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成法國人繼續行親吻禮,受訪者:我永遠不會得病

9成法國人繼續行親吻禮,受訪者:我永遠不會得病


導言

最近新冠肺炎疫情仍然讓人無法鬆懈,截至3月12日10點,國外累計確診病例就達到了43942例。

各國對疫情的重視也逐漸增加。不過,最近的一則熱搜卻讓人揪心了一下。

9成法國人繼續行親吻禮,受訪者:我永遠不會得病

難道,法國人民還沒有意識到「親密接觸」會使疫情傳播更迅猛嗎?我趕緊去確認這條信息,發現這是民調機構Ifop公佈的調查。

調查顯示,在1000個受訪者裡,91%的受訪者將繼續使用「親吻禮」打招呼,而且還有75%的受訪者表示會繼續與陌生人握手問好。一個受訪者更是信誓旦旦地說:「我永遠不會得病。」

而熱搜裡提及的「親吻禮」,其實是指法國人常用的「貼面禮」,也就是用面頰碰面頰。

9成法國人繼續行親吻禮,受訪者:我永遠不會得病

看起來好像是個小烏龍,但「貼面禮」也是近距離接觸,雖然不是嘴對嘴的親吻,不涉及到唾液直接交換,但是在疫情時期,這種行為同樣存在極高的風險。

其實,別說是在特殊的疫情期間了,哪怕是往常的生活中,也不建議隨便親吻,因為親吻隱藏著諸多風險。要知道,親吻10秒,口腔交換8千萬菌群

那麼接下來,趁此機會讓專業的六顆牙醫生為你科普「親吻」可能帶來的危害。

細菌交換

平均每次10秒鐘的接吻,就有大約8千萬個口腔細菌進行了交換,在長時間生活在一起的情侶的唾液中,可以檢測到基因型同源的細菌菌株,原來「日」久生的不僅是情,還有口腔細菌吶。

口腔中的細菌,絕大部分遊蕩在唾液中,起起伏伏,沒有固定的住所,這些「苦行僧」一旦找到了落腳點——牙齒,便會長出長長的手腳,像爬山虎一樣牢牢地吸附在牙齒表面,它們

完成這一過程大約需要20個小時

如果我們一天只刷一次牙齒,間隔時間是24小時,細菌已經定居在牙齒表面就不容易清除掉了。因此,建議大家早晚各刷一次牙,每次刷牙都能絆細菌一個大趔趄,沒等細菌站穩腳跟,牙刷和牙膏就把細菌清走了。

口腔中主要有兩大類致病細菌,分別是引起蛀牙的細菌和引起牙周病的細菌。在口腔健康的人群中,這兩類細菌在大部分時間裡是偷偷摸摸地生活,不會造成大的傷害。

但是,一旦有強大的外界因素突然介入,比如懷孕後突然喜歡吃話梅之類的甜食,而這些甜食正是蛀牙細菌所喜愛的,有了養分之後就開始大量繁殖,若是刷牙再一偷懶,短短几個月內,就能看到嘴裡出現了小黑牙;再比如說,哺乳期本身雌激素和孕激素的變化會引起牙周病細菌的大量增長,有時候為了照顧孩子而忽略了刷牙,立刻就會出現牙齦出血,這就是牙周病的初期表現。

有個比較有意思的地方,

一般易患蛀牙的人不容易得牙周病,而有牙周病的人一般很少有蛀牙

看到這裡,可能會有聰明的讀者提問道,「我從小就蛀牙多,不是接吻能夠交換細菌嗎,我能不能找一個患牙周病的男朋友一起平衡平衡呀?」呃,關於這個問題,小編想說,你要是下得去嘴也行啊。

口腔異味

我們再來說說影響接吻「口感」的一個重要問題——口腔異味。90%以上的口腔異味都來自於口腔本身的問題,剩下10%來自於胃腸道或者呼吸道的疾病。引起口腔異味的原因主要包括牙周病、智齒冠周炎和蛀牙。也還是我們上面剛說到的那兩大類致病細菌的緣故。

口腔異味就是這兩大類細菌失去了平衡,處於瘋狂生長的階段,導致整個口腔內部的生態環境失去平衡。此時,需要去看醫生,有了牙周病就從洗牙開始著手治療,假如是智齒髮炎先儘快消炎,擇期再儘快拔牙;若有了蛀牙就儘快補起來。保持一個清新的口氣,無論自己還是對方,都會擁有一個美好的體驗。

親吻孩子

除了情侶之間會接吻,父母也會親吻孩子。偶爾有聽聞寶寶患有「接吻病」,這是因為父母患有一些以唾液接觸為傳播途徑的疾病,由口對口傳染到了抵抗力較弱的寶寶。比如爸爸媽媽嘴唇上長了口腔皰疹,此時就一定要忍住,千萬注意讓自己的唾液遠離寶寶,不要親吻寶寶的嘴唇,也不要用舌頭品嚐寶寶的食物。

另外,也有很多人說自己的牙齒不好,父母的牙齒也不好,是不是遺傳的?其實這與遺傳的關係並不大,主要是因為在很小很小的時候,父母通過直接餵食物或者親吻將口腔中的細菌傳給了小寶寶,而小寶寶本身的口腔環境乾淨得像一張白紙,這些細菌爭先恐後地佔據了口腔中的有利地形,於是就這樣跟隨著寶寶一輩子了。(說起來,好像也還是父母的鍋啊)

9成法國人繼續行親吻禮,受訪者:我永遠不會得病

看到這裡,疫情下的許多人一定特別想念異地的伴侶,但現在別說親吻了,連見面都很難。(當然,單身狗們的痛苦是另一種。)

在疫情期間,雖然不用出門,但請記得好好刷牙,呵護牙齒和口腔健康,這樣在下次彼此擁抱的時刻,可以笑得更開心,吻得更深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