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如何拍?

柳侍墨


獨坐敬亭山

唐李白詩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構思,賦予山水景物以生命。由於景是情所造,因而,雖句句是景,卻句句是情。儘管鳥飛雲去,幽靜秀麗的敬亭山,卻含情脈脈佇立在哪兒,和我訴說著情話,還有那悠悠的白雲,對視著我依依,不捨遠去。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感情。一幅美妙的山水畫。

要想得到如此品,就要天時地利人和,卻一不可,我有幸,請大家鑑賞。多提寶貴意見。


歸德太極道


這首詩給人的感覺是必須有眾鳥,有白雲,有人,有山,這個畫面才能完整!我讀這首詩的時候腦海中出現的畫面是:在畫面的盡頭是一群飛向遠方的鳥兒,在離鳥兒不遠處有幾朵白雲,雲朵和鳥兒的下面是幾座大山,然後是類似懸崖深淵的薄霧,薄霧邊上是另一個山,山頂上有塊平坦的空地,空地上孤零零的坐著一個人,在望著對面的山。

原詩

《獨坐敬亭山》 唐。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想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翻譯成白話文是:一群鳥兒在天空向遠方飛去,飛到了天的盡頭,無影無蹤。一朵孤獨的雲在天上獨自飄蕩,看起來很是悠閒。互相看著對方,但怎麼也不會討厭對方的,在此情此景中也就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賞析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古詩給我的感覺就是美。一個是描寫的畫面美,一個是語音美韻律美。這首詩沒有什麼生僻字,字面意思也很簡單,讀起來朗朗上口。想要拍出這首詩所描寫的畫面,我覺得重點是一個“孤”字,眾鳥成群而飛,與孤雲獨自飄蕩形成對比,突現雲的孤,更深層次的是凸顯人的孤獨。

逐句理解

“眾鳥高飛盡”有人說因“眾鳥高飛”有一個“盡”字,就不需要有眾鳥,而我覺得“盡”可以理解為“完全沒有了,消失的無影無蹤”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盡頭”的意思,是詩人能看到的畫面的盡頭,更是詩人能感知到的一個盡頭。這句話本身就是有動有靜,動靜結合的,所以不能少了飛鳥,但飛鳥一定要在畫面的邊緣位置,或者被山快要擋住的位置。

“孤雲獨去閒”的話,畫面中有幾朵零星的雲就可以了。“獨去”雖然因為“去”字而有了動感,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閒”。並不是說雲有多閒,而是詩人感覺到它閒,這個“閒”可以回應開頭的“孤”,也是兩個理解“不擁擠,不繁忙”的孤閒,和“心態平和,運動輕緩”的動閒。只要不是有風的天氣,“動閒”還是很容易拍的,就是留意一下拍出“孤閒”就可以了!

“相看兩不厭”的話,一方面是凸顯出詩人沒有其他可看的,只能在此看山的孤獨與無可奈何;一方面是也是凸顯詩人心胸豁達,心態平和,不急不躁。山不會說話,也不可能表現出對人的討厭,所有隻是單不厭,是詩人把山擬人化了,賦予了山人的情感,才出現的兩不厭。這樣體現出的才是相互有好感,而不是詩人的單相思了。所以這句詩在畫面中要表現的就是“相看”字,一定要把山與人分開,讓它們互相能相看。

“只有敬亭山”的話,就很簡單了,不過要凸顯出詩人對面只有敬亭山這座山或者山脈,中間最好有個可以區分開的界限。畫面的底部只能有涇渭分明的兩個區域,這邊區域重點凸顯一個人,那邊區域重點凸顯一座山或一片山脈。

這就是我的一些個人觀點,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不足之處,還望大家多多包涵,多多指教!


中華一小童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如何拍?

試著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前兩年上過敬亭山,在安徽宣城市郊。

山不高,卻因有李白《獨坐敬亭山》而聞名,建有太白獨坐樓。該詩全文有兩首

其一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

其二

合沓牽數峰,奔來鎮平楚。中間最高頂,彷彿接天語。

在山上,沒有孤雲的感覺,更沒有看到眾鳥高飛的景象,大概確實是飛盡了。站在太白獨坐樓前,努力感受1300年前作者的心境,遠眺宣城市區......。

說回到攝影來吧。這首詩的意境,核心是眾鳥,但鳥又不多(飛盡了)。可以肯定地說,在敬亭山是看不到的了。眾鳥高飛的景大概率應該在候鳥越冬地。去年12月去了江蘇鹽城,那裡有一個溼地保護區,有大群的候鳥在溼地。到了日落時分,眾鳥齊飛,迎著太陽。

可以找到李白詩句中“眾鳥高飛”的感覺,然後......,就是“飛盡”了。


因你而生


……



張健全


意思是:群鳥高飛無影無蹤,孤雲獨去自在悠閒。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間兩不相厭,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獨坐敬亭山

唐代: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只有 一作:惟 / 唯)

註釋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盡:沒有了。

孤雲:陶淵明《詠貧士詩》中有“孤雲獨無依”的句子。獨去閒:獨去,獨自去。 閒,形容雲彩飄來飄去,悠閒自在的樣子。孤單的雲彩飄來飄去。

兩不厭:指詩人和敬亭山而言。厭:滿足。

擴展資料:

賞析

詩人筆下,不見敬亭山秀麗的山色、溪水、小橋,並非敬亭山無物可寫,因為敬亭山“東臨宛溪,南俯城闉,煙市風帆,極目如畫”。

從詩中來看,無從知曉詩人相對於山的位置,或許是在山頂,或許在空闊地帶,然而這些都不重要了。這首詩的寫作目的不是讚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藉此地無言之景,抒內心無奈之情。

詩人在被擬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尋到慰藉,似乎少了一點孤獨感。然而,恰恰在這裡,詩人內心深處的孤獨之情被表現得更加突出。人世間的深重的孤獨之情,詩人人生悲劇的氣氛充溢在整首詩中。全詩似乎全是景語,無一情語,然而,由於景是情所造,因而,雖句句是景,卻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說,是“情中景,景中情”。


攀閱


[啤酒]



半城煙柳TS


相傳李白這首詩是有故事的。李白在長安時非常傾慕玉真公主,但是玉真公主對精通音律能文善畫的王維很有好感。

王維在高中狀元后回到家鄉,依照家裡安排和年幼時相識女子成婚。玉真公主得知消息後悲憤不已。

後來,世事變遷,玉真公主到敬亭山出家修道。李白路過敬亭山,想起陳年往事,想起和玉真公主相遇的美好回憶,便作了此詩。

因此,只要一對白頭偕老的夫婦相對而視,眼中互有對方,就能表現此詩意境。


朱雀橋邊詩經裡


先來品一品這首詩的意境:群鳥高飛,絕盡蹤影,一片孤雲獨自悠閒地飄浮而去我佇立在山頂,注視著敬亭山,敬亭山也看著我,彼此久看不厭。

拍攝這幅畫面的難度在於動態的群鳥已經飛走,畫面中僅剩靜態的人、山、雲,如何把靜態拍出趣味?我認為可以關竅在於“相看”和“不厭”,抓住這兩個詞,趣味自來。

我看山容易,山看我如何表現?我認為可以藉助眼部特寫,拍攝山在人眼中的反射來實現;也可拍攝水中倒影,讓山與人一起入畫。

那麼,久看不厭又如何表現呢?比起延時,我更推薦城市攝影中常用的晝夜拼接手法,因為延時攝影會破壞“孤雲獨去閒”的“閒”。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模特的選擇,詩中人之所以能與敬亭山相看不厭,就是因為人與山有同樣的孤高自持的品格,這是全詩主旨所在,如果這一點抓不住,就只是在堆砌技術、做表面功夫了。


小書叔


水往地處流,人往高處走,鳥往亮處飛,射箭莫射鳥,


用戶2598427073343


在天空的角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