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茶果複合系統獲評國家級農業文化遺產


碧螺春茶果複合系統獲評國家級農業文化遺產


碧螺春茶果複合系統獲評國家級農業文化遺產


日前,吳中區申報的“碧螺春茶果複合系統”獲評國家級農業文化遺產。而早在2011年,碧螺春茶製作技藝就已入選國家級“非遺”——

□蘇報駐吳中區首席記者 範易

日前,農業農村部下發《關於公佈第五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單的通知》,公佈了第五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單,吳中區申報的“江蘇吳中碧螺春茶果複合系統”榜上有名,成為我市首個國家級農業文化遺產。

碧螺春茶果複合系統,是以洞庭山碧螺春茶與柑橘、楊梅、枇杷等各種果樹複合種植,碧螺春茶採製工藝、碧螺春茶文化為核心的農業生產系統。該系統在生產過程中保育了茶果種質資源,發揮了重要的生產功能和生態系統維護功能,呈現出獨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觀特徵。另外,碧螺春傳統手工製作技藝在2011年5月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此一來,碧螺春當之無愧地成為國家級“雙遺”珍寶。

歷史悠久

茶果複合系統起源於唐朝

作為獨特的農業生產系統,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勞動人民長久以來生產、生活實踐的智慧結晶。2012年起,農業農村部組織開展了該項發掘工作,本批為第五批次,共認定了包括江蘇吳中碧螺春茶果複合系統在內的27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其中江蘇省共兩家單位入選。

“此次農業文化遺產的認定過程複雜、嚴格,我們做足了準備。”吳中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碧螺春茶果複合系統在活態性、適應性、複合性、多功能性、戰略性和瀕危性方面有顯著特徵,具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與技術體系和獨特的生態與文化景觀等,對我國農業文化傳承、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業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實踐意義。

悠久的歷史是碧螺春的加分項。早在唐朝時期,洞庭東西山先民為提高土地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在有限的土地上將茶果複合種植,形成了洞庭山週年生產、全年勞作的茶果間作制度。“茶果間作模式,豐富了生物多樣性,實現了茶果肥水一體化管理,不僅節約了資源,也美化了環境。”這位負責人說,修剪掉的果樹枝條,往往是手工製茶的優質燃料,燃燒後產生的火土灰又作為有機肥施用到茶園中,實現了循環利用。

這套流傳了千百年的茶果間作系統,既造就了洞庭山碧螺春的優良品質,使之成為中國十大名茶而享譽世界,也利用有限的土地產出了枇杷、柑橘、楊梅、棗子等多種果品。其中,枇杷、柑橘等果品在歷史上曾作為貢品進貢歷代朝廷,大幅提高了當地老百姓收入水平。特別是枇杷,現在更成為東西山果農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江蘇吳中碧螺春茶果複合系統’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對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帶動遺產地茶農、果農就業增收,傳承江南吳地農耕文化、建設美麗鄉村將起到較大的推動作用。”吳中區農業農村局局長朱繼偉說。

匠心傳承

製茶行業領頭人獨門推廣

經過長期的發展演化過程,碧螺春茶果間作系統已成為集農業生產、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複合型農業生產系統,包括結構合理的茶果產業發展,科學的茶果園管理技術,歷史色彩濃郁的貢茶、貢果和手工採茶揀茶炒茶等傳統文化,集自然遺產、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特點於一身。這些傳統技藝和文化中,最著名的要數國家級“非遺”——碧螺春茶製作技藝。

碧螺春茶的採製全部由手工完成,至今仍完全採取傳統的採製技藝。其製作技藝分“採摘、揀剔、攤放、高溫殺青、揉捻成形、搓團顯毫、文火乾燥”七道工序。“摘得早、採得嫩、揀得淨”和“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揉結合,連續操作,起鍋即成”是洞庭山碧螺春採製技藝的技術要領。其中,僅炒茶的四道工序就需要40分鐘左右。

傳統的炒茶技藝能夠延續下來,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的製茶大師匠心傳承:出生在“茶王”世家的施躍文是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創立“古法碧螺春炒製茶技”的嚴介龍還制定了蘇州紅茶地方標準;老一輩製茶大師馬國良,早在2005年就成立全國首家有工商執照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西山衙甪里碧螺春茶業專業合作社……

得益於碧螺春茶製作技藝傳承人集聚,吳中區可以從容地選拔優秀選手參加全國綠茶加工技能大賽,在國家級賽場上充分展示洞庭山碧螺春高超的炒制技術並勇奪大獎。不光如此,在2019世界紅茶產品質量推選活動中,東山御封茶廠、洞庭山花果香茶場、西山天王茶果場分獲“大金獎”“金獎”“銀獎”。同時,吳中區還選派施躍文參加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在全世界觀眾面前展示流傳千年的製茶技藝。

隨著洞庭山碧螺春品牌知名度的不斷提升,茶葉成為東西山農戶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帶動了吳中區茶葉產量和產值年年攀升。2019年,全區茶園面積34747畝,茶葉總產量385噸,其中碧螺春產量127噸,同比增長18.7%;茶葉總產值33138萬元,同比增長23%,其中碧螺春產值為17027萬元,佔總產值的51%;茶農戶均茶葉產值18986元,淨利14240元。

品牌保護

規範產業環境擦亮“金字牌”

如今,東西山人民生產生活均與茶果間作系統息息相關,他們對茶果間作系統具有特殊的情感。每年,吳中區通過舉辦多種類型的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與旅遊節等活動,使茶果間作系統得以傳承、蘊含的傳統文化得以延續。

2019年,洞庭山碧螺春以44.49億元品牌價值位居全國區域公用品牌十強第五位。如何保護好這塊“金字招牌”?吳中區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洞庭山碧螺春茶實施地理標誌(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地理標誌證明商標保護“雙重保護”,產業環境明顯規範。吳中區市場監管局積極落實產品質量抽查、標準驗證、品牌培育等各項工作,實施對碧螺春茶生產、銷售、消費全過程的監管。今年,吳中區還將繼續建立健全專用標誌使用記錄,強化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落實、組織質量抽查抽檢、加強對地理標誌商標保護,讓“洞庭山碧螺春”這塊金字招牌更加鮮亮。

眼下,碧螺春即將上市。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蘇州的茶行業受到了不小的衝擊。“外地工人少了,今年採茶工作會有點棘手。”東山鎮農林服務中心副主任李浩宇說,採茶工有不小的缺口,會大大降低採茶的效率,茶農們的收益也會有所減少。不過,去年東山社保中心培訓了一批賦閒的漁民,一定程度上填補採茶人手的缺口;蟹農“兼職”採茶工,蟹農們還能增收。

由於2月中下旬的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溫溼和光照均適宜的天氣條件,保證了今年碧螺春的品質。疫情期間,吳中區相關部門就疫情防控和茶葉網絡銷售問題開展指導。茶企、茶農備好了充足的體溫槍、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資,做好疫情防控措施,並及時掌握企業員工的身體狀況。炒出的碧螺春更安全,也讓市民喝得更放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