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方言與普通話的差異?

神馬也有走神的時候


一、 完全一樣的詞彙

從第一類到第三十類的比較中發現時重疊的部分佔了大多數,只有個別詞在河北方言中顯得口語色彩特別濃。但是這些詞是河北方言與北京話共享的。

從個人語感的角度來講,河北人沒有“平舌”和“翹舌”的概念,在學習中這兩個詞只是一帶而過,而在日常交際中根本不會有人去特別注意“平舌音”和“翹舌音”。正所謂“南腔北調”,河北人也沒有普通話的概念,因為方言與普通話的差別僅僅在於一個人的口音,特別是在年青一代中,方言受普通話的影響並向其靠攏的現象更加明顯且與日俱增。

二、 兒化音的比較

在普通話中存在不少兒化現象,我們知道普通話中的兒化音多多少少都會有一定的特殊含義,要麼表示小巧,要麼表示親近。但在河北方言中兒化現象要更普遍。普遍到什麼程度呢?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平均下來句句有兒化,甚至是不止一處。清看下面的例詞:

核——核兒

竹蓆——竹蓆兒

嘴唇——嘴唇兒

肩膀——肩膀兒

小偷——小偷兒


小城大事會


慶陽方言以陝北方言為基準音,並略有不同。一般規則是:將普通話的一聲字讀三聲前半部分,二聲讀四聲(寧縣,正寧和合水、華池的部分地區依然讀二聲),三聲也讀四聲,四聲讀一聲,個別字不按照此規律,所以還是要多聽多說才會掌握的。

答案補充

附:慶陽話六級考試樣題(卷)[部分]

二、閱讀理解(每題2分,共12分)

乃一天,餓拉大炭起來。

一蓋米孩在前頭擋處楔:“絲傅吧餓拉上撒,你木剛好過餓木無達裡。”餓楔:“拉的大炭你雜坐呀嗎”米孩楔:“按好著裡,乃餓走坐你外大炭上”。餓一想,她不嫌髒,走教她坐,無蓋瓜米孩哈潑實地很,米孩走了後,餓一看塞,坐的乃達達的炭都叫壓成了咋咋倆!

1。

“無達”是什麼意思?

A、不行 B、那裡 c、附近 d、大門

2。“米孩”向“餓”提了什麼建議?

A、要“餓”給空半個位子 B、她要坐在貨上 c、她決定先幫“餓”幹活,然後再走 d、她要另想辦法

3。

米孩走後,“餓”是什麼心情?

A、驚訝 B、生氣 c、感激 d、後悔

4。米孩是什麼人?

A、賣米的孩子 B、吃米飯的小孩 c、送米的小孩 d、女孩

5。

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什麼?

A、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 B、一個助人為樂的故事 c、一個恐怖的鬼故事 d、一個給成人看的故事

參考答案:1。B 2。B 3。A 4。D 5。B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請勿用於其他用途!。


小天才金虎


以我的生活經歷來說,在北京周邊的幾個省的方言中,河北方言是最接近普通話的。也許這和北京處於河北省的地理包圍之中是分不開的,而普通話又是以北京話為標準音的。因此,河北方言與普通話的差別最主要是語音的差異而不是詞彙。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二者在詞彙上就完全相同。現講對二者的詞彙進行比較: 一、 完全一樣的詞彙 從第一類到第三十類的比較中發現時重疊的部分佔了大多數,只有個別詞在河北方言中顯得口語色彩特別濃。但是這些詞是河北方言與北京話共享的。 從個人語感的角度來講,河北人沒有“平舌”和“翹舌”的概念,在學習中這兩個詞只是一帶而過,而在日常交際中根本不會有人去特別注意“平舌音”和“翹舌音”。正所謂“南腔北調”,河北人也沒有普通話的概念,因為方言與普通話的差別僅僅在於一個人的口音,特別是在年青一代中,方言受普通話的影響並向其靠攏的現象更加明顯且與日俱增。 二、 兒化音的比較 在普通話中存在不少兒化現象,我們知道普通話中的兒化音多多少少都會有一定的特殊含義,要麼表示小巧,要麼表示親近。但在河北方言中兒化現象要更普遍。普遍到什麼程度呢?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平均下來句句有兒化,甚至是不止一處。清看下面的例詞: 核――核兒 竹蓆――竹蓆兒 嘴唇――嘴唇兒 肩膀――肩膀兒 小偷――小偷兒 腳跟――腳跟兒、腳後跟 小孩――小孩兒 滋味――滋味兒、味兒 褲腿――褲腿兒 幹活――幹活兒 合夥――合夥兒 中間――中間兒 左邊――左邊兒 在實際的交際中不管你是說普通話還是方言溝通應該是毫無障礙可言的。但是假如兩個河北人中有一個把“左邊兒”說成了“左邊”另一個有可能根本不會放在心上,但是他一定會注意到這一點;假如第一人把多個“兒”都略去了,那麼聽話人肯定會覺得說話人說話太文了,或者說有點酸,但除此之外其他的都應該不成問題。 在普通話中詞尾“子”往往構成名詞,如桌子、椅子、凳子、盤子……這些在河北方言中也是完全一樣的。但是除了“子”之外,河北方言還會用“兒”來表示名詞而沒有過多的附加含義在裡面。如: 袖子――袖兒 猴子――猴兒 只是因為“子”想較“兒”來說文言色彩似乎更濃一點。 三、“X子” 在河北方言中可能“子”的文言色彩比“兒”濃,但事實上,河北方言中仍然存在著許多“X子”,這是為什麼呢?因為“X子”比原詞的文言色彩要清淡一些。請看例詞: 蒼蠅――蠅子 鬍鬚――鬍子 自行車――車子 冰雹――雹子 搜搜――嫂子 眼珠――眼珠子、眼珠兒 出麻疹――出疹子 池塘――池子 四、河北方言中的省略與補充 由上面的“X子”的例詞我們知道用“子”替換掉原詞的一部分看可以使得詞彙更具口語色彩,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種替換也是一種省略,因為它並不是直接在普通話詞的後面直接加上一個“子”組合生成方言詞。其實口語中的省略或截取現象相當普遍。如: 眼睛――眼 牙齒――牙 灰塵――灰 狹窄――窄 寬闊――寬 房子――房 炎熱――熱 捆綁――捆、綁 棉襖――襖 丟失――丟 躲藏――躲、藏 嘶啞――啞 忘記――忘 熄滅――滅 鋸子――鋸 乾燥――燥 寒冷――冷 融化――融 閃電――閃 尋找――尋 鋤頭――鋤 發洪水――發水 這種省略存在著某種規律,若是原詞為名詞那麼保留在方言中的大多數,是詞頭,如“房”“鋤”“閃”“眼”“牙”“灰”。這和漢語的主要構詞法是分不開的。因為詞彙的核心意義即詞根加詞綴這種構詞在漢語中是最普遍的。如果原詞是形容詞或動詞,那麼保留下來的多數是後一個詞素,如“熱”“窄”。 與省略現象對應的補充。口語雖然力求簡潔,但有時為了保持其口語色彩往往會犧牲這一點。這也是下面情況發生的原因。 虹――彩虹 癢――癢癢 別――別介 別理――別搭理 喝茶――喝茶水 五、替換現象 在第二類處提到“X子”是一種替換,實際上這只是其中的一種情況,更為普遍的例子有: 種田――種地 耳朵――耳頭 衣服――衣裳 翻跟斗――翻跟頭 跌跤――摔跤 殺豬――宰豬 上面――上頭 事情――事兒 聲音――聲兒 煙囪――煙筒 從第二類到第五類的論述中我們可以具體的感知到河北方言與普通話的親密關係,但還有一小部分詞彙是河北方言中有的但普通話中沒有,如: 灶――鍋臺 腹瀉――拉稀 入贅――倒插門兒 骯髒――寒磣 尿布――節子 涎布――哈拉褂兒 額――門了頭 總之,河北方言與普通話的詞彙差別在中國眾多的方言中算小的,無論其語音還是詞彙,河北方言與普通話的差別都與口語與書面語的差別相類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