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老嶽
你說的就是火棘,別名救軍糧、救命果。小時候放牛,特別愛摘,尤其是那些果子大的,酸酸甜甜略帶澀味,吃著很過癮。
火棘救兵糧的由來
火棘,又名火把果、救軍糧、救命果,常綠灌木或小喬木。 相傳在東漢時期,兵糧缺乏,士兵經常會用火棘果實充飢,得到生存機會,所以火棘又叫“救軍糧”,以後很多時期士兵在飢餓環境都會食用火棘果實。雖然各地的傳說不盡相同,但是結果卻千篇一律,那就是果子能充飢。
恆大園林Mr王
人稱“救兵糧”的植物正式中名叫火棘,是薔薇科火棘屬小灌木。在目前的一些志書記載“救兵糧”基本就是四川、雲南、陝西等地的土名。
“救兵糧”名稱來歷都是傳說,有的說三國時期,有的說東漢時期,士兵打仗糧食缺乏時,用漫山遍野生長的火棘果實充飢的故事,因而火棘得名“救兵糧”,在正式的志書中很難找到證據。但是有道理的,主要原因一是火棘分佈在我國比較廣,但在秦嶺以南到西南山區灌木林中比較多;二是果實成熟後能吃;三是成熟果實在枝條上掛的時間很長。
火棘的別名不僅有“救兵糧”,還有救軍糧、救命糧、紅子、火把果等等,這些名稱都與它的果實有關係,火棘果實到八月就成熟了,一直掛在枝條上,經久不落。果實是小梨果,鮮紅色,果肉很薄,裡面有硬核,但果實含有澱粉和糖類,可以食用,也可以釀酒和作豬飼料。因此把它叫“救兵糧”是從食用價值而來的。
老姚談植物
救兵糧應該說的是桃金娘吧。在廣西桂林,如果你說起逃軍糧或逃救糧,相信大家都知道是指桃金娘,而且上了些年紀的人都吃過,桃金娘別名很多,也叫桃舅娘,是一種灌木,高可達二米,葉對生,成橢圓型,開花紫紅色,果實像釀酸壇,黑紫色,可食用,吃起來甜,吃完舌頭都會染成紫色,桃金娘還可供藥用。
桃金娘在我們當地之所以叫桃軍糧,有兩種講法,一種說的是抗戰時期,日本兵打到桂林時,老百姓為躲日本鬼子,逃上山,當時正逢桃金娘結果時節,百姓缺糧,採桃金娘果充飢,從此便把這果叫逃救糧,音與桃金娘的別名桃舅娘完全相符。再一傳說,追溯至太平天國時期,當年太平軍兵敗,有石達開一支逃到桂林後,隊伍便不知去向,傳說這些敗軍糧草斷盡,以桃金娘為食,因此逃軍糧的名字就傳開了。桂林多石山,易躲避,至今在我們臨桂,陽朔一帶深山中,留有不少石屋村,石屋寨,頗具規模,其中陽朔葡萄鎮荷包山村的石頭城,保存最為完整,規模大,半天都走不完,這些石建築牆和瓦全部是石頭建造,與我們當地的泥磚和青磚蓋瓦建築完全不同,是否是太平軍所遺,無確切史實記載,但在民間多有傳說。本人喜歡徒步,這些石頭城,石寨我都去過,都是在深山無人居處,山勢艱險難攻易守,山間有土地可耕,相傳山間居民,便是太平天國軍後裔。我相信桃金娘叫逃軍糧的歷史,應當是以太平天國時期開始。至於我說的逃軍糧,是否是你說的救兵糧,兵和軍不同音,但同義,同一植物在各地叫法也有不同,結論在你了。(附桃金娘和石頭城圖,其中桃金娘圖為網絡下載)
知之堂主
我們這裡,山上很多,一篷篷的,植株上有刺,老百姓因它小果實象紅豆,便叫它“豆荊(刺)良",古時軍隊或有軍糧不足時
,士兵摘了充飢,以後,人們就叫它”度軍糧(諧音)”啦!
阿鼎AD
要說救兵糧應是崗稔吧,我們叫它為稔子,一般在三月開花,六月成熟,熟時果子肥而黑,很好吃,兒時上山釆摘,七月十四後這些果便失去了原有的味道,而每個果實都有一個指甲痕,古至今無人理解而叫為鬼指甲,用其泡灑補血甚佳,所以又叫逃軍糧,桃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