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因何被孫權逼死?道不同,不相為謀

翻看全本《三國志》,除了帝王,僅有兩人單獨立傳,一人是諸葛亮,另一個人則是陸遜。

公元222年,東吳大禍臨頭,劉備傾全國之力,已經到達前線,而此時呂蒙又剛剛病故,孫家基業一時危在旦夕。此時,陸遜站了出來,用一場大火教會了劉備做人,保全了東吳,一時風光無限。

陸遜因何被孫權逼死?道不同,不相為謀

(陸遜)

23年後,已經出將入相,位極人臣的陸遜被迫捲入孫和和孫霸的奪嫡之爭,惹怒孫權,慘遭陷害,最終在孫權的指責中鬱鬱而終。

一起一落,一興一亡,神將隕落,令人唏噓。

提到陸遜的死,很多三國迷會把其歸咎於孫權晚年的昏庸,年輕時的孫權被曹操誇讚“生子當如孫仲謀”,確實英明決斷、雄才大略,但是老了卻犯糊塗了,開始疑神疑鬼、嗜血好殺。最終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引發黨爭,致使陸遜成為了犧牲品。

陸遜因何被孫權逼死?道不同,不相為謀

(大帝孫權)

但是事實上,立儲之爭只是陸遜與孫權矛盾爆發的一個導火索,兩人的不和其實由來已久,表面上君明臣賢,關係和睦,實則觀念不同、各執己見,即所謂的“道,不同,不相為謀”。

那麼,陸遜和孫權各自“謀”的是什麼“道”呢?

  • 陸遜奉行的是儒家思想的“王道”;
  • 孫權奉行的是法家思想的“霸道”。

在解釋為什麼之前,我們先來簡單瞭解一下,何為“王道”,何為“霸道”?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孟子

陸遜因何被孫權逼死?道不同,不相為謀

(霸道)

孟子說,用武力假借仁義之名則可以稱霸,因此稱霸必須要有強大的國力;用德行踐行仁義之名則可以稱王,使天下信服,國家也就不必太強大。於是,與“霸道”相匹配的法家強調嚴刑苛法用以富國強兵,而與“王道”相匹配的儒家則強調廣施仁義、以德治國。

可見,同“儒法之爭”一樣,王道和霸道也是背道而馳的,即使起點相同,最終也只會是漸行漸遠。

不同

瞭解了霸道和王道的區別,接下來我們來解釋一下,為什麼陸遜和孫權會走上不同的“道”,用時下比較流行的一個詞來概括就是:原生家庭。

先來說陸遜,陸遜出身於江東大族,其叔父為大名鼎鼎的江東名士陸績,其從祖父為廬江太守陸康,從陸康一直往上可以追溯到漢初名臣陸賈,縱觀整個漢朝,陸家幾乎可以說世代為官。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家思想便成為了漢王朝的主流統治思想,當官的都以能夠成為“大儒”為目標,世代為官的陸家當然更是如此。於是,

從小跟隨其從祖父陸康學習、生活的陸遜自然深信儒家之道,也即“王道”。

陸遜因何被孫權逼死?道不同,不相為謀

(儒學)

再看孫權,雖然往上數三代孫家也是做官的,但是多以勇武著稱,特別是其父孫堅和其兄孫策,在奠定江東政權的時候,靠的是殘酷的征伐以及血腥的殺戮。孫策在南渡的時候更是對江東士族採取了極為殘忍的壓制政策。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孫權自然而然也就會信奉武力、崇尚強權。因此,激烈而高效的法家思想自然也就是孫權的首選,即“霸道”。

在這裡要多提一句的是,當年孫策在圍攻廬江時,時任廬江太守的陸遜從祖父陸康兵敗憂憤而死,陸氏家族也死傷大半。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陸遜和孫權是有世仇的,雖然後來孫權委以陸遜重任,陸遜也盡心輔佐孫權,但這段往事終歸是兩人繞不過的一個“梗”。

陸遜因何被孫權逼死?道不同,不相為謀

(小霸王孫策)

“原生家庭”的不同,給了兩個人不同的思想觀念,也指引著兩個人走向不同的“道”,那麼陸遜和孫權又是如何在各自的“道”上漸行漸遠的呢?我們繼續往下看。

不相為謀

陸遜和孫權在各自的“道”漸行漸遠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治國觀;
  2. 天下觀;
  3. 嫡庶觀。

我們一個個來分析。


一、治國觀

陸遜曾經給孫權上過一份奏疏,是這樣的:

臣以為科法嚴峻,下犯者多……夫峻法嚴刑,非帝王之隆業;有罰無恕,非懷遠之弘規也。——陸遜

信奉儒家“以德治國”思想的陸遜是極力反對法家的嚴刑苛法的,他認為為政應該“施德緩刑,寬賦息條”,如果刑罰過於嚴苛就容易失德,失德就會失去人心,人心不附,“王道”則不成。

陸遜因何被孫權逼死?道不同,不相為謀

(儒家“為政以德”)

那麼信奉法家思想的孫權是怎麼回覆的呢?

夫法令之設,欲以遏惡防邪,儆戒未然也,焉得不有刑罰以威小人乎?——陸遜

言外之意,你陸遜說我嚴刑峻法,難道對於小人、惡人,不該懲戒遏制,以儆效尤嗎?孫權不僅對於陸遜的觀點不以為然,甚至曾向諸葛瑾吐槽過陸遜,“伯言(陸遜)長於計較,恐此一事小短也”。

可見,在治國理念上,兩人早就各執一詞、各執己見了。

二、天下觀

儒家文化起源於周文化,而周文化建立的基礎是分封制,是一種小國寡民的狀態,各安天命,其樂融融,是一種守成之道;而法家文化追求的是一種大一統的集權式文化,集中力量辦大事,因此法家更多的是一種進取之道,這也是秦國能夠脫穎而出的原因所在。

因此,對於天下的態度,陸遜和孫權也是勢同水火的。

對於孫權來說,他是不甘心偏安一隅的,他的志向在於破魏滅蜀,建大一統之功,成不世之偉業。而對於陸遜來說,安安穩穩地守好一方之地,發展民生,讓百姓安居樂業才是王道。因此,在攻天下還是守天下方面,兩人經常發生衝突,孫權經常被陸遜潑冷水。

陸遜因何被孫權逼死?道不同,不相為謀

(孫權)

公元230年,孫權想要攻取夷州(今臺灣)、朱崖(今廣東徐聞及海南島),陸遜上奏疏說道:

臣愚以為宜育養士民,寬其租賦,眾克在和,義以勸勇,則河渭可平,九有一統矣。——陸遜

陸遜認為如今對於江東來講,不宜窮兵黷武,而是應該發展民生。說白了,就是反對孫權這次的對外擴張,讓孫權安安心心管理好江東就好了,結果孫權沒聽,一意孤行,最終無功而返。

公元233年,遼東公孫淵先是表示對吳稱臣,但隨後卻違背盟約,並斬殺東吳使臣,孫權大怒,欲興兵討伐,結果陸遜又來勸說了:

今乃遠惜遼東眾之與馬,奈何獨欲捐江東萬安之本業而不惜乎?乞息六師,以威大虜,早定中夏,垂耀將來。——陸遜

陸遜因何被孫權逼死?道不同,不相為謀

(公孫淵)

陸遜反問孫權,僅僅為了遼東的那點人口和駿馬,難道連江東的基業都不顧了嗎?還是留下大軍,威懾魏國和蜀國吧,等到中原平定了,公孫淵自然也就臣服了。孫權聽後,只能作罷,但是被陸遜就這樣潑了冷水,心裡不爽那是肯定的。

所以,面對天下的態度,陸遜和孫權,一個守成,一個激進。在陸遜眼裡,孫權那不叫打天下,那就冒進,而在孫權眼裡,陸遜之志“徒守江東”,並表示他“自守可陋”。

三、嫡庶觀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最終把陸遜逼死的嫡庶之爭。

其實,嫡庶之爭歸根結底也是“儒法之爭”,前文提到,儒家文化建立的基礎是分封制,而分封制又是以宗法制為依託的,宗法制的核心又是嫡長子繼承製。因此,對嫡長子繼承製的強調,就是對宗法制的強調,也就是對儒家文化的強調。

而對於法家來說,優勝劣汰即為“法”,只要是當皇帝的覺得你不行,就可以隨時廢嫡立庶。所以當孫權想要廢掉太子孫和時,陸遜和孫權“道”上的矛盾又激化了。陸遜曾上疏到:

太子正統,宜有磐石之固,魯王藩臣,當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謹叩頭流血以聞。——陸遜

陸遜因何被孫權逼死?道不同,不相為謀

(太子孫和)

陸遜表示,太子是嫡長子,是正統的繼承者,而魯王只是藩臣,不應該得此寵愛,應該讓他們各得其所,這樣才能保上下平安。

然而孫權這次是真的怒了,你個老腐儒,天天管東管西,現在連立太子的事兒都要管了,是時候給你個下馬威了,於是,便有了對陸遜的輪番指責,陸遜也在責備中鬱鬱而終。


所以,綜上,由於陸遜和孫權所信奉的“道”不同,導致他們無論是在治國觀、天下觀還是嫡庶之爭上都各執己見、矛盾不斷。最終在立嫡立庶的問題上迎來爆發,直接導致了陸遜的死亡。

總結

信奉儒家“王道”的陸遜最終倒在了信奉法家“霸道”的孫權的面前。

陸遜的死,再一次證明了帝王的老師從來都是嬴政,而不是孔子。就像漢宣帝對他兒子漢元帝說過的一句話一樣: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漢宣帝

雖然表面上獨尊儒術,宣傳的是儒家的“王道”,但實際上採取的依然是法家的“霸道”。

儒家和法家的關係也正如陸遜和孫權的關係一樣,陸遜是孫權的“工具”,同樣的,儒家也是法家的工具。

陸遜因何被孫權逼死?道不同,不相為謀

(沐茗,為你解讀歷史!)

參考文獻:《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