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這些教堂建築傻傻分不清


全文字數共 3.0 K,閱讀時間約為 2.5 分鐘

本文授權轉自:非解構 ID:non-structure

本篇文章以青島聖愛彌爾教堂為引,簡單介紹了基督教和西方建築的發展歷史,以此為背景介紹了歐洲兩種主要風格的教堂建築:西歐巴西利卡形制以及東歐集中式形制,並羅列了部分歷史中修建在我國現存的基督教堂。

青島昔稱膠澳。1897年11月,德國以“鉅野教案”為藉口強佔膠澳,並強迫清政府於1898年3月6日簽訂《膠澳租界條約》。德佔期間德國力圖將(將英國比下去)青島打造成其在遠東的“模範殖民地”,傾注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興修鐵路、規劃市政、改進衛生、開礦設廠、開辦港口貿易等。20世紀20年代末,青島吸引了大量來自美國、俄國、日本等國家的人來此投資置業,因此,在青島出現了德國、丹麥、俄國、日本等等20多個國家風格的建築。

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這些教堂建築傻傻分不清

青島天主教堂(聖愛彌爾教堂)始建於 1932 年,於 1934 年竣工,佔地面積 11480 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 6301.54 平方米。由德國設計師畢婁哈設計,屬於羅馬式風格。建設資金大都由德國教徒募得。

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這些教堂建築傻傻分不清

教堂內部高度超過十八米、大廳能容納千人。吊頂呈內凹方格樣式,以混凝土梁板製造而成,有七個銅製大吊燈懸掛其下。祭臺設於廳後,穹頂有聖像壁畫,大廳內有兩排柱子,直通聖壇。

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這些教堂建築傻傻分不清

1933年希特勒主政德國,禁止貨幣輸出,部分建設資金無法帶到國內,導致最終施工方案對原設計進行若干改動,原來計劃的

哥特式設計方案最終變為現在的羅馬式風格。

那麼哥特式、羅馬式風格是指什麼樣風格的建築,又有什麼樣的聯繫呢?

如果回顧歐洲的建築史和基督教發展史,就會發現大部分建築風格的演變都是和教堂相互聯繫的。

基督教及西方建築簡簡史

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這些教堂建築傻傻分不清

基督教發端於 1 世紀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的生活和信仰環境。公元 313 年通過的著名的“米蘭赦令”,使得基督教在羅馬境內的地位完全合法化。曾一度遭受迫害的宗教,變成了一個強大國家的官方信仰,大型教堂也隨之開始興建。

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這些教堂建築傻傻分不清

米蘭大教堂

在這裡達芬奇、布拉曼特曾為他畫過無數設計草稿,為使得它更加壯麗。拿破崙曾在這裡加冕,達芬奇為這座建築發明了電梯。也是世界上雕塑最多的建築和尖塔最多的建築,被譽為大理石山。著名的《米蘭赦令》就從這裡頒佈,使得基督教合法化,成為羅馬帝國國教。

公元395年1月,羅馬皇帝狄奧多西(379—395年在位)在米蘭“駕崩”。不久,根據皇帝的遺囑,羅馬帝國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將帝國版圖劃分為東西兩部分,由他的兩個兒子分別統治。西羅馬帝國仍以羅馬城為都城,東羅馬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又稱拜占庭帝國。

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這些教堂建築傻傻分不清

由此,東、西方教會不斷拉扯,1054 年,兩方教會徹底分裂。東部教會稱“東正教”,西部教會漢語譯為“羅馬天主教”

而反觀歐洲建築史會發現,歐洲建築具有兩大特點,一是基督教堂和修道院始終是歐洲建築的主要內容,二是伴隨著東、西歐教會的分裂,東、西歐洲的建築風格逐漸各樹一幟,西歐以巴西利卡形制和十字拱結構體系為基礎不斷髮展;東歐則是集中式形制和穹頂結構體系。

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這些教堂建築傻傻分不清

西方建築風格發展史(從下往上)

那麼什麼是巴西利卡行制,什麼是集中式形制呢?

巴西利卡和集中式的空間特徵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為線型,後者為中心輻射型。兩種形制教堂建築對應的平面形式就是我們熟知的拉丁十字希臘十字。為了說明兩者的區別,以建築風格歷史演變順序,舉幾個典型的例子分別說明。

巴西利卡式教堂

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即“人神交通”問題。而人與神靈交往形式,既需要有專門的“信徒”——祭司,也需要有專門的場所——神殿。這裡所謂“神殿”的空間是十分明確地指向天穹,基督教堂就是在這樣一個空間引導中慢慢形成的。

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這些教堂建築傻傻分不清

對早期的基督教徒而言,以耶穌身體作為基督教堂的象徵或者說用基督教堂來象徵耶穌的身體。在基督教義中,基督的身體,既是門,也是路。如此,也使基督教堂的內部空間具有了“門”與“路”的宗教象徵性內涵。

最早的巴西利卡式教堂實際是從早期基督教受壓迫時的地窟時代發展而來,它是一種長方形的大廳,入口在西端,縱向的幾排柱子把它分為幾個長條空間,中間比較寬的為中廳,兩側稍微窄一點的是側廊。中廳要比側廊高很多,以便利用高差在兩側開高窗。

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這些教堂建築傻傻分不清

典型巴西利卡式教堂平、剖面

羅馬式教堂

羅馬式教堂繼承了古羅馬建築中的巴西利卡形制,因採用古羅馬式的券、拱而得名。至於橫向展開的雙臂,一方面,來教堂朝聖的信徒越來越多,為了增加使用空間而發展了雙臂。另一方面,橫豎兩臂形成了整個教堂的焦點,突出了聖壇的位置。到此時,中世紀教堂的平面形制拉丁十字平面就形成了。在西方,羅馬式教堂的典型代表有意大利的比薩大教堂,法國的普瓦蒂埃聖母堂和阿耳大教堂,德國的沃姆斯和美因茨大教堂,以及英國的達拉姆大教堂等。

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這些教堂建築傻傻分不清

比薩大教堂

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這些教堂建築傻傻分不清

比薩大教堂平面(拉丁十字)

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這些教堂建築傻傻分不清

聖賽南教堂

羅馬式教堂為了使建築長期堅固不倒,牆體一般都很厚重,窗戶被擠壓的很小。為了平衡側推力,羅馬式教堂在十字交叉處採用十字拱作為承重結構,這樣在十字四臂兩側扶壁牆上產生的側推力將很大,所以中庭兩邊的扶壁要建的很高很厚重來抵抗側推力。同時也就導致無法開很大的窗戶,內部很昏暗。

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這些教堂建築傻傻分不清

十字拱

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教堂型制由羅馬式教堂發展而來,基本仍採用拉丁十字巴西利卡平面,但擺脫了羅馬式教堂的沉重感而朝向輕巧、雅緻甚至矯飾的方向發。

哥特式較羅馬式教堂出現這樣的改變,主要是由於在建築結構上將承重結構變成了框架式的,由羅馬式的扶壁演變成飛扶壁,羅馬式教堂的扶壁為兩側沉重的牆,哥特式教堂出現的飛扶壁則由豎直向上的支撐扶壁和水平向上的弧形飛券組成。

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這些教堂建築傻傻分不清

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這些教堂建築傻傻分不清

英國林肯教堂的飛扶壁

承重牆變成了框架,框架之間的空擋就可以開窗。建築的結構明顯變輕了,教堂可以建的更高。因此那個看起來像想要上天的教堂就是哥特式教堂。

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這些教堂建築傻傻分不清

巴黎聖母院

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這些教堂建築傻傻分不清

巴黎聖母院結構支撐體系

東歐拜占庭教堂(集中式)

拜占庭建築代表的為東正教教堂, 屬於集中式教堂,教堂平面為等臂的希臘十字

。拜占庭教堂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採用帆拱作為承重結構,帆拱因形狀似帆船的三角帆而得名。十字拱所形成的穹頂是被分割的不完整的,而東正教想要完整的的穹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帆拱就出現了,這樣在穹頂四面對帆拱發券砌築筒形拱就可以得到完整的穹頂。

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這些教堂建築傻傻分不清

中央的穹頂和它四面的筒形拱就形成了等臂的十字,從平面上來看即

希臘十字

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這些教堂建築傻傻分不清

君士坦丁堡,聖索菲亞教堂平、剖面

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這些教堂建築傻傻分不清

聖索菲亞教堂

文藝復興式教堂

文藝復興的建築是吸收了拜占庭流傳下來的古希臘古羅馬的技術發展而來,所以教堂的形制以希臘十字的集中式為多。另外,文藝復興時期一個重要事件就是出現了建築師,他們從工匠中分化出來,成為了專門的職業。

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這些教堂建築傻傻分不清

聖彼得大教堂平、立面(米開朗基羅方案)

聖彼得大教堂位於梵蒂岡,為全世界最大的天主教教堂,幾乎整個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的建築師都參與了該教堂的設計,最終設計它的米開朗基羅將它定為希臘十字式,並建設了大部分。直到17世紀初,教會勢力反撲,資產階級無力抵抗,大教堂正立面又加了三跨的巴西利卡,教堂最終成了拉丁十字的。這也標誌著文藝復興建築的結束。


米開朗基羅方案(左)與現在的大教堂平面(右)

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這些教堂建築傻傻分不清

聖彼得大教堂

晚期的文藝復興建築走向了兩個極端:一邊是教條的崇拜古代建築,將文藝復興建築講究的比例與條理髮展的過於繁瑣與僵化,變成了注重理性的古典主義建築;另一邊則向柱式嚴謹而完整的規則挑戰,追求新穎,堆砌裝飾與雕塑,玩弄手法,發展為了巴洛克式建築

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這些教堂建築傻傻分不清

耶穌會教堂(巴洛克式教堂)

我們再看青島的聖愛彌爾教堂,顯然聖愛彌爾教堂平面為典型的不等臂的拉丁十字巴西利卡形制

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這些教堂建築傻傻分不清

側力通過扶壁支撐,屬於典型的羅馬式教堂。

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這些教堂建築傻傻分不清

教堂東立面

除了青島的聖愛彌爾教堂,在我國還存在著眾多由外國人在中國修建的基督教堂。

香港聖約翰大教堂

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這些教堂建築傻傻分不清

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這些教堂建築傻傻分不清

香港聖約翰大教堂,即ST.JOHN'S CATHEDRAL 聖約翰座堂,位於花園道,1847年奠基,1849年建成,是香港最早建立的基督教教堂。遠東最古老的英國教堂。哥特式建築,雄峻的石砌樓塔上有四個小尖頂;長拱形窗與圓窗對照,高約20米。周圍環境寧靜。

石室聖心大教堂

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這些教堂建築傻傻分不清

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這些教堂建築傻傻分不清

廣州石室聖心大教堂坐落於廣州市區中心一德路。於1863年6月18日聖心瞻禮日正式舉行奠基典禮,故命名聖心大教堂。石室聖心大教堂由法國設計師設計,中國工匠建造而成。

是東南亞最大的石結構天主教建築,也是全球四座全石結構哥特式教堂建築之一,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另外三座是巴黎聖母院、威斯敏斯特教堂、科隆大教堂。

福州泛船浦天主教堂

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這些教堂建築傻傻分不清

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這些教堂建築傻傻分不清

教堂始建於清同治三年(1864年),民國22年(1933年)重建,佔地84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53.7平方米,為哥特式建築。由意大利傳教士艾儒略發起建設,重建設計師是法國人,教堂混合了哥特式和羅馬式的建築風格。教堂為磚木結構,外牆用青磚砌造;平面為拉丁十字巴西利卡式三廊式佈局。

上海徐家彙天主教堂

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這些教堂建築傻傻分不清

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這些教堂建築傻傻分不清

上海徐家彙天主教堂位於中國上海市徐彙區徐家彙蒲西路158號,為天主教上海教區主教座堂,正式的名稱為“聖依納爵堂”,建築風格為哥特式。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動土興建,清光緒三十六年(1910年)9月大堂落成。

整幢建築高五層,磚木結構。大堂頂部兩側是鐘樓,雙尖頂磚石結構,堂脊高18米,鐘樓全高約60米,尖頂31米,尖頂上的兩個十字架,直插雲霄。堂身上也有一十字架。外部採用清一色紅磚。

天津西開教堂

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這些教堂建築傻傻分不清

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這些教堂建築傻傻分不清

西開教堂是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由法國傳教士杜保祿(Paul-Marie Dumond,1864~1944)主持修建;建築面積1891.95平方米,可同時容納1500人。

天津西開教堂建築平面呈拉丁十字,三個高達45米的巨型圓頂錯落排列成“品”字形,三座穹窿頂均略向上拉長,表面以綠色銅板覆蓋,巨型圓頂為木結構支撐,每座圓頂上有一個青銅十字架。

北京西什庫天主教堂

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這些教堂建築傻傻分不清

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這些教堂建築傻傻分不清

西什庫天主教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向教會歸還了教堂的土地,同治三年(公元1868年),主教孟振生主持在北堂原址建立了一座高大的哥特式建築,而後教會將教堂遷往西什庫,由清政府出資修建新的教堂建築,新式建築於1888年正式落成。

西什庫教堂是一處中西合壁的建築,教堂的主體建築為一座三層哥特式建築,頂端共由11座尖塔構成,建築平面呈拉丁十字,建築面積約2200平方米。圍繞哥特式教堂建築的是傳統的中式臺基,環以漢白玉欄杆。堂前左右兩側各有一座碑亭。

索菲亞教堂

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這些教堂建築傻傻分不清

巴西利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這些教堂建築傻傻分不清

索菲亞教堂坐落在哈爾濱,該教堂是由俄國建築師克亞西科夫主持設計。始建於1907年3月,原為沙俄東西伯利亞第四步兵師修建中東鐵路的隨軍教堂,全木結構,佔地面積為721平方米,通高53.35米,主穹頂、鐘樓有俄羅斯傳統的“帳篷頂”、“洋蔥頭”的造型,是典型的拜占庭風格建築。是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教堂,現為哈爾濱建築藝術博物館。

參考文獻:

[1]敬樹勇,青島教堂建築設計特徵研究;

[2]錢正坤,世界建築風格史;

[3]顧長生,《傳教士與近代中國》;

如需轉載,請在後臺留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