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奇案,劫火車,震驚中外,只因想被“招安”。


民國奇案,劫火車,震驚中外,只因想被“招安”。


1)當時現場

1923年5月6日,凌晨3點20分。一列由江蘇開往天津的特快藍鋼皮火車,正駛向山東茫茫群山中的窄長山谷,此時車上的人早已沉沉睡去。夜出奇的靜,靜的讓人不安,只能聽到車輪的“咔嗒,咔嗒”聲,和偶爾鳴起的汽笛聲,突然響起一聲手槍聲,繼而又傳來一串射擊聲……曠野裡似乎佈滿著帶槍的男子,他們一邊胡亂地放槍一邊朝火車奔來。……然後火車帶著巨大的慣性,扭曲著衝出鐵軌,發出震天動地的聲響……”

多名匪徒在山東臨城(今棗莊市薛城區)與沙溝之間,破壞鐵路,令一列由江蘇浦口開往天津的特快列車出軌,除了掠奪財物外,還挾持中外旅客多人入山,然後提出要接受改編為正規軍的談判條件。事件傳出,輿論譁然,震驚中外。

民國奇案,劫火車,震驚中外,只因想被“招安”。


2)事起原因

1923年春,山東地方當局在抱犢崮山區(今棗莊市山亭區)剿匪,為了擺脫被圍剿的被動局面,他們想被政府“招安”,為了尋找談判條件。匪首孫美瑤採用軍師郭其才的建議:公然搶劫火車。

民國奇案,劫火車,震驚中外,只因想被“招安”。


3)三方反應

【1】民國政府,以黎元洪為總統的北洋政府嚇壞了。

【2】外國公使,英、美、法、意、比五國公使,怕傷了本國僑民,堅決反對用武力,向當時北洋政府提出最嚴厲的抗議,並下最後通牒,限三日內解決,否則增加賠款若干。

【3】劫匪,孫美瑤得手之後,便照著孫桂枝的主意,先把四個外國女客釋放,同時教她們向官方轉達三個條件:一是迅速將圍山官兵撤出十英里以外;二是收編匪軍為一旅以孫美瑤為旅長;三是補充軍火。綁匪的目的在於解抱犢崮之圍,收編他們為國軍,並不是要贖金

4)事情經過

北洋政府面對五國公使的壓力,多方運籌,積極調派能臣幹史雙方先進行一番摸底式的試探後,未果。

再雙方經過拉鋸式的談判後,由於綁匪抓住北洋政府擔心外國施壓的心理,來了個獅子大張口,漫天要價,導致淡判最終破裂。在經歷兩次談判未果的情況下,北洋政府便出現了兩派意見,一派以山東督軍田中玉、內閣總理張結曾為代表主“剿”,而以曹餛為代表的則主“談判”,最後經多方權衡,最終對綁匪實施“明剿暗撫”政策,既用圍剿讓匪徒感到壓力,不敢提苛刻要求,暗地裡派人居中調停,然後看時機談判。

以孫美瑤,孫桂枝為首的匪方,也知道己方實力,為了向政府提條件,以便達到“招安”目的,還要繼續談判,為此他們又在外國人身上做文章,讓他們去向本國公使求助營救,從而使外國公使,為營救本國僑民,不斷施壓北洋政府,從而達到再促成繼續談判的目的。這樣政府和匪方又開始坐下來談判。然而雙方談來談去,問題始終不能最終解決,事情一時陷入僵局。

官匪雙方所以不易談攏的原因在於彼此不信任,官方唯恐接受了條件,匪方不放人:匪方則擔心放了人,官方會把條件推翻。這是一個結,如果無法解開,一切白費。美國人安德臣倒很聰明,已看透了這一點,便想出了一個雙方互提保證書的辦法,徵得田中玉和孫桂枝同意,由安德臣保證官方絕對履行收編條件,並赦免各匪過去所犯一切罪行;孫桂枝保證匪方在受編後一定恪遵軍紀,效忠國家。但簽字之後,匪方仍有顧慮,覺得一張紙能有多大用處呢?官方真要翻臉不認帳,這張紙又抵不了免死牌,於是繼續一天天地拖著,遲遲不肯把肉票放出。

臨城劫車案驚動了中外,無意間使陳調元出了名。陳調元是徐海鎮守使,臨城劫車案發生在山東境內,原不干他的事,後來因為田中玉等顢頇無能,事情久延不決,曹錕要齊燮元派人去幫忙,齊才派了這員大將去。那時陳調元年紀還比較輕,人也沒有長得像後來那樣肥胖,性格爽朗,頭腦靈活,口才又好,加上他慣於與土匪打交道,很懂得他們的心理。他到棗莊之後,和孫桂枝、周天倫等幾個匪首一談,便立刻得到了他們的好感。

既然官匪之間不能談得攏的原因在於互不信任,就需要有一個真正願意“入地獄”的官員。陳調元到了臨城,看到這是個關鍵問題,便很慷慨地拍拍胸膛,願意立刻上山。田中玉當然贊成,匪方也同意了,陳便帶了江蘇交涉員溫世珍、美國人安德臣、嶧滕兩縣士紳及上海總商會代表孫壽成等一行20人上山。表面上當然不說是去做抵押品,而是說接引全部番票和部分華票下山。

民國奇案,劫火車,震驚中外,只因想被“招安”。


陳調元到臨城去的時候是帶著兩個旅同去的(準備協助山東官軍進行圍剿之用),如果匪方釋放了肉票,田中玉突然翻臉,要向抱犢崮進攻,他那兩個旅為了他的安全,就會用武力制止。反過來,若是匪方既不釋放肉票,又不讓他下山的話,他那兩個旅就會首先全力進攻,這一點孫桂枝是不能不顧慮到的。所以儘管別人上山是件險事,他卻完全不用擔心。

陳到了山上,孫美瑤等看他態度和平,一句話一個哈哈,而且有酒就喝,有飯就吃,毫無拘束,真像到了老朋友家裡一樣,因此大家對他都親熱得了不得。當天下午,便讓溫世珍和安德臣兩人先把全部洋票和六張華票送出山去。持續了一個多月的僵局就此打開。

孫桂枝、孫美瑤叔侄把陳調元等十幾人讓進一座臨時搭蓋的大蓆棚去設宴款待,實際就是留著作抵押。

陳調元在席上舉杯暢飲,坦然不疑,看到孫美瑤兩眼有些紅腫,便問是不是病了,孫美瑤說是這幾天山上事情忙,熬了幾個夜晚的緣故。陳調元立即從懷裡掏出一副黑眼鏡來送給他,一面拍著他的肩膊說:“帶上吧,這樣會好一些。老弟!你是一寨之主,應該格外保重!”孫美瑤從出孃胎來沒有人這樣關心過他,當然把他當作好人了。

陳調元自己原帶著兩個衛兵,田中玉派的一個旅長吳長垣也有一個衛兵,都帶有匣子炮。當晚臨睡之前,足智多謀的老匪首孫桂枝忽然賠著笑臉向陳調元說:

“鎮守使,您老早些安置吧。夜晚咱們這兒到處派崗哨,決不會出什麼事……倒是,你們帶來的幾位弟兄沒事最好別出去,免得發生誤會……”

他的話才停,陳調元心裡已雪亮了,立刻命令衛兵:“把傢伙卸下來,交給老當家的,準沒錯。”

孫桂枝也不由十分佩服陳調元的機警。

陳調元不但和匪方敷衍得很好,就是跟他一路入山的官紳他也竭力拉攏,顯得非常熱情。他拿出一本日記簿來,請各人簽名,說是難得這樣聚在一處,而且還一起上山辦這樣尷尬事,可算患難之交。大家也都覺得這位鎮守使既有魄力,又沒有架子,真是一個難得的將領。

陳調元上山時,官方先送了2000套軍服給匪方,並運送糧食接濟匪區,這顯示雙方已極接近。加上陳調元的籠絡,遂使震動全世界的臨城劫車綁票案,逐漸煙消雲散。

5)事件結果

6月2日,孫美瑤隨同陳調元下山,和鄭士琦簽訂了和平條約,當天陳調元又陪孫回山進行點驗事宜,點驗結果,全部匪軍實數只有3000人,有槍的不到1200人,匪窠中無論男女老幼,一律給以免死證,有不願入伍的,準其繳械遣散,個人財物準其攜帶回家。

6月12日,最後一批西俘八名全部釋放,13日全部回到上海,一場轟動世界的劫車綁票案,從開始到結束,歷時37天。

6)當事人最後結局

孫美瑤幹了一場轟動世界的綁票,他只做了六個月的旅長,這年冬天12月19日,新任兗州鎮守使張培榮,在中興煤礦公司擺下了鴻門宴,把孫美瑤、孫美松都騙了去,一聲暗號,當場把孫氏兄弟打死,其部隊解散的解散,改編的改編。

不過臨城匪徒的幕後人孫桂枝仍然逃走了,他帶了一批殘部,在魯南山區流竄,官方始終對他沒有辦法。

民國奇案,劫火車,震驚中外,只因想被“招安”。


資料引自《臨城劫車案》.百度2015-08-02【引用時間2020-03-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