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招聘考試:現代教育理論複習資料2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廣義的教育目的是指人們對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後所產生的結果和所發生的積極變化的期望;

狹義的教育目的是國家對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什麼樣人才的總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意義和作用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發點,

教育目的的實現則是教育活動的歸宿。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問題,或說核心問題,

教育目的對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導意義。

教育目的的作用:導向作用、激勵作用、評價作用。

3、教育目的的層次包括:

(1)國家的教育目的 (2)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 (3)教師的教學目標

三者關係:

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是普遍與特殊的關係。教學目標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的關係是具體與抽象的關係。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據:受制於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5、確定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

(1)理解“人的發展”含義的兩個理論前提

首先必須認識到, “人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理想、一種追求、一種社會和人生的信念。

其次,還必須認識到, “人的發展”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所謂“相對”在這裡有兩層意義,一是“發展”是相對於“片面發展”而言的;二是“發展”的“”只具有相對的意義,而不具有絕對的意義。是一個質的概念,而不是一個量的概念。

(2)“人的發展”的基本內涵

“人的發展”的基本內涵大致包括四個層面:

一是“完整發展”;做人和做事;身心;德智體美等。。

二是“和諧發展”;人的各基本素質之間的適當和協調。各方面不能失調,否則就是畸形發展。

三是“多方面發展”;人的各基本素質應獲得儘可能多方面的發展。

四是“自由發展”。人自主的、具有獨特性的和富有個性的發展。

(3)實現人的發展的條件

1)發展生產力是實現人的發展的物質基礎

2)消滅私有制和舊式分工是實現人的發展的社會條件

3)增加自由時間是實現人的發展的根本條件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發展的唯一方法(根本途徑)

6、現階段我國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

對建國以來我國各時期對教育目標定位的思考

“文革”前17年——勞動者

“文革”結束後到20世紀80年代——人才

20世紀90年代——建設者和接班人

20世紀90年代後——公民

如今——培養人

7、對素質教育的理解

素質教育的基本觀點(或說素質教育的本質)

素質教育提倡人人有受教育的權力,強調在教育中每個人都得到發展。素質教育提出的“面向全體學生”,“是針對‘應試教育’面向少數尖子生的片面、被動發展而提出的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德、智、體和主動地發展的現代教育思想”。

( 1 )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 2 )素質教育是發展的教育

( 3 )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 ( 4 )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為重點的教育

8、素質教育包括: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方面

9、我國教育目的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1)重人與社會的協調,強調社會本位;

(2)缺少對創新人才的培養要求;

(3)缺少個性化的教育觀念。

第五章 教師與學生

第一節 學生

1、學生特有的本質屬性表現在哪些方面?學生是處於人生階段身心發展最迅速時期的人。

(1)學生具有發展的可能性與可塑性

(2)學生髮展的可能性與可塑性轉變為現實性的條件是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具有能動性的教育對象。

2、學生的社會地位如何?

傳統認識:

整個社會沒有把青少年兒童看作是有個性的獨立存在的人,兒童或學生在社會上處於從屬和依附的地位,兒童對於雙親或學生對於教師要絕對服從,社會上存在鞭撻、體罰兒童或學生的習俗。

現代教育思想:

由於中小學生屬於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因此,中小學生在社會中具有主體地位,不僅享有公民的絕大多數權利,而且在某些權益方面受到特殊保護,如身心健康權、人格尊嚴權、隱私權、受教育權等,以及在教育過程享有的受教育的平等權、公正評價權、物質幫助權等。

學校、教師以及學生家長要做到:

(1)承認和確立青少年、兒童在社會中的主體地位。

(2)切實青少年、兒童的合法權益。

3、學生享有的主要權利有哪些?

(1)人身權、身心健康權、人身自由權、人格尊嚴權、隱私權、明義權、榮譽權等。

(2)受教育權,包括受教育的平等權、公正評價權、物質幫助權等。 受教育權是學生最主要的權利。

第二節 教師

1、教師職業是一種什麼性質的職業?

(1)是一種專門職業,教師是專業人員;

(2)是促進個體社會化的職業,教師是教育者。

2、教師職業的本質(或說教師的根本職責)是教書育人。

3、教師職業的特點是什麼?

最大特點是職業角色的多樣化

教師的職業角色主要有6種

第一節 傳道者:道德觀、價值觀、做人之道、為業之道、治學之道

第二節 授業解惑者:傳授知識經驗和技能,解除學習困惑,啟發智慧

第三節 示範者:教師的言論行為、為人處世是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榜樣

第四節 管理者:管理和組織教育教學活動

第五節 朋友:與學生分擔痛苦與憂傷,分享歡樂與幸福

第六節 研究者:發展變化的人文、科學知識,要求教師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