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有罪?人有罪?是誰受到了懲罰?

根據弗洛伊德的《釋夢》,我們知道人的潛意識的存在,其中積累了人被文明規範外的慾望。夢是人潛意識衝破意識阻攔的重要表達形式。

《罪與罰》|夢有罪?人有罪?是誰受到了懲罰?

透過對拉斯柯爾尼科夫的殺人前後的夢鏡解讀,我們能夠更好的對拉斯柯爾尼科夫的心理活動進行分析,從而更清晰地去探尋陀思妥耶夫斯基寫作背後對於苦難的理解與認識。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來現實的苦難是對人心靈苦難的救贖,而靈魂的獲救方能實現真正的解脫,這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受到基督教思想影響的體現。


《罪與罰》可說是俄國心理小說里程碑式的作品。這本書與傳統的小說是不同的,它不依靠情節推動小說發展,而是將重點放在了主人公拉斯柯爾尼科夫的心理描寫上。

《罪與罰》|夢有罪?人有罪?是誰受到了懲罰?

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也稱《罪與罰》是:"對一樁犯罪的心理報告"。另一方面,我們知道一些評論家認為"陀思妥耶夫斯基對苦難懷一種反常的愛",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關注苦難的真正的意義在於何處呢?

在《漂泊的靈魂中》 中有:"《罪與罰》是一部表現犯罪—懲罰——通過苦難而獲得新生與復活的小說,但同時我們清楚地知道,苦難的拯救意義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始終關注的問題。"

苦難的意義在於拯救,現實中的苦難是對身體的懲罰,但是確是對於人心靈上的救贖。比起現實意義上的苦難,他更關注人們精神上的"苦難",寫人的靈魂,寫人的心理。

夢,即使在生命科學如此發達的今天,依舊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詞彙。

我們可以確認的是,夢一定是和現實生活存在關係的,弗洛伊德認為"夢的內容有賴與覺醒生活"。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意識除了我們能察覺的意識外,還有潛意識。潛意識就像是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的水下部分,它是巨大的,對人的生理、心理都產生影響。潛意識額度部分巨大,我們無法察覺,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會隱秘的體現出來。

《罪與罰》|夢有罪?人有罪?是誰受到了懲罰?

進入現代文明社會後,人們是生活在普遍規則中的,體現在人的外在行為中的更多的是文藝復興以來的人文主義,我們在這裡簡稱為"人性",與其相對的是人體內沒有經過馴化的"獸性"。

現代文明要求人是剋制的,剋制屬於獸性那部分的慾望。而這些卻又是無法實現自我消解的,於是,這部分慾望轉而儲存在我們的潛意識中。

《罪與罰》|夢有罪?人有罪?是誰受到了懲罰?

我們大致可以形成這樣的鏈條:現實生活影響潛意識,潛意識形成夢。同時,現實生活又影響著夢。夢的內容,賴於現實生活,人近期的生活遭遇,幼兒時期的記憶都能成為夢境凝結的素材。夢是由人的潛意識與現實生活而生,夢就是慾望衝破意識壓抑的表達,夢境就成為通往人心理的一條便捷道路。

《罪與罰》的情節是較為簡單的,其中並沒有很多錯綜複雜的線索和人物關係。

它主要講述的就是:落魄大學生拉斯柯爾尼科夫在殺人後,在妓女索尼婭的感召下自首,獲得從輕處理流放後獲得心靈救贖的過程。

主人公的心理活動是主要故事的內容,前文我們已經提到夢境與人的心理活動有著緊密的聯繫,是人潛意識有力表達。

在《罪與罰》的心理描寫中出現了四處夢境描寫,這是作家在被主人公的敘事立場限制後,企圖跳出社會加在主人公的道德限制,個人慾望的隱秘表達。《罪與罰》所關注的重點是人的心靈在苦難中的救贖。在拉斯柯爾尼科夫斯基的心裡也是一段曲折的心理歷程,從殺人前的逐漸確定的信念,到殺人後的惶恐不安,到自首流放後的重拾信念。

《罪與罰》|夢有罪?人有罪?是誰受到了懲罰?

夢境對他心理變化的揭示有出乎意料的作用,同時,作者創作這樣的夢境也與他的生活經歷有關。

接下來,我們就結合弗洛伊德的《釋夢》透析《罪與罰》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寫作意圖,重點探索殺人前後兩次夢境的潛在意義。

殺人前夢境分析

殺人前的夢境是一個血腥、殘暴的噩夢。在夢境中一匹又矮又瘦、黃毛黑鬃的、農民的駑馬被要求去拉大車,而因無力,最終被農夫米柯爾卡用鐵棒打死。

《罪與罰》|夢有罪?人有罪?是誰受到了懲罰?

這個噩夢的素材來自於拉斯柯爾尼科夫的童年記憶,這與弗洛伊德的《釋夢》中提到的幼兒期的記憶是夢的材料來源是相符合的。兒童時期是一個人性格長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所受到的外界刺激將會成為人性格中的潛在因素。

"天色灰暗,天氣悶熱,這個地方同留在他記憶裡的印象毫無差別。甚至留在他記憶裡的這個地方的印象要比現在夢裡所出現的模糊的多。這個小城像擺在手掌似的一目瞭然,四周一棵柳樹也沒有;在那遙遠的天邊有一片黑壓壓的小樹林。”

這段景物描寫,首先就奠定了這個夢境壓抑低沉的基調,在一片灰暗的夢境中,鮮血就顯得尤為觸目驚心,暴力色彩也就更加濃重。

《罪與罰》|夢有罪?人有罪?是誰受到了懲罰?

夢裡的印象比記憶裡的印象更加清晰,也是符合夢的記憶,也更說明這段記憶中存在一些不好的東西,是經歷者厭惡且盡力逃避的,所以這段記憶被不斷地模糊化,最後掩藏到他的潛意識中,而在夢境中衝破了意識的壓制浮現出來。

從後文看來這段記憶也並非完全是壓抑的氣氛,酒店附近還有一條道路通往一個教堂,拉斯柯爾尼科夫幼時每年跟隨父母到教堂裡去望一二次彌撒,帶去一盤米飯。對這盤米飯,拉斯柯爾尼科夫是這樣回憶的,"米飯是甜的,米做的,面上用葡萄乾嵌成一個十字。"而且"他很喜歡這個教堂和教堂裡那些古老的多半沒有金屬衣飾的聖像;他也喜歡那個時常搖晃著腦袋的年邁的神甫。"

從這些描述裡,可以看出拉斯柯爾尼科夫斯基對這個教堂的印象是好的,並且有清晰的記憶,那他所逃避的是什麼呢?

《罪與罰》|夢有罪?人有罪?是誰受到了懲罰?


"離城市盡頭的一片菜園幾步路的地方開設著一家酒店,這是一家大酒店,他同父親一塊散步打那兒經過的時候,這家酒店常常是它產生極不愉快的印象,甚至感到恐怖。那兒常常有很多人,他們叫嚷、狂笑、謾罵,不成腔地聲音嘎啞地唱歌。並且時常打架;酒店周圍常常有喝醉的和臉相可怕的人們徘徊著…….碰到他們的時候,他就緊緊地倚在父親的身上,嚇得渾身發抖。”

從這段中,我們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拉斯柯爾尼科夫對這家酒店的壞印象,所以在夢境中,殘暴的打死駑馬的行為也發生在這家酒店門口。

從酒店裡走出來一群喝得酩酊大醉的、身體魁梧的鄉下人,他們無所顧忌地肆意調笑、打罵,這些與拉斯柯爾尼科夫斯基的記憶中的印象是相應的。對於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這樣的生活描寫是對他所處的俄國社會的真實反映,無論個人的作品還是夢境,都是與現實生活密不可分的。

《罪與罰》|夢有罪?人有罪?是誰受到了懲罰?

這個夢中的主要主人公是駑馬的主任農夫米柯爾卡,鼓動眾人用鞭子抽打無法拉動的大車的駑馬,後改用轅木抽打駑馬,最後使用鐵棒打死了駑馬。駑馬與米柯爾卡是一對複雜的意象,在他們的身上似乎鐵架兩對相互矛盾的對象。首先,我們根據拉斯柯爾尼科夫自己醒來後的分析:

"天哪!"他忽然大叫起來。"難道,難道我真的會拿起斧頭砍她的腦袋,打碎她的腦殼……溜滑地踏過一灘發粘的混血,撬開鎖,偷竊,發抖……躲藏起來,渾身濺滿鮮血……拿著斧頭……天哪,難道?

他是將自己代入到米柯爾卡的位置,而將老太婆阿廖娜˙伊凡諾夫娜視為夢中的駑馬。米柯爾卡不斷變換工具最終將駑馬打死,似乎就對應著拉斯柯爾尼科夫不斷確定殺死阿廖娜的想法。

夢境中"可憐的孩子發狂了。他叫嚷著,穿過人叢,向那匹黃毛黑鬃馬跑去,抱住了它那沒有氣息的、血淋淋的頭吻起來,又吻它的眼睛,吻它的嘴……"這反映了拉斯柯爾尼科夫對於殺人這件事是十分猶豫的,也對應了殺人後他愧疚

的心情,他的內心被自己的道德觀所折磨。

《罪與罰》|夢有罪?人有罪?是誰受到了懲罰?

有一種觀點認為《罪與罰》所描寫的是一種極惡與極善力量的對抗,這兩種力量矛盾的集中拉斯柯爾尼科夫身上,這就與米柯爾卡和駑馬的另一層意象相關。

文中老太婆阿廖娜還有一個義母妹妹麗扎韋塔˙伊凡諾夫娜。"她住在姐姐哪兒,趕早摸黑替她幹活,完全像個奴僕,看見姐姐會渾身發抖,甚至常常遭到毆打。"

這樣的生活處境與駑馬的地位更加相似,如此阿廖娜就自然的代入到米柯爾卡的位置。

如果我們跳出文本中拉斯柯爾尼科夫的視角,這對人物,更是指向19世紀的俄國社會現實。殺人的拉斯柯爾尼科夫身上無疑是有極惡的力量,那麼怎麼解釋極善的力量呢?

《罪與罰》|夢有罪?人有罪?是誰受到了懲罰?

我們可以從拉斯柯爾尼科夫殺人的原因以及殺人後的反映進行分析。

最後確定拉斯柯爾尼科夫殺人想法的是一位大學生與軍官的對話,在他們的對話中我們可以察覺到所有人對阿廖娜的厭惡,殺死她是伸張正義,儘管拉斯柯爾尼科夫殺死阿廖娜依舊是有獲取財物幫助自己的母親和妹妹擺脫困境的自私需求,但更多的是作為這個社會中的青年人對社會上作為阿廖娜這類人所做出的道德選擇。

同時,他也並沒有因為阿廖娜的罪惡而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殺人的合理性,他的心靈受到了懲罰,這樣的人,我們無法說他是一個完全的惡人,在他身上矛盾地凝結了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良知

殺人後夢境分析

拉斯柯爾尼科夫在殺人後做的夢更加詭異。

由於殺人後的驚嚇和慌亂,這個時期拉斯柯爾尼科夫已經區分不了現實和夢境,潛意識最大程度地衝破意識的阻攔反映出拉斯柯爾尼科夫的真實想法。他夢到他的女房東被警局的副局長伊里亞˙彼得羅維奇在樓梯上毆打。這些由對應著什麼呢?

《罪與罰》|夢有罪?人有罪?是誰受到了懲罰?

夢不是突發的,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繫。我們很容易就能找到這些意象的由來。

警局副局長伊里亞的出現是很好解釋的,因為殺人,拉斯柯爾尼科夫殺人後懼怕被發現,而後被抓。所以伊里亞自然的成為了樓梯上的施暴者,拉斯柯爾尼科夫自然地把自己當做了女房東。

施暴地點為何選擇在了樓梯呢?

這與拉斯柯爾尼科夫的殺人過程有關,根據文本,拉斯柯爾尼科夫在殺人後,並沒有十分順利離開,而面臨被發現的危險,這一系列信息的得來來自樓梯上的腳步聲。夢中樓梯上的施暴行為,也就指向了他對被樓梯上的人發現的後怕。

<code>同時,這個夢境中還出現了許多雜亂的聲音:"那樣的哀號、狂叫、咬牙切齒聲、眼淚、毆打和謾罵。"/<code>
<code>"她痛哭、尖叫、邊哭邊數落,匆忙地、急促地、不連貫地,所以弄不清楚她再哀求什麼"/<code>
<code>"聽起來只是一片嘶啞聲"、/<code>
<code>"女房東哼叫著,呻吟著。"/<code>
<code>"他們嘆息著、爭論著、互相呼喊著,一會把話說得很響,像在叫喊,一會兒又壓低到像在竊竊私語。"/<code>

這些聲音是什麼呢?女房東的哀號不就像是被殺的阿廖娜和麗扎韋塔在哀嚎嗎?他們的呻吟、哼叫在拉斯尼科夫的心裡,將他纏繞,他心理的慚愧愈發的濃重,密密麻麻地將他往下拽去。

哪些嘆息聲,是他的想象,他想象是否他們已經發現了蛛絲馬跡在懷疑自己,在討論、在猜測這個殺人犯拉斯柯爾尼科夫。所以他"忽然像一片樹葉般地哆嗦起來","恐懼好比冰塊包圍住了他的心,使他痛苦,使他麻木了……"

《罪與罰》|夢有罪?人有罪?是誰受到了懲罰?

從這些夢境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一時期的拉斯柯爾尼科夫是恐懼的、愧疚的,但是並沒有後悔,他的心中仍舊認為自己的行為是正義的。但是對被殺者是愧疚與憐憫的這是他的心靈已經在遭受著折磨

結語

根據弗洛伊德的《釋夢》,夢是通往人的潛意識的便捷之途。我們通過對拉斯柯爾尼科夫殺人前後的夢境分析,可以更接近他的心理。拉斯柯爾尼科夫是一個十分矛盾的人物,這是不可否認的,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他的身上凝結了極善與極惡的兩種力量。

《罪與罰》|夢有罪?人有罪?是誰受到了懲罰?

  • 殺人前,他對生命憐憫,但物質壓力和"履行對人類的人道主義義務"的理念的驅使下殺掉了老太婆阿廖娜˙伊凡諾夫娜,他將她視為一個該死之人;
  • 而在殺人後出乎意料的愧疚情感折磨了他的心。上帝的真理、世俗的法律佔了上風,結果他自首了。

他的被迫,不是對於社會他人的誠服,是對自己心靈的誠服,罪犯自己在道德上要求得到法律懲罰。殺人後的拉斯柯爾尼科夫不在將自己視為"人",而更多的認為自己是撒旦,是魔鬼,在他的心中自己已經脫離了人,脫離了社會,他的心受到了折磨,承受了精神上的苦難。

這種壓力迫使他自首,承受身體上的苦役,才能使他從精神的苦難中獲得救贖。

《罪與罰》|夢有罪?人有罪?是誰受到了懲罰?

在《罪與罰》拉斯柯爾尼科夫通過苦難,解救精神苦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對苦難熱愛的一個解答。

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寫作思想中的一貫主題:人只有在對上帝的信仰和靈魂不朽的信仰中才可以通過自身經受的精神苦難獲得最終的解放,現實苦難則是精神苦難獲得解救的唯一之途。這也是他的作品中的"上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