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盡可夫”的主人公是誰?“人盡可夫”有什麼歷史故事?

科技小小觀


人盡可夫,好個羞羞的詞語。

如果現在聽到了,想必會覺得很刺激,然後想法設法打探,尤其是短視頻興起後,某音上面的好多妹子,都說缺愛,條件開的非常低。

但那話怎麼說來著?

如果這都可以信,我早就三妻四妾了!

迴歸正題,說一說三妻四妾,不對,人盡可夫!

其實,人盡可夫的本意是:女子的丈夫是誰都可以,但是父親只有一個,丈夫的地位比不上父親。

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傳到後來,後面那句話省略了。

導致意思也發生了變化。

其實,這個故事來源於《左傳》,主人公叫雍姬。

說《左傳》的這個故事前,來個女人口中常見的靈魂提問:我和你媽掉進水裡,你先救誰?

男人們最受不了這句話。

所以廣大男生,開始了反擊,於是有了個直擊女人心靈的反問:我和你爸去piao,贖金只夠撈一個,你撈誰?

這個故事,就跟和岳父一起去piao被抓後差不多。

春秋時期,鄭國有個叫祭仲的大臣擅權,鄭厲公非常不爽,於是準備派個人去宰了祭仲,這個任務,落在了祭仲的女婿,雍糾的頭上。

岳父還沒殺,結果事情洩露,被老婆雍姬知道了。

怎麼辦?

雍姬很矛盾,一方是老爸,一方是老公,所以雍姬回到孃家問老孃:父與夫孰親?

意思是老爸和老公,誰更加親近?

她媽回答: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雍姬覺得在理,於是把鄭厲公派雍糾殺祭仲的計劃,告訴了父親,結果,雍糾被殺,鄭厲公逃亡他國。

然後,就有了“人盡可夫”這個詞。


昨夜夢迴


“人盡可夫”是一個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故事,出自《左傳·桓公十五年》,而這個“人盡可夫”的女子乃是鄭國大臣祭仲的女兒。

故事是這樣的,這個鄭國的祭仲當時權力非常大,尤其引發了國君的擔憂,於是國君就派了祭仲的女婿取謀殺祭仲,但是這件事情被他的妻子雍姬發現了,這個雍姬當時非常的糾結,於是就問她的母親,說是父親重要,還是丈夫重要,於是他的母親就說:人盡可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這本來的意思就是說,能夠做你丈夫的人很多,但是你的父親只有一個,於是雍姬就把這件事靠訴了他的父親。



這其實是一個古代社會中的禮法問題,女人出嫁以後是從夫還是從父,顯然在當時的社會還是以血緣為紐帶的,更傾向於血統方面的認可。

但是到了後面,這個“人盡可夫”這個詞就變了味道了,認為女人生活做風不檢點就是人盡可夫,其實是帶有一種歧視的意味在裡面的。


這個歷史很正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人盡可夫”這個成語來自一個歷史故事,主人公叫雍姬,是春秋時期鄭國卿士祭仲的女兒。故事是這樣的:

鄭國的國君公子突覺得祭仲威脅到了自己,想把他除掉,於是找來祭仲的女婿雍糾一起商量。兩人密謀半天后制定了詳細計劃,公子突也答應了雍糾,事成之後由他來頂替他岳父的位子。

雍糾開心回家,讓妻子雍姬炒菜燙酒。酒席之間無意把他與公子突的計劃說了出來,結果雍姬聽完非常吃驚!面對這樣的情況,雍姬不知如果去做,一邊是丈夫,一邊是父親。於是她去請教自己的母親,當時她的母親說了一句經典的話:“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你要丈夫可以在很多男人中去選擇,但父親只有一個,怎麼能比呢?)

雍姬聽完母親的教導後把丈夫之事告訴了父親,雍糾卒!公子突被雍糾氣得破口大罵:“謀及婦人,宜其死也。”說雍糾把計劃告訴女人,死得活該。

故事分析

春秋時期的女性能說出這樣的話,說明當時女人的思想還是比較開放。在“程朱理學”還沒有流行之前,女性離婚改嫁的情況是很普遍的,並不會因此而降低自己的身份。

這個故事中,雍姬要對面的問題還是比較尖銳的,如果她還沒有生孩子還好一些,要是有了孩子,雍糾就是孩子的父親,那她的選擇就更加艱難了!一邊是自己的父親,一邊是自己孩子的父親,該如何選擇?

最終她選擇了自己的父親,從孝道上來說她是對的,雍糾要謀害自己的岳父是忤逆行為,他應該為此付出代價。但從雍糾角度來說,他又是為國君辦事,所以還是忠孝兩難全。

雍姬在處理父親和丈夫之間的問題,得到母親“人盡可夫”的指點。還有一個討論了很多年的問題:妻子和母親同時落水該先救誰?不知雍姬的母親又會做出怎樣的解釋,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水煮汗青


“人盡可夫”現在是個貶義詞,是說女人放蕩不知廉恥,換男人如同穿衣服,全憑喜好,用身體換取利益,這種道德敗壞的女人當然被人所不恥和唾棄。“人盡可夫”出自《左傳》一文,但並非用來貶低女人,而是另有含義。

一、“人盡可夫”的背後是另一種對生活妥協的悲哀

我記得一個段子這樣說道。

見一貌美女子站在街頭,正是花開正豔,風情萬千的年紀,我開始相信緣分,這不就是眾裡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嗎?為了脫單的大業,於是我麻著膽子上前套近乎,看著她甜甜的笑,我覺得我愛了,她說500;我黯然神傷,轉身離去,沒有情,光剩下愛有何意義?

雖然人選擇不了人生,但可以選擇貧窮地笑著保持自尊,沒有富貴,但要有不愧天地的正氣。

“人盡可夫”其實是種侮辱性的話語,不管對方是什麼人,都不要給別人戴上這頂帽子,用這個詞侮辱了別人的一生。生活,不是每個人都能選擇光鮮體面,更多的是對生活的妥協和自賤的無奈。

人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所以無須過多指責,花美麗站在一邊觀看就好;不要想著將花整個摘回家,摘不到就胡亂貶低,惡狠狠地往下賤裡說。


二、“人盡可夫”古文是強調父與夫之間的從屬關係

“人盡可夫”出自《左傳》,原文意思強調的是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標準,而不是一個帶有侮辱性的貶義詞。

這個故事比較有趣,裡面含有很多東西,比如孝道,比如大義滅親,比如權勢與親情的選擇,還有點老婆和媽掉水裡先救誰的矛盾——選擇父親活還是選擇丈夫死。

1、殺機

這事發生在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厲公心裡不大舒服,因為大臣祭仲權勢很大,把持著朝政,自己這個皇帝活得很憋屈,就跟祭仲的孫子似的,所以就尋思著把祭仲殺了。

鄭厲公摸了一把鬍子,老子的江山老子做主,祭仲休要猖狂!

為了做得隱秘,防止祭仲勢力反撲,鄭厲公於是威逼利誘選到了祭仲的女婿——雍糾。

俗話說女婿半邊兒,雍糾這個女婿倒是很勢力,不念父子情義,轉手就把老丈人賣了,磨刀準備下手。

厲公四年,祭仲專國政。厲公患之,陰使其婿雍糾欲殺祭仲。

2、反殺

雍糾之妻看見雍糾看自己的眼光很複雜,憐憫、痛苦、內疚摻雜其中,心下忐忑,便問他發生了什麼事,大不了自己去求父親祭仲幫忙。

雍糾嘆息一聲,搖頭不語。

夜晚無意中夢囈出殺岳父之謀,糾妻大驚,一晚輾轉難以安睡。

天明後逼問雍糾,雍糾無奈告知實情,以夫妻之情請求保密,否則自己性命難保。

糾妻得知實情,哭成淚人,父與夫,該何去何從?

思慮半天后,糾妻向母親請安後,隨口問道:“:母親,你覺得父親與丈夫誰會更親一點呢?”

“小丫頭今兒怎麼問這麼奇怪的問題?”

“我就想知道你怎麼想的唄,母親。”

祭妻笑了笑,摸摸女兒的頭,笑罵道:“父為子綱,當然父為重,夫為輕,自古以來皆如此。兒啊,父親給你生命,並撫養成人,不圖報恩,只盼你一生富貴榮華,最是無私。丈夫只是你人生的過客,即使沒了,還可以再找,天下男子皆可入你眼。父親與你只有一次的緣分,沒了就再也找不回了,所以父親是最親的;而丈夫只是陪你一段路程的過客而已,次之

。”

糾妻含淚向父道出了雍糾殺父之謀,祭仲得知真相,當即下令在鬧市處死了雍糾這隻養不家的白眼狼。

糾妻,祭仲女也,知之,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母曰:“父一而已,人盡夫也。”女乃告祭仲,祭仲反殺雍糾,戮之於市。

3、尾聲

鄭厲公知道刺殺失敗,自己勢力無法對抗祭仲,也怕祭仲藉機殺了自己或者逼宮,於是大罵著雍糾,收殮其屍體倉皇而逃。

“殺千刀的雍糾,你大事和女人商量,你不做死不會死,老子卻被你害慘了!”

鄭厲公棄國逃跑,心中有恨,難免要以謀害親夫的罪名來數落糾妻,並拿其母口中“人盡可夫”來敗落其名聲,說糾妻就是個放蕩不守廉潔的破爛貨;由此“人盡可夫”開始用來形容不貞潔的女人。

厲公無柰祭仲何,怒糾曰:“謀及婦人,死固宜哉!”

“人盡可夫”這個典故,其實在維護古代倫理道德的標準,訴說在父親和丈夫出現矛盾時的輕重之別和選擇標準,並不帶貶義。後來古代文人才子留戀青樓,釋放內在那顆風流之心,向女子敞開心扉,自以為心之安處便可為家。只可惜有錢時好酒好友姑娘伺候著,沒錢就被掃地出門,惹得一群滿口大義的人聲討這群用身體掏空才子腰包的女人,罵其“人盡可夫”來控訴她們的刻薄忘義,告誡人們勿要留戀歡場,那就是銷金的巢,蝕骨的禍水。杜牧說贏得青樓薄倖名,也不過是十年一覺揚州夢,青樓女子這時早已被打上“人盡可夫”的牌子,其實想想,她們不過是連命運都主宰不了的弱女子而已!


西遊夢紅樓


看到‘人盡可夫’,這個詞的時候,我們第一個想到的畫面,就是一個不遵守婦道的女人。擅長亂搞男女關係,好像所有的男人都是可以和她有不正常的關係。

現在這種女人,有一個專有稱呼,叫做“公交車”。

事實上人盡可夫,並不是這個意思。

說到這裡還是有一個典故的,我們說一下這個典故的出處吧,相信講完這個典故,你就明白什麼是人盡可夫了。

據《左傳》記載,春秋時期人盡可夫這個詞,是和鄭國的權臣祭仲的女兒雍姬有關。古代的時候,若是女兒出嫁了,她們都是跟隨丈夫的姓的。

雍姬的丈夫叫雍糾,所以,按當時的習慣別人就叫她為雍姬。

雍姬的父親祭仲是個權臣,鄭國的國君鄭厲公,對他的行為表示很不滿,但是,又幹不掉他。

雍糾知道這件事之後,就想為鄭厲公除去這個老丈人。可能祭仲做事真的是太過分了,連自己的女婿都容不下他。

可是,這個雍糾也是一個不靠譜的人,他要想殺自己的老丈人,竟然和自己的媳婦雍姬商量對策。

最後定的是在郊外宴請自己的老丈人吃飯,然後在宴會上把他給幹掉。

可是,雍姬知道了這件事後,她也不知道是不是要把這個事情告訴自己的父親。畢竟自己的丈夫要殺死自己的父親了。

但是,若是告訴自己的父親,丈夫就有可能死了。

最後,她實在拿不定主意,就開始詢問她的母親:“丈夫和父親,到底哪一個重要呢?”

雍姬的母親告訴她,天下只有一個人是你的父親,但是,所有的男人,都有可能是你的丈夫。

這就是人盡可夫的來源。

雍姬聽了母親的話之後,就把丈夫雍糾的陰謀告訴了父親,最後的結果就是雍糾被殺,鄭厲公帶著雍糾的屍首開始走向了逃亡之路。


史學達人


雍姬是歷史上非常悲哀的一個女子,不是他出身非常的慘,反而是他出生於貴族家庭,在春秋時代鄭國的國相就是他的父親,當時國王都被國相玩得要死,所以他的父親是非常強大的,再加上非常喜愛這個女兒,所以從小就對她特別的好,把她嫁給了一個叫做雍糾的人。



要是日子就這樣一天天的過去,就能夠是非常完美的結局,但是在春秋這一個混亂的時代裡面,沒有人能夠避免,有時候就是因為發生了一件小小的事情就會造成很大的改變,而這一天終於來臨了,他的丈夫因為收穫了別人的賄賂,想要殺死這些父親,當他聽到這件事情的時候,面臨著兩難齊全。

到底是捨棄你自己的父親,還是捨棄自己的丈夫呢?雍姬選擇了後者,要是這樣子的話,他還是孝心的代表人物,但是他因為一句話,所以他被人罵到是人盡可夫。

十五年春,天王使家父來求車,非禮也。諸侯不貢車、服,天子不私求財。祭仲專,鄭伯患之,使其婿雍糾殺之。將享諸郊。雍姬知之,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將享子於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殺雍糾,屍諸周氏之汪。公載以出,曰:“謀及婦人,宜其死也。

大家讀了上面這個故事之後就會發現,其實也並不是他的錯,當他想要解決這個事情的時候,首先是問了他的母親,但是他的母親卻坑害了他,讓他丟失了丈夫,然後又背上了千古罵名,人盡可夫又不是他自己說的,是他的母親說的,所以他因為有了一個倒黴的母親,所以才會造成了這樣的。



要是他當時做了另一個決定,或許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但是他做的最差的一個決定就是問了他母親,然後他母親說了這句話,然後被歷史給記載了,所以也只能夠說他非常的倒黴。


然後他父親雖然是殺死了丈夫,但是對他也沒有什麼好處,反而是罵他死去的丈夫,就是因為你講了這些事情給自己的女兒,所以才會落得如此下場,她成為了歷史上最倒黴的一個人物,也成為了一個負面的教材。

所以對於廣大的女性來講,一定要遵守自己的丈夫,不然的話是沒有好下場的。


史研


“人盡可夫”,意思就是所有男人都可以做丈夫。

這話聽起來就夠刺激的,所以後面就用這個詞語形容淫蕩不檢點的女人。

其實,人家本意不是這樣的。

狗血的故事

主人公叫雍姬,春秋時期的人物。他的父親是鄭厲公手下的權臣,大權在握。

鄭厲公就像把雍姬的父親殺了。

鄭厲公竟然找到了雍姬的丈夫商量,答應把他老丈人除掉後,把位置給他。(鄭厲公這腦回路也比較驚奇,估計也沒有人選了。)

雍姬的丈夫回去後,還把這事告訴雍姬了,說:“我要把你老爸幹掉,然後奪取他的位置,你以後就跟我吃香的喝辣的吧。”(這二貨的腦回路和鄭厲公一樣)

雍姬一聽範難了,一邊是丈夫,一邊是父親,這該怎麼選啊。

於是雍姬就去請教自己的母親。他母親就說“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意思就是,男人都可以當丈夫,但是父親卻只有一個,怎麼能比呢。

於是雍姬就把事情告訴了父親,幹掉了自己的丈夫。

被奉為孝女,卻成了蕩婦

雍姬選擇了父親,在危難的時候救了父親。而且還是在背叛了丈夫的情況下,於是她被後世奉為孝女。

但是,父權和夫權都是需要遵守的。她救了父親,害死丈夫,這也是違反人倫的,於是這個成語不斷演化,成了形容蕩婦的詞。

讓人唏噓啊!


瘋哥哥l


人盡可夫早已被人曲解了,就像“貧賤夫妻百事哀”“金屋藏嬌”等原本是褒義的詞句,被後人穿鑿附會曲解的偏離了本來的意思,不過這也許算是古漢語與時俱進的一個縮影吧,也是一種文化的進步。

人盡可夫的典故

春秋戰國時期,鄭國傳到了第五代,相國祭足專政,鄭厲公深惡痛絕,認為限制了自己的皇權。於是派祭足的女婿雍糾去暗殺他的老丈人,並許諾讓他繼任老丈人的位置,做新的相國。

這個雍糾雖然和老丈人的關係陽奉陰違,但是和妻子,也就是相國祭足的女兒恩愛非常。表面上應許了鄭厲公的差事,回到家卻有點心魂不散,被老婆雍姬看出神色異常。一番追問之下,真相大白。

雍姬作為雍糾的妻子,在那個出嫁從夫的時代,不知所從。於是回到家問母親該如何自處:

雍姬回家問母親:“父與夫孰親?母親說:“父一而已,人盡夫也。”

意思就是父親只有一個,而整個國家的男子都可以成為你的丈夫,於是雍姬隨將事情原委告知父親,祭足反殺雍糾,厲公逃往別國,祭足又擁立了鄭昭公。

這就是“人盡可夫”典故的由來了。你看看,原本是一個“至孝之詞”,可是到了近現代,卻被人強行冠到了“青樓女子”的身上,用來形容不貞不潔的婦女,這不是荒唐透頂了麼?

所以說中國的文字是表意文字,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樣的字詞到了不同人的眼中就有不一樣的理解。

貧賤夫妻百事哀

每當看到這樣曲解的古話或者成語,我都想拿“貧賤夫妻百事哀”來舉例。

在今天絕大多數人眼中這句話的意思是:

生活貧苦的夫妻,在婚姻生活中不管遇到什麼事,都是悲哀的。

很多人因此用來標榜自己不婚主義或者丁克的合理性,實際上原話前後是這麼寫的: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閒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

原作者是唐代詩人元稹,意思是妻子離世之後,在點滴的日常生活中,看到任何事物都能聯想到之前和妻子的情深義重。生離死別,固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對於同貧賤共患難的夫妻來說,一旦永訣,是更為悲哀的。

你看看,這句話原本的意思是敘述和接髮妻子同甘共苦的往事回憶,現在卻演變成了“窮就不要結婚”的歪理,恐怕要不是牛頓壓著,元稹先生的棺材板早就飛上九重天了。

除了人盡可夫和貧賤夫妻百事哀,這樣的古話不勝枚舉。例如“以德報怨”“學而優則仕”“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等,很多人都是不求甚解,只從字面上去理解,反而失去了原話本身涵義非常的道理,也算是今天快節奏淺瞭解的年輕人狀態的一個縮影吧。

史味人生


人盡可夫的主人公是春秋早期一位叫雍姬的女人,他是鄭國大夫雍糾的妻子,歪史猜測應該是姬姓。她除了是雍姬的妻子,還是當時全差祭仲的女兒。

當時鄭厲公新上臺,不滿祭仲專權,於是和雍糾謀劃除掉祭仲,結果做事不密被雍姬知道了,在終於丈夫還是孝於父親之間,她一時間沒有了注意,於是回家詢問母親。

這時候她母親看起來說了一句非常實際的話:是個男人就能做你丈夫,但是你父親只有一個。這話說完之後,雍姬就做出了決定:背叛丈夫,將她知道的事情告訴了父親祭仲。

專權的祭仲雷厲風行,立刻就處死了自己的女婿,棄屍街頭。這事情讓鄭厲公知道了之後,知道自己的君位不保,於是趕緊帶著雍糾的屍體逃亡。

可是,回想起來,這裡有一個悖論:那就是既然人盡可夫,那麼繼父算不算父親?無論古代還是現代,不管繼父還是繼母,只要是正室或者法律所承認的夫妻關係,那麼他或者她就是子女嚴格意義上的父母,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在現代也是受到法律約束的。

也就是說,如果女兒可以人盡可夫,那麼按照此邏輯,雍姬的母親一樣可以人盡可夫,這樣他的新婚丈夫就是她女兒的繼父,言外之意,任何人一樣都可以是雍姬的父親。即人儘可父!

既然這樣,雍姬母親這句看起來很正常的話,那就暴露出她的私心,在直接勸女兒出賣丈夫看起來很殘酷冷血,但是婉轉的讓女兒出賣丈夫看起來就優雅多了。

這個話邏輯矛盾的地方在於生父和繼父有沒有區別,如果說生父只有一個,那麼雍姬母親的話就沒有破綻,可是之說父親,那麼繼父也是父親。

仔細讀來,雍姬母親的心機頗耐人尋味!


歪史


都別搶,我來答。

春秋時期,鄭國發生了一場政變,先是國君鄭莊公去世了,他有兩個兒子,分別叫公子突和太子忽。按照繼承順序嘛,太子自然是理所應當繼位的,所以大臣祭仲就擁立太子,是為鄭昭公。按理來說,事情是很符合邏輯的。

但鄰國宋莊公卻干預他國內政,派人到鄭國去把祭仲和公子突抓了起來,脅迫祭仲推翻鄭昭公,改立公子突當君主。畢竟保住性命要緊,祭仲就答應了這件事,當時還是春秋時期,戰國七雄這些大國家還沒有誕生。

所以當時宋國是比較強勢的,關鍵它後面還有一群盟友。宋國類似於今天的某國搞這種霸權主義,鄭國也沒辦法,只好打碎了牙往肚子裡吞。鄭昭公聽說這件事以後,就逃離了祖國,到其它國家避難去了。公子突就繼位當了鄭厲公。

而宋國也經常向鄭國索取財物,合著把鄭厲公推上君主之位,打的就是這個主意,雙方之間後來幹了一仗,宋國也不知道怎麼搞的,聯合了四個國家還被人家打敗了。鄭厲公在位的時候呢,祭仲也開始大權獨攬,變成了一個權臣。

鄭厲公不甘心當這個傀儡,所以就把祭仲的女婿雍糾給拉攏了過來,先是許諾給他高官厚祿,然後要他去殺自己的老丈人。雍糾覺得這個交易不錯,於是就答應了。而他的妻子知道這件事以後,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就像女生常常問老婆和母親掉進河裡先救誰,如今這位女性也面臨著殺老公還是殺父親的選擇題。不把這件事告訴自己的父親呢,父親就得死,告訴了父親呢,丈夫就得死。所以她很苦惱,就去找自己的母親,問她丈夫和父親誰更重要?

雍姬知之,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左傳·桓公十五年》

她母親就告訴她,對於一個女人來說,任何一個男性都可以當她的丈夫,但是父親只有一個,丈夫是不能和父親相比的。

她一聽恍然大悟,於是就把消息透露給了父親,然後自己的丈夫就被殺了。而鄭厲公沒辦法,知道鄭國自己也是待不下去了,就悄悄把雍糾帶上逃出了鄭國,畢竟人家是為他而死的嘛,好歹找個地方給他埋下。

但鄭厲公也覺得生氣,埋怨說:這種大事還和女人商量,死的一點都不冤。

這就是成語人盡可夫的出處了,它最初是一箇中性詞,沒有貶義也沒有褒義。是對丈夫重要還是父親重要的一個選擇題,這個簡單的邏輯無非就是說,丈夫沒有了,還可以再找嘛,畢竟天下男人千千萬,何必單戀一支花。

而父親卻只有一個,這是基於血緣關係,所以這位女性選擇了救父親,而不是救丈夫。後來這個詞語就演變為了一種貶義詞,說任何一個男人都可以和這個女人保持不正當的關係,形容她的生活不檢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