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雞毛》:瑣碎世俗的生活,往往都是從舒服開始的

小說中的開頭這樣寫道:“小林家一斤豆腐變餿了。”

一斤餿豆腐拉開了生活的序幕。開門七件事,生活離不開柴米油鹽醬醋茶,雖然看似平常的一件瑣事,可是在家庭生活中能有什麼大事,“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小事日積月累,一斤豆腐餿了,可能就是一場家庭風暴的導火索,由豆腐餿了到暖水壺碎了再到花瓶碎了……,盤盤碟碟牽扯個沒完,最終就會陷入惡性循環,甚至會到大動干戈的地步。

《一地雞毛》:瑣碎世俗的生活,往往都是從舒服開始的

小林和妻子小李都是大學畢業,兩人也是同學介紹相識、相戀、相愛再到走進婚姻殿堂的。沒結婚之前,小李也是一位安靜而富有詩意的姑娘,當時兩人也是胸懷理想躊躇滿志。

兩人都是大學生,誰也不是沒有事業心,大家都奮鬥過,發憤過,挑燈夜讀過,有過一番宏偉的理想,單位的處長局長,社會上的大大小小機關,都不在眼裡。

可是哪裡會想到幾年之後,他們也和大家一樣,淹沒到黑壓壓的千篇一律的人群之中。為了省點水錢半夜偷水,為了一斤豆腐吵得面紅耳赤,為了一頓剩飯和保姆斤斤計較。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貧賤夫妻百事哀

小林是國家機關單位的公務員,剛入職沒有幾年,夫妻倆的收入算是一般。可是他們有孩子要養,有保姆要開工資,有人情往來要去應酬,有生活必需品要去買……,處處都要花錢,步步都離不開錢。不然,何以一斤豆腐餿了就會引起軒然大波。

常聽人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孩子嗷嗷待哺,媳婦蓬頭垢面,生活尚無以為繼,哪還談什麼詩和遠方!

對於老師的造訪,面對妻子咄咄逼人的氣勢,小林既沒能留下老師父子招待一頓飯菜,甚至都沒讓老師把臉上皺褶裡的土洗乾淨,面對滿頭白髮、步履蹣跚的恩師——這位曾經從冰窟窿裡把他救出來的恩人,他羞愧,他悲憤,可是他也很無奈。

《一地雞毛》:瑣碎世俗的生活,往往都是從舒服開始的

誰不想尊師重教?我也想讓老師住最好的地方,逛整個北京,可得有這條件!

難道這是妻子的錯嗎?老家那邊三天兩頭地來人,小林妻子臉上能掛不的住嗎?

我孩子還沒吃飯,哪裡管得上老師了!

孩子病了,妻子去醫院都捨不得拿藥,讓孩子吃家裡大人的感冒藥對付。這樣的妻子,當初何嘗不是文文靜靜、善良體貼,如今變得嘮叨、變得小家子氣甚至變得不通人情。可是,如果家裡寬裕,妻子何嘗不想風風光光地盛情款待老家人,人活一世,誰還不圖個好名望呢。

貧賤夫妻百事哀。當窮變成了一種性格,人生便開始變得卑微,變得隨便,變得得過且過。

面子、尊嚴在貧窮面前根本就不堪一擊,要面子、餓肚子,當然我們會選擇填飽肚子,搶白菜、賣鴨子,雖然很丟面子,但換來的卻是不折不扣的票子,誰跟錢有仇呢!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莫過於無能為力

小林夫婦上班不在同一個單位,小林單位的班車從他們家經過,而媳婦卻要每天披星戴月擠公交上班,通常往返在路上就要消耗三四個小時,每天下班後都疲憊不堪。長此以往,媳婦實在受不了。

因此,便想找個離家近點的單位,看好了一家單位,卻辦事無門,可是夫妻兩人在北京孑然一身,沒有什麼親戚,而自己的同學也和自己一樣在單位無非是剛剛立足,沒有任何額外權利可以使用,好容易絞盡腦汁找到了一條門路,但最後卻由於辦事不當碰了一鼻子灰,換工作的事最終以失敗告終。

《一地雞毛》:瑣碎世俗的生活,往往都是從舒服開始的

小孩上學在北京是一個大問題,外地人通過奮鬥在北京安家落戶,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孩子能夠接受相對優質的教育資源。相信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上個好學校,都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可是,這裡是北京,有錢有權的人比比皆是,哪能是他們兩口子能說去哪上就去哪的呢。沒錢沒關係,誰會給你辦事!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講究“禮尚往來”的國度,與人方便,自己方便。找人辦事無非兩種情況:一是花錢買服務,二是相互利用;所以說,沒錢沒權,辦事太難。另外,做人還是要臉皮厚一點,最好做一個變色龍,就像查水錶老頭一樣,前倨後恭。倨起來是大爺,恭起來是孫子。

可是最後還是意外地去上了他們心儀的幼兒園,雖然是佔了對門一家人的光,後來才知道原來是給對門家的小孩當陪讀,天上怎會掉餡餅!他們覺得受到了侮辱,但話又說回來,屈辱歸屈辱,好歹孩子能上好幼兒園了。

變成自己討厭的人,往往都是從舒服開始的

以前,小林還有讀書看報做筆記的習慣,如今一天的疲憊讓他一上床就眼皮打架,習慣也變得不習慣了;

平時趕上世界盃,還會饒有興致地半夜起來看球賽,可是,如今也不看了,“馬拉多納踢的再好,能解決身邊的什麼問題。”

每個成年人或許多多少少都能想到以前的自己,誰沒有意氣風發過?誰沒有激情澎湃過?可如今怎麼都認慫了,妥協了。人總是自作聰明:既然反抗不了,就開始學會享受了。

《一地雞毛》:瑣碎世俗的生活,往往都是從舒服開始的

生活就像一鍋溫水,而我們就是水裡面的青蛙。

慢慢地,我們都活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人,冷漠、自私,“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慢慢地,我們懂得了生活的規律,按道理辦事,日子才會過的舒服。

小林對老婆說,其實世界上事情也很簡單,只要弄明白一個道理,按道理辦事,生活就像流水,一天天過下去,也滿舒服。

慢慢地,我們也會活成查水錶老頭的樣子,變的市儈,變得惡俗。

最後,我們反倒會羨慕“小李白”活的灑脫。其實面子就是一張遮羞布,大家都一樣,害什麼臊。拿開能填飽肚子,拿開日子能過的舒服。

最後書中寫道:

這天夜裡睡得很死。半夜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睡覺,上邊蓋著一堆雞毛,下邊鋪著許多人掉下的皮屑,柔軟舒服,度年如日。

誠然,雞毛、皮屑都是平常我們所厭惡的東西,可此時他卻覺得柔軟舒服。人活到一定的階段,只要能日子的過的好受些舒服些,惡不噁心已經不重要了,只要管好我這一畝三分地,就算世界毀滅也與我無關。

在與生活的交鋒中,有的人能活出自己,可更多的人卻活成了他人,活成了自己討厭的人。生活不易,短短的人生更是倏忽而逝,雖然我們不能像貝多芬一樣扼住命運的喉嚨,但願在一地雞毛的生活中,每個人都能開出屬於自己的理想之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