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前輩琴師在伴奏中氣與力合 心與腔合 腔與氣合

古人云:“唯調氣得法,方知其妙趣無窮”。所以琴師在伴奏中要做到氣與力合、心與腔合、腔與氣合。“氣與力合”是將伴奏的自然之“力”和自然之“氣”轉化為藝術之“力”與藝術之“氣”。“心與腔合”是以行腔的綿延迭宕,氣韻的蘊藉含蓄為氣點命脈,將內心的感受與演唱融為一體。“腔與氣合”是唱與伴的氣息達到最佳融合。

有人說,京胡是“線”,月琴是“襯”,三絃是“點”。京劇樂隊中的幾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三絃、中阮、大阮)樂器,其伴奏音符是遞減的。三絃的音符少於月琴,中阮的音符少於三絃,大阮的音符又少於中阮。而“月琴之音清以越,三絃之韻靜而幽,與京胡有疏密相間、剛柔相濟之妙”(齊如山《京劇之變遷》)。


感受前輩琴師在伴奏中氣與力合 心與腔合 腔與氣合


程硯秋琴師 穆鐵芬

程派京胡有靜、遠、淡、逸的伴奏特色,尤其講究音色的純淨,氣息的深沉。注重音色對比、音量對比和速度對比。程派京胡的託腔富於柔潤與剛勁、含蓄與強烈的變化。其揉弦、滑音、抹音、打音及將內絃音代替外空絃音等技法,均貫注於內在氣息。形成以氣為主,以力為輔,氣與力髙度融合的伴奏模式;使觀眾在其悠揚的聲調中不禁凝神屏氣悄然動容。明代琴家徐上瀛《大還閣琴譜》雲:“消除浮躁之氣,留下平和純淨的韻味。節奏急而不亂,音調無論多繁,內含深邃的情懷,外發清澈的光輝。其趣如水之興瀾,其體如珠之走盤,其聲如哦詠之韻。”凡優秀的程派琴師在伴奏中無不顯示出這一藝術魅力。


程硯秋先生生前鼓勵弟子,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來改變程派藝術某些技術性的東西,使之更加有利於程派的發展。同時他又強調“必須掌握運用他的創造規律和演唱法則,去發展變化。”唐再炘先生當年親歷了程硯秋先生的教誨,忠實地繼承“程腔”音樂的創作方法、藝術技巧和藝術形式。他輔佐李世濟先生走過了早期“原汁原味”的繼承之路。此後數十年,他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創新程派藝術,音樂語言更富內涵,結構處理更加精練,樂隊配置更加豐富,“一棵菜”的整體感高度顯現,藝術感染力更強,成功實現了他在伴奏模式的再創造。唐先生所創的新型伴奏風格成為程派藝術發展的一個里程碑;也進一步影響了李世濟先生的演唱風格。現在的程派琴師可以說無一不受其浸染。

感受前輩琴師在伴奏中氣與力合 心與腔合 腔與氣合

唐在炘 李世濟 夫婦


凡觀看程派名家李世濟先生演出的觀眾,除了盛讚她的表演外,對唐再炘先生樂隊“鋪金疊彩”的伴奏特色更是倍加讚賞。唐先生非常熟悉文武場各種樂器的性能,尤其重視整體樂隊的藝術表現力。他與熊承旭(二胡)、閔兆華(月琴)組成了“三劍客”(程硯秋語)合作數十年,這在京劇界極為少見。唐先生要求彈撥樂器的撮、點、輪等技法要與弓弦樂器珠聯璧合。在襯托切分頓挫、同音頓挫、同音重複的程腔中,將本樂器的優勢發揮到最佳。唐先生的琴聲在樂隊中以“線型”貫穿,且如雲中之月時隱時現、不過於響亮,然而撐起了整過場面。彈撥樂圍繞唐先生拉出的“尺寸”彈奏出“花點子”,關鍵腔句則隨京胡奏出支聲旋律。

鍾世章先生善用雙音加密的手法增強“墊頭”的厚度,將唱腔中的停頓、氣口等部位做不露痕跡的填補連接。各種連、帶弓法修飾切分腔型,使唱腔具有音樂律動感。他強調裡弦“3”音的使用頻率,以突出程腔的陰柔之美。他將程腔聲斷意不斷、腔斷情不斷的特點做了惟妙惟肖的補充和延伸,使伴奏具有深沉含蓄,氣勢綿延的特點。


感受前輩琴師在伴奏中氣與力合 心與腔合 腔與氣合


何順信先生


何順信先生說:“附點在伴奏中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它可以穩定節奏,變化速度,為曲調增添色彩。”同時他又指出:“所謂快慢速度的適度轉換,關鍵就在於對‘附點’的處理方法。”凡此經驗之論很值得琴師思考。何順信先生作為當今最具影響力的著名琴師,他的伴奏與張派唱腔的附點裝飾特型腔、弧形上揚特型腔、斷連交織特型腔、回滑急揉特型腔形成了極佳的音色整體,可謂高品味、新格調、大氣派。何先生通曉京劇的傳統音樂和伴奏規律,對張派藝術有獨到的審美見解,又具有大膽創新思想。因而他的伴奏藝術是“守法度至嚴,出法度至縱。盡變幻於弦中,合情調於指間。”

陳彥衡先生是一位修養極髙的學者型琴師。他的演奏高尚秀雅,不落俗套;風格平正大方,圓健渾脫;格調高韻味醇,神趣盎然。他曾指導過一批青年琴師,包括享有大名的李佩卿(餘叔巖的琴師)、高聯奎、王少卿(梅蘭芳的琴師)、楊寶忠(楊寶森的琴師)、陳鴻壽(王少樓的琴師)等。楊寶忠先生師承陳彥衡先生,琴音堅實洪亮,純淨清晰,優美動聽。長短弓的運用以及快慢速度的變化靈巧自然。他創作過不少過門和曲牌,還兼擅小提琴演奏,他對音樂的感覺是出類拔萃的。

張業才先生在他的《餘叔巖孟小冬及餘派藝術》一文中說到:“每一個第一流角兒必有第一流的琴師相輔。每個第一流的琴師必會配合著他那個角兒的唱法韻味,特創一種相合無間,氣味類似的性格,使他們形成一個與眾不同的搭檔。譬如,梅雨田之於譚鑫培;徐蘭沅、王少卿之於梅蘭芳等。是角兒影響了琴師,也是琴師頂住了角兒。總之,他們在唱和拉之間形成了統一的韻律,彼此產生出會意的共鳴。”楊寶忠先生的琴藝之所以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其重要原因,一是他躍出了傳統的“官中大路活”,伴奏富有意趣,給人耳目一新。二是他極具音樂造詣,從更廣闊的視野拓寬了伴奏音樂的領域。儘管楊先生在舞臺上時有突出自我、喧賓奪主之弊,但梨園界對他的評價是肯定的。楊寶忠與名鼓師杭子和先生聯手輔佐楊寶森先生,堪稱琴、鼓、腔“一臺三絕”,對楊寶森先生唱腔流派的形成產生深刻的影響。

轉自:(原)ZG京胡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