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民岷江中撈出一枚印章,轉手賣了1300萬,不料三年後大難臨頭

引子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每一個封建王朝實行的都是皇位世襲制,也就是所謂的家天下。如果長此以往施行下去,那麼無疑意味著皇族從始至終只有一個姓。但實際上這並不符合客觀規律,隨著時間的發展總會有一個人站出來推翻舊王朝建立新的政權,而這個政權也會在數百年後被他人所取代,這是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一種必然性。


明朝末年,這個時期正處於我國封建社會的晚期,農民起義運動不斷,明王朝的統治正處於搖搖欲墜的狀態,幾乎已經達到崩潰邊緣。在《明史》中就有記載,明朝末期出現了兩位農民軍起義領袖,分別為李自成和張獻忠,他們二人的處事作風不大相同,民國學者呂思勉就曾在《中國通史》裡評價道:“獻忠系粗才,一味好殺,自成則頗有大略“。從中可以看出兩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點。

一農民岷江中撈出一枚印章,轉手賣了1300萬,不料三年後大難臨頭

張獻忠畫像

01

張獻忠的名氣要小於李自成,但關於張獻忠的民間故事可要比李自成豐富的多。比如說在《明史》中就曾提到過,張獻忠一生嗜好殺人,一天不殺人甚至都睡不好覺,因此他還特意立碑明志,以表達自己殺人的愛好,這就是歷史上十分著名的“七殺碑”。然而在後世的史學界裡關於這個七殺碑是否存在眾說紛紜,主流的說法則是清朝人為了營造出張獻忠嗜殺的形象,刻意篡改了歷史。

  • 除此之外民間還有過關於張獻忠的寶藏之謎,甚至還流傳過一首歌謠:“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有人識得破,買進成都府”。其歌詞意思指的就是當年張獻忠兵敗逃離成都時,把大量的金銀財寶都藏了起來,誰能夠最終找到這些財寶,誰就能夠擁有富可敵國的財富。但這首歌謠記載的內容究竟是否屬實,大多數專家都認為是虛構的。
一農民岷江中撈出一枚印章,轉手賣了1300萬,不料三年後大難臨頭

存放在竹筒中的銀錠

02

直到2005年,隨著彭山縣城引水工程的展開,最終證實了這首歌謠記載的內容完全是真實的,傳說中300年前張獻忠在岷江沉銀的說法完全屬實,揭開了這一持續300餘年謎題的答案。

  • 說來也巧,那年正好趕上岷江洪水氾濫,當地為了治理岷江恢復往日的繁榮,就召集了大批工人在此處興修水利工程。這種水利工程的第一步大多數都是先向下挖個地基,可沒想到工人們挖著挖著就挖出來數量眾多的銀錠。
一農民岷江中撈出一枚印章,轉手賣了1300萬,不料三年後大難臨頭

挖出的銀錠

當地人幾乎小時候都曾聽過或是唱過上面提到過的那首歌謠,自然也猜出來這些銀錠很有可能就是當年張獻忠埋藏的秘寶。一時之間無數的村民都來到岷江一帶尋寶,其中就包括了村民宋某。

但是宋某和別人不一樣,他知道這裡肯定還有比銀錠價值更高的寶貝。就這樣這位四川農民在別人忙著挖銀錠的時候四處尋找,最終從岷江撈出一枚印章,完全由純金製作而成。而這枚印章上面印著五個大字:“永昌大元帥”,正是當年張獻忠的物品。

一農民岷江中撈出一枚印章,轉手賣了1300萬,不料三年後大難臨頭

印有“永昌大元帥”的印章

這個文物的實際價值可是要遠遠高於那些銀錠,宋某拿到手這件金印之後立刻找到當地的專家進行鑑定,讓專家來辨別究竟是真是假。專家在對其進行鑑定之後也是十分肯定地表示這就是當年張獻忠的印,並建議他捐給國家,因為它具有著十分高的收藏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


03

然而宋某卻並沒有聽取專家的建議,在他心裡認為這件金印既然已經被他撿到手,自己自然有對這件物品的處置權。於是宋某來到當地的古玩市場,轉手賣了1300萬。拿到這筆鉅款的宋某立刻選擇離開這座城市,打算去外地逍遙快活。

一農民岷江中撈出一枚印章,轉手賣了1300萬,不料三年後大難臨頭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宋某過了一段舒服日子,不料三年後大難臨頭。原來當時宋某將那枚金印賣到古玩市場之後,就引起了當地文物部門的注意,他們通過各種調查最終找到了宋某的下落,並直接上門將其抓捕。一開始宋某還不知道自己究竟犯了什麼罪,經過詢問才得知倒賣這種國家級的文物是違法的,最終宋某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一農民岷江中撈出一枚印章,轉手賣了1300萬,不料三年後大難臨頭

張獻忠印章

結語

我們如果偶然間發現一些珍貴的國家文物,應當第一時間將其交給國家保管,這對於史學界有著很重要的意義,一件普通的文物其背後就有可能蘊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如果我們發現文物之後選擇私自倒賣,是一種違法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參考文獻:

《明史》

《中國通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