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級通報艦


設計建造

19世紀80年代,德國海軍開始建造小型的通報艦,服役於德國海域的主力艦隊。這些艦艇主要負責支援任務,比如:大艦隊的偵查艦、魚雷艇分隊的領艦和防禦敵方的魚雷攻勢等等。與當時的無防護巡洋艦相比,她們更強調進攻火力和高航速,而不是大航程。1888年,德國海軍決定未來的通報艦應集中於防禦敵方的魚雷艇襲擊。與早期的"守望"級通報艦相比,"流星"級的噸位減少了25%,但安裝了更強勁的引擎、新式的速射炮和稍厚一些的裝甲板。

"流星"號和"彗星"號的設計無疑是失敗的。她們艦型小、航程短和振動嚴重,這大大限制了該級艦的使用範圍,整個服役生涯只能在預備役艦隊中度過。

"流星"級是德國設計建造的倒數第二級通報艦,隨後是"海拉"級。之後,德國設計師將通報艦和無防護巡洋艦的優點融合到第一型小巡洋艦"瞪羚"級上了。

技術參數

"流星"級的艦體採用橫向的鋼結構組成,水線處長79.86米,艦寬9.56米,吃水深3.68米。標準排水量961噸("彗星"號992噸),滿載排水量1078噸("彗星"號1117噸)。

"流星"號最初安裝了一個單級主桅,而"彗星"號還在艦尾安裝了1根小桅杆,用於發送無線電報。在1901-1902年,"流星"號也安裝了第二根桅杆。

艦上標準編制7名軍官和108名水兵。搭載有幾艘小艇,包括:一艘小划艇、一艘救生艇和一艘小快艇。

動力系統

"流星"級通報艦的動力系統由2臺立式3氣缸三脹式蒸汽機和4座燃煤汽車鍋爐組成。每臺蒸汽機驅動一根直徑2.8米的三葉螺旋槳前進,鍋爐產生的廢氣由沿船體中心線排列的2根菸囪排出。

兩艘船的動力性能有些不同。"流星"號的額定功率為4500馬力,最高航速19節。"彗星"號的額定為5000馬力,最高航速19.5節。但在海測時,"流星"號跑出了最高20節的航速,而"彗星"號則沒有達到19.5節的航速指標。在航程上,兩艦都是960海里/9節。

另外,船上還配備了2臺發電機。可以在67伏的情況下,輸出20-24千瓦的電力。

兩艦的航海性能非常惡劣,穩心高度在0.41米左右。除了風平浪靜時,其它情況下都顛簸嚴重。雖然,她們的機動性還不錯,但高速行駛時軍艦振動地非常厲害。

"流星"號通報艦

武器裝備

"流星"級裝備4門單管88mm SK L/30型速射炮。艦首和艦尾各並列佈置兩門。火炮射程6900米,備彈462-680發。

船上還擁有3具350mm魚雷管。1具佈置在船頭水線下,2具佈置在兩舷的甲板上。攜帶8條魚雷。

裝甲防護

"流星"級作為通報艦,艦體只覆蓋些許鋼甲。艦上的甲板平坦處厚15mm,傾斜處厚20mm。指揮塔側壁厚30mm,頂部厚15mm。

各艦簡介

"流星"號(SMS Meteor ):1888年12月在基爾的日耳曼尼亞船廠開工建造,1890年1月20日下水,1891年5月15日完工。

"彗星"號(SMS Comet):1891年11月在斯德丁的AG.伏爾甘船廠開工建造,1892年11月15日下水,1893年4月29日完工。

服役經歷

"彗星"號通報艦

"流星"號服役後,其設計缺陷變得愈發明顯。為了改進缺陷和確認其有效性,該艦服役的頭兩年時間裡都在進行海上測試。這一期間,她還參與了艦隊演習。到了1893年,"彗星"號也投入使用。跟"流星"號一樣,踏也經歷了一系列無效的改裝。在1895-1896年間,"流星"號被當作漁業保護船使用。但事實證明,"流星"號承擔不了這個任務。她艦型太小,無法搭載太多燃煤,限制了在德國水域巡邏的時間。1896年底,她不在承擔這項工作。

"彗星"號從來沒有過正式退役的情況。她唯一服役的經歷就是對船改裝後,進行地各種測試。兩艦在1896年後被閒置。1899年,兩艦又重新歸為小巡洋艦。在1904年時,又淪為港口護衛艦。1911年,"流星"號成為基爾的一條軍營船,而"彗星"號則用來存儲水雷。之後,"流星"號於1919年,"彗星"號於1921年分別報廢出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