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劉邦與項羽的區別

最近一直有在讀《史記》,這部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書,一直深深地吸引著我,作為中國官方二十四史的首部,它的問世,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先河,而且為後世的史官寫史樹立了偉大的標杆。

《史記》— 劉邦與項羽的區別

史記

這次我讀的《史記》是中華書局繁體版的,之所以選讀這一版,一則是因為,中華書局一直是國內優秀的古籍出版商之一;二則選擇繁體版,更能讀到原汁原味的史記,而不是假授之於人;這兩個原因讓我選擇了它,從7月中旬陸陸續續的讀來,中間雖然有事耽擱,而且還遇到了不小的文言文閱讀障礙,但還克服過來了,如今已經把《史記》中的本紀篇全部讀完。

史記本紀部門一共為十二卷,從三皇五帝到漢武帝舉行封禪大典,時間跨度一直從原始社會記載到了封建社會。皇皇鉅著,切人點很多,今天就談談我讀《項羽本紀》《高祖本紀》的一些思考:

為何著重談《項羽本紀》跟《高祖本紀》,個人覺得主要春秋之前的史料不是很全,而且很多歷史人物都被束之高閣了,比如五帝,夏禹,商湯,商紂王,周文王,周公等,等到春秋時期有了左丘明的《左傳》,孔子編寫的《春秋》,史料跟人物形象才活躍起來。而項羽跟劉邦更加接近普通人,或者說更加接近現代人。

《史記》— 劉邦與項羽的區別

陳道明飾演的劉邦

《史記》— 劉邦與項羽的區別

何潤東飾演的項羽

先看兩個人的出生,劉邦—泗水亭長

,項羽—楚國破落的貴族。可以說劉邦的出身較於項羽更加貧賤一點。劉邦的父母甚至名字也沒有,《高祖本紀》中記載:“父曰太公,母曰劉媼”,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劉大叔,劉大媽。是的,在那個社會,貧賤之人是不配有名字的。劉邦這個名字也是他做出一番事業後,自己給自己取的,他本名劉季。但是就是這麼一個人,最終打敗了西楚霸王項羽,開創大漢四百年江山。

不經要問,這是為什麼?我們先從兩個人的早年來對比,《高祖本紀》中記載:“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其實翻譯過來,就是混江湖的義氣大哥,為人仗義,卻不務正業。這種人在我們生活中也不少見,所以當大家周圍有這種人時,決定不能輕視他,這種人往往胸懷大志,不在乎那幾個身外之物。再讓我們把鏡頭對準項羽,《項羽本紀》有記載: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 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可以看到,項羽少時就好高騖遠,學什麼都沒有學精。這種人在我們周圍也不少見,同樣也不能輕視這種人。這類人,要麼就是吹牛B的人,要麼就是牛逼的人,因為他淺嘗輒止,說明他接觸後,看不上。

其實劉邦跟項羽的人生軌跡已經在他們看到始皇帝東巡時的各自說的一句話註定了:

劉邦如是說: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項羽如是說: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這兩句話,雖然都表達了大丈夫的豪情萬丈,劉邦那句話,在表露野心的時候,或許已經在思考怎麼才能如此,細細品來,意味深長。然而項羽的那句話,空有豪情,但無方法論。

後面兩人的人生軌跡也隨之而定,雖然兩人共同推翻了暴秦,但是最終兩個人進行了長達八年的楚漢之爭,劉邦一直廣施仁義,兜售著他的仁義牌。不管這仁義是否是虛情假意,但是有受眾,就說明有市場。而項羽所能依靠的之有武力,到處有反叛他的諸侯,按下葫蘆浮起瓢。最終,被劉邦逼得四面楚歌,烏江自刎。從某種意義上劉邦其實是個小人,而項羽卻是一個光明磊落的漢子。可為何最終是一個小人贏得了江山。這裡面涉及的就是帝王之學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深思了。

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後續會持續更新《史記》《資治通鑑》等歷史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