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的獨特“龍首紋”長啥樣?這些傳世品帶你先睹為快

良渚文化是中國史前時期用玉文化的重要一支,良渚文化玉器大多數是和祭祀崇拜有關的法器。半人半獸的複合型神徽及其變異形態遍佈良渚文化。而近年來,發現了新圖案“龍首紋”。以下就已知的發掘品與傳世品資料歸類敘述。

良渚文化的獨特“龍首紋”長啥樣?這些傳世品帶你先睹為快

玉獸面紋璜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的獨特“龍首紋”長啥樣?這些傳世品帶你先睹為快

玉獸面紋璜 良渚文化

龍首紋小玉環,目前見有3件,一件為浙江餘杭梅園裡出土,為白玉,整器為小扁環形,形體不甚規則,類似圓牌形玉飾,但個體甚小,直徑1.9、孔徑 0.4-0.5、厚0.55 -0.75釐米。在其邊緣較厚的一側,以圓周面為中心,琢有一個龍首紋圖案,雙耳與眼鼻作浮雕凸起,眼睛作重圓,從正面看只可見其內側半邊;鼻端上翹、鼻下有一淺凹槽,以像其嘴巴。兩個側面均為素面。這種省簡的表現方式,或許是因為個體太小的緣故,另見於上海福泉山M74: 128,一件玉墜,整體外形較為相似,但無眼鼻之刻畫,宜作為參考。

良渚文化的獨特“龍首紋”長啥樣?這些傳世品帶你先睹為快

玉龍首璜 戰國 備註: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楊公鄉戰國墓出土

良渚文化的獨特“龍首紋”長啥樣?這些傳世品帶你先睹為快

玉龍首璜 戰國 備註: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楊公鄉戰國墓出土

另外兩件為臺灣故宮的收藏品,兩件形制大小相似,均為小圓環形,在其外緣的一側,以圓周面為正面,雕琢出一個較為簡化的龍首紋形象。標本(1)收藏編號為呂一八四六60。直徑1.8-2釐米,孔徑0.8-0.9釐米,厚0.58釐米;玉色呈深褐色,中孔為單面鑽成,一面大一面小標本(2),收藏編號為呂三四九七29,直徑1.98-2.2釐米,孔徑0.3-0.4釐米,厚0.64釐米;玉色紅黃交雜,中孔也為單面鑽成,兩端大小不一。

良渚文化的獨特“龍首紋”長啥樣?這些傳世品帶你先睹為快

玉龍首絞絲紋觹 戰國 備註: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楊公鄉戰國墓出土

良渚文化的獨特“龍首紋”長啥樣?這些傳世品帶你先睹為快

玉龍首璜 戰國 備註: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楊公鄉戰國墓出土

龍首紋玉璜,1件,出自瑤山。玉為白色,呈扁寬橋形。上端有四個對鑽的小孔,出土時與兩串玉管相接,可知為雙鏈式的懸掛方式 ,下端刻有四個龍首形紋,以外緣弧面為中心刻龍首的正面,在璜的兩面表現龍首的側面,四龍首作首尾相接的順向排列。

良渚文化的獨特“龍首紋”長啥樣?這些傳世品帶你先睹為快

梅園裡 M8 :23 2. 福泉山 M74 :128 3. 臺灣故宮(呂一八四六 60)4. 臺灣故宮(呂三四九七 29)

良渚文化的獨特“龍首紋”長啥樣?這些傳世品帶你先睹為快

瑤山 M11 :94

龍首紋的形態與典型龍首紋一致,眼鼻凸起,雙耳上豎,眼鼻之間飾以單線菱形紋,唇下有一排整齊的牙齒。整器寬7.9釐米,高3釐米,厚0.55釐米。

良渚文化的獨特“龍首紋”長啥樣?這些傳世品帶你先睹為快

達澤廟 M10 : 4

半圓雕的片狀龍首形玉器,1件,出自海寧達澤廟。為白玉含細灰斑。器為近長方形扁片狀,高2.8 釐米,寬0.9-1.3釐米。正面以浮雕和陰刻的方式琢出龍首紋的面部, 兩耳上豎,眼鼻凸出,兩眼和鼻端處為最寬,眼鼻之間飾以三條垂弧紋,唇鼻線有兩條間隔較寬的 “ v ” 形線表示,與常見者不同,背面光素平整,有線鋸痕,上下兩端各有一透穿小孔,使用時應是鑲嵌在有機物的實體上。

內容整編自:劉斌《良渚文化的龍首紋玉器》《玉委會會刊》2018年1月刊,感謝作者及雜誌提供資料,如有問題私信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