實這樣的設計隱藏著不少心機。本身就在 Suburban Press 雜誌長期製作一些無政府主義風格海報的 Reid 擅長以剪報拼貼的手法呈現一種「勒索信」的風格(敲詐勒索的犯罪分子時常會將報刊雜誌上的標題字眼剪下來,並把它們重組拼貼在一起寄給受害者家屬,這種手法也成了恐嚇、恐懼的代名詞)。Reid 的標誌性色彩設計——用不同的高飽和度熒光色組合在一起——也讓 Sex Pistols 的這些專輯封面更添一份令人發怵的視覺效果。

70 年代前後的唱片封套,為何特別?

Sex Pistols《God Save the Queen》(1977) | Via Pitchfork

除了《Never Mind the Bollocks》之外,Reid 還會 Sex Pistols 製作了《Anarchy in the U.K.》、《God Save the Queen》、《Pretty Vacant》、《Holidays in the Sun》四張單曲的封面,每一張都反映了樂隊極具攻擊性和諷刺性的音樂特徵。尤其是那張《God Save the Queen》——直接用標題掩蓋住了女皇伊麗莎白二世的眼和口——成為了朋克青年反抗英國皇室、向保皇派開火的象徵力量。

儘管 Sex Pistols 無止境的暴動行為使他們最終迎來了毀滅式的瓦解,他們的唱片也四處遭禁,但他們的專輯封面卻變成了一個永恆的文化符號。無秩序的剪報拼貼和字母排列、被回形針穿透的國旗、達達主義式的戲謔影響的不只有英國青年,那股質疑一切、仇恨社會、狂放反叛的 Punk 精神也透過這些專輯封面輻射到了全球,成為藝術、設計領域二次創作的靈感。


當代先鋒藝術與搖滾樂的極致契合

70 年代前後的唱片封套,為何特別?

70 年代前後的唱片封套,為何特別?

David Bowie《Aladdin Sane》(1973) | Via Another Magazine

70 年代真是一段神奇的時光。前衛搖滾和朋克音樂的浪潮衝破了原本拘謹的英國搖滾樂形式不說,另一邊廂以 David Bowie 為首的時尚藝術先鋒們也同時在紐約地下文化場景中風起雲湧。說起 David Bowie,除了他那穿著條紋連體衣、踩著太空靴的天外來客形象 Ziggy Stardust 之外,最多被人銘記的便是《Aladdin Sane》和《Diamond Dogs》這兩張專輯的封面,而它們恰恰都誕生在那個輝煌無比的 70 年代。

1973 年的《Aladdin Sane》持續著 Ziggy 的狂熱,David 甚至給自己的臉上畫上了一道「閃電」,而這個紅藍油彩閃電妝也成為了他最 iconic 的標誌之一。創造出這張經典封面圖的是知名攝影師 Brian Duffy。在拍攝這張照片時,Brian Duffy 奪過了化妝師的畫筆在 Bowie 臉上描出了閃電的輪廓,而這道閃電的靈感竟然是來源於 Duffy 自家廚房電飯鍋上的 Logo。但誰又能想到,Duffy 這一隨手發揮的創意竟造就了一張如此重要的專輯。

緊接著,Bowie 在隔年發佈了《Diamond Dogs》。這張專輯的封面由比利時畫家 Guy Peellaert 繪製,在當時受到了頗多爭議。 因為在這張封面上,Peellaert 將 Bowie 變身成為「半人半狗」的鑽石狗幫首領,甚至還在這張圖的後半部分畫出了這個半獸人的生殖器。儘管素有「變色龍」之稱的 Bowie 一向熱衷於突破界限,但這張封面圖的詭譎怪異仍就讓眾多歌迷為之大跌眼鏡。很可惜的是,由於當時 RCA 唱片公司怕會影響到節目上的播出,要求畫家重新噴繪遮蓋住生殖器,於是便演變成了現在市面上流通的這些唱片封面。也正因原版封面極為稀少罕見,Bowie 的這張《Diamond Dogs》也成為了有史以來最昂貴的唱片收藏品之一。

既然提到了 Bowie,我們又怎能忘了另外一位影響美國當代藝術至深的 Andy Warhol?事實上,Bowie 在影像方面的獨到眼光以及對個人形象宣傳的把控能力都是從他的偶像 Andy Warhol 那裡沿襲到的。Warhol 和搖滾樂本身顯然沒什麼關係,但

倘若沒有 Warhol 的藝術包裝,The Velvet Underground(地下絲絨樂隊)恐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難有出頭之日。

70 年代前後的唱片封套,為何特別?

The Velvet Underground《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1967) | Via Amazon

其實在 60 年代早期,波普藝術已經逐漸構成了當代藝術世界的圖景,這種普及的、流行的、大眾化的藝術在當時的年代背景下很快得到了大眾的認同。地下絲絨也並非 Warhol 首支合作的樂隊,像是 The Beatles、The Holy Modal Rounders、The Fugs 都與 Warhol 有過緊密的合作。但在與地下絲絨結緣之後,Warhol 的波普藝術才算正式涉足了搖滾音樂界。

Andy Warhol 為《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設計的那根香蕉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這張封面的右上角還寫有「PEEL SLOWLY AND SEE(緩緩剝開它看看)」的小字,順著香蕉頭揭開就能看到粉嫩的蕉肉。這是地下絲絨的首張專輯,大概也是搖滾史上最著名的一張封面了。作為地下絲絨的監管人,Warhol 毫不客氣地將自己的大名簽到了封面上,甚至沒給這張專輯的真正演唱者名字留一方餘地….. 然而,Warhol 的先鋒美學卻巧妙得當地匹配了地下絲絨的音樂氣質——總以一種插科打諢的方式去隱喻地表達出內心的譏諷。

70 年代前後的唱片封套,為何特別?

The Rolling Stones《Sticky Fingers》(1971)| Via Amazon

Warhol 把「香蕉」封面上的小心機延用到了 The Rolling Stones(滾石樂隊)1971 年的專輯《Sticky Fingers》上——唱片實物上的褲子拉鍊實則是可以拉開的。當時也有許多人紛紛猜測封面上的下半身像是否來自滾石的主唱 Mick Jagger,但其實它的主人是 Warhol 的情人 Jed Johnson。很顯然,這位先鋒藝術家又做了一張和樂隊本身毫無關係的封面。但是正如 Warhol 藝術創作本身的最大特質——詼諧、性感、惡搞、流行——才能夠使得滾石的這張封面作品在當代商業文明中熠熠生輝,最終永遠地留存在了眾人的腦海中。


包羅萬象的致幻藝術

70 年代前後的唱片封套,為何特別?

Grateful Dead《Anthem of the Sun》(1968),由 Bill Walker 設計 | Via Amazon

20 世紀 60 年代中後期的反文化運動中,在抗議青年群體中盛行的除了上述這些音樂、藝術形式之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致幻劑。LSD 的幻覺效應在 1960 年代成為了藝術家們的靈感來源,尤其在美國舊金山的海報藝術家群體間發酵。致幻藝術和超現實主義有著一定的相似之處——如果說遵照夢想的指引是超現實藝術家們的靈感方向,那麼致幻藥物產生的作用則是 60 年代致幻藝術家們的精神食糧。

任何一場文化運動必然免不了藝術與音樂間的融合。同樣的,在大約 1966 年至 1972 年的時候——致幻藝術發展到最為昌盛的階段——諸如 Rick Griffin、Bonnie MacLean、Stanley Mouse、Alton Kelley 等等這些藝術家們便走進了嬉皮士社區,他們的創作亦融入到了搖滾樂隊,尤其是迷幻搖滾樂隊的唱片封面中。例如在 Grateful Dead、Journey、Jimi Hendrix、Big Brother and the Holding Company 的專輯封面中,你都能看到這些致幻藝術家們留下的空前作品。這些藝術作品所營造的抽象的奇幻感、萬花筒般的構圖、對比強烈的色彩、過度細節導致的恐怖氛圍不僅刺激著視覺系統,也恰恰充分反映了這些搖滾樂隊音樂內涵中的複雜性。

70 年代前後的唱片封套,為何特別?

Grateful Dead《Aoxomoxoa》(1969),由 Rick Griffin 設計 | Via Genius


70 年代前後的唱片封套,為何特別?

Grateful Dead《Grateful Dead》(1971),由 Stanley Mouse & Alton Kelley 設計,骷髏和玫瑰成為後來樂隊

將致幻藝術在音樂專輯中發揮到極致的還有另外一位重要的德國藝術家:Mati Klarwein。不同的是,比起大部分致幻藝術家通過迷幻藥物追尋靈感,Klarwein 所建造的封面藝術世界來自於他對宗教神明和象徵主義的興趣。透過 Klarwein 為黑人音樂家們所作的唱片封面,你總能看到一幅幅迷幻、異域、情色、宗教、超現實與非洲未來主義融合的恢弘鉅作。

Klarwein 創作過最為史詩級的唱片封面當屬爵士音樂家 Miles Davis 的《Bitches Brew》。 Davis 的這張專輯誕生於 1970 年,對於當時那個流行樂正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年代來說,這張專輯的出現有如為原本黯淡的黑人爵士音樂注入了一劑強心針。作為爵士搖滾融合流派的先驅之作,Davis 的這張專輯是一張極具革命性的偉大作品。與此同時,Klarwein 一手打造的專輯封面也將 Davis 音樂性中探究到的深度勾畫得一覽無遺。

70 年代前後的唱片封套,為何特別?

Miles Davis 《Bitches Brew》(1970),由 Mati Klarwein 設計 | Via Amazon

《Bitches Brew》的這張封面設計仿似是 Klarwein 對於種族輿論和融合爵士的整體探討。這張封面圖裡的每一個符號都像是一個複雜的隱喻。其中描繪的象徵著光明和黑暗的兩半風景、黑人和白人女性以及她們彼此交纏在一起的頭和手,都以一種極其智慧的方式反映了 70 年代黑人民權運動的種族矛盾,以及 Davis 在音樂性上所作的多層次的實驗性嘗試。正如 Davis 超時代地將白人搖滾音樂和黑人爵士樂進行了融合一般,這張豐富的封面藝術創作同樣也具有革命意義。

70 年代前後的唱片封套,為何特別?

Santana 《Abraxas》(1970),由 Mati Klarwein 繪製 | Via matiklarweinart.com

Santana 的《Abraxas》是與《Bitches Brew》同年發行的另一張爵士樂傑作。這張專輯同樣十分具有開創性和歷史意義,融合了爵士、搖滾、布魯斯和拉丁美洲音樂,而它的專輯封面也一樣是出自 Mati Klarwein 之手(原始版本是 Klarwein 於 1961 年繪製的《Annunciation》)。這幅圖呈現了一個裸身的黑人聖母瑪利亞、騎著康茄鼓的天使以及各種紛繁的迷幻筆觸,因此在專輯發行之初就引起了極大爭議——這到底是藝術還是色情?但這些爭執都影響不了它成為了 20 世紀最為絕妙的專輯封面之一。

70 年代前後的唱片封套,為何特別?

70 年代前後的唱片封套,為何特別?

King Crimson《In the Court of the Crimson King》(1969),由 Barry Godber 設計,也是唱片藝術中非常具

70 年代前後的這段時間無疑是當代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年代節點,反主流文化運動所激發的 DIY 精神和破壞力量不僅為音樂、藝術、設計領域提供了全新的發展途徑,也讓被主流社會排斥在外的邊緣化群體在這場浪潮中大放異彩。雖然本文提及的專輯封面僅僅是冰山一角,但相信你通過這些唱片中的藝術和故事也能夠得以一窺。

可惜的是,唱片終究成為了數字時代的受害者。邁入 80 年代之後,CD 機和 CD 文化便開始在世界範圍內廣泛流傳,從而也漸漸吞噬了人們對於封面藝術的執著。更別說今天的流媒體時代,僅僅有一小部分人仍對之報以固執的情懷與迷戀。然而無可非議的是,正是有了這些飽含創意與思考的封面設計,我們才有了可追溯的歷史。

致敬那個瘋狂而美好的唱片藝術年代。


70 年代前後的唱片封套,為何特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