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烈士回家:馮連長,您的名字叫什麼?您的家鄉在哪裡?

觀音山,坐落於湖北省羅田縣匡河鎮,古稱“匡羅山”,因山中觀音寺而得名,乃鄂東名山。

觀音山寺,始建於北宋年間,清同治七年重修。廟內依天然石痕刻有觀音像三尊,正殿一直保存至今,香火旺盛,是羅田縣僅存的古廟宇。

這座山海拔雖只有722米,但滿山充滿傳奇與故事。明代山上即建有山寨,到了清代更是兵家博弈之地。相傳在清朝末年,太平軍殘部流蕩在此,在觀音山至駱家山修築了長城,和清軍抵抗了很長時間,最後還是被剿滅。

讓烈士回家:馮連長,您的名字叫什麼?您的家鄉在哪裡?

那些用石頭壘起來的長城我們都見過,小時候勤工儉學步行到山上摘茶籽,就在長城邊上,而且還經常有人在那裡撿到生鏽的刀、矛等類兵器。這些石長城至今大部分還淹沒在茶林雜木之中,不過原本存有的東、西、南、北四城門早已坍塌,只殘存一些石基。

觀音山不僅僅是一座佛教名山,更是一座英雄之山。觀音山山頂東北端,步行150米,巖前臨風之處,至今還能看到兩座烈士墓。周圍挺拔雄壯的松樹,引風長嘯,似乎在向我們講述70多年前那悲壯的一幕。

讓烈士回家:馮連長,您的名字叫什麼?您的家鄉在哪裡?

“同年(1946)秋,獨二旅六團一營在營長譚振彪率領下,由英(山)、霍(山)縣進入本縣,活動於僧塔寺、大地坳、薄刀峰、黃土嶺、泗泊河、蕙蘭山等地。9月5日,在觀音山被國民黨廣西軍包圍,營長譚振彪和三連長馮大個率領衝出重圍。部隊損失慘重,一連、三連連長等共犧牲300餘人,傷亡過半……”

關於這場觀音山血戰,1998版《羅田縣誌》留有記載。由羅田縣人民政府重修的墓碑上紀錄著後面那段更為慘烈的情景。為免全軍覆沒,三連長馮苦娃(馮大個)主動請纓帶領一個班的戰士掩護大部隊突圍。就這麼三十幾個人邊打邊撤,將敵人引至觀音山頂。面對蜂擁而上的敵人,馮連長他們一直拼到子彈打光,石頭扔光,誓死也不投降。

讓烈士回家:馮連長,您的名字叫什麼?您的家鄉在哪裡?

此時山頂只剩下六個人,大部隊早已安全撤離,登上山頂的國民黨反動派惱怒不已,殘暴地將馮連長他們六人捆綁後活埋。國民黨軍退走後,觀音山寺僧侶和山下九房衝村村民收斂英烈遺體,修造了墳墓。

今天,我們又重回此地,再一次緬懷這些無名先烈。昔日荒涼的墳地旁立起了墓碑,還修建了一座八角亭。但看著歷經風雨的烈士墓和碑文,心中不免湧起一陣悲涼。兩座烈士墓,一個上書“馮連長烈士 墓”,一座上書“在此地戰鬥犧牲烈士之墓”。我們能知道的就是那場戰爭,那個馮大個(馮苦娃),那些連姓名都沒留下的英勇戰士,還有就是立碑人譚振彪。

讓烈士回家:馮連長,您的名字叫什麼?您的家鄉在哪裡?

時間過去了70多年,您們為我們拼來了和平、幸福的世界,而我們卻不知道您們的名字,不知道您們的家鄉在哪裡,不知道您們的親人是不是依然在苦苦地尋找著您們。您們孤寂而默默無聞的屹立在山巔,眺望著遠方,您們是不是想家了?是不是想念著家中的父母親人們?

關於這場戰爭和馮連長他們,筆者整理收集了以下有用的信息。其一,資料顯示,當年這支部隊應該就是張體學率領的鄂東軍區部隊(鄂東獨立第二旅)六團一營;其二,該營營長譚振彪(也就是立碑人)確有其人,湖北黨史也有記載,解放後曾任湖北省交通局(現交通廳)副局長;其三,據政府後重修墓碑記載,馮連長當年18歲;其四,我們小時候就見過此烈士碑,四十多年了,此戰是存在的;其五,八角亭據說是他們戰友捐建的,那麼應該有戰友信息或文史記載。

讓烈士回家:馮連長,您的名字叫什麼?您的家鄉在哪裡?

一年一度的清明時節又將來臨,讓我們在深切緬懷英烈的同時,也發起一場跨越數十年的尋親行動,為這些最可愛、最無私、最令人尊敬的英雄們找家吧,讓他們能夠和親人重逢,慰藉九泉之下的英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