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兵百萬,佔據半壁江山的曾國藩為何不“黃袍加身”

1864年,湘軍攻下天京,我們在閱讀清朝鎮壓太平天國這段歷史的時候,時常會有一個疑問盤踞在心頭,那就是當年曾國藩在消滅了太平天國以後,作為清朝兩江總督、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的他可以說是大權在握,部下黨羽遍佈整個東南半壁江山,但是他為什麼不趁這個機會稱帝呢?

擁兵百萬,佔據半壁江山的曾國藩為何不“黃袍加身”


曾國藩的部下也多次向他建議,希望曾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然而曾國藩最終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那麼我們說,一生為朝廷的曾國藩,為什麼不親手經營這片他過去努力維護下來的天下呢,難道曾國藩一生的最終目標僅僅只是做一回個好大臣嗎。都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一舉動是否能證明當時朝中大臣已再沒有能與曾相媲美的智力了。我們都知道曾國藩是一位非常有遠見,並且深謀遠慮的人,或許是他預見自己稱帝后會發生什麼自己也想不到的事。

擁兵百萬,佔據半壁江山的曾國藩為何不“黃袍加身”


滿清能統治中原200多年,是因為它有一個相對漢人軍事集團沒有的優勢,那就是靠部族紐帶維繫皇權和世襲軍事特權階層的抱團,不像漢人軍事集團,很容易因皇權法理獨大導致世襲特權階層分裂。八旗是軍隊,但更重要的是八旗制通過收買滿洲軍事部族中下層約束滿洲貴族上層,確保滿洲軍事集團不分裂。只要清廷給曾國藩的手下一些官位,曾國藩的軍事集團都隨時可能倒戈。事實上,慈禧控制湘系軍事集團的辦法就是給曾的手下封官。曾國藩的時代,八旗雖然戰鬥力下降,但湘軍要把八旗快速吃掉還是不可能的。只要無法把八旗快速吃掉,曾國藩自己的軍事集團就可能隨時會分裂。歷史上吳三桂的失敗並不是因為軍事上敗給了滿清,而是因為吳的去世導致了吳系軍事集團的分裂。

擁兵百萬,佔據半壁江山的曾國藩為何不“黃袍加身”


李鴻章雖說是曾國藩親手扶植,其忠臣度卻還有待考驗。此外,左宗棠對大清忠心耿耿,而且具有超強的軍事能力,左宗棠能力強悍且心高氣傲,除胡林翼外,任何一位大清中興名臣他都不放在眼裡,其中自然就包括書生氣十足的曾國藩。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心狠手辣,野心勃勃,就算現在表面上​曾國藩稱帝,不知道何時也會過河拆橋,篡奪皇位之事也並非不可能,到時候曾國藩可能要背上歷史罵名。

擁兵百萬,佔據半壁江山的曾國藩為何不“黃袍加身”


曾國藩雖然看到了清政府在對抗洋人的態度上軟弱無能,但是對待漢朝官員上確是機關算盡。當時湘軍的兵力雖在長江數省佔有絕對優勢,但是清政府的眼線遍佈四周,對湘軍早有防備。左宗棠的存在,在當時對曾國藩來說是很大的制約。1864年曾國藩控制的部隊,名義上有30萬之眾,但他真正能用得動的,只有12萬不到。而在這12萬中,他當初一手帶出來的只有5萬。儘管太平天國戰亂時期,南方戰火滔天,但清廷卻一直將八旗騎兵的主力十幾萬人,駐守在北京左右,這也就是京營八旗。另外為了扼防湘軍,慈禧和奕訢也在軍事上做了防備,以提防湘軍北進。當時,湘軍西面有欽差大臣官文所率領的20萬大軍守在武昌,控制長江上游;另外著名悍將僧格林沁則率兵駐守在安徽、湖北;在湘軍東面,清廷還佈置了富明阿統帥大軍鎮守在鎮江、揚州等長江下游地帶,幾乎是全面扼阻湘軍。

擁兵百萬,佔據半壁江山的曾國藩為何不“黃袍加身”


正因為這些原因,曾國藩沒有稱帝,只做中興之臣。當時曾國藩真稱帝的話,勢必會引起社會動盪,各地又要出現割據的局面,天下統一的局面就要被打破了,中國統一的前途會更加磨難,客觀來說他也對維護清朝廷的統一,抵禦外強侵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