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無概率優勢和資金管理,則必將走投無路!經典好文

導言


資金管理只能將交易系統產生的劣勢進行轉換,而根本無法將其消除。所以說,任何資金管理策略,都無法打敗概率。


若無概率優勢和資金管理,則必將走投無路!經典好文


中國以前很流行賭骨牌。骨牌共有36個數字,從1到36。賭客可以任意對數字下注,莊家開牌只開一個數字。


如果被你壓中的話,1賠35。這時就出現了一條“生財之路”,賭客可以對其中34個數字下注。只要莊家沒有開出賭客遺漏的那兩個數字的話,那麼賭客就能夠獲得下注額3%的收入。


我們不難計算,這種下注方式的正確率為94.4%,而賠率為34賠1。這時賭客就可以總是贏錢,但千萬不能碰上那少數失敗的案例。


大家是否能夠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呢?事實上,股市上的中小投資者與上面的賭客並沒有任何的不同。


非常大的正確率優勢與非常大的賠率劣勢,組合成的一種具有負期望收益的交易策略。事實上,這並非生財之路,反而是一種自欺欺人。


這裡重申“超市原理”中關於正確率與賠率的互損原則,是提醒大家在設計交易系統中不要一味的追求高正確率。靠必然出現的偶然事件走向破滅的交易者,只不過是在自欺欺人的進行“零取整存”的無聊遊戲。


遺憾的是,市場上大部分的中小投資者都對這種無聊遊戲樂此不疲!


事實上,賭博是靠兩部分來實現的。一部分是遊戲規則,另一部分是下注策略。對於交易而言就是,一部分是交易系統,另一部分是資金管理。


單純的交易系統能夠決定你交易時產生的期望收益,而資金管理則是你的下注策略。


按照上面的案例,如果說遊戲規則決定的期望收益優勢偏向於莊家的話,那麼賭客無論採用什麼樣的下注策略都是無法打敗莊家具有的期望收益優勢。


也就是說,如果交易者的交易系統並不存在期望收益優勢的話,那麼資金管理的優劣只能決定交易者破產速度的快慢。


資金管理只能將交易系統產生的劣勢進行轉換,而根本無法將其消除。這裡我要說的就是加倍下注法。如果說上面案例中失敗率為5.6%;那麼連續失敗兩次的概率就為0.31%;而連續失敗三次的概率就在0.0176%。


這時我們就可以在出現少數失敗的情況下,將下注額提高34倍。假設再出現失敗的情況下,將下注額繼續提高34倍。從概率上來講,你賭一萬次才可能碰上一次連續輸三次的倒黴事!


但反過來講,你為了贏得一元錢的賭博收益,要準備3.93萬元(34*34*34)的後續資金。即使這樣,你長期賭博下去,早晚也會遇上將3.93萬元輸光的結局。


如果在市場上,你準備用一億元來從市場上盈利1元的話,我應該可以給你設計出非常安全的資金管理模式。問題是沒有人願意用1億元來贏得1元的投資收益,所以更多的人都是在沒有足夠後續資金的情況下使用加倍下注法,從而最終被市場徹底的掃地出門。

我們可以把失敗率降低至0.0176%,但這同樣需要付出更大的其他代價。所以說,交易系統的劣勢我們無法消除,而只能夠轉換。


那麼是否說明資金管理策略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呢?不,絕對不是這樣!事實上,所有的賭場都是在具有期望收益的前提下,仍舊採用嚴格的資金管理策略。


通常來說,賭場都有最高的下注額限制。如果拋開這種限制的話,那麼照樣有打敗賭場的方法。只要你能夠融來數十倍、甚至上百倍於賭場資本金的賭資,那麼一夜間贏得一家賭場將會是一種非常簡單的事情。


如果賭場的全部資金只有1個億,而你拿出34個億的資金在34個數字上下注的話。那麼,有94.4%的概率能夠將賭場徹底的打敗。


資金管理策略並不能創造出財富,但它又是交易者不可或缺的“減震器”。即使你的交易系統具有明顯的期望收益,但只要你的下注足夠的重,那麼市場照樣可以將你掃地出門。


期望收益可以理解為每一次交易結果的理論平均值,而你每一次交易的結果都會偏離這種平均值。只要這種偏離理論值的幅度能夠超過你所使用的資金管理策略的承受能力時,頃刻間你的全部交易行為都會出現崩潰。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資金管理策略的穩定性要比交易系統的期望收益更加重要。


找到穩定性的最佳平衡點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需要對交易系統進行嚴格的測試,並且得出眾多精確的參數。事實上,這些眾多的參數並非我們能夠精確計算的。


同時,這種衝擊幅度,並不只受到冰冷的理論來限制,同時也會受到我們那顆脆弱心靈的限制。


我並不提倡找到理論上最佳的資金管理策略,相反我提倡用保守性原則來選擇資金管理策略。事實上,我的資金管理策略很可能只有理論最佳值一半以下的下注額。


若無概率優勢和資金管理,則必將走投無路!經典好文

分散的魅力


這是一個有關資金管理的話題,但也只是資金管理中的一個環節。在我看來,資金管理可視為交易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並且它是最為接近科學的一種技術。


《通向金融王國的自由之路中》將資金管理稱為“可以使你在贏利的時候賺得更多,在虧損的時候輸得更少”的技術。


當然,資金管理對於股市交易者來說,重要性確實會大打折扣。但我相信,以下的內容應該是一名期貨交易者必須知道,但又通常不知道的東西。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夠了解交易系統的細節之處,讓大家感受到什麼才是交易系統中最為重要的環節,從而消除人們對於交易系統的誤解。


我首先承認一點,我的數學水平不高,所以無法計算出具體的理論數值。那麼,我們就從道理的講述上入手吧,畢竟精確的計算在混沌的市場面前的重要性將大打折扣。


我相信,沉重與壓力同金錢無緣,那麼今天的話題還是從遊戲開始吧。讓我們回到《通向金融王國的自由之路》中的那個賭博遊戲,繼續思考什麼是最佳的下注策略?


如果你帶著1000元參加這樣一個賭博遊戲。並且有100次的賭博機會,而且每次賭博的正確率為60%。你所能夠左右的只是每次下注的多少。


在你輸的時候,你會輸掉你所下的賭注;而在你盈的時候,你會贏得跟你下注一樣多的利潤。也就是說,賠率為1:1。


正如書中所說,輸衝盈縮的下注策略,可以使得賭客在期望收益大於0的情況下最終虧損。那麼什麼是最佳的下注策略呢?按照書中的說法,每次用總資本的20%下注可以得到統計學上最優的結果。


但作者並不推崇將這種下注策略運用到期貨市場,畢竟它可能會產生超過80%的資金回撤幅度。這恐怕是所有期貨交易者心理上所不能承受的!


我相信(設想),也許每次用總資本的21%下注可能會得到更好的統計結果。當然,也許這樣就會產生90%左右的資金回撤幅度。


我們假設,每次下注的最低限額為500元(甚至更高)的話。那麼任何下注策略都會面臨無法繼續這個遊戲的風險。即使是每次只用總資本的10%下注,那麼在足夠多的人嘗試過這場遊戲後,也照樣會出現一個由於連續的虧損,而無法繼續玩這個遊戲的人。


回到我們熟悉的期貨市場上來,問題可能會變得更復雜。畢竟我們下注所使用的保證金並不等同於我們可能會出現的虧損。


同時,為了能夠使交易系統按照固定規模運行下去所需要佔用的資金將會更大一些。好在,我們無需過多的計算,也能夠得到一個常識性的結論。我以前說過,任何不具有概率優勢的賭博遊戲,光靠資金管理是不可能實現長期盈利的。


那麼這個結論就是:在具有正期望收益的期貨交易系統當中,收益率與單次下注比例成正比;單次下注比例同資金回撤幅度成正比;(理論上的)資金回撤幅度同被市場掃地出門的概率成正比。


對於期貨交易而言,任何的資金管理策略都是不可能絕對的消除被市場掃地出門的風險的。當然,也不用過度擔憂,我們可以把被掃地出門的風險降低到萬年一遇,甚至更低!


如果再考慮到交易者心理承受的問題,那麼在設計交易系統時並不應該將資金回撤幅度設計成為最優的狀態。


畢竟現實和理論是會出現差異的,我們絕對不能讓自己的系統太過於脆弱。


如果給上面的遊戲,加上一個不能夠使資金回撤超過30%的附加條件的話。我們照樣可以通過計算得到一個單次下注佔總資產比例的數值,我們先將這個數值稱為x。這時,我們將這個遊戲稍微改變一下。


其他的問題完全不變,我們把100次賭博轉換成為100輪賭博。其中每一輪的賭博中,我們都可以同時與10個不同的莊家進行賭博,並且概率同賠率完全不變。


那麼,在保證相同的潛在資金回撤幅度的前提條件下,每輪下注比例的數值(我們稱為y)與此前的x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即使我們沒有任何的數學和統計學的知識,那麼我們也不難得出y>x的結論。或者說,我們如果在每一輪下注中同樣使用x的賭注,並且將十分之一x的賭注分散在這十個同時進行的賭博中,那麼我們就可以得到更小的資金回撤幅度。


如果說,我們要求的潛在資金回撤幅度不變,所以y>x的話,那麼100輪賭博後我們將賺到更多的利潤!!


這就是分散投資的魅力!!我們可以使得資金波動更加平穩,從而獲得更多的投資收益。


這時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上述遊戲裡每一輪的10次賭博中,只是期望收益是相同的,但賭博結果並不具有任何相關性。可在複雜的金融市場上,我們很難說哪兩個品種是完全不具有相關性的(相關性等於0)。


同樣,這種相關性即使在相同品種的不同月份下也不可能是完全相關的(相關性等於1)。所以,在期貨市場上我們只能認為這種相關性介於0和1之間,而相關性的具體數值恐怕也是很模糊的。下面的內容,就是在考慮到相關性問題後的資金管理。


我相信,後面的話題,大家一定會覺得很精彩。


若無概率優勢和資金管理,則必將走投無路!經典好文


第一,指數具有策略統計的代表性嗎?考慮到本輪大牛市至今還沒有完結,那麼我們就用上一輪大牛市來舉例吧。上一輪長期牛市為1999年的5?19行情至2001年6月的2245點。


如果用波浪理論來劃分牛市的話,那麼牛市很可能開始於98年8月的1043點。考慮到牛市的起點在當時是不可知的,那麼我們就用98年8月以前任何一個時點作為遊戲的起點吧。


我們假設有兩個不同的系統交易者,他們是A和B。其中,A對上漲指數ETF(當然這只是假設)進行跟蹤;B將資金(按照權重)分散到上百個不同的個股上進行跟蹤。


並且他們採用的跟蹤尺度以及任何細微之處都是一樣的。那麼,他們最終的戰績會有什麼樣的差異嗎?


也許你並不相信,他們的差異是非常巨大的!!B的戰績將明顯好於A!!


以前我就發現了這個奇怪的現象:上證指數從1043點到2245點升幅為115%,而全部股票的平均升幅要大大高於這一數值。


甚至好的股票可以上漲十幾倍,而壞股票的升幅也很少低於115%。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也許你會對這個結果表現出驚訝,那麼你就統計一下試試看。


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個股之間的相關性小於1。我是說,它們的最高點和最低點並非在相同的時點上,而這種差異還是非常巨大的!


重組股的最低點在97年下半年;低價大盤股的最低點在98年8月;而老牌績優股的最低點在99年5月。從最高點來看:部分老牌績優股的最高點在97年7月;大部分重組的最高點在2000年初……


事實上,從2000年初億安科技等科技股從瘋狂中破滅以後,長達一年多的時間內。總會湧現出新的熱點,以及最終見頂而開始下跌股票。熱點從科技股、低價股、鋼鐵水泥石化股、次新股之間轉換個不停!


請注意,這種漲跌的差異性,在指數面前相互“中和”後彼此抵消了大部分的能量。


這裡我們說一些題外話。很多人認為跑贏指數是非常困難的,其實這種觀點真的是很可笑!在可笑過後,我再一次感受到人性的可悲。


事實上,如果我們隨機的跟蹤一隻股票,那麼我們都有很大很大的概率跑贏指數。如果,我們分散的程度稍微大一點,那麼跑贏指數將成為必然的事情。


那麼,為什麼這麼多的人輸給指數呢?可悲的人性,讓大量的股民抱著垃圾而逃離了黃金。


棄強留弱、盈利兌現、虧損掛起等一系列的反趨勢的負反饋思維讓大量的股民輸給了指數!


我在統計期貨交易系統的時候,也在反覆的發現統計上不可避免的誤差。期貨指數同樣有“掩藏趨勢”的特徵!這是由於換月等原因出現誤差。


按照近月的趨勢感強於遠月的特徵,我們在不斷換月來跟蹤銅價的長期牛市時,得到的實際利潤要高於跟蹤銅價指數的利潤。


若無概率優勢和資金管理,則必將走投無路!經典好文


第二,消失了的風險。這是相關性引發的一個不可思議的現象,讓我們從頭說起吧。我們可以通過單獨計算各種期貨合約在趨勢跟蹤後所產生的利潤,然後將其相加後就是我們能夠得到的總利潤。


也就是說,我們在走勢一定的情況下,只要機械的按照系統操作就能夠得到唯一確定的收益。當然,這是站在事後統計的基礎上。如果我們回到過去的時點上,就會發現一種不可思議的現象。


如果我們機械的按照趨勢跟蹤系統不加思考的應對市場,那麼我們經常會出現“無效”持倉。


比如說,我現在持有玉米近期合約的空頭,同時持有玉米遠期合約的多頭;持有小麥合約的空頭,但卻持有黃豆合約的多頭;持有橡膠的多頭,而且持有銅的空頭……


我曾經在去年農產品大漲前的一段時間,持有黃豆的空頭以及豆粕的多頭。甚至,就連現在我也只不過是在工業品上偏空、農產品上偏多。總體上來看,我為空頭頭寸付出的保證金幾乎和多頭頭寸一樣多。


很多人認為我是完美主義者。也許過去是,但現在真的不是了。


以前我總是要不全對,要不全錯。但現在我“多空對持”的做法,從根本上就決定了我必定有一部分的持倉是錯的!!這種不可能“全對”的做法,恐怕很少有人願意放棄主觀的判斷來做到這一點。


請注意,這種“多空對持”並非有意的進行套利。他既不是我的有意所為,也不是我有意避免的。我只不過做出了市場告訴我的事情。


這種“多空對持”我們也可以稱為“無效持倉”。他根本不可能直接給我們帶來利潤,但是他們也自然不會直接的給我們帶來風險。那麼這種“無效持倉”究竟有沒有意義呢?


如果我們將這種“對持”拆開成孤立的兩個部分,那麼它就是我上面說到的系統測試中的一個過程。


或者說,它是實現我趨勢跟蹤利潤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從宏觀上來講,我們並沒有喪失任何統計上的利潤,或者說他與我們得到應得的利潤並不矛盾。


如果我不進行這樣的操作,那麼我就不可能得到理論上的收益。


可是,在微觀的時點上,這種能夠帶來長期宏觀利潤(風險與利潤是相關的)的風險消失了!!我的意思是,這種與宏觀利潤對應的微觀風險在分散投資形成的“多空對持”面前消失了,但又並不妨礙我們得到宏觀的利潤。這樣的結論,難道不使人感到驚奇嗎??


如果我多念幾年書,就能夠用物理學的方式來說明這種“抹平效應”。兩股不同的“波”,在相遇以後“卸掉”了彼此的能量。


我真的忘記了這是哪一個試驗,但我記得真的有這種試驗。如果我們把單獨跟蹤的各個合約品種帶來的資金波動看成一種“波”的話,那麼將這些“波”綜合到一起,的確可以出現“抹平效應”。


但這種“抹平效應”並不能絲毫的影響到宏觀上的獲利能力!


若無概率優勢和資金管理,則必將走投無路!經典好文


很多人覺得我的交易系統太過僵硬,那麼僵硬的方法無法應對混沌的市場。事實上,真相絕對是截然相反的!我用僵硬不變的系統,採用僵硬不變的參數,跟蹤僵硬不變的品種,甚至連下注的比例都是僵硬不變的。


但是,請注意!我應對市場的風險度卻是在雜亂無章的、無跡可循的、大幅度的隨著市場進行變動!這就叫做“以天合天”,確切地說叫做“以市場合市場”。


明白嗎?我任何一個時點上所承受的風險度,都完全來自於市場的提示。我相信,一套交易系統中,你決定的東西越少,市場決定的東西越多。


他就能越接近於市場的真相,並且產生更好的效果。


當然,我不可能準確的計算出各個品種未來波動的相關性具體是多少。如果我們能夠得知這種相關性的數值,那麼我們就能計算出時時刻刻所承受的風險度。


好在,具體的數值似乎並不重要。我們可以想象,多空對持黃豆和豆粕要比方向一致的持有他們具有更少的風險度和潛在獲利可能。


本來我應該繼續地說下去,但這就進入了另一個環節。這裡為了不讓這篇關於“分散”的文章太長,我就稍微的介紹一下吧。想想看,我持有的眾多品種在出現一致的持倉方向之前會先出現什麼情況?那就是獲利!!


多空略微的偏離,就能帶來略微的利潤。如果真的出現一致的持倉方向,那麼我已經出現了不小的利潤。請注意,風險度與潛在獲利可能都在隨著獲利而增加,同時會隨著虧損而減少。


即使,我的總體倉位是固定的!這個自調節的系統,真的太完美了!讓市場自己來調控“贏衝輸縮”的尺度!!這時,我未來可能出現的虧損幅度,同我此前真實出現的獲利程度成正比!!


若無概率優勢和資金管理,則必將走投無路!經典好文


第三,不安分的市場。運動是宇宙的本質,那麼運動就是絕對的,而靜止才是相對的。無論我們如何的降低能量和溫度,都無法使得分子和電子真的安靜下來。


宏觀上的平靜,與微觀上的驚濤駭浪並不矛盾。當你看到一杯平靜的水時,是否能夠想到其中分子運動有多麼的激烈呢?


別把話題說得太遠了,我們還是回到市場上吧。我們可以輕鬆的找到一個外表平靜的市場,但我們很難找到一個“從裡到外”都平靜的市場。


雖然,我在期貨市場上交易的時間不足一年半,但我也能感受到這種現象。


我們無法否認,從去年初到8月份農產品市場處於一個明顯的整理階段。當然市場上並沒有一個“農產品指數”,如果有的話我們就能更容易地看到這一點。


但在這種表面平穩的外表下,內在的部分又如何呢?豆油大幅度的走高;玉米快速兇猛的暴跌;小麥5月也不可思議的大幅度的下挫……


當然,黃豆、豆粕、小麥遠期的確進行窄幅整理。


對於股市來說,我有更長時間的觀察經驗。98年前後長達兩年的橫向整理中,造就了垃圾股的瘋狂,同時也使得老牌績優股大幅暴跌。


這一點我的印象最為深刻,因為我當時持有老牌績優股。2003年前後兩年的股市確實也非常的平靜,但其中也上演了汽車股的瘋狂,核心資產類股票的中期行情。當然,我持有的垃圾股照樣大幅度的下跌,讓我虧損慘重。


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市場整體的趨勢,必然代表著更多個體的趨勢;但市場整體的整理,並非代表全部個體的整理。


即使是,表現最為平淡的年份。無論是股票還是期貨市場,都會湧現出黑馬和黑熊。


假設市場的整體成為靜止的一條水平線,那麼微觀個體也是會存在毋庸置疑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可以理解為相關性小於1。


我想很多人都絞盡腦汁的解決選股問題,那麼這就說明個股之間的相關性不會太大。


這時,我們可以把相關性的倒數(差異性)理解為波動性。也就是說,個體之間的相關性越低,那麼他們的波動差異也就越大。


我們再來偷換一下概念,將波動性視為趨勢性。那麼,我們就可以得到一個有意思的結論。只要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大於我們的趨勢跟蹤尺度,那麼我們就可以在整體最為平靜的時候獲利!


當然,相關性與趨勢跟蹤尺度是在不同思維下得到的數據,或許他們並不具備絕對的可比性。但我相信,它們之間或多或少會有一些關係。


事實上,市場整體不可能成為一條靜止的水平線。如果市場整體出現波動的話,那麼個體就會出現成倍於整體波動的幅度。我實在受不了統計學上的繁瑣,但有興趣的人可以做這樣的統計。


看看一輪牛市指數上漲的幅度,與最強股票上漲幅度的比例關係。哈哈,還是別這麼麻煩了,個體能夠放大整體的波動是很容易理解的。


按照趨勢跟蹤系統賠率上的統計,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品種走出趨勢行情時,就能立刻對沖三個品種所付出的整理成本。這樣一來,只要我們能夠把資金更多的分散在不同的市場上。那麼,交易的冬天,將不會變得太冷。


若無概率優勢和資金管理,則必將走投無路!經典好文


第四,炮坑理論下的市場。這個是一個古老的、由經驗產生的“理論”。步兵在炮火連天中衝向敵人的陣地時,沿著已有的炮坑是風險較小的一種方式。


這種理論的根據是,同一個炮口很難射中同一個地方兩次。如果用現在的混沌理論來審視這種經驗得來的說法,的確會感受到另一番風味。


混沌理論認為真實世界不會像線性數學那樣使結果出現確定性。無論我們對一道數學題計算多少次,結果都是一樣的。但是有無限原因干擾的真實世界,多次出現同一個結果反而會顯得奇怪。這說明,現實世界並不具有確定性。


或者說,現實世界在(能夠考慮到的)同樣原因的作用下,結果會出現差異性。這時賭兩次結果不完全一樣的做法,反而出現了科學的依據。


回到我們的趨勢跟蹤系統上來,我們曾經得到過這樣的共識。趨勢跟蹤者不怕上漲,也不怕下跌,甚至連整理都不怕。


小的整理能夠被我們包容,大的整理反而能夠讓我們獲利,我們怕的只不過是那種不大不小、恰到好處的整理。請注意,由正反饋思維形成的趨勢跟蹤系統。


能夠呈現風險有限,而利潤無限的特徵。從統計學上來講,在一定區間之內能夠虧損,而這個區間之外都能夠獲利。


均線形成的趨勢跟蹤系統無法明顯的絕對量化,那麼我們就“哈奇10%”投資法則來進行說明吧。這個法則很簡單,就是從最高點下跌10%賣出,從最低點上漲10%買入,並且長期不間斷的跟蹤。


我們已經從樂觀的角度探討了宏觀的問題,那麼現在我們就從悲觀的角度來探討微觀的問題吧。


假設,價格在9元至10元的價格區間內不斷的上下震盪,那麼“哈奇10%”投資法則就會陷入一種泥潭。這就是該法則尺度下的那種“恰到好處”的整理。


這是我們能夠假設的最為糟糕的情況。如果該尺度能夠縮小一點,那麼就能夠被這種方法所包容。如果該尺度能夠擴大一點,那麼就能夠減少一點的虧損。直到擴大達到10%,就會出現盈虧平衡點。


我們回到相關性的問題上。在農產品中,相同合約的不同月份應該有最高的相關性;豆系的不同品種之間的相關性其次;玉麥系和豆系之間的相關性更差……


也許經濟作物和農作物之間也存在著更小的相關性;那麼工業品與農產品之間……


我們假設某一品種的某一月份的整理尺度正好同我們跟蹤的尺度“恰到好處”,那麼其他的品種和月份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呢?很明顯,差異性就等於了偏離程度,並且使得其他品種不可能同樣出現這種“恰到好處”。


也就是說,其他的品種和月份會出現不虧或少虧的結果。請注意,趨勢跟蹤系統是風險有限而利潤無限的策略,並且虧損只會在一定的區間內出現。


若無概率優勢和資金管理,則必將走投無路!經典好文


這樣另一個有意思的結論又出現了:當不同持倉之間的差異性能夠大於這個區間的話,那麼就不會出現虧損,反而還會出現利潤!


事實上,分散投資由於差異性的緣故,無疑將“哈奇10%”投資法則的理論最大虧損值減少了。也就是說,同時出現10%的虧損是不可能的!


具體數值,我們無法計算,但這個結論是毋庸置疑的。這樣一來,我們的交易系統能夠在分散以後出現“集中操作”不可能具備的穩定性!


也許很多人立刻會反對,我的說法太過於抽象。畢竟,假信號的數量並不會被這種分散消除。沒錯,我絕對沒有說分散投資能夠規避風險。我只是說,它能夠在同一時點上,把微觀的風險降低。


事實上,當你把資金分散到足夠廣的時候,就會在任何時點上都會遇到假信號的騷擾。我是說,從來都不間斷!!我從來都沒有說過,資金管理能夠改變你的盈虧,這是由你的期望收益來決定的。


資金管理的魅力在於,他能夠讓你更平穩的賺錢或者虧損。至於為什麼能夠讓你賺得更多,是因為在足夠平穩的情況下,你能夠(通過增加倉位)實現更大的效率。


如果你質疑趨勢跟蹤系統的價值,那麼討論資金管理就是沒有意義的事情。這裡我們假設,趨勢跟蹤系統失敗的前提在於你不連續的跟蹤。


當然,讓你無法連續跟蹤的最大可能是,你資金鍊的問題。我們假設,如果你能夠用永遠固定的資金來進行不間斷的趨勢跟蹤,那麼足夠長的時間後你會必然的盈利。


也許你已經明白了,資金管理的價值並非消除宏觀上的風險,而是降低微觀上的風險。我是說,削平你在微觀上的虧損,帶來的資金大幅回落。


事實上,這裡的特徵只不過是把你在不分散投資時幾個月內面臨的虧損,拉長到一年內來釋放。再通俗一點的講,假設你某個月可能會虧損12萬元,並且對你的交易系統帶來嚴重的衝擊。


那麼資金管理策略並不能消除這12萬的虧損,但他可以把它平分在一年12個月的時間內消化。


這裡我先不過多的探討穩定性與收益率的關係。相信我,當你能夠在期貨市場上得到穩定性,那麼你就可以變通的得到一切。


在今後的文章中,你就可以體會到穩定性的價值。如果我能夠將資金增長曲線,拉成一條直線。那麼只要我想要,我就能夠得到一切。


當然,把資金曲線拉成直線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太大的資金回撤幅度波動能夠最大程度的阻礙合成複利的夢想。


事實上,我現在對於我的交易系統擁有了前所未有的信心。我在驗證市場中趨勢與整理的關係時,還發現了兩個法則。


第一,時間越長的整理行情,通常波動的幅度就越大。當波動幅度大於一定程度的整理行情,趨勢跟蹤系統不但不會虧損反而還能夠獲利。


第二,震盪次數越多的整理行情,出現的次數就越少。我現在並不想更多的改變我使用的趨勢跟蹤系統,而希望更多地從資金管理入手。這樣就可以儘量的提高穩定性。其實,對穩定性的追求,無異於對宏觀確定性的追求。


我越來越相信,這個世界是一個矛盾的對立。當我放棄了微觀上的確定性以後,卻在如此狂熱的追求宏觀確定性——穩定性!


若無概率優勢和資金管理,則必將走投無路!經典好文

規則的意義


也許在長期通過規則約束的麻木下,我的頭腦已經開始變得僵硬。事實上,最近一年的交易生涯,我的交易境界幾乎沒有任何提升。每天做著別無選擇的事情,讓我有了一種虛假的安全感與成就感。


沒錯,我也許真的有些固步自封了。即使我在經營這個論壇的時候,我也是進行了過多的說教,和過少的同大家的互動探討。


回頭想想看,我幾年前我的確從MACD論壇學到了很多的東西,受到了很多寶貴的啟發。當我辭掉工作,從而釋放了大量空間時間的時候。在幾周的瘋玩過後,我決定靜下心來研究一些什麼。


我買了很多交易書籍,每天在陽光底下看書的確比整天看著電腦期盼自己的上漲舒服得多!可喜的是,我現在的頭腦,似乎又可以開始轉動了。


言歸正傳,我們來談談交易規則的問題吧。重新審視交易規則的意義,是因為資金管理的緣由。


事實上,至今我還有剛性的資金管理的規則。而近期的一些交易問題,讓我陷入了徘徊的怪圈。我該如何的取捨呢?


如今的國內商品期貨市場,我深信會有一波大級別的下跌行情。銅價在複製上證指數2001年2245點以前的走勢;鋁價在複製上證指數2004年1783點以前的走勢……事實上,農產品還要比工業品更弱一些。


我一個剛從南方回來的朋友,告訴我雪災使得糖大量的減產(他小的時候靠幫人家收割甘蔗來賺零花錢)。他雖然不懂期貨,但也建議我關注一下糖。


我立刻將這條消息代入我的公式:已知原因+未知原因=結果;也就是說,利好+未知原因=價格大幅下跌;那麼,未知原因=大利空!恐怕市場上基本面,沒有什麼比這種情況更加恐怖了!


我不想多說看空商品期貨的原因,也許如此一致性的從暴漲轉為暴跌就能夠說明一切問題。說實話,我真的想將兩年前買的二手房抵押給銀行!


如果不是公產房不能貸款,我也許真的會這麼去做!!如果我這麼做了,其實並不違反資金管理的原則。事實上,我害怕的不是方向,而是噪音!!對於絕對穩定的融資來說,可以視為自有資金。比如,房屋貸款。


看來,融資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了。那麼,我該不該增加我的倉位呢?如果我能夠有剛進入期貨市場的氣魄,而我預期的下跌行情又在噪音沒有摧毀我的情況下出現,那麼利潤恐怕要有幾百萬!!


但如果我的資金賬戶真的被噪音所摧毀,那麼我恐怕很難再用現在的資金量在市場上作交易了。


我深知,我現在的資金水平是“職業化交易”的下限了!而對於期貨交易而言,非職業化交易的確是非常困難的。即使我此前用最先進的無線接入寬帶方式;


以沒有任何領導監督的方式工作;甚至從事金融行業看行情都是理所應當的事情。這樣的職業都的確可能影響到我的交易,這是一個事實!!


若無概率優勢和資金管理,則必將走投無路!經典好文


得與失都是驚人的,我真得不知道該如何取捨?我現在的倉位已經達到了53%左右,應該是屬於比較高的水平,但仍舊處於合理的水平。


如果真的加倉的話,那麼我面臨的風險,恐怕就是成熟交易者中最大的了!


事先來看,這兩種可能都是存在的,這只不過是概率的問題。但是未來的最終結果,必然是一種結局!當我幻想龐大利潤對我生活產生的質變時,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加倉;


但當我設想資金大幅度的縮水使得我無法堅持職業化交易的時候,我下定決心一定不能加倉!!!不怕大家笑話,我至少在這種極端的選擇中,徘徊了N次之多!!我相信市場在事先是沒有正確的答案的!


當然,也許讓人舒服的做法就是象徵性的加倉。這是一個折衷的選擇,但又該加倉多少呢?如果真的最終盈利呢,那麼是否又會給看似堅固的資金管理堤壩,打開了一處“蟻穴”。


最終,小小的“蟻穴”,會徹底的摧毀這條資金管理的堤壩呢?


如果我思考的問題,是建立在結果而不是策略層面上,那麼我將永遠無法找到答案!這是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對,我想起了一些過去的經歷!


也許,用熟悉的事務來類比陌生的事務,是思考問題的一個極好辦法。請大家跟我一起回憶一下,我是如何接受止損的剛性規則的,以及我在沒有形成絕對化止損的情況下面臨的心靈煎熬。


對於止損策略來說,我們可以輕鬆的進行歷史統計來研究結果的概率分佈:三分之一的止損是有價值的;三分之一的止損是沒有價值的增添成本;三分之一的止損會出現地板價(天花板)附近這樣的極端價位。


如果我們站在策略的思維模式下,那麼取捨將會非常的簡單。如果三分之一的止損產生的價值,大於三分之二的止損產生的成本,那麼我們就應該接受止損策略。否則,我們就應該放棄。


或者說,我們再去開發一種可以驗證的更高效的止損策略。事實上,價值大於成本的結論是確定無疑的。


所以呢,現在的我即使明明知道這是一個地板價,我也照樣的止損賣出!我以逃避止損但產生好結果的行為感到恥辱!!


但在我還不喜歡用策略思維來思考問題的時候,我會過多的在乎單次結果對我的意義!很多年前,我也總是面臨類似的矛盾。止損賣出的話,我很可能是賣在了地板價上!


畢竟,我之所以此前買入該股,是因為我有太多的看好理由。那麼,我似乎有理由認為下跌只不過是暫時的現象!對,一定不能止損!但我又會想起,曾經給我帶來幾乎滅頂之災的深度套牢。


天哪,這是世界上最殘酷的事情!不,我一定要止損出局!可是,這真的有點像地板價……那種煎熬,恐怕是很多人難以想象的事情,最後形成一種令人窒息的感覺。


我有過賣在地板價的經歷,也有深度套牢的經歷。似乎,這兩者都是噩夢!!但我的確沒有辦法看穿未來!!後來我明白了,這是因為我太在乎單次交易的結果了。


哈哈,想想東面的得與失,再想想西面的得與失,我恐怕沒有勇氣離開原地。這就是,在乎單次結果的交易者的煎熬!!自從我採用策略思維來審視止損的問題後,問題變得異常簡單,再也沒有左右徘徊N次的感覺。


我把該由上帝控制的東西,重新交給了上帝。沒錯,我把單次交易的責任推給了市場和系統!以後,我從不逃避屬於我的成本!沒錯,即使是地板價,我也必須止損賣出!!

這時候,問題才能夠迎刃而解!!這種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氣魄,使我從“狗咬尾巴”的怪圈中逃離了出來。


好了,我們可以回到資金管理的問題上來了。我們可以用策略的思維方式,來考慮大倉位帶來結果的概率分佈。事實上,輕的倉位能夠使得風險呈現數學倍數的降低,但卻使得利潤呈現幾何倍數的降低。


但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真的被掃地出門,那麼一切概率優勢我們都不再有資金去實現他們!這說明,理智上來講,倉位絕對不能夠過重!


也許,我們也可以通過“輸縮”來控制被市場掃地出門的風險。只要我們“輸縮”的策略能夠被貫徹實施,那麼被市場掃地出門的概率也可以降到忽略不計。


問題是,“輸縮”也是很頭疼的一件事情。比如,前幾天我就應對了一次“輸縮”,不得不丟掉自認為可以下金蛋的雞。如果行情能夠危及到資金賬戶的存亡,那麼無論如何都必須“輸縮”。


想避免輸縮,就只能是通過控制“盈衝”來實現。但我還是覺得,通過放棄“贏衝”來規避“輸縮”並不划算!畢竟,在我們體驗“輸縮”的代價之前,可能享受了更多的“贏衝”的價值。


結論很簡單,那就是將資金賬戶承受的風險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然後用“贏衝輸縮”來增加潛在利潤。


我想這是沒有爭議的問題,但也同時出現了兩個問題:是該採用思維式資金管理策略呢,還是採用剛性規則式資金管理策略呢?如果,我們採用剛性規則式資金管理策略,那麼剛性的參數有應該是什麼呢?


憑我十年以上的交易經驗來看,人的理智通常是靠不住的。在應對止損的問題時,我最早也是採用思維式止損。挫折與失敗的代價,讓我本能的出現了動搖,最終將止損拋到了腦後,並由此產生了龐大的虧損。


我相信,除非有剛性的策略,有完全脫離單次結果的思維方式。否則,通過人所謂理性的思考,的確很可能最終把我們帶向可怕的深淵!


只有我們承受一切的成本,那麼我們才能夠保證不會出現任何危機問題!何況,資金管理比止損更加複雜,需要考慮到更加繁瑣的問題。


並且,期貨市場上沒有小危機,能夠稱得上危機的並非資金攔腰折斷,而是被掃地出門。人嘛,劣根性更容易在期貨市場上體現……


那麼,資金管理模型絕對不能夠通過思維來進行自主的主觀判斷!!我必須將資金管理寫入規則!!知道什麼叫做寫入規則嗎?


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在我適應了策略的思維方式以前,肯定會受到家庭的一些不良影響。在面對一次,我自認為理所應當的成本付出後。我的老媽經常說:“因為……所以……,這些問題你要考慮,絕對不能忽略。”言外之意是,我應該綜合考慮某某因素,從而避免這次的成本。

哈哈,我總是對我老媽說一句話:“你敢把這條因素寫入剛性的規則嗎?”其實,就是這句話,能夠使我形成今天的交易境界。因為,我老媽總是無言以對。


畢竟寫入剛性規則,意味著她必須在今後,無條件承擔這種因素帶來的成本。哈哈,我老媽肯定沒有勇氣承擔什麼,所以她只能開始沉默。


如今我有很寬鬆的交易氛圍。比如,本次反手做空的點位很低,放走了大量的利潤。不但我能夠很輕鬆的面對我的“宿命”,我老媽也沒有提出任何交易上的質疑。明白了嗎?38萬的資金回撤,都能夠得到無條件的寬恕,這就是寫入規則的意義!!!


最後的問題就是,這個剛性規則式策略應該採用什麼樣的參數?畢竟我進入期貨市場的年頭還短,恐怕除了保守性原則外不能有更多的經驗可以被採納。


也許我將來的參數會被修改,但有一點請大家注意!那就是,只有實現修改了規則才能夠改變具體的交易,而不能夠先改變具體的交易再來事後改變規則。沒錯,即使寫入規則的東西能夠給我帶來虧損,那麼我也要先虧損完了再說。


那麼,具體的資金管理規則如下:


1、首先,建立資金儲備制度


事實上,本次商品期貨快速的、一致性的大幅下跌。如果沒有儲備資金救了我,那麼我就太被動了!當然,這其中還有一個因素,那就是沒有利用浮動盈利高位加倉。


其實,一筆能夠獲大利的交易,不但要有好的位置優勢,還要有好的價格優勢。只有我們在出現大乖離率的時候,仍舊保持著很低的成本,那麼我們才能夠保證不會因為震盪而丟掉位置。


所以,今後仍舊堅持不在信號外進行開倉。這是題外話,我們接著說資金儲備制度。將總資產的三分之一,計提資金儲備。並且投資於貨幣市場基金、新股申購、債券現貨市場等,無風險並且具有一週內能夠變現的流動資金管理工具。


當然,被用資金中仍舊必須保持一定數量的現金比例,從而應對突發事件的資金劃撥。為了能夠使得資金儲備實現更高效的運轉,我也可以將被用資金投入股票等風險相對偏高的市場。由於股票市場的風險相對較大,自然就需要更大的儲備數量。


我們暫且可以把兩個單位的股票市值,視為一個單位流動資金管理工具。也就是說,如果我將儲備資金完全用於股票投資,那麼我就需要將這部分資金提高到總資產的50%。


資產儲備的計提採用每月計提一次的方式,而從避免每天計提的繁瑣。並且在總資產由於虧損而出現滑落的時候,不將備用資金劃撥期貨賬戶;


而只在總資產由於獲利而出現上升的時候,計提更多的資金儲備。每月計提一次的好處,還在於可以避免短時間有利行情波動使得賬戶資金形成短時間高點的噪音。


資金儲備資金的使用,必須同“輸縮”搭配使用。也就是說,當期貨資金賬戶出現暴倉危機的時候,我馬上調動資金儲備,並且同時進行一定程度的減倉。畢竟,資金儲備的動用,無疑已經說明了資金賬戶處於非常時期。


2、其次,期貨賬戶的資金管理制度


對於期貨交易而言,我仍舊相信分散投資能夠使得資金波動更加平滑,從而實現更高的穩定性。但是當市場出現極端行情波動的時候,這種曾經良好的穩定性將會大打折扣。所以,我並不應該對這種穩定性,抱有太高的希望。


考慮到絕佳時機的交易機會,我也不排除使用相對集中式的建倉行為。所以,分散投資的本身就不寫入剛性的交易規則了。


對於單獨的期貨賬戶而言,只要風險度位於33%到66%之間就都屬於正常情況。我的主觀判斷可以選擇維持現有的不間斷趨勢跟蹤,或者增加不間斷趨勢跟蹤的開端倉位。也就是說,當期貨倉位處於總資產的45%以下時,我隨時有權利增加不間斷趨勢跟蹤的開端倉位。


如果單獨的期貨賬戶的風險度高於66%,那麼我將不再有權利選擇開倉。


我相信,這種硬性的資金管理規則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住狂熱的交易激情,並且最終使得風險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如果單獨的期貨賬戶的風險度低於33%,那麼說明我的資金利用率就已經不合理的偏低了。畢竟,這隻相當於總資產五分之一稍多一些的倉位。


這時我需要做的就是,尋找更多的期貨品種尋找交易機會,或者增加股票的投資比例。我相信,承擔過多或者過少的風險都不是什麼好事。


3、最後,緊急時期與輸縮制度


在單獨期貨賬戶的風險度超過100%以前,資金狀況只能夠定義為正常時期,並且我同樣沒有進行“輸縮”的權利。這可以避免長時間整理行情,使得我出現戰戰兢兢的狀態而丟掉自己的位置。畢竟,整理行情付出的成本一般都能夠在未來的趨勢行情中出現對應的利潤。


其實,單純的在整理行情種左右捱打,並不會產生多大的資金回撤幅度。而資金大幅度回撤,通常都是在快速獲利之後。如果我們從來都沒有快速獲利的話,那麼資金回撤通常不是大問題,而可怕的多次虧損交易使得信心的消磨。


當單獨期貨賬戶的風險度超過100%以後,宣佈交易賬戶進入緊急時期。我會在第一時間將備用資金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劃撥至期貨賬戶,並且同時將期貨持倉進行縮減。


必要的話,還需要控制備用資金中對股票投資比例,已備應對進一步的期貨風險。


對於縮減倉位的行為來說,一般採用等比例縮減。即,對全部持倉按照一定比例進行減持,而不進行任何主觀判斷。畢竟,這是一個人容易激動的時期,所以不適合進行更多的主觀判斷。


當交易賬戶進入緊急時期以後,將全部總資產計算風險度。並且輸縮的比例控制在使總資產的風險度達到60%左右。如果資金波動繼續向不利於我們的方向發展,那麼總資產風險度的70%應該就是一個極限了。


畢竟,我已經不可能再有後續資金進行持倉的支持了!只要當日結算單現實總資產風險度超過70%,那麼第二個交易日就必須將倉位減持到總資產風險度的70%以下。


如果資金波動開始向有利於我們的方向發展,那麼當總資產風險度降低到50%以下時。


我有權利選擇加倉,或者抽取賬戶中的資金補回儲備資金。當儲備資金被全數計提後,交易賬戶就宣佈回到了正常時期,自此仍舊套用正常時期的資金管理規則。


提示:資金管理規則是一種更加個性化的規則。它建立在交易者承受力、行情交易規則、交易理念、交易預期等等一系列問題的權衡後得出。


如果你的其他環節與我有略微的不同,那麼我的資金管理規則很可能並不適合於你。


本文的意義在於:說明資金管理以及剛性規則式策略的重要性,以及介紹本人資金管理模型設計的思維方式。相信我,你自己的問題,必須通過自己的思考與實踐來進行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