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失儀”後果究竟有多嚴重?輕則鞭笞,重則死罪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中,誕生了許多禮儀文化,我國自古以來被稱為禮儀之邦,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古代“失儀”後果究竟有多嚴重?輕則鞭笞,重則死罪!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可謂頭上懸著禮,腳下踩著禮,禮,無時無刻不被看在眼裡,嘮於嘴上,記在心上。

古代“失儀”後果究竟有多嚴重?輕則鞭笞,重則死罪

謹防無故失禮,古時,失禮之責,輕則被人譏笑,諷刺,鄙視,重則罷官流放,身陷囹圄,甚至人頭落地。

禮,溫柔時,可讓你加官進爵,青雲直上,流芳百世;

禮,暴躁時,可似利刃讓你身穿百孔,血流不止。

禮就是這樣奇特,人際溝通,情感聯絡,都少不了它的身影,攻伐征戰,婚喪嫁娶,也有它的參與。家有家禮,國有國禮,家禮可道人倫,顯家威,國禮,可定國道,守國序。違家禮,家規懲處,背國禮,國法懲治。

所以,為人處世,要學禮,為仕途,要學禮,為保命更要學禮。

禮之不存,人難做,家難當,國難立。

下面以明代為例,說一說官員上朝的那些事兒。

明代的朝儀,文武百官在朝班排序和入朝順序上都按照各自的等級而行,如果有不遵違禮的失儀者,將會受到糾察官員的彈劾。洪武二十年(1387年)十月,朱元璋命禮部尚書李原名負責重新制定朝會禮儀,並頒佈中外以此成為定例。

李原名召集禮部相關官員,結合歷代舊制,制定了二十六條規定。其中朝會禮儀共八條。第一條就是朝班順序,規定:最前班首依次為公、侯、駙馬、伯;其後自一品而下各級官員依照品級,文東武西依次序立;除常朝官員外,負責糾察的官員面北而立,糾察百官的禮儀;紀事官員居於文武第一班之後,以便於觀察記錄。

按制度規定,所有官員均不許攙越,如果有事上奏必須從班末行至御前跪奏,不允許於班內橫過。這一條我們在很多影視作品中得以發現不足,劇中很多官員有事上奏都是直接從班內走出,這一點不符合歷史實情。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令禮部設置百官朝班序牌,大書品級,列丹陛左右木柵之上,文武百官各依照品級序立侍班,違越者罰之。然而實際執行過程中,朝班序立也會根據實際情況略有調整,永樂皇帝晚年身體狀況不佳,御門聽政時須女官扶持上下,故而百官侍立位置有所變動。

古代“失儀”後果究竟有多嚴重?輕則鞭笞,重則死罪

除了百官的朝班站位序列外,在入朝次第等方面也有嚴格的規定。公、侯、駙馬、伯等雖然在朝班序列上居前列,但是入朝順序卻位於朝參將軍和近侍官員之後。史料有記載:“將軍先入,近侍官員次之,公、侯、駙馬、伯又次之,五府六部又次子,有應天府及在京雜職官員又次之。有不如儀者,從監察御史及禮儀司糾核。”

明代文武百官的朝班序列及入朝次第自洪武朝明確以後,歷朝根據具體情況的需要略有改動。然而,雖然有明文條例,但是實際執行起來往往也有差距。萬曆皇帝因久不上朝,朝班禮儀早已生疏,偶爾舉行朝會,百官互爭先後,不知禮法成規,常有官員越次以進,而糾察官員竟視而不見,任由爭執喧譁。

因此,為了確保制定的禮儀能貫徹下去,就必須制定相應的措施來約束官員,並對違禮者予以懲處。朝廷禮儀關係著天子的至高權威與尊嚴,必須莊嚴隆重,在帝王們看來,失儀就意味著對君權的蔑視,必須嚴加懲處。

從朱元璋開始就已經對各種失儀行為作出了詳細規定,甚至連走路姿勢、咳嗽吐痰、交頭接耳、喧譁談笑這樣的小細節也不厭其煩地再三提及。

洪武初即規定,所有未熟悉禮儀的官員、新任官員、諸武臣每日於午門外演習,令御史二人負責監視,有不遵禮儀者即糾舉。百官入朝失儀者亦依律糾舉,後又規定每日都察院輪流委任監察御史二人,侍班糾察失儀。然而,朝廷禮儀複雜而繁縟,官員們縱然再小心謹慎,五花八門的失儀舉動也還是在所難免。有時因走路不穩,誤跌傾倒也會被糾舉,遭錦衣衛的執問。

官員因為失儀將會受到降職、廷杖和罰俸的處罰,不過從整個明代的情況來看,降職的不多,這也可以理解,官員失儀都是無心之舉,這也算不上是原則性的大是大非問題,一般都是以批評教育為主。

話說,隋朝有位叫蘇威的大臣,此人來頭不小,曾是是隋朝的四貴重臣(蘇威與高熲、楊雄、虞慶則並稱“四貴)之一。在隋煬帝時,蘇威又與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黃門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蘊、內史侍郎虞世基參掌朝政,當時稱他們為“五貴”。可見蘇威在隋朝可謂權傾一時,一度受到皇帝的信任、恩寵。

蘇威對隋朝也是兢兢業業,鞠躬盡瘁,服侍兩朝三十餘載。因隋煬帝后期,各地起義,此起彼伏,直逼京師,但皇帝卻聽信讒言,對起義漠不關心,熟視無睹。蘇威實言直諫,卻遭到隋煬帝不滿。後來,蘇威獻上一部《尚書》,旨在勸誡隋煬帝,煬帝更加不滿。

不久,皇帝問他討伐遼東之事,蘇威說,希望能赦免群聚的盜賊,讓他們討伐高麗,隋煬帝因此更加惱怒。有與他不和的官僚趁機抓機會,狀告蘇威曾在主持選拔官員時,肆無忌憚地濫授別人官職,又說他害怕突厥,貪生怕死,才請求回到京師。

古代“失儀”後果究竟有多嚴重?輕則鞭笞,重則死罪

隋煬帝下令徹查此事,議定此事後。隋煬帝下詔:“蘇威生性熱衷於朋黨,好為異端,心中懷揣旁門左道,貪圖名利,汙衊國家法令,誹謗朝廷官員。多年征伐外國,是為了尊奉先皇的遺志。凡有詢問等事,朝臣們都能毫無保留的陳述意見,只有蘇威不表示態度,作為人臣發揮正義的天職,怎麼能這樣呢?恭對諮詢的心意,是何等的涼薄!不久,罷了他的官職,削了他的爵位,貶其為庶人。曾經的顯赫、榮耀也只不過是過眼煙雲,自己也只不過是皇權下的一顆棋子,給予你的一切,也隨時可以收回來。

雖說一生不能侍二主,但又有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如遇明主,聖君,也可擇其事之。但蘇威一世的英明,就葬送在了他的擇主方面。

大業十四年(617年)宇文化及叛逆弒君後,蘇威為保命,勾結偷生,轉而投向了弒君之臣,宇文化及的懷抱。宇文化及失敗後,他又毫無立場的轉向了李密的麾下。不久,李密兵敗,王世充僭越稱帝,毫無疑問,又站到了王世充的陣營。曾自詡道“自己是隋朝老臣,遭遇戰亂,所進過之地,都是隨機而處,以希望獲得收容豁免罷了。”

他的政治投機,終究是貪生怕死,勾結偷生的表現。當然,會引來時人的唾罵,譏諷,輕蔑,以與他為伍為恥。

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在東都皇宮閶闔門內理政,蘇威請求拜見,自稱年老有病不能下拜。這次他終於算投機到了明主,但意外的是明主知道了他的朝三暮四,投機鑽營後,並不待見他。

本來就極其厭惡他,沒想到還倚老賣老,提出向秦王不下拜,還自以為自己是曾經的“四貴”“五貴”。李世民看到他的請求,自然氣不打一處來,於是派人責備他說:“你是隋朝宰輔,國家政治昏聵你不能匡救,遂使生靈塗炭,國君被弒殺,國家滅亡。你見到李密、王世充,都要拜伏舞蹈行君臣大禮。如今你既然老病,那就不勞煩相見了。”

最後,即使到了長安還是不死心,恬不知恥的一再要求到朝廷拜見。拿著熱臉貼別人的冷屁股,誰有閒工夫理會他,最後也不被允許,無果而終。蘇威自認為在隋朝被禮遇有佳,甚至投機多處,也被當作香餑餑,為官之道,與人處事,應煉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了。最後,老了老了,卻栽在了禮節上面,君臣之禮的重要,不言而喻,行禮與否,豈是自己決定的,明知故犯,實屬咎由自取。

古時,禮雖繁,雖縟,但都要時時刻刻敬禮而忠禮,勤學禮而慎行禮。禮不可疏,亦不可忘。今時,禮節雖然簡化,但不論在官場、商場、平常的生活中,都有一套既定的禮節。每個人都要時時遵守禮節,因為禮節既是人素質的外在表現,又是人內在涵養的昇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