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農村和你小時候的農村一樣嗎?最大的變化有哪些?

新大風歌


現在農村和小時候的農村肯定是不一樣。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些家裡長輩經常給我們灌輸一些思想,他們說怎麼也不會想到現在的生活。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小時候每家每戶都有幾個小孩,沒有什麼經濟來源,就靠幾畝土地。收成也不是很好。一年到頭也賣不上幾個錢,家裡人口眾多,能解決溫飽問題就算不錯了。小時候穿的衣服都是別人穿剩下的,除非過年的時候可能會買一件新衣服。平時也吃不到肉 雞蛋。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會吃好的,所以小時候特別盼望過年過節,能吃上幾頓好吃的。而現在就不一樣了,現在每家每戶都是有車有房,生活也寬裕了。生活條件確實好多了,有吃有喝,不愁吃穿。精神上物質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所以說導致現在過年過節,沒有了以前的氣氛。因為大家都習以為常了,平時也吃好的,穿好的。過年嘛,就是家人團聚親戚串門。所以說現在農村是一個質的飛躍,也希望農村越來越好吧和城市達到一個水平。


小楊開卡車


說到農村,以前和現在真是天壤之別。

我小時候印象中的農村是土房子,紅磚房,土路,不下雨的時候還不錯,一下雨的時候,有的房子還漏雨,外面的路就更不用說了,泥濘不堪,根本沒法走。

2000年以前我家是紅磚房,我們一家四口擠在一個三間房裡,一個是睡覺的地方,一個是吃飯的地方,還有一個是放一些糧食,工具的地方,下雨的時候家裡還漏雨,每當下雨的時候,家裡能裝水的工具都會用上,雨停了好久家裡總是潮的,那會就想著什麼時候可以換一個比這個好點的地方。

那會我們村大部分家裡都是這樣,從2000年開始,大部分家庭開始翻蓋磚房,換成水泥牆皮,比以前好看了,然後路也開始慢慢的修成水泥路,2006年以前一直在家上學,所以也看不出什麼變化,06年以後去外面上學,兩個星期回去一趟,每次回家都能看到不一樣的變化,無論是房子,還是路。

讓我感覺變化最大的是最近這幾年,現在基本上每個村都有綠化,都有健身廣場,每個水塘裡都有水,都很清澈,在配上綠油油的莊稼和大樹,猶如到了仙境。讓人陶醉在其中,回去就不願意回來。


正能量的多多


你好,我是三農領域創作者:小院子的陽光。這個問題能迅速把人拉回記憶的時光裡……

先說說我小時候的農村。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農村家用電器還不多,買臺洗衣機,買輛自行車都能算上是家裡的大件兒,也沒有幾戶有電視機的,誰家有一臺電視機就會招來好多人來家看電視,座機電話少之又少,更不用說手機了。

夏天的晚上,各家各戶都在自家門口吃飯,也有端著碗串門兒的,晚上坐在家門口搖著扇子乘涼,一個衚衕裡,這家門口一句那家門口一句地群體式聊天兒~

那個時候路上也沒有那麼多車,各家的孩子都在外面瘋跑,一直玩到天黑,各家家長在門口扯著嗓子喊回家吃飯。就是,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

現在的農村,完全變了模樣。各種先進的家用電器自不必說,一到夏天都待在自家的空調屋裡,小孩兒們也是手機iPad不離手,各自有了高級的玩具。農村人也有條件在外面買樓房,大家住的都沒有那麼集中了,家家有電視,戶戶有電話,晚上再也聽不到有人扯著嗓子喊誰的聲音了……




小院的時光


變化大了去了,小時候無憂無慮的少年現在變成了中年,小時候很多小朋友一起河裡洗澡,一起爬樹摸樹猴,一起打瘋狗特開心!記得住的是土牆的房子,現在都變成了磚樓房,家裡餵過牛🐮,餵過馬🐴,豬🐷,羊都餵過,爺爺最喜歡喂牲口,他從十幾歲就會使喚牲口種地,每次去走親戚都要揹著我們去。我爺和爸爸是木匠,我十三歲時也跟著做過,爸爸做好了傢俱我們送到縣城傢俱店賣錢,我騎自行車爸爸駕平車走路去縣城,有時候拉的太重媽媽也去,記憶中奶奶下肢偏癱了幾年六十多去世的,以前割麥子是用人和剪刀!現在是收割機,那時候每天放學就是去地理割草喂牛餵羊,現在都是除草劑了,最難忘的就是爺爺奶奶不在了,媽媽去年得病也不在了,這就是我少年記憶到現在的變化。






鄉村二哥二嫂


現在農村與上世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的家鄉在沱江河支流邊的一個丘林山區,我記得70年代時,有一塊9畝多的大田,全生產隊三四頭水牛、犂田、耙田,撒柴灰、潑糞(那時化肥還少)栽秧、(遇到秧苗稻瘟病)只有邊邊上的才有點穀穗,整塊大田只收了幾百斤穀子,

要到鎮上趕場、全是泥巴小路,來回走路就要大半天,送公糧全靠人挑,幾十個人一路一路、都是挑公糧的,回想那場面真是壯觀。

9O年代、我兒子到鄉上讀小學,一年要穿爛兩三雙水膠鞋,有時下幾天雨、田坎路一踩就陷下去很深。

那時的人雖然窮,吃、穿、燒都是困難、但送國家公糧都特別積極,

現在的農村,真個是公路修進深山溝、果樹結滿枝頭,自來水、天然氣,上網,什麼都很方便。

到處竹、樹成蔭、鳥語花香香。











用中華利劍


有很大變化,小時候家裡窮,但是家裡很溫暖,全家人在一起吃飯聊天,可現在個個都外出打工,回來了就是玩手機,根本找不到家的感覺了,小孩村裡的房子舊了點,可是山青水秀的,山貨也多,現在家家蓋了新樓,個個都變的自私自利了,有錢了山也不青了水也不秀了,


hu調皮的搗蛋


現在的農村和小時候的農村肯定是不一樣的。不同的地區當然也有所不同,我的老家在甘肅平涼的一個小縣城的小鎮的小村子。

小時候,雖然是窯洞,是泥土打的房子,可是家家戶戶的門都開著,孩子們都嬉鬧著,現在都是水泥磚瓦房了,可是卻家家戶戶大門緊鎖。

小時候,幽靜的土路,下雨天害怕滑倒滿身泥,但是現在水泥路,走的人卻寥寥無幾。

小時候,家裡的果園各種水果,在樹上吃,挑最好看的吃,別提有多美,現在整個鎮上發展蘋果種植產業,到處是果樹,卻再也吃不到香甜無比的蘋果了。

小時候,順著山裡的小路,我們可以瘋一天,你家田裡,我家地裡,現在,自從修了通向地裡的又寬又平坦的路,卻再沒人種山上的地了,農田也變成了荒山。

太多太多的小時候,太多的變化,我覺得變化最大的就是農村越來越少的人氣。與其說是改變,其實也許是失去,大家在追求美好富裕生活的路上,失去了很多,至於各自失去了什麼,估計只有自己知道吧。




季風土特


我是城市裡人,68年下鄉插隊知識青年下農村10年,那時乘一個12匹馬力的柴油機船開了一天才到,農民划著小木船把我們的行李運下去了,我們就走著去了,告訴我們只有3里路我們走啊走怎麼還不到,問問沿途的農民告訴我們還有裡巴里路,走啊走啊累壞了後來才知道有三十里路。農村裡全是低矮的矛草房,窗戶就象一個洞裡面黑黑的。農民都很窮穿得破破爛爛的,上工隊長一喊下地了,農民三三兩兩跟著來了,平時有時有乾飯就很好了小淹菜全是鹽滴幾滴油放在飯鍋上蒸一下開始鹽的下不了口後來也就習慣了,冬天農民出去討飯,開春靠要來的饅頭幹山芋幹渡日,我們只有稀飯吃不飽,燒飯時拿一個小籮到村子裡去要點饅頭幹山芋幹放在稀飯鍋裡,吃起來好有滋味。艱苦的日子苦了十年,77年恢復高考,我考取了南京大學數學系離開了農村,現在的農村是不同了,插隊四十週年五十週年我們都集體去農村拜訪我們曾今插隊的農民們,和我們同齡的農民差不多都去逝了,當年的小孩們現在是農村的主要力量,農村全部是大瓦房和二層樓房,田裡的水稻生長的非常好,農民講現在不用種田了,鄉里(原來的大隊)包給農業公司經營,農民差不多都在外面工作,開公司的打工的各顯其能,縣裡,市裡他們也買了房生活都好了,鄉里辦了幾十桌招待我們,我們交了一點費用,其他都是農民私人出的錢,鄉里辦公費不能用算得清清楚楚,活動辦的非常好我們和農民們感情還是很深的。


水鄉人75835403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原因是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人。我家祖輩務農,而且父親是種田能手。印象中的家鄉原來是一個魚米之鄉。每當回到那生我養我的家鄉總覺得特別親切。東家請西家迎的感覺真的太動人了。還有臨行之時鄉親們的難捨難分更是讓人難以忘懷。父母去世後,回鄉的次數也就少了。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目前的農村好象總覺得有些陌生。特別是目前農村好象以不是以前的農村,農民也不是農民,種田作地也好象不是農民主業,特別難過的是父輩曾經耕耘過的一些土地荒蕪了,長滿了雜草,兒時的一些夥伴說他們早就不種田不耕地了,糧食,食油生活用品也象城裡人一樣去購買,有的甚至連菜也不種了。村裡年輕人,壯年,還有身體好的老人都去城裡做工,在家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殘。原來熱鬧的村壪現在很難碰到幾個熟悉的人。新房子卻蓋了不少,但舊房破房還是原來的樣子,而且越來越破舊,看上去很不協調。因此,我再也不想回老家了。


仔仔爺爺283


對於出生在東北中部一個小山村的70後,我時常在夢中思念生我養我的鄉村。記得離開時還是生產隊,那時隊裡豬,牛成群,一到下雨天去往山上放牧的鄉間土路上,牛官,豬官拿著長鞭趕著哞哞直叫牛群,哼哼唧唧的豬群浩浩蕩蕩向山裡進軍。一陣腥風臭雨後,原本被雨水衝平的土路,滿是大大小小的腳窩,是雨天頑童們最愛的風景。那時鄉村民風淳樸、雞犬相聞,家家人滿為患患。那時住的是土坯房,房上蓋的稻草,家家房旁立個大煙筒,園子門口一個大醬缸,每到傍晚炊煙裊裊,無風時直上雲霄。很多年後喜回家鄉,山還是那座山,河還是那條河,只不過河邊多了很多朔料製品,山的緩坡已被種上莊稼,房子多數都變成磚瓦房。少時成群嘻戲的孩童沒有了,靜悄悄地鄉村小路上,偶爾能看到位老人,揹著的手裡拎著可口可樂、糕點、鹽等生活物資。看著熟悉的山水,看著駝背的老人,看著空蕩的鄉村,我忽然驚醒,我的鄉愁沒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