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蝗、草貪爆發威脅仍在,中國現有哪些應對之策?

前天是中國傳統節氣雨水,雨水節氣標示著降雨開始、雨量漸增,俗話說“春雨貴如油”,適宜的降水對農作物的生長很重要。雖然全國大規模春耕在3月,但南方地區2月底就開始了,春播糧食麵積佔全年的一半以上,一旦錯失時機就補不回來,將會影響全年經濟基礎和社會穩定。

2月18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表示:“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農民和農民工仍占人口相當比例,14億人的飯碗一定要端在自己手中。當前正處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也是春耕備耕的關鍵時節,農時不等人。”

春耕正當時 | 沙蝗、草貪爆發威脅仍在,中國現有哪些應對之策?

縱觀國內外,今年的農耕形勢格外嚴峻,在部署相關工作細則時,李克強總理強調,要加強重大病蟲害防治,強化監測,做好各項應對準備。

  • 沙漠蝗蟲、草地貪夜蛾成2020年豐收的兩大隱患

▆ 沙漠蝗蟲

沙漠蝗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具破壞性的遷徙性害蟲。在外界環境刺激下,此類蝗蟲形成的蝗群密度大,流動性強。它們每天要消耗相當於自身體重的食物,對糧食作物及植被的破壞力極強。近日來,沙漠蝗在東非及西亞罕見暴發,估計蟲量達到4000億,多國宣佈進入應對緊急狀態。

春耕正當時 | 沙蝗、草貪爆發威脅仍在,中國現有哪些應對之策?

經過多日的肆虐蔓延,沙漠蝗蟲在印度境內被有效遏制,但有關專家也提出了警示。聯合國糧農組織蝗蟲觀察項目的研究表明,此輪蝗災的成因最早可追溯到2018年阿拉伯半島降雨量增多的氣候異常現象。雨水增多為蝗蟲繁衍提供了有利條件,蝗蟲群於次年分別向西進入東非,向東通過伊朗進入南亞,並逐步發展至今。

報道說,“沙漠蝗蟲”平均壽命3個月,成蟲產卵後,在適當條件下孵化成新一代的蝗蟲,其繁殖能力能達到前一代的20倍。糧農組織專家克雷斯曼對《國家地理》網站說,蝗災最嚴重時期可能尚未到來,他擔心到6月,“沙漠蝗蟲”的數量將比現在“增加400倍”,屆時,因為季風的影響,蝗蟲大軍可能借勢入侵中國境內。

蝗災的潛伏期還未過去,因此,蝗災入侵的監測工作決不能掉以輕心。目前,我國農業農村部正密切跟蹤境外蝗災動態,同時安排雲南、西藏等省區加強邊境的蝗蟲監測,嚴防遷入危害。

▆ 草地貪夜蛾

草地貪夜蛾是世界十大植物害蟲之一,繁殖能力強且破壞力極強。該種害蟲於2018年12月首次遷飛進入我國雲南西部地區,並在2019年4月份以後形成常態性大規模遷入的態勢,對我國玉米田造成了極大危害。農業農村部去年9月發佈的數據顯示,全國有25個省份發現草地貪夜蛾,見蟲面積1500多萬畝,實際危害面積246萬畝。

春耕正當時 | 沙蝗、草貪爆發威脅仍在,中國現有哪些應對之策?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吳孔明去年12月在農業基礎性長期性科技工作會議上表示,2020年貪夜蛾發生的程度數量和去年相比會明顯增加,有可能在4月初就到達長江流域,到5月份到達黃河流域,6月份到達東北。全國農技中心1月也發佈通知稱,2020年草地貪夜蛾北遷時間更早、發生區域更廣、危害程度更重,要加強相關監控防治。

  • 信息化手段助力蟲情測報,AI技術顯“神通”

遏制蟲情,關鍵在於及早發現,及早預警,及早防治。那麼,作為第一步的蟲情測報,如何克服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做到長期且持續的蟲情測報呢?

近年來,AI圖像技術在各個領域大顯神通,人臉識別、指紋識別、車牌識別等等技術的應用,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巨大的便利,而在農業領域,它同樣有著廣闊的用武之地!

就如託普雲農研發的智能蟲情測報燈,既是其中亮眼應用之一,通過對害蟲成蟲的誘捕與拍照,能夠在雲端完成自動識別與數據記錄,幫助基層測報人員在疫情期間減少出行,在家/單位也能實時查看田間蟲情數據,實現更為高效的蟲情測報作業。

春耕正當時 | 沙蝗、草貪爆發威脅仍在,中國現有哪些應對之策?

另外,託普雲農還開發了一款基於圖像識別技術的智能識蟲APP,拍張照片,即可識別害蟲種類。截止目前,據瞭解該自動識別蟲體庫已經支持300餘種害蟲識別,並且正在持續學習添加更多害蟲數據,可為蟲情測報工作做出更多貢獻。

  • 智能裝備站好崗,草貪大軍莫猖狂

測報有方,那麼殺蟲有“藥”嗎?當然!在去年草地貪夜蛾大肆入侵之時,託普雲農的研發團隊就加班加點,根據草地貪夜蛾趨光、遷飛的特性,研發了一款高空測報燈,用以誘殺草地貪夜蛾。

春耕正當時 | 沙蝗、草貪爆發威脅仍在,中國現有哪些應對之策?

該設備配置1000W金屬鹵化物燈,採用360度有效撞擊結構設計,強化對草地貪夜蛾的吸引效果。儀器採用遠紅外蟲體處理,蟲體致死率大於98%,蟲體完整率大於95%。儀器雨天能夠正常工作,不錯過遷飛性害蟲,具備光控和時控功能,可按設置方式自動控制燈光開關,可有效誘集高空的遷飛性害蟲,監測害蟲種群動態。

今年草地貪夜蛾的蟲情大概率會加劇,經過迭代升級的高空測報燈也將直面草貪大軍,為實現蟲口奪糧的勝利之戰而站好崗,守好地!

  • 植保信息化體系日趨完善,科技守護國家糧食安全

我國已建立了一套全國性的病蟲害測報體系,為多年來的糧食安全保駕護航,而隨著科技的發展,近年來的測報方式逐漸向信息化過渡,智能裝備的鋪設、自動監測點的建立、信息化監測管理平臺的開發……將逐步建立起一套全國聯動病蟲害測報服務網絡。屆時,再輔以生物防治等其他現代化綠色防控技術的中國人的糧倉將築起更堅實的堡壘。

春耕正當時 | 沙蝗、草貪爆發威脅仍在,中國現有哪些應對之策?

病蟲害監測預警自動監測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