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80末、90初,那时“吃鸡”真的就只是吃鸡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产品不断推陈出新。现在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ipad。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上到花甲老人下到四五岁的孩童,手机不但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成了我们主要的休闲娱乐的工具,各种休闲游戏、网络游戏似乎也成了很多人每天的“必修课”,甚至成了很多孩子整个童年的娱乐项目。

80后,90初的同学,承包我们童年的这些东西,你们还记得吗?


致80末、90初,那时“吃鸡”真的就只是吃鸡

东南西北游戏,小时候下课后,和同桌玩过的举手!

那时我们没有手机,一张小小的纸都能让我们十分的快乐。


致80末、90初,那时“吃鸡”真的就只是吃鸡

跳瓦,算是多人玩的闯关游戏,蹦蹦跳跳中,时间悄悄的就过去了。

致80末、90初,那时“吃鸡”真的就只是吃鸡

老鹰捉小鸡,团队协作游戏,锻炼人们协作能力,为了不让“老鹰”抓住,“母鸡”领着一群小鸡仔左腾挪右闪躲。

致80末、90初,那时“吃鸡”真的就只是吃鸡

撑交叉,两个人玩的游戏,也算那时的智力游戏,一根粗毛线在手上翻出了花,玩不好就过不了关,还有多少人记得当年翻出的花样?

致80末、90初,那时“吃鸡”真的就只是吃鸡

捡石子儿,两个人或者多人玩的游戏,锻炼人手的灵活性,也可以分队晋级。这也是能玩一下午的游戏。

致80末、90初,那时“吃鸡”真的就只是吃鸡

斗鸡,身高和力量的比拼,锻炼人的平衡力和忍耐力。这游戏其实也是很有战术技巧的,套路玩得好,不怕对手不倒。

致80末、90初,那时“吃鸡”真的就只是吃鸡

跳皮筋,多人玩的游戏,锻炼人的配合协作能力。

致80末、90初,那时“吃鸡”真的就只是吃鸡

弹弹珠,或蹲或趴的找角度,比精准。经常会弄得一身土,回家挨揍也是家常便饭,但摸着兜里赢来的弹珠,挨揍都不算事儿。


致80末、90初,那时“吃鸡”真的就只是吃鸡

滚铁环,80后的童年简单而快乐,那时没有夏令营、没有辅导班、没有游乐场,放学回家和小朋友一起滚铁环,比直线,过弯道,水泥路、泥坑路就没有去不了的地方。


致80末、90初,那时“吃鸡”真的就只是吃鸡

打三角,从家长那里或通过捡拾得到一些烟盒,叠成三角形。打三角的游戏,两人对打也可,多人参与也可。每一个三角都有正反两面,打的时候无论将哪一面置于地上都可以,打的一方用自己的三角去扇地上的三角,如果将地上的三角扇的翻了身(另一面朝上了),那就算赢了。


致80末、90初,那时“吃鸡”真的就只是吃鸡


拍洋画,把买来的洋画裁剪好,放在桌子或者地上,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相互拍对方的洋画,拍翻过来就算赢,对方的洋画就归你所有。当年为数不多的零花钱,很多时候花在这上面了。


致80末、90初,那时“吃鸡”真的就只是吃鸡

扔沙包,最少3个人就可以玩,用有点重量而没有边角的东西(例如一小包瓜子)作为"投杀"武器。在规定场地内两边都用沙包投掷站在中间的人,中间的人若被沙包打中则下场,只要用手接住"打手"们扔过来的沙包就能多一条命。(李靖空手接白刃,我能随手接沙包。)



那时的我们,没有英雄联盟,没有王者荣耀,不能在峡谷浪到起飞,吃鸡也真正的只是吃鸡......

然而那时的童年,却是真正最单纯快乐的时光。

选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放下手机,和爱人、孩子一起重拾一下童年的回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