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作文只要六張A4紙 第二張 素材

學作文只要六張A4紙   第二張  素材

很多孩子,甚至大人,在寫作時總會陷入一種困境。無從可寫。不知道自己要寫什麼,沒有內容,沒有事例,或者想不出要用什麼樣的詞句來描述自己內心的想法。彷佛內心是枯竭的。

有時候我也會接觸到一些媒體工作者,他們也常常抱怨自己沒得可寫,想寫的,想說的已經早早的吐露乾淨。彷佛自己是一撮被嚼過的甘蔗,已經沒有什麼內容可以拿的出來。

而同樣是文字工作者,一些老鳥也與我討論“為什麼還有一些寫手說自己江郎才盡,無甚可寫?”。有一位我喜歡的作家曾經說過“我從來想象不到為什麼會有作家同行說自己沒有靈感,明明我的靈感就像電源裡的電一樣,今天我把自己插到情感的插頭上,就可以動筆寫情感類小說,明天我把自己插到懸疑的插頭上,就可以寫懸疑類小說。電源裡的電難道不是一直存在著的麼?”

其實寫作,無論是小說還是作文,都是一個輸出的過程。哪有什麼能夠永遠輸出卻從不輸入的人。

成人尚且如此,更何況孩子。

所以,章魚老師在這裡要用最簡單的篇幅來與大家討論一下內容積累的問題。

這種積累的內容,我們稱之為素材。

很多人會糾結什麼素材,題材,內容,材料的區別。在章魚老師看來,這就有點白馬非馬了。只要是寫作用的上的東西。我們可以統統稱之為素材。

我們從多個角度來看。佳詞可以是素材,妙句也可以是素材。眼觀可以當素材,耳聽也可以為素材。故事可以是素材,思想也可以當素材。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見聞,思想,體悟,統統都可以當作素材積累到我們自己的“素材庫”當中。如同劉彥和所述“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

那我們應以如何的態度對待素材呢?

學作文只要六張A4紙   第二張  素材

章魚老師在這裡提出兩點:多覺和多記

多覺:大夢誰先覺?這個覺是一個大的範疇,不僅僅是眼見、耳聽、手觸、等真實體驗,也包括了判斷、幻想、臆測等非真實體會。我們要教會孩子”心有所動,即是素材“。那麼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很多孩子並不會經常性的“心動”。或者說,能令他們心動的閾值很高,平時的點點小事,或者花花草草並不能另他們心動。“非大事不得觸其心”。那麼我們家長和老師則應該做出一定的引導,先把孩子拉到這條軌道上,然後他們便會自然而然地加速前行。

而這個拉的動作,需要通過兩個步驟來完成。第一個步驟是室內的閱讀。通過以家長或老師為榜樣的閱讀行為,通過分析閱讀當中出現的各種描寫來讓孩子意識到“原來這麼小的一樣東西也有描述清楚的必要啊”。久而久之,讓孩子知道什麼東西可以如何描寫。見的多了,從照抄照搬變成挑著抄挑著搬,繼而進步為自發思考。這便是我們通過讓孩子閱讀所希望他們得到的。第二個步驟是戶外的體驗。雖說“行萬里路者,不讀書那就是個快遞員。”但在有一定閱讀的基礎上多親身體驗一下,總是不錯的。學以致用就是如此。通過對周圍自然或人文景物的觀察和感悟,再藉著之前孩子在書中的閱讀,自然而然地會勾起孩子內心那一片“感動”。

這就是多覺。

多記:再好的記憶力也不如一支筆。我們需要讓孩子們把平時所收集到的所感悟到的素材儲備下來,只有足夠多的儲備,當孩子們未來在組織運用的時候才能有備而無患。這個儲備雖說是越多越好。但同時我們還要教他們用一定的手段將它們整理出來。記在腦子裡並不是儲備,只有把它們放在紙上,放在電腦裡,這樣才是儲備。


那麼這又引出了兩個問題,一:我們儲備的程度是多少?二:我們儲備的形式是什麼?

從寫作素材的儲備度來說,對於某一項素材,我們應該教育學生儘可能的要儲備完整,要從各個角度儲備;第二我們要儲備的準確,就是保證材料的正確性;第三,我們要教育孩子們巧妙的將所儲備的知識轉移到他們所要寫到的文章裡面。這都是我在長期的資料蒐集過程中,自行體會出的便捷所在。就如同證據,我們要讓它成為一條證據鏈一樣。作文教學當中的素材我們也要把它呈鏈式保存。我們看到花,想到的不僅僅是顏色香味兒,還要想到土壤陽光,雨水。甚至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後的快樂。

而儲備的形式,則比較簡單,通常我推薦家長們兩種方式。1,我經常會把資料轉存到我的聊天軟件當中,利用語音轉文字功能或寫字功能,將文字隨時隨地的錄到自己的手機裡。這樣的軟件有很多。尤其是過去,曾經有一個專門為教育以及寫作所開發的寫字卡軟件。符合人類素材的堆砌標準,因為素材就是零碎,但卻分類的,所以我們用零碎且分類的方式,將這些素材分門別類成短小卡片狀,收集到一起。2,就是單純的用紙和筆來記錄,我會讓學生專門拿一個本子,把好詞好句都記錄下來。也可以用幾個不同的本子,分別記錄不同維度,不同方向的素材。以便未來翻找。

學作文只要六張A4紙   第二張  素材

當我們把這些素材大量的囤積在自己的腦海中,自己的書本中,自己的手機中,那麼在寫作過程中,我們自然不會再“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似的尋找靈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