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秦史上的權臣們:魏冉、呂不韋在秦專權,是這股戰國風氣所致

戰國秦史上的權臣們:魏冉、呂不韋在秦專權,是這股戰國風氣所致

戰國秦史上的權臣們:魏冉、呂不韋在秦專權,是這股戰國風氣所致

本期話題

自商鞅變法之後,奉行法家思想的秦國總給人一種秦王的權力至高無上、不可撼動的深刻印象。

但歷史的事實卻是,這個高度集權的國家不斷湧現出權侵君王的大奸臣:魏冉,呂不韋先後主宰秦政,時間長達數十年。一面尊君集權,一面權臣不斷,秦國這是染了什麼病呢?


戰國秦史上的權臣們:魏冉、呂不韋在秦專權,是這股戰國風氣所致


戰國秦史上的權臣們:魏冉、呂不韋在秦專權,是這股戰國風氣所致


自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晏駕之後,失去約束的呂不韋便藉相國之尊廣招門客,逐漸形成了繼戰國四公子後天下間最龐大的遊俠集團

。他不但以仲父的名義代替秦王嬴政宰制朝政,而且很有可能對少年嬴政採取了監視行動等限制措施:


至秦,會莊襄王卒,李斯乃求為秦相文信侯呂不韋舍人;不韋賢之,任以為郎。

——《史記·李斯列傳》


呂不韋對李斯的安排不禁讓我聯想到了東漢末年名士禰衡遊宦許都的經歷。那是在曹操迎奉漢獻帝定都許昌之後,禰衡自荊州前往許都求職。當朝名流孔融對禰衡青眼相加。他洋洋灑灑向朝廷上了一篇薦表,結果泥牛入海,全無迴響。孔融不甘心,又求見專制朝政的司空曹操,當面向他推薦彌衡。


而曹操呢,不但慨然應允,還一再表態要同禰衡晤面。——曹操的態度透著邪乎的意味:既然此時的朝廷就是曹操的一言堂,皇帝不過木偶泥胎而已,孔融上書薦才,薦表自然要落到曹操手裡,他為何留中不發?事後人家當面說起,曹操卻又為什麼要推翻前議,滿口應承呢?


戰國秦史上的權臣們:魏冉、呂不韋在秦專權,是這股戰國風氣所致


這套當面是人背後是鬼的把戲其實暗藏著曹操的私心:東漢的官員選拔素有“舉”、“闢”二途。


所謂“舉”就是徑直向皇帝推薦人才。一旦獲得任命,便是天子的臣屬,工作上對皇帝負責。而“闢”就不一樣了。那是向開府治事的朝廷重臣——在東漢,有權開府治事的朝廷大員一般為司空、司徒、太尉、大將軍和太傅——推薦人才,任命一旦下達,便成重臣們的私屬隨員,進入他們的府邸辦公,工作上對重臣而不是對皇帝負責。


孔融的薦表顯然是寫給皇帝的。但曹操並不想讓禰衡通過薦舉成為漢獻帝的臣僚,哪怕只是名義上的也不行。他更願意將優秀的人才攬入司空府中向自己效忠。


所以曹操暗中阻撓孔融的薦表上達天聽,迫使孔融來找他關說,然後再“賣”個順水人情,把禰衡闢入司空府。奪了裡子還嫌不夠,更要賺去面子,曹操挖角皇帝和朝廷的這副吃相實在難看,因此才有了禰衡感激憤怒、擊鼓罵曹的後話。


戰國秦史上的權臣們:魏冉、呂不韋在秦專權,是這股戰國風氣所致


在戰國末年的秦國,相國是否開府治事,擁有獨立的辦公機構,史書中未見明文記載。但存在於曹操和漢獻帝之間的權力爭奪在呂不韋和秦王嬴政的相處過程中也斷難避免

。秦國曆史上鼎鼎大名的客卿如百里奚、商鞅、張儀、范雎等輩都是入秦伊始即為秦王效命。


可李斯這個楚國遊士初來乍到,嬴政卻沒能在第一時間任用他。呂不韋截了嬴政的和,把李斯攬為相府的舍人。這個人才流向的改變其實已經暗示了秦國的決事權正從咸陽宮漸漸下移至相國府。


但呂不韋並不以此為滿足。在考察了李斯並確信他將不負所望後,呂不韋安排李斯進入咸陽宮,到嬴政身邊為郎了。郎是秦王的親近顧問。很難想象呂不韋的這個任命是要將門下賢才拱手送與嬴政,更可能的目的應該是在秦王身邊部署私吏,安插眼線,以便監視秦王的行動。


無論李斯後來是否忠實地執行了呂不韋的旨意,但這個人事安排本身就是對王權的嚴重侵犯。單隻憑這一條罪狀,說呂不韋盜竊鼎司、跡同反逆也絕不為過


戰國秦史上的權臣們:魏冉、呂不韋在秦專權,是這股戰國風氣所致


戰國秦史上的權臣們:魏冉、呂不韋在秦專權,是這股戰國風氣所致


到了這步田地,秦國的遊俠政治積弊之深已是令人瞠目結舌。如果不痛下決心、刮骨療毒,只怕終有病入膏肓、不可救藥的一天。然而,當我們回過頭來反思這場惡疾的起因,恐怕不能簡單地將呂不韋指為秦國感染遊俠政治的病毒之源,事實上,早在秦王嬴政的曾祖秦昭王時,秦國就已經致病了


史載:


昭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1年),相國穰侯言客卿灶(灶,通作造),欲伐齊取剛、壽,以廣其陶邑。

——《史記·穰侯列傳》


公元前271年,秦相魏冉在客卿灶的建議下發動了旨在奪取齊國剛、壽二邑的作戰行動。此次戰役的真實目的是要為魏冉的東方封邑定陶開疆拓土,以便將來時機成熟的時候魏冉能在此獨立建國,從秦國分立出去。魏冉之所以會策劃這樣膽大妄為的分裂陰謀,顯然是受到了13年前孟嘗君組織五國伐齊,併成功在薛邑獨立建國的遺事的鼓勵。


換言之,孟嘗君這位東方遊俠的事蹟開啟了魏冉逐鹿問鼎的野心,而這份這份野心又在東方遊士——客卿灶的攛掇下迅速轉化為了實際的軍事行動。想當年,齊愍王也曾與秦昭王二帝並尊、盛極一時。他最終淪落到國破家亡、身敗名裂的下場,孟嘗君難辭其咎。


“東帝”齊愍王物故已經十幾年了,現在秦國居然有人要效仿孟嘗君故事,把“西帝”秦昭王變成下一個喪權辱國的悲劇,這其實已經昭示世人,隨著戰國遊士的日益活躍,對國際政治的影響力越來越強,興起於東方的權臣養士、凌駕君權的遊俠政治風氣業已造成對秦王權力的侵蝕了。


戰國秦史上的權臣們:魏冉、呂不韋在秦專權,是這股戰國風氣所致


遺憾的是,秦昭王終能剷除魏冉的威脅,平息秦國的這一場分裂危機離不開客卿范雎的出謀劃策,這使得秦昭王在危機過後的反思與總結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他將魏冉的專權擅政歸咎於外戚與宗室間的裙帶關係過於親密,並進而認定無論是作為宗親的公族還是姻親的外戚,一旦形成專權勢力,便急難剷除。


相比於他們,像范雎這樣的客卿隻身入秦,素無根底,反倒容易駕馭,使用起來相對安全。於是乎,從范雎開始,秦國原本採用的公族、外戚、客卿三途並用的選相機制被秦昭王削去了三分之二,客卿成了秦國命相的唯一候選。


范雎和蔡澤相繼拜相不但迅速提升了客卿在秦國政壇的話語權,更加重了東方遊士在秦國宗室貴族心中的分量。若不是這樣,呂不韋要想攀援比附,結交秦國太子安國君和他的庶子子楚恐怕不會那麼順利。


子楚最終在呂不韋的黑金運作下登上秦王的寶座,又反過來投桃報李,拜呂不韋為秦國丞相,這標誌著失去了公族和外戚的競爭後,一家獨大的遊士客卿對秦國政治的影響力迅速增強,甚至已有能力改寫秦國的高層權力格局。


呂不韋不但和前任相國魏冉一樣專權跋扈,甚至他對王權的壓迫比魏冉還要更令人窒息,因為呂不韋沿著戰國四公子的故轍在秦國建立起了一個規模數千人的遊士集團。樹大根深的他將觸角伸向秦國的各個角落,就連秦王嬴政居住的咸陽宮也未能倖免。


戰國秦史上的權臣們:魏冉、呂不韋在秦專權,是這股戰國風氣所致

參考文獻: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王先謙《漢書補註》;章學誠《校讎通義》。

歡迎分享轉發,您的支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絡

戰國秦史上的權臣們:魏冉、呂不韋在秦專權,是這股戰國風氣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