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隨手拍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李文峰

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國新增病例數量不斷減少。3月6日,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首次降至2位數,3月11日這個數字降至15例。自3月5日至今,湖北除武漢外連續7天0新增。

而全球視野下新冠肺炎疫情感染在日本、韓國、歐洲以及中東多國迅速傳播,美國的病例數量也在增加。情況對比之下,世衛組織總幹事高級顧問、訪華專家組組長布魯斯·艾爾沃德在接受美國《紐約時報》專訪時的分析更具說服力:從疫情防控實際效果上考慮,應當學習中國的經驗,但這需要速度、資金、想象力和政治勇氣。

一切都在於速度。3月1日,艾爾沃德在接受美國Vox新聞網採訪時說,“最關鍵的是要學習中國的速度”。尋找並隔離確診病例、追蹤密切接觸對象的速度越快,抗疫就越成功。自疫情發生以來,中國一方面充分運用社區基層工作者、道路卡口檢測員等一線力量做好疑似病例檢測,另一方面利用5G、大數據分析技術進行流動人員疫情監測。例如,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建立了風險人群感知大數據平臺,研發了密切接觸者測量儀,每個人只要輸入自己的姓名和身份證號就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密切接觸者。

速度也體現在提升檢測效率。艾爾沃德在採訪中說:“中國每臺(CT)機器一天大概做200次,一次掃描5到10分鐘。甚至可能是部分掃描。在西方,一家醫院一般每小時掃描一到兩次。”另外,中國把給疑似病人取拭子做PCR測試的時間縮短到了4個小時,而在美國,直到前不久還需要把所有樣本都送到亞特蘭大接受檢測。

最基礎的工作是讓民眾瞭解關於病毒的“一二三”。要想快速反應,首先要讓民眾知道病毒的症狀和防護措施。近一個多月以來,中國各地社區、農村掛上了宣傳標語,田間地頭響起了大喇叭,幾乎所有媒體都參與到了病毒防護宣傳當中。全方位防疫宣傳充分普及了新冠肺炎的防護手段、常見症狀、診治渠道,也讓民眾成為了監測系統的一環。“武漢街道空無一人,但是每個窗戶後面都有配合應對疫情的市民。中國展現了驚人的集體行動力與合作精神。”艾爾沃德在中國考察時看到。每一個人都被動員和組織起來,每個人都守好自己的陣地,這打下了全民抗疫的良好基礎,也在國家層面讓快速應對疫情成為可能。

科學施策,採取“差異化”防控措施。中國針對不同地區採取了分級防控措施,疫情發生之後武漢迅速“封城”,湖北以外的各省市根據疫情傳播情況採取了不同等級的響應和防控措施,在春運期間有效控制住了人員流動。世衛組織部分合作專家提供的數據模型顯示,中國採取的控制人員流動措施讓中國境內的疫情傳播速度延緩了兩至三天,而讓中國境外的疫情傳播速度延緩了兩至三週。為防止疫情擴散,意大利於10日開始在全國實行封城禁令。“中國採取了果敢的做法,意大利也在效仿,我們想向世界表示,像中國這樣去做吧,這樣可以拯救生命。”艾爾沃德說。

此外,中國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將不同種類醫院區分開來的做法也被證實卓有成效。定點醫院,雷神山、火神山醫院,方艙醫院分別對應不同類別的病例,科學、合理的病例分類,快速、暢通的診療流程,保證了病人及時收治,阻止了疫情在更大範圍擴散。

用科技驅動疫情防控。中國疫情防控措施的一大特點是堅持科研攻關。不管是核酸檢測能力從每天300人份提高到2萬人份,還是進行新冠肺炎患者遺體解剖,或是運用大數據技術開展流行病學調查,都是中國發揮制度優勢、統籌科研力量的重要成果。

財政和醫療政策為疫情防控“兜底”。截至3月4日,各級財政共安排資金1104.8億元用於疫情防控。為防止醫療費用成為病人接受診療的障礙,中央財政對確診患者個人負擔費用進行60%的補助。對疑似患者,由就醫地制定財政補助政策,中央財政視情給予適當補助。與之相對,西方國家的醫療保障制度使檢測和治療存在較大困難。“人們會想:‘看醫生要花100美元。如果進了重症監護室要花多少錢?’”艾爾沃德說,“這可能會造成嚴重破壞,這就是全民醫療保險和安全的相關之處。”

學習中國的抗疫模式,需要強大的國力支持和“不贏不休”的莫大勇氣。正如艾爾沃德在接受《紐約日報》採訪時所說,面對目前危急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各國必須尊重中國和中國人民取得的成就。中國的防控成效也表明,只要其他國家能夠針對疫情采取嚴格措施,將中國的經驗做法充分運用、用到實處,那麼世界範圍內的疫情就有望得到控制。

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80345183514420890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