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十三陵概況及神道,看完了去拍照都有目標了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南方人講普通話!大家好,我是南方人小熊!今天帶領大家一起了解明十三陵,由於內容較多,分為兩個部分介紹,今天我們主要了解明十三陵的概括以及神道!

十三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腳下,距市區50千米左右,因葬有明朝十三位皇帝而得名,為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帝后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十三陵於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1982年被國務院評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於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於2011年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風景區”。

(一)明十三陵概況及神道,看完了去拍照都有目標了

十三陵平面圖

十三陵的歷史沿革。有的朋友可能會問:“明朝一共16位皇帝,為何只有13位葬在這裡啊?”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南京,死後葬在了南京鐘山。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墳在其叔父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中下落不明,沒有陵墓。明朝第七位皇帝朱祁鈺在其兄長朱祁鎮發動的“奪門之變”中被廢,以“王”的身份葬在了北京西郊金山。

明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禮部尚書趙羾(hong)、江西術士廖鈞卿等人前往北京卜選陵址,最終選中了昌平黃土山。這一帶青山環抱,植被茂盛,土深地厚,山前一馬平川,明堂開闊,蟒山繞其左為龍,虎峪踞其右為虎,正所謂風水理論中的“山川大聚”之勢。朱棣親臨觀看後,十分滿意,於是將黃土山改名為“天壽山”,擇吉日動工興建陵寢。永樂十一年(1413年),地下玄宮建成,徐皇后的棺從南京北上入葬,朱棣親自命名為“長陵”。永樂十四年(1416年),長陵祾恩殿建成。此後長陵的附屬建築依然在逐步營建,直到宣德二年(1427年),也就是朱棣死後3年,長陵工程才大體告竣。自明成祖朱棣的長陵開始興建,至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思宗朱由檢葬入思陵,其間經歷了230多年。

(一)明十三陵概況及神道,看完了去拍照都有目標了

長陵鳥瞰圖

清朝入關後,清廷採取了很多措施以緩解明朝遺民的反抗情緒,其中包括對明朝陵寢的管理。康熙皇帝是一位深謀遠慮的政治家,為了大局的安定,曾下諭旨準備尋找明朝皇室直系後裔來承祀明陵香火。雍正皇帝繼位後,看到這道諭旨,便下令求訪明太祖支派後裔。第二年找到了朱廷赦,他是朱元璋第三子代簡王的後裔,譜系明白,於是封朱廷赦之孫、時任正定知府的朱之連為一等侯,世代負責明陵的祭祀及管理。乾隆皇帝繼位後,又賜其後代為一等延恩侯。

民國年間,最後一代延恩侯朱煜勳已經窮困潦倒。1929年,朱煜勳以“生計奇窘,無法維持”為由,呈請民國政府格外撫卹。民國政府相關部門經研究決定,取消其爵位,委以明陵保管委員之職,月薪50大洋,列入財政部預算。誰料朱煜勳不但白拿錢不幹活,還參與盜挖雀山妃墳墓地。1933年,民國政府下令撤銷其職務,將十三陵交由昌平縣管理,從此明陵香火斷絕,延恩侯退出了歷史舞臺。

十三陵有3個主要特點:一是整體性強,即用一條總神道、一座石牌坊、一組石像生等把整個陵區聯繫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整體:二是宮殿式墓室,即把整個建築深埋地下,有屋頂,有瓦簷,儼然宮殿,已考古發掘的定陵證實了這一特點;三是保存完好,由於明朝、清朝、民國,直到今日都對明陵實行了保護政策,雖然地面建築多有破壞,但十三陵基本保存完整。

如今十三陵開放的景點有神道、長陵、定陵和昭陵。

第一個景點是十三陵中的神道,這條神道本是長陵神道,由於其他各陵的神道都是從長陵神道分出來的,因此也有人將其稱為“總神道”。長陵神道長約7.3千米,走向不取筆直,而是隨著地形變化迴轉起伏,這是因為風水理論中有“生旺而彎環則吉,衰死硬直則兇”的說法。在這條神道上,自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三孔橋、大紅門、長陵神功聖德碑、石像生、欞星門、南五孔橋、七孔橋、北五孔橋等建築。如今除三孔橋、七孔橋已毀外,其他建築均保存完好。

大家請往右邊看,這座石牌坊是我國現存營造時間最早、建築等級最高的大型仿木結構石牌坊,建於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石牌坊以青白石料組裝雕琢而成,體量巨大,比例協調,堪稱中國石結構牌坊的傑作。石牌坊面闊5間,頂部主樓5座,夾樓4座,邊樓2座,共11座,其結構常被人們稱作“五間、六柱、十一樓”。

(一)明十三陵概況及神道,看完了去拍照都有目標了

石牌坊

石牌坊是十三陵的標誌性建築,其位置的選擇十分重要。在南北方向上,石牌坊中門正對著天壽山主峰;在東西方向上,石牌坊與龍山、虎山相應。

大家請往正前方看,這座大紅門就是陵區的正門,位於龍山、虎山之間的高崗上。其規制為單簷龐殿頂,黃琉璃瓦,開券門三洞。明代,大紅門兩側還建有紅牆,紅牆依山崗地形,分三次遞減高度,與龍山、虎山連成一體。

(一)明十三陵概況及神道,看完了去拍照都有目標了

十三陵大紅門

大紅門正門為帝后棺及神御物品的通道,左門為皇帝謁陵時行走,右門則為大臣們謁陵時通行。《大明律》中有明文規定:“車馬過陵者及守陵官民入陵者,百步外下馬,違者以大不敬論。”此外還規定陵區內一草一木都不得擅動,否則以“謀毀山陵”論罪,不分首從,全都凌遲處死。

請大家隨我遊覽神道。眼前這座建築是長陵神功聖德碑的碑亭,呈正方形,重簷歇山頂,四面闢門。碑亭四角各立有一座漢白玉華表,這四座華表既是墓前標誌,也是附屬於碑亭的裝飾性建築。明代碑亭頂部為木結構,至清代已經壞朽。乾隆五十年(1785年),大學士劉墉等人受命督辦修繕十三陵,將碑亭頂部改建為石券頂,至今保存完好。

(一)明十三陵概況及神道,看完了去拍照都有目標了

神功聖德碑的碑亭

碑亭內便是長陵神功聖德碑,頂部為盤龍碑首,上刻“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字樣,下部為頒員馱碑,“神功聖德”是對帝王歷史地位的評價。碑身正面是明仁宗朱高熾為其父朱棣撰寫的3000餘字的碑文,碑文不乏溢美之詞,但朱棣也的確是位有大智慧的帝王,歷史功績值得肯定。碑身除了正面,其餘三面原無文字。清乾隆時期,在碑身背面刻了御製詩《哀明陵三十韻》,後又在碑身左側刻了御製詩一首。碑身右側刻有嘉慶皇帝御製文一篇,講的是明朝亡國的教訓得失。

(一)明十三陵概況及神道,看完了去拍照都有目標了

長陵神功聖德碑

大家可以看到神道兩側有許多石獸和石人,稱作“石像生”。在陵墓前設置石像生始於秦漢,象徵著死者生前儀衛,此後歷代帝王沿用不絕,只是數量、神獸形象有所區別。十三陵的石像生以一對石望柱開始,在之後800米長的神道上排列有石獸12對,石人6對。石獸每種兩對,兩臥兩立,分左右排列在神道兩側,其中體量最大的達30立方米。

(一)明十三陵概況及神道,看完了去拍照都有目標了

神道

石獅,獅子的形象威武雄壯,凜然不可侵犯,陵前擺放的石獅為鎮物,起驅兇避邪的作用。

(一)明十三陵概況及神道,看完了去拍照都有目標了

石獅

石獬(xie)豸(zhi),獬豸是傳說中象徵公平正義的神獸,被認為有“能別曲直”“觸不直者”的能力,明清司法官員補服上的圖案便是獬豸,陵前擺放獬豸也起著保護帝王的作用。

(一)明十三陵概況及神道,看完了去拍照都有目標了

石獬豸

石駱駝,在帝陵中將駱駝列為石像生始於明孝陵,駱駝是西北邊疆的運輸工具,擺放在陵前象徵著國家疆域遼闊。

(一)明十三陵概況及神道,看完了去拍照都有目標了

石駱駝

石象,大象聰明溫和,力大無比,並且象徵祥瑞,帝王生前儀仗中也多有大象。

(一)明十三陵概況及神道,看完了去拍照都有目標了

石象

石麒麟,麒麟是傳說中的神獸,古人認為如有麒麟出現,則是帝王盛德、天下太平的象徵,在神道上擺放麒麟有歌功頌德之意。

(一)明十三陵概況及神道,看完了去拍照都有目標了

石麒麟

石馬,歷代陵墓前多置石馬,皇帝生前儀仗中必有仗馬。

(一)明十三陵概況及神道,看完了去拍照都有目標了

石馬

石將軍,象徵帝王朝會中的武將。

(一)明十三陵概況及神道,看完了去拍照都有目標了

石將軍

品官,象徵帝王朝會中的各級官員。

(一)明十三陵概況及神道,看完了去拍照都有目標了

品官

功臣,象徵帝王朝會中的有功之臣。

(一)明十三陵概況及神道,看完了去拍照都有目標了

功臣

我們眼前這座建築名叫“欞星門”,古人認為“聖殿之有欞星門,蓋尊聖門如天門也”,故此將門用靈星命名成為一種象徵,比作天宮之門。宮殿、壇廟、陵寢中的欞星門都有尊天子宮寢之門為天門的意思。此處欞星門有三座門,門上中間分別裝飾有火焰寶珠,所以又稱“火焰牌坊”。因帝后入葬都要經過此門,所以也稱“龍鳳門”。

(一)明十三陵概況及神道,看完了去拍照都有目標了

欞星門

長陵的兩位主人。長陵是明成祖朱棣及其皇后徐氏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4個兒子,10歲時受封燕王,20歲時就藩北平,39歲時發動“靖難之役”,42歲時即位皇帝,年號“永樂”,溢號“文”,廟號“成祖”。

朱棣在執政的22年中,勤於政務,關心民情,生活簡樸,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比如治水江南、疏通漕運、開疆擴土、鎮撫海疆等。朱棣較突出的歷史功績有:主持編撰《永樂大典》、派遣鄭和六下西洋。中國被收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古蹟中,有四項是朱棣開創奠基的,分別是北京故宮、北京天壇、北京明十三陵、湖北武當山道教古建築群。朱棣在歷史上也留下了一些被史學家詬病的事,譬如成立東廠,給太監干政創造了條件;發動“靖難之役”,有篡位之嫌;製造“壬午殉難”,大殺建文帝朝臣,兇暴殘忍。

朱棣的皇后徐氏是明朝開國元勳徐達的女兒,徐氏不僅賢淑,而且喜好讀書,很受朱棣敬重。徐氏給朱棣生了3個兒子和5個女兒。徐氏死後,朱棣沒有再立皇后。

長陵是十三陵中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長、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總體佈局呈“前方後圓”,佔地面積約12萬平方米。其中“前方”部分由前後相連的三進院落組成:第一進院落的大門為陵門,門內明代建有神廚、神庫、碑亭,神廚和神庫已毀於清朝中期,現僅存碑亭。第二進院落的大門為祾恩門,門內即為祾恩殿。第三進院落內有欞星門和石几筵。“後圓”部分由寶城、寶頂、方城、明樓組成。穿過祾恩門,我們來到了祾恩殿,“祾”是“祭而受福”的意思,“恩”是“罔極之恩”的意思,

(一)明十三陵概況及神道,看完了去拍照都有目標了

祾恩門

凌恩殿是供奉帝后神位和舉行謁陵祭祀活動的場所。長陵祾恩殿是明代帝王陵中唯一保存完好的祾恩殿,十分珍貴,其珍貴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建築等級,長陵祾恩殿是仿照紫禁城奉天殿的規制建成的,九五開間,重簷廡殿頂,覆黃琉璃瓦,月臺三層,大殿內地面鋪設“金磚”:

二是建築用材,長陵祾恩殿的所有木構件均由名貴的金絲楠木加工而成,其中支撐大殿的60根巨柱尤為珍貴,中間四柱最粗,直徑達1.124米,二人相抱也無法合攏,這些金絲楠木採自四川、湖廣一帶;

三是研究價值,明代沒有留下官修建築工程標準的文字資料,長陵祾恩殿便成為研究明初官武建築不可多得的珍貴實物。

祾恩殿中央矗立的就是明成祖朱棣的銅像,這尊銅像重達5噸,是根據著名文物專家單士元建議,按照《中國曆代帝后像》中的朱棣畫像設計的,於1998年鑄造落成。

(一)明十三陵概況及神道,看完了去拍照都有目標了

明成祖朱棣銅像

柱出頭式牌樓叫作“欞星門”,象徵天宮之門。

欞星門北側設有石几筵,石几筵由石供案和石五供組成,石五供中間為石香爐,兩側為石燭臺,再兩側為石花瓶。

方城之上,所謂“方城”,就是指方形城臺,它是寶城的一部分,位於寶頂正前方。方城上這座高樓稱作“明樓”,作用相當於碑亭,樓內立有聖號碑,碑首刻有“大明”二字,碑身刻著“成祖文皇帝之陵”字樣,通體塗有硃砂。

這圈狀如圓形城堡、外有垛口的城牆叫作“寶城”,它對墳冢(zhong)起到保護作用,長陵寶城周長1公里,是十三陵中最大的一座。寶城內堆起來的土山叫作“寶頂”,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墳頭。寶頂之下就是地宮。

長陵地宮中不僅葬有朱棣和徐氏,還有殉葬妃嬪。奴隸社會時期,奴隸主往往用大量的奴隸、性畜為自己殉葬,到了秦漢時期,已多用木俑、陶俑來代替,帝王葬禮中已基本禁止人殉。明太祖朱元璋使這種野蠻的人殉制度死灰復燃,他死後竟用了38人殉葬,其中有朱元璋的嬪妃,也有被圈定的宮女。朱元璋的子孫依例而行,明成祖朱棣用16妃殉葬,仁宗朱高熾用5妃殉葬,宣宗朱瞻基用10妃殉葬。明英宗朱祁鎮遺詔禁止人殉,英宗雖昏庸無能,寵信奸佞(ning),但廢止人殉這件事做得符合人意。

好的各位,花了5個小時,一個字一個字的檢查,一張一張圖片的看好幾遍,就怕錯了。大家要是想看哪一個省份哪一個景區的介紹,記得留言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