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上項羽為什麼不殺劉邦?項羽不殺劉邦是婦人之仁還是深謀遠慮?

美絲麗人


項羽未殺劉邦,即是其婦人之仁,更是缺乏政治智慧。

一、項羽何許人也

《史記》:項氏世為楚將。項羽少年時,其叔父項梁教他讀書,但他學了沒多久就不學了,項梁又教他學劍,沒多久又不學了,項梁因此特別生氣。項羽說:“讀書識字只能記住個人名,學劍只能和一個人對敵,要學就學萬人敵。”項梁於是又教項羽學習兵法,項羽非常高興,但是隻學個大概,不肯深加研究。秦始皇到會稽遊玩,駕大船渡浙江,項羽與項梁一起觀看,項羽對項梁說:“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由此可見,項羽對讀書不感興趣,只熱衷於兵法,而學業又不精,雖有帝王之心,但囿於學識狹隘,也缺乏政治遠見。

二、鴻門宴的歷史原因

秦二世時期,爆發了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六國貴族相繼加入起義,紛紛復國。楚懷王決策出兵救趙滅秦。當時項羽和劉邦都是楚懷王手下的將領,楚懷王與諸將約,先入關中者為王。

當時項羽是隨上將軍宋義率軍北上救趙,上將軍宋義行軍至安陽時停留了四十六日,計劃坐山觀虎鬥,坐收漁人之利。公元前207年,經過鉅鹿之戰,將秦國主力覆滅。

而劉邦受楚懷王之命,一路西進時,聽從張良的計謀,規避秦軍主力,放棄從函谷關直接進攻咸陽,而是向南擊敗秦將楊熊,招降南陽郡,從南陽郡向西攻破武關,在藍田擊敗秦國最後的抵抗力量,成功的殺入咸陽。依當時楚懷王之約劉邦當封為王。

項羽得知劉邦攻取咸陽的消息後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當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劉邦兵十萬,在霸上。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因與張良關係甚好,夜馳之沛公軍,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依當時軍力劉邦顯然不是項羽的對手,劉邦聞之大驚,曰:“為之奈何?”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沛公曰:“諾。”

項伯連夜趕回軍中對項羽說:“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劉邦次日率百餘騎來見項王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這就是鴻門宴發生的歷史原因。

三,項羽不殺劉邦,即是婦人之仁,又暴露了政治的短見。

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其謀臣范增也說:“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由此可見,劉邦的志向已明,項羽倘若有一定的政治智慧,豈有不殺劉邦之理。

項羽聽從其季父項伯說情,並對劉邦說,不是小人挑撥,我也不會這樣。就暴露了其婦人之心的一面。在鴻門宴上,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無奈,范增又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

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莊則入為壽。壽畢即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從這些情節看,也見項羽缺乏政治智慧,尤其是在分封時又把漢中封給劉邦,使得劉邦日後有了奪取關中平原的橋頭堡。更見其目光短淺。事實上,劉邦正是以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從漢中平原出兵奪取關中平原後,圖霸中原成就了大漢王朝。

自古以來,大英雄如貪戀女色都難成大事,也必然造就一代梟雄西楚霸王可憐、可嘆、可悲的人生。


w的新視界


要弄清楚霸王不殺劉邦是“婦人之仁”還是“政治智慧”,就得弄清楚當時的戰略局勢:

鉅鹿之戰後,六國世襲貴族復國的願望已經實現:南方的楚有後懷王,東方的齊有田榮、田橫兄弟,三晉也被趙王歇、魏王豹、韓王成等六國世襲貴族重新佔據,除了燕國被韓廣佔據外,六國中有五國都有世襲貴族勢力存在;至此,六國世襲貴族復國的目標已完全達成,秦朝實際上已滅亡。

此時從表面上看,霸王威風八面,軍威赫赫,但實際上不然,相比於六國世襲貴族們,霸王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劣勢:

1、【諸侯上將軍】是臨時職務,為救趙攻秦而設,章邯投降後,秦的滅亡已成必然,只是時間問題而已,秦滅亡後,這一職務和相應權力都會失去。

2、 霸王自己的職務低微、地盤兒狹小,僅為【魯公】即魯縣的縣令,自己的地盤兒僅有魯縣一地。①

3、霸王直屬本部軍隊很少,救趙時楚軍有5萬人,②其中包括了英布、蒲將軍的軍隊,那麼霸王自己的軍隊大概不會超過4萬,(蒲將軍之後沒有記載,他的部隊也算是霸王的好了,但英布早在項梁時期就有自己的直屬軍隊,作為先鋒軍隊少於1萬不太可能。)經過鉅鹿之戰的消耗就更少了;鉅鹿之戰後至入關前,諸侯聯軍明確的增兵記載僅為新安的【三十餘萬】③和鴻門宴前的【四十萬】④這其中的差額數萬人,就是增兵的數量了。或許有朋友會認為這太少,但實際上已經不少了,秦軍用於鉅鹿之戰的軍隊就多達40萬,諸侯聯軍30餘萬,這已經是70餘萬了,秦還留有部分兵力據守其原有國土,再加上之前的戰爭中消耗的軍隊,這少說也得有80、90萬人了,考慮到當時的人口數量(據說《中國人口史》的數據,當時的人口數量約2000萬,不過因為家裡沒這部書,所以不好定論,不過大概也不會高於這個數字;這個軍隊數量已經接近人口總數的20分之一,是相當驚人的一個比例了。)那麼霸王就算在這數萬人的增兵數量中拿到大部分,也不會太多,超過4萬,至多5、6萬,也就是極限了。

4、霸王此時沒有屬於自己的核心團隊,歷代開國皇帝創業時,身邊都會有一個核心團隊,如劉邦的【豐沛集團】、光武帝的【雲臺二十八將】成為自己爭霸天下的根基;而霸王在項梁死前並非項家的領袖,沒有培養過自己的核心團隊,因此他此時還沒有沒有建立自己爭霸天下的根基。

以上4個方面,使霸王和世襲貴族們相比,處於下風,根本不可能像傳統觀點認為的那樣,僅憑鉅鹿之戰的軍威就能登上帝位,或許還有朋友覺得霸王可以打敗諸侯將,自然可以登位稱帝;的確,霸王是可以打敗諸侯將,但不可能全部消滅諸侯將,更不可能僅憑數萬軍隊就統治全天下!

霸王要對抗的,除了世襲貴族們現實上的優勢外,還有歷史上形成的貴族世襲傳位的政治傳統,霸王本身出自軍事貴族家庭,即所謂“將門”歷代皆為楚將,以軍功封於項縣。⑤ 因此霸王如果要當皇帝,無異於一步登天!難度太大,根本不可能實現,所以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先聯合諸侯將這些軍事貴族們,分封為王,打破世襲貴族靠宗法、血統上位的政治傳統;同時把後懷王尊為“虛君”義帝,義帝帝有天下,名義上天下都是他的,實際上卻沒有一寸土地;這樣,霸王自己就可以名正言順的佔據大部分楚國疆土,以【霸王】之名代行義帝權威,號令諸侯,徐圖大業。

在這樣的戰略局勢下,剛剛通過封章邯為【雍王】來取信於諸侯將:跟我混,能當王!跟懷王混,只有你們老大當王!⑥又怎會殺死已經服軟的滅秦第二功臣兼第一實力軍閥呢?何況當時霸王的主要對手是以後懷王為代表的六國世襲貴族們,並非劉邦,殺劉邦對霸王有害無益;而收服劉邦,則楚國兩位強勢將領聯合起來,於各諸侯將中無論威勢還是實力都佔據絕對優勢!於霸王的分封大計而言,這才是更好的選擇。

順便說一句:在反秦的各路豪傑中,霸王與劉邦的交情算是最好的:兩人在項梁麾下時曾數次合作,是老戰友,後來又【約為兄弟】,⑦但霸王在分封時不但把劉邦封去了偏僻的漢中、巴蜀,還把劉邦的十萬大軍給削成了三萬。。。⑧絲毫沒顧及兩人的交情,可見霸王要是耍手段坑起人來那也溜得很,至少比網上的鍵盤俠們溜多了!所以還是後人別隨便腦補霸王如何“重感情、不懂政治”了。





生活大話家


兩個原因:1、劉邦太會演;2、項羽太自信。

項羽此人,既無婦人之仁,也無深謀遠慮。武力天下第一,因而不怎麼看得上陰謀詭計,凡事明著來。鬥不過心眼很多的劉邦。

一、鴻門宴的起因

項梁、項羽叔侄起兵後,為了更加名正言順,在謀士范增的建議下,找來了戰國楚懷王的孫子羋心,復立為楚懷王。

雖然熊心在滅國後只是個放牛娃,沒什麼勢力,但項梁、項羽對他還挺尊重,所以熊心也有一定的話語權,才會有了那個先入關中者為王的約定。

《史記》中的記載是:趙數請救,懷王乃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北救趙。令沛公西略地入關。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當時趙王被困鉅鹿,數次請楚國救之。項梁已死,這支起義隊伍中最終做決定的就成了楚懷王,兵分兩路。一路往北直接攻往鉅鹿,宋義是上將軍,項羽次之;一路往西攻秦,分散鉅鹿的壓力。並且與諸將約定,誰先入關中,誰就能為王。

往北那一路,宋義不肯發兵,項羽一怒之下砍了他的頭,率軍殺向鉅鹿,最終破釜沉舟打敗秦朝大軍,成就霸王之名。但在他大戰秦軍的時候,向西的劉邦直入關中,攻取了秦朝首都咸陽。

按照約定,劉邦先入關中,當為王。項羽大為惱火——任誰遇到這種事都無法寬宏大量,明明是他吸引、斬殺了秦軍主力,卻被劉邦取巧得利,這口氣忍不下去!

此時的項羽還是比較冷靜的,指望熊心主持公道,誰知熊心因他勢大,早已心存忌憚,站在劉邦那一邊,說按約定行事。

熊心的這個決定,直接讓他沒了命。項羽很生氣,佯尊熊心為義帝,遷於長沙郴縣,暗中令英布等人將其弒殺。

劉邦這一邊,項羽也決定給他點顏色看看。再加上項家謀士范增說劉邦本性好色,入關中卻不搶美人,也不搶劫財物,對百姓秋毫無犯,定是存有大志,當早除之。項羽就有點想殺劉邦。

這個時候,項羽的另一個叔父項伯就冒出來了。張良曾救過他的命,他不忍張良跟著劉邦一起死,就私下裡告知張良此事,勸他離開劉邦,張良大驚,立刻告訴劉邦,兩人商量一番,決意拉攏項伯,請他在項羽面前為己方說話。

整個過程中劉邦表現得非常謙卑,和項伯做了兒女親家,百般表示對項羽絕無異心,還說不敢取關中財物是等著項羽來取,把自己說得非常安分。

大概是演技太好,項伯信了他的話,勸他明日早點去和項羽請罪。

劉邦連聲答應。

二、鴻門宴的經過

項伯回去一說,項羽就心平氣和,不怎麼想殺劉邦了。其實這是件挺奇怪的事兒,項羽的脾氣可不好,秦軍二十萬降卒,他說殺說殺了,對劉邦卻始終有著一分心軟。

第二天一大早,劉邦果然帶著一百多個人來到了項羽駐軍的鴻門(今陝西省臨潼縣東北),一來就態度誠懇的道歉,說自己絕無相爭之意,請項羽不要信小人之言。

項羽見他敢來,又信了幾分,設宴款待,這就是“鴻門宴”。

范增可沒信劉邦的話,依然想把這個隱患扼殺在萌芽狀態。無奈項羽已經不想殺劉邦了,幾次無視他的暗示。范增無奈,找了項羽的堂弟項莊,讓他趁舞劍時殺劉邦,又有個項伯出來保護劉邦!

(鴻門宴)

張良也看出范增有殺意,悄悄出門找來樊噲,樊噲強行進入宴席,對著項羽說了一番大道理,意思是怎麼能殺功臣什麼的,項羽竟然無言以對,就這樣放跑了劉邦。

范增簡直氣吐血,只能感嘆天命在劉邦。

總之,鴻門宴之前,項羽剛剛以少勝多打贏了鉅鹿之戰,令天下群雄盡俯首,正是志得意滿的時候,自信心爆棚,不把劉邦放在眼裡;而劉邦也太會演了點兒,項羽被他的演技迷惑,所以饒了他一命。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鴻門宴上一直攛掇項羽殺劉邦的,不是項羽,而是亞父范增。項羽從一開始就沒想殺劉邦,甚至都不想跟劉邦撕破臉。不僅項羽如此,項羽麾下的一眾諸侯將軍們,也沒有這個打算。原因就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是如何把咸陽給搶了、以及如何宰割山河,簡單說就是要大秤分金、小稱分銀。

01.項羽沒有道理跟劉邦刀兵相向

說劉邦最後奪了項羽的天下,所以項羽當時就該殺了劉邦。這是典型的結果論,用以後的結果評價當時的決策。這麼討論沒啥意義了。如果殺了劉邦,項羽的天下還是被人奪了,結果論就會以此論證項羽太殘暴、連同袍劉邦都殺,簡直就是自取滅亡。

所以,必須置於當時的情境下,來分析項羽和劉邦的關係。

首先,項羽和劉邦都是楚國集團的將領,項羽一路去了河北、劉邦一路到了關中。這之前,他倆從項梁時期就開始並肩戰鬥、一起反秦,合作大於恩怨,甚至都沒啥恩怨。項梁被殺後,威脅項羽地位的是宋義,劉邦雖然地位提升,但領兵在外,跟項羽沒有直接的政治衝突。

其次,河北之戰後項羽成了天下諸侯的事實盟主,但是劉邦並沒有挑戰他這個盟主的打算。不是劉邦不想,而是劉邦的威望和實力都不夠。劉邦的人脈,核心是沛豐將領,外延是楚國集團。天下諸侯之所以知道劉邦,就是因為他是楚國集團的將領,他第一個入關滅秦了,僅此而已。所以,劉邦也不可能挑戰項羽諸侯盟主這個新地位。

第三,劉邦封閉函谷關、拒納諸侯,只是小矛盾,後經左司馬曹無傷挑唆,項羽才大怒的。但是,僅憑拒納諸侯、僅憑曹無傷挑唆,項羽就要跟劉邦兵戎相見,這就有點小題大做了。因為項羽聯軍四十萬,劉邦兵十萬,要幹起來就是幾十萬人的大陣仗,死多少人都可能。所以,曹無傷的挑唆,沒有這麼大的威力。

02.項羽和諸侯們最關心的不是劉邦

項羽和天下諸侯舉兵滅秦,道德目的當然是為了誅暴政、救萬民。但是秦已經滅了,這個目的就完成了。然後,就得論功利目的了,自然是大秤分金、小稱分銀,打了這麼多年的仗,得收割果實了。

所以,聚兵鴻門的四十萬諸侯聯軍,這時候最關心的,就兩件事:一個是面前擺著一個偌大的咸陽城,裡面有秦帝國的百年積蓄,怎麼搶;另一個是天下九州已經不再姓嬴了,怎麼分。

不要說天下諸侯關注這件事,就是項羽也關注這件事,因為他現在還不是諸侯,而只是楚國集團的大將軍。所以,必須在這個時候趕緊強者定章程,宰割天下山河的時候,千萬不能忘了也給自己宰一塊。到底給自己宰多大地方、在哪宰呢?這才是項羽最關心的問題。

至於劉邦,就是給他一個關中王,關外的大片土地也夠分的。所以,項羽和諸侯將軍們,當真沒人關心劉邦是不是拒兵封關了、是不是想當關中王了。同志們都在擼胳膊、挽袖子,但不是打架,而是準備打嘴炮,因為要談判、要分地。

03.當諸侯霸王就不能玩黑社會的手段

吃著吃著飯就把競爭對手給剁了,這是黑社會的手段,黑老大和古惑仔才這麼玩。現在,項羽是事實上的諸侯盟主,天下聯軍的總司令;劉邦是楚國集團的沛公,楚國西路方面軍的總司令。而在座的其他人,要麼是諸侯王、要麼是諸侯丞相、要麼是諸侯大將軍。就這個身份,項羽也不能這麼玩。

隋末瓦崗起義,瓦崗軍打成了隋末的楚國集團,就是滅隋的總盟主。但是,瓦崗軍的兩個領袖李密和翟讓發生矛盾。於是,李密就玩了一局鴻門宴,吃著吃飯就把翟讓給剁了。然後呢?瓦崗軍就別說當天下盟主了,自己就先分裂了起來,最後連中原割據都做不到。

這是後車之鑑,能證明的就是政治爭鬥不是黑社會火拼,完全是兩種性質的東西,所以不能玩黑社會的流氓手段。

項羽肯定是做不了皇帝。原因就是天下諸侯不用他封,就已經立國劃疆了。齊國、趙國、魏國、燕國,包括楚國,被秦滅了的六大戰國,就一個韓國沒建起來。所以,項羽當不了皇帝,也不可能恢復秦制。但是,項羽可以仿效齊桓公和晉文公,當諸侯霸主啊。這是沒有問題的,而且諸侯們大多也承認。只不過後來他的分封太過無腦,所以群起反叛。

即然要做霸王,項羽就得顧及自己的人設,簡單說就是得要臉。而鴻門宴上把劉邦直接宰了,就是不要臉、耍流氓。所以,項羽就是為了能當霸主,也不能這麼玩。

04.范增為什麼這麼建議

司馬遷的《史記》是在漢武帝時代寫的。所以,難免就會有點兒事後諸葛亮的自作聰明。同時,也得摻和點兒劉邦之所以得天下的宿命因子。所以,就加了范增這麼一個建議:

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所以,范增可能會有這個建議,但容易被後視之明的司馬遷給過度解讀。

再一個原因就是范增這個謀士不算水準上,也就是不稱職、不合格。如果范增真得有張良的智謀,項羽的天下攻略也不會屢屢犯錯。

看一下范增的履歷: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

居鄛,今天的安徽省桐城市,在當時就是長江邊上剛剛被楚國開化了的偏遠之地。

因為戰國至秦的風華之地,是中原和齊魯。這才是文化中心,其他地方,包括秦國在內,都是文化沙漠。如果不信,你就看戰國至秦漢的風流人物吧,基本上都出自中原和齊魯。李斯雖然是楚人,但也得跑到蘭陵(今山東省蘭陵),找荀子去求學。直到漢武帝時代,主政朝堂的文官士大夫,也得從這兩個地方出。再有就是秦戰國和秦帝國的歷任丞相,除了皇親國戚,就是中原和齊魯的遊學士子。

所以,居巢是個什麼鬼地方,就是真有智商超過兩百的人,也得把自己玩成智商盆地,原因就是環境很重要。

“年七十,素居家”,簡單說就是老宅男。李斯知道自己本事不成,還懂得跑出去求學。甚至,漢高祖劉邦這個泗水亭長(後來當上的,之前啥也不是),還跑到大梁投信陵君,既是求當門客、也是求見世面。你一個老宅男,一宅宅到70歲,憑啥就逆天了、能擔當格局天下的重任。除非范增是一個穿越的存在,否則他沒這本事。

還有就是“好奇計”,范增給項梁和項羽也沒出什麼像樣的計策。所謂的“好奇計”,也就是鄉黨裡中的勾心鬥角,村委會里幫著村長欺負鄉民,或是幫著鄉民跟政府談判。僅此而已。

以這種“好奇計”,給出鴻門宴上宰劉邦的建議,也算順其自然。流氓手段肯定盛行於底層社會,但是底層社會的手段不能拿到廟堂上來說事。

05.項羽也是一個“心機婊”

沒那麼多婦人之仁,戰場殺伐能打成天下無敵,不是項羽一個能打一百個,而是項羽具備組織戰爭的能力,而且能力極強。而組織戰爭,是要靠腦子的。從一數到一百都做不到,你怎麼點兵十萬。項羽能把四十萬諸侯聯軍拉到關中咸陽,路上還活埋了秦軍二十萬,就說明這個人的能力不是一般的強。

分封天下諸侯,項羽確實有點兒無腦。但這也是結果論的成分多了點,因為一封完就集體不滿意,然後集體亂戰。就是項羽雖然為滅秦而輸出了武力,但是在滅秦之後卻沒有輸出足夠的秩序,導致天下繼續大亂。

但是,在收拾對手劉邦這件事上,項羽已經做到了極致。

一是封劉邦到巴蜀。項羽不能太過分,一片土地都不分,劉邦肯定不幹,而且馬上就得動刀子。所以,項羽得封,就封你到巴蜀。巴蜀也是秦地,所以也不算違約,勉強也算關中王。

二是關中封給了三個秦朝降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翳,三分關中所以關中就不能制中原,三個秦朝降將也不會在關中造反,關鍵是這仨人可以把劉邦看住。

章邯、司馬欣和董翳是向項羽投降的,其他諸侯是跟項羽合作的。所以,這仨人就比諸侯更有忠心。於是,項羽對付劉邦,要麼用英布、鍾離眜這種嫡系,要麼就用章邯這三個降將。其他諸侯將領,不行,合作者沒有人身依附關係,所以今天可以跟項羽合作,明天也可以跟劉邦合作。

你看這個設計,面子也有了、對手也欺負了,不是挺好嗎?

劉邦當然不滿意,不滿意也沒轍,因為他其他地方我都封出去了。你不去巴蜀當漢王,還想咋地。想封別的地方,你就說要封哪吧,說出個地方來,立即就會得罪人,然後不用項羽出手,那地方的諸侯王就得幹你。

後來,劉邦的確逆天了。硬是翻越秦嶺、掃蕩關中,然後以關中形勝、攜巴蜀財富,爭霸中原。

但是,這就不是項羽所能預料的了。劉邦能翻越秦嶺、走出巴蜀,主要是運氣實在太好,偶然大於必然。實際上,就不用關中三王,一個章邯完全可以封死劉邦。

總結:鴻門宴上要殺劉邦的,不是項羽而是范增;范增這個謀士水平一般,只會用黑社會的手段解決政治問題;項羽沒聽范增的而是把劉邦徙封巴蜀,這是最好的決策。至於後之成敗,不是鴻門宴上能預料和解決的。


減水書生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我來回答。

鴻門宴上項羽放走了劉邦,於是項羽後面失去了天下,還落得個烏江自刎的下場,那麼他不什麼不殺劉邦,他在擔心什麼?

天下初定,局勢迷離

項羽在鉅鹿殺掉宋義,奪回主權,然後在和秦軍硬剛,值得注意的是項羽只帶了5萬士兵去衝鋒,其他的諸侯都在鉅鹿邊上觀戰,因為他們懼怕秦軍,人人都為自己的利益著想。

項羽滅掉秦軍主力時,直奔咸陽,但是這時的咸陽城已經被劉邦佔領,於是項羽在給劉邦擺了一場鴻門宴,本意是殺掉劉邦,但是最後項羽還是放走了劉邦。

當時天下初定,項羽還沒有坐穩,其次項羽殺掉劉邦是項羽集團的意思,並沒有得到諸侯們的同意,項羽這時雖然是大將軍,但是各路諸侯的實力也不容小覷,劉邦的實力在各路諸侯中雖然是比較小的,但是劉邦從小路直奔咸陽,在路上部隊招收降軍,入主咸陽時,劉邦的實力也能獨擋一面。

而且項羽在鉅鹿之後,坑殺掉了20萬秦軍,天下震驚,整整20萬人,雖然項羽這樣做是為了消滅對手,但是這一消息傳了出來,項羽在人們眼中的形象會發生改變,如果他這時在殺掉劉邦,劉邦可是自己人,項羽這樣做無非就是向天下人宣告自己是個“人屠”。

先入關者為王

當時的天下共主是楚懷王,雖然他是靠集團登上去的,但是在天下人眼中他就是王。他說的話就是聖旨,他向天下諸侯約定先入關者為王項羽如果殺掉劉邦無非是在向懷王挑戰,而且項羽這時殺掉劉邦諸侯們會人人自危,各路諸侯本身就是一個利益集團,鉅鹿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各路諸侯不戰,但是項羽項羽殺掉劉邦各路諸侯還是為聯合的。

飛鳥盡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這個道理諸侯還是懂的,大家一起起義就是為了滅掉秦,然後平分天下,但是現在秦沒有了,就該享受了,但是項羽這樣做難免會激發諸侯們的疑心,項羽的40萬大軍是有諸侯的軍隊在裡面的,項羽的真實軍隊也只有鉅鹿跟隨他的幾萬士兵,這時的項羽是不能和諸侯對抗的,諸侯打仗不行但是誰要是動了他的利益,他就敢和誰拼命。

軍師範增給項羽的建議是殺掉劉邦,一定天下,這個計謀是正確的,各路諸侯是不足以抵抗項羽的,但是項羽輸在理虧,劉邦先入關中,也和懷王約定好了的,項羽這時去這時殺掉劉邦,無疑會失去一半的人心。

同時,項羽這時有英布這個盟友,足以對抗諸侯,但是項羽不殺劉邦,還是因為他和劉邦是兄弟,項羽還是十分看重情義的,他想的是劉邦在鴻門宴上道歉認錯,並承認項羽是主,項羽在鴻門宴上的座位以自己為尊就表明了這一點。

項羽是一個貴族,貴族有貴族的尊嚴和傲氣,項羽不殺劉邦一是擔心天下諸侯,二是自己作為貴族的尊嚴和傲氣,他並不認為劉邦能對自己構成威脅,只需要劉邦這個兄弟道歉,承認項羽是天下共主就可以了


只是想抱抱你好咩


我認為兩者皆非,主要原因還是時勢所趨。

一、歷史背景

秦朝滅亡後,各路義軍都以楚懷王為天下盟主,他曾與諸侯們約法三章,誰先入關誰可稱王,對於當時勢力最大的項羽集團,拿下漢中可以說是手到擒來。然而事與願違,先入關的卻是兵力遠不及項羽的劉邦。待破了咸陽後,劉邦便駐軍在霸上,其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向項羽告密,稱劉邦欲在關中為王。起初項羽知曉劉邦先入了關中,就已勃然大怒,現在又得知劉邦將自立為王,更是怒不可遏。接著下令讓士兵們吃飽喝足,欲與劉邦決一勝負。

二、鴻門宴的前奏

項羽叔父項伯曾得恩於劉邦的部下張良,為報恩情,連夜向劉邦告知項羽的動機,劉邦聽後,驚慌失措,但仍保持鎮定自若,他先向項伯敬了酒,說了一些祝福語,另外還與其結為了秦晉之好,為此劉邦真是費盡了心思,但也確實起到了效果,項伯允諾在項羽面前替劉邦說好話,並讓劉邦前去答謝項羽。

三、鴻門宴的經過

次日,劉邦一行人來到項羽住處,項羽設了宴,看似好酒好菜的招待,實則殺機四伏。項羽亞父范增多次示意,希望項羽下令刺殺劉邦,然項羽始終無回應。無奈范增只有出險招,“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便由此而來。可卻被項伯所攔。後來劉邦的部下樊噲闖入宴席,項羽見其氣宇非凡,得知是劉邦手下時,便賜了酒。劉邦藉故離開一會,接著其部下張良入室稱劉邦不勝酒力,未能道別,並獻上了白璧一雙,以表歉意。至此便有了長達五年的楚漢爭霸。

李晚芳這樣評價項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然其做事卻過於猶豫,沒有主見。而劉邦雖是市井之徒,但他卻懂得示弱,見機行事。如此才有了霸王別姬,烏江自刎。劉邦成功建立大漢江山。

由此可以看出,鴻門宴上項羽未殺劉邦,是早已註定,也是時勢所趨。


遊子dream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告密項羽,沛公欲稱王關中。項羽大怒,準備旦日擊破沛公軍,張良昔日有恩於項伯,項伯連夜私見張良,被張良、劉邦矇騙。對項羽說“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羽應之。沛公旦日從百騎至鴻門,與項羽說,今者有小人離間,造成將軍與臣有誤會。項羽將曹無傷之事和盤托出。鴻門宴上,范增獻計,項莊席間舞劍擊沛公,項伯舞劍護沛公,莊不得擊,范增計敗。

樊噲勇闖護駕劉邦,以威武霸氣反問項羽“懷王與諸侯約定先入咸陽者為王,今沛公先入咸陽,秋毫不取,等候大王,大王卻要殺他,這是何道理?”項羽見樊噲氣勢如虹,振振有詞,就命項莊不要舞劍了。劉邦見項羽酒醉,以上廁所為由離席,與張良,樊噲商討脫身之計。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樊噲、夏侯嬰、祁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留張良贈玉辭別。回營立殺曹無傷。

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不僅僅是婦人之仁,且愚昧至極,被張良,劉邦,樊噲,項伯等矇騙,不信任范增等謀士,自負至極,至死還嘆天要滅他,哪有所謂的深謀遠慮啊!


在水一方88367096321


如果細讀《鴻門宴》,就可以知道,項羽根本就沒有要在宴會上殺害劉邦的念頭,所以也就說不上是什麼婦人之仁,更不是什麼深謀遠慮。

項羽什麼時候動的殺機呢?書中交待的很清楚,是收到劉邦手下左司馬曹無傷的密信,舉報劉邦“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項羽即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也就是明早犒勞三軍,對劉邦進行軍事打擊!

但被其叔叔項伯一番話又改變了注意,當然項伯背地裡已與沛公約為婚姻,也就是結為兒女親家,當然也收了不少好處,所以答應幫劉邦說話,項伯對項羽說:“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看看,僅憑三言兩語,項羽就答應不再攻打劉邦了!可見,那時的項羽根本就沒有對劉邦有殺機。

那麼,鴻門宴當然也不是項羽挖的坑,而是項伯頭天晚上對劉邦的安排,“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讓劉邦明天一大早就去向項羽謝罪。

這句話,就點明瞭為什麼要擺鴻門宴,就是因為劉邦前去向項羽檢討解釋謝罪,項羽也原諒了劉邦,並心直口快的說:“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什麼意思呢?就是這兄弟倆解除了誤會,看天色不早了,項羽決定留劉邦喝點。

其間,項羽的亞父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就是范增好幾次給項羽使眼色,且三次舉玉玦,讓其下決心,可項羽竟裝著沒看見,可見,項羽還是打心底裡沒有想殺劉邦。

至於後來的“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那也是范增一人的主意,以舞劍之機,刺殺劉邦,估計項羽根本不屑於此下作手段。

所以,鴻門宴並不是項羽設的圈套挖的坑,其本意就是因為與劉邦盡釋前嫌了,留下來二人喝喝酒敘敘舊,把酒話桑麻,舉杯邀明月而已。

那為什麼項羽不趁機殺了劉邦呢?

七鬥以為,完全是因為項羽的貴族血統,君子品性所決定的,天生傲骨,所以對請君入甕,挖坑害人的小人行徑,項羽做不來,在他看來,如果你和我為敵的話,那咱就真刀真槍的在戰場上見分曉,他一開始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就是他傲骨錚錚的表現。

性格決定命運,楚漢相爭,就是性格之爭,項羽孤傲的秉性,終於敗給了圓滑的劉邦。


七鬥


說實話,鴻門宴上殺不殺劉邦對項羽的影響真的不大。雖然最終項羽是被劉邦滅的,但是轉折點並不在鴻門宴,鴻門宴時期的劉邦真的給不了項羽什麼壓力,放劉邦而成全自己名聲,這對項羽反而是有利的。


那麼項羽失敗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第一 走老路搞分封。

項羽想當齊桓公沒問題,誰讓他是老大呢?但是隻有和平了你才能當老大,項羽分封埋下的衝突實在太多了。

就說齊國,齊國最有名望最有勢力的是田橫田榮兄弟倆,你項羽不趕緊施恩立人家哥倆為王,去立了個田都田安田市,他們仨綁一塊都不是田橫的對手。田橫收拾起他們你能不幫忙嗎?

幫忙你就露了破綻,就算當時劉邦已經被你做了,其他人也一定會攪一攪這渾水。

項羽分封不考慮和平共處,全憑自己喜好來事,自以為用了點小計謀,實際上給自己帶來了無窮的禍患。他分封完成的那天就是天下大亂的倒計時。

第二剛愎自用,用親不用賢

韓信因為項羽不聽勸跑了,范增因為項羽不聽勸走了,陳平因為項羽不聽勸走了。季布蒲將軍鍾離昧等人力下赫赫戰功,卻永遠也得不到項羽的重用,圍繞在項羽身邊,掌握大權的都是項莊、項伯等項家人。即使和他作對的不是劉邦只要那人不作死,就靠等,也能把天下等到手。


守仁讀仁


項羽和劉邦的爭鬥,其轉折點就是在鴻門宴。因此,通過分析鴻門宴上項羽為何不殺劉邦,或許能夠了解到項羽失敗的原因。

任人唯親

劉邦在鴻門宴上得以逃脫的關鍵性人物,就是項伯。

項伯此人乃項羽的叔父,早年間殺人為張良所救,因此對張良心生感激。此時,項羽不滿劉邦所作所為,想要通過鴻門宴殺死劉邦。

於是,項伯前來告訴張良,讓他小心。張良作為劉邦的謀臣,得知這個消息以後,自然會知會劉邦。

良乃固要項伯。項伯見沛公。沛公與飲為壽,結賓婚。令項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項羽,所以距關者,備他盜也。——《史記·留侯世家》

劉邦也深知自己想要活命,唯有依靠這個項伯。於是,劉邦先是向項伯表明自己絕無違背項羽的意思,然後又與項伯結為兒女親家。

因此,在項伯迴歸項羽身邊之時,就不斷地說劉邦的好話,使得項羽漸漸地放下了對劉邦的殺意。

可是,項羽身邊的謀士范增卻沒有被項伯迷惑,堅信劉邦的威脅,於是派項莊舞劍,想要趁機殺死劉邦。而項伯為了保護劉邦,便也一起舞劍,以此保護劉邦,這就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典故的由來。

而身為統帥的項羽,在這一切發生的時候,盲目地相信自己的親人,棄謀士范增的話於不顧,最終導致劉邦逃走,為自己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不懂得拉攏人心

項羽在鴻門宴上還犯下了一個大錯,那就是不懂得拉攏人心。

沛公從百餘騎,驅之鴻門,見謝項羽。項羽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噲、張良故,得解歸。歸,立誅曹無傷。——《史記·高祖本紀》

項羽之所以得知劉邦的意圖,都是因為一個叫做曹無傷的人告密。這個人投靠項羽,出賣劉邦,就是因為他看好項羽。

可是項羽,卻絲毫不將其放在心上。劉邦一問是誰說自己欲稱王關中,項羽就直接說了。這一說,直接導致項羽周圍再也無人敢對其說真心話,而在敵對陣營的人也不敢再來投靠項羽。

與此同時,項羽還對范增的建議不太在意。

鴻門宴上,范增多次提出除掉劉邦,以絕後患,但是項羽始終沒有聽從他的話,以至於被劉邦逃走。

項羽的種種舉動,無異於將投靠者拒之門外,將有才之人都推向劉邦。

這也是為何項羽後期能夠被劉邦拖住,使得韓信能夠肆無忌憚的在後方開闢第二戰場的原因。因為項羽除了自己,周圍實在無人可用了。

結束語

項羽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都是因為項羽錯誤地估計了當時的形勢。他認為憑藉自己的強大,類似劉邦這種人根本翻不起什麼大浪,也就沒有在意的必要。

可是他殊不知什麼叫做人心所向,什麼又叫做眾叛親離。而當他明白了這一切以後,卻已經來不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