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讀過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聊天感覺索然無味?

離宮清月


今天我們主要要討論的話題是為什麼讀過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聊天感覺索然無味?我們今天就舉幾個原因來討論一下這個話題。

這其一讀過書的人和沒有讀過書的人,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她們兩者之間的見識也就是不一樣的,一直在讀書的人,他是緊跟著這個社會的發展,他是自己知道這個世界在什麼時候發生的事件的,他不再是在書中獲得這樣的知識,而是他可以從他生活上面的每一個地方都去獲得這樣的一個改革,而那些沒有讀書的人,他們在一些方面就已經很成功的脫離這個世界的,他與這個世界的間隔是越來越大的,他比那些讀書的人對於這個世界的一個發展是沒有那麼多的瞭解的。

這其二因為兩者之間的頻率是很難達到一致的,因為讀書的人一直和他打交道的是讀書的人,等到這個時候他與不讀書的人進行一個溝通的時候,他會發現無論他跟她聊什麼樣的問題,沒有讀書的人他都只會習慣性的敷衍了事,然後將話題說到生活上面的話題。

讀了書的人會覺得你這個沒有讀書的人會覺得你沒有文化,而沒有讀書的人會覺得說你這個讀書讀的那麼多有什麼用,連這麼生活的題你都不會做。

兩人雙方對於一個事情的關注點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兩者之間運用的聊天的方式,對於所聊事物的理解和應對措施都有差別,簡單說就是聊不到一塊去。

但是如果是一個有素質的聊天方式,應該是我們拋棄那些讀了書和沒有讀書的區別,我們就應該用一個正常的眼神來進行一個溝通,聊我們兩個都感興趣的話題,我們這樣才是一個有效的聊天方式,我尊重你,我用我所學的知識來解決你的困難,而你用你自己琢磨出來的知識來和我進行一個交換。


小朵朵愛吃書


剛剛做過調查,採訪了一些人,有沒上過學的,有初中畢業的,有高中畢業的,有大專畢業的,有本科畢業的,也有研究生。同樣的問題,他們的答案完全不同,整理後會發出來。

有時候,也許我們會覺得上學沒用,但不上學,除了工作之後的特定崗位,層次真的跟不上,就好像,有代溝一般,想法不同,追求也不同,理想不同,考慮的問題也不同,聊天很難聊到一塊,但他們很快樂,也很容易滿足,甚至我有很多朋友是月光,沒錢就吃泡麵,就借錢,即便是這樣,也不會去想著如何提升自己,如何讓自己賺到更多的錢。


暖河WarmRiver


一次跟幾個朋友說,你們知道什麼是寂寞嗎?我曾聽過一句詩“樹林裡面 所有的鳥 都是灰色的,其中一隻 也是灰色的”,他們睜大眼睛搖著頭彷彿我在講他們從未聽過的外語。就連在微信群裡都是,他們只愛談吃喝玩樂,以至於我三個月可能都不會在群裡發超過十個字的信息。後來,他們叫我去喝酒,我也推託不去了,再後來除了上下班基本待在家裡哪兒也不去。


唯美主義者


應該是問,為什麼經常讀書的和不讀書的有什麼話題聊的呢

我學歷不高,中專畢業以前自考了大專,但是平時還是看看書也有這個愛好

很多同事大學甚至更高學歷,剛開始接觸很好,後來慢慢發現沒有什麼內涵,每次都是聊電視劇明星啊等,這些話題偶而可以,經常這樣沒有人生目標閒扯這些我覺得沒有意思

後面又接觸了幾個愛看書的,覺得大家很多話題說,每次都有新的啟發,我才放心

讀書跟不讀書的人深度真的不一樣


柳暗花明又一村轉


至今仍然清楚地記得我是從2017年的3月份加入微信讀書,並一直堅持到現在。從一開始偶爾的被動幾分鐘閱讀到現在每天主動的抽出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閱讀,從完全沒有一個書友關注和點贊到現在持續收到五湖四海的150多位書友的點贊和關注,這難道不是一種堅持的力量嗎。

不過,我是真心覺得它是挺不錯,所以才推薦給我身邊很多好友使用,確實他們也很配合我的強制推薦,一開始是堅持了幾天,可到後來漸漸的就沒再出現過了,能夠堅持下來的人也就那麼一兩個了……

也許還有很多朋友會說我只看傳統紙質書本,紙質書本比較有書的味道。我個人覺得紙質書本還是沒有電子書來得方便,你看你拿手機的頻率一定比你拿書的頻率多吧,何不拿出點刷圈的時間來看看書,不是挺好的嗎。我猜很多朋友看實體書可能只是借來當下看會兒或者買來當下看會兒,誰知一不小心就閒置了好幾個月。與其把這些刷朋友圈和抖音啥的時間,分一點點給自己的內心和精神世界,讓自己的心能夠多一點平靜,多一點自己與自己獨處的時光,你會發現原來還有這麼奇妙的世界存在。

推薦讀書,不是說讀書有什麼了不起,也不是說書本本身有什麼了不起,而是讀書這個行為,意味著你有沒有完全認同這個現世和現實,可能你還有點追求,可能你還有點努力,你可能還在尋求另一種可能和另外一種生活方式。我想讀書也許是為了遇到不想遇到的人,也許是為了找到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吧。

如果你生活的周圍環境有圖書館,我建議一定要利用起來這個城市帶給你的公共閱讀平臺。有條件的話可以儘量辦張當地圖書館的讀者證,因為有了讀者證,你會相對約束自己有時間會多去圖書館看看書,相信在書海里你會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畢竟,我們都太年輕,很多東西需要有這麼一個媒介去引導和啟發,那麼讀書毋庸置疑是最好的選擇。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Johnna說


這個問題有點點敏感的意思。乍一看有點讀書人傲嬌瞧不上不讀書的人似的。仔細琢磨下,讀書人和不讀書的人聊不到一塊去,確實有客觀存在的現象,不一定就是狗眼看人低。


先來定義下我們所謂的讀過書和不讀書。我理解,題主的意思讀過書大約就是上過大學吧,不讀書就是中途輟學不上大學吧。下面的所有論述就給予這個定義範疇。

從表面來看,讀過書和不讀書的交流困難存在這麼些原因:

一、共同話題太少。

這主要是知識結構不同所帶來的興趣點的不同。同樣在工地混,一個土木工程專業出來的大學生和一位在工地上扎鋼筋的小工興趣愛好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一位可能工地結束要讀書、書法、泡吧、看電影,一位可能是泡吧、看球、叉麻將。看看,兩位的共同話題可能就只剩下泡吧了,而且泡吧也不一定一樣,一個可能喜歡慢搖吧,一個可能喜歡情調的小酒吧。所以作為一個普通人,兩者還能有點共同話題,但是相比教育水平類似的群體來說,共同話題就少得多了。

二、共同話題的認知不同。

舉個例子,很多年遇到一位老兄,他是個推銷員,聊天中對於大學還要開設歷史課非常不解,歷史有什麼作用呢,簡直是浪費人力物力,浪費學生錢財,我們的大學要多向前向錢看。我只能沉默以對,我要是和他說人類不知道歷史,就無法開拓未來,所有的古代史,都是當代史……他會不會衝我翻白眼,看我像個傻子?這位老兄還是屬於讀過書的,也學過歷史,所以我們可以一起談論歷史這個話題,但是觀點之南轅北轍,和銀河星系那麼遙遠。那麼不讀書和讀書的觀點差別有多大?

三、共同話題的表達方式不同。

古人有句話,叫做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為什麼說不清,因為兵和秀才的表達方式不同。中醫這幾年一直是網上熱炒的話題。讀過書的可能滿口都是雙盲驗證、安慰劑效應。沒讀過書的朋友只能說我不懂那些個玩意,俺爹反正是中醫大夫治好的。再接下去,讀過書的就會用看原始人的眼神凝視著對方,然後引經據典論證屠呦呦是科學的勝利,而不是中醫的勝利,而沒讀過書的只能扯著嗓子喊,俺爹就是吃了一個偏方,偏方你懂吧?

你說這兩個人怎麼交流?完全不是一套話語體系,彷彿兩個人隔著長江喊話,別提多費勁了。(PS:我是中醫粉,我也讀了點書,這裡不是黑中醫)

所以讀過書和不讀書的朋友交流,確實有客觀的難度,交流的摩擦係數比較大。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主要是系統的學校教育和“社會大學”教育對一個普通的人的知識結構和認知塑造差異巨大,從而在交流中形成了巨大的話語系統鴻溝。這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學校教育是密集型的知識系統輸入,好比給門派真傳弟子大灌頂。

書本是前人各類知識、經驗的提煉和凝聚。好的教育就好比給鋼鐵俠充能,史地化生英語數物各種知識能量往裡灌,改造靈魂,提升世界觀,形成積極人生觀,這一傢伙出來都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而不讀書的朋友在社會大學裡面接受教育,經歷生活種種肉搏,早早見識生活的艱辛和陰暗,在真刀真槍中得到的寶貴知識和經驗都是靈魂裡面生長出來的,成為自己的一種本能。客觀上來說,雖然後者的知識經驗對於個體的生存往往更具有效力,但是在知識的廣度上和深度上兩者還是有不小的差距。

二、學校教育的交流和激發,可使個人的思想和靈魂發育更趨健全。

導師可以在學術上引領,同學在知識、能力方面提供方向和模板的激發,相互交流,產生思想火花,激發個人思維能量,在碰撞中個人思想成長性更豐富、完滿。走入社會,接受生活的考驗,思想成熟一定是很快的,但是也意味著失去了很多小宇宙的發展可能。

三、同窗之情、同學之誼對讀書人的人生觀也是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沒有任何利益訴求的單純的感情,是彌足珍貴,這樣的體驗走入社會更加難以獲得,很容易使人走上偏激的道路,導致自私和堅硬,短視和盲目。

所以,讀書和不讀書交流起來沒滋沒味也是可以理解。但是話又說回來,讀過書一定和沒讀書的說不上話嗎?這個也是未必。

以前有位老領導,和誰都能說的上話,和我們這些後輩也是不拿架子,都是平輩對待,真誠交流,令人如沐春風。最為難得的是,他和保安、門衛、送餐的小姑娘都能聊家常,說天氣,談笑話,人人為他折服,要知道,這位領導可是教授。

所以,讀書和不讀書能不能談在一起,關鍵還是看心態,心態開放的就什麼都可以談,什麼人都可以聊,什麼都聊得來,人人都相處和氣,為人就成為一種藝術。這樣的人也走的最遠,為人記憶最久。



江南莫氣


俗語說"話不投機半句多“。

不同學歷,不同見識,不同經歷的人,自然有各自的思維。對人對事自然有各自的觀點及角度,不在同一個頻道上,看到的自然是一個不同的畫面。用句粗俗的話來形容,總是尿不到一個壺裡。

倒如,面對半瓶酒。樂觀者會說:"還有半瓶,來吧哥們,咱再乾一杯"。悲觀者會說:“唉,只剩下半瓶了"。

出於角度及觀點不一樣,所看到的事情就不一樣。再舉簡單例子:一位新買漂亮裙子的姑娘,站在二樓陽臺問別人,我的裙子是否漂亮合適?對面同是站在二樓的人看過說,裙子非常漂亮,長短也很合適,長不過膝,短又不露大腿不露股。但站在三樓的人往下望後說,裙子雖漂亮,但擺寬遮腿,連小腿也看不見。站在樓下的人往上看後會說,裙子太短了,一邁腿連小內內都看得見。

一些人在公共場所爭先恐後插隊,大聲說話大聲打電話,隨地吐痰及叉開雙腿抖腳而座,他們認為這些小事無重要或理所當然。一些人則認為這是很不文明的行為,有失面子有失身份及有失人品。以上的兩種人交談,怎會尿得到一壺裡?


第三隻眼看世間百態6


“讀書越多,理應越寬容,越仁愛。有的人卻是讀書越多,讀出了滿身的酸腐和自恃清高的狹隘。書沒有錯,是人看錯了書。”

愛不愛聊天、擅不擅長聊天、跟哪類人能聊到一起去,很多時候取決於人的性格、愛好、語言表達能力,跟讀沒讀過書沒有絕對的關係。

當然,我承認很多讀書多的人跟讀書不多的人沒得聊,那根本原因不是書,而是二者之間所get的點不一樣,當然,你非要爭論說是因為書讓他們的點不一樣,我也沒辦法。就比如君子愛蘭因其底蘊,種花之人愛蘭因其美,同樣是愛,可以交流,互相切磋,終至我愛上你的理論,你愛上了我的實踐,我們互相讓彼此更愛了“蘭”之一物。

你會發現只要二者之間get的點是一樣的,大儒和農民、稚子也能聊,武林高手、名門世家子弟跟普通人家也能和諧共處,伯牙子期二人的文化程度是一樣的嗎?影響二人成了知音人嗎?

書只是一種載體,書能架構起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是的,不可否認,有相同文化底蘊的人更容易互相吸引,更能走到一起,但歸根結底不僅僅只是因為“書”,而是因為“認知”——共同的。有共同認知的人總是容易互生認同之感,這種對世界的“共同認知”,可能來源於書,也可能來源於生活,更來源於書、生活之後的反思和沉澱。

愛交流、擅交流的人,不讀書也能侃侃而談,能活躍氣氛,能讓周遭人融入氣氛中不至於尷尬冷場。不愛交流的人、不擅長交流的人,哪怕是腹有詩書萬卷,開口就是冷場——話題終結者無疑。

讀書多的人,知識面廣,五花八門的啥啥都知道,只要他不想冷場,總能想辦法找到契合點與人閒聊,並能聊得有滋有味兒,能從不同的人身上吸收到各種信息,才是“書”帶給你的最直觀的益處不是嗎?如何“書”就成了你跟“不讀書”的人之間聊天索然無味的原因了呢?你是高估了自己的閱讀水平,還是低估了他人的生活經驗?

你想表現得自己與眾不同,可以,但是對不起,這個鍋,“書”不背。



發隨飛絮飄逝47021761


在咱們這,自古就有個說法,叫“門當戶對”。“門當”與“戶對”原本是指古建築中大門門樓上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後來,則被引申為“男歡女嫁”時兩方家庭條件、身份地位都得旗鼓相當的意思了。

看到這您或許不解了,人家明明問的是讀過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的事兒,你這扯什麼門當戶對呀?別急呀,您聽我往下說呀!這讀書人和讀書人相處,不讀書人和不讀書人相處,這不也算是“門當戶對”的一種形式嗎!可這種說法對嗎?我的回答很乾脆,兩字:不對!

從提問者提出的問答上看,似乎讀書人的品味要高一些,而不讀書人的檔次則要低一些。所以,當他們處在一起時,不僅連生活中的小事兒不讀書的人都聊不到點上,甚至還會令讀書人感到“索然無味”。這個道理說的通嗎?我以為若是單單從所謂的“理論上”說似乎是有點兒道理,但到了現實中、恐怕就不那麼容易站得住腳了。

杜月笙大家都知道,上海灘的黑老大。而章太炎呢?這可是個“堵著袁世凱的大門罵、袁世凱都不敢吱聲”的國學大師。一個是黑老大,一個是連袁世凱都惹不起的大文人,您說他兩怎麼會走到一塊兒成了好朋友的呢?也許有人會說是給了他錢的緣故,可要說給錢的話誰能比“大總統”給的多呢?那他兩怎麼就沒變成朋友呢?說到家就是一句話,他杜月笙雖說是讀書少,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卻把這句老話給活學活用了。那句話?就這句: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所以我說,還是別把有些個所謂的讀書人抬的這麼高。在咱們這,自古就有“百無一用是書生”、“文人無行”的說法。什麼是 “文人無行”?就是歡玩弄文字的人,品行往往不端正。這說的還是古代,放在今天,有些個“飽讀詩書”的文化人壞的,可比那些個沒文化的人壞多啦!

所以,以我的看法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首先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之上。其次再說文化的高低。在中國,甭往遠了說,30歲以上的人往前推四代,有幾家是讀過書的?按此說法,難道農民家裡培養出的讀書人回家時,在他的老農民父母面前聊會兒天,都會感覺到索然無味不成?

好啦,說到此,我就用我十年前進山時寫下的幾句詩作為結束語吧:

驅馬居庸外,

傲首走征途。

酒敬帶刀客,

冷眼藐鴻儒!








把盞常聊


我來模擬一下真實場景,大家體會一下,僅供娛樂,請勿對號入座哈。

場景一:元宵節

A: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

B:寶馬?吊車?寶馬X5還是X3?

場景二:暮雨黃昏時分

A: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B:哈哈哈,這人也忒小氣,喝酒來晚了,咋還瘋了呢!

場景三:海邊看落日

A: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B:臥槽!真好看!

場景四:讀魯迅

A:先生與其弟周作人,文風完全不同,不過都是文學大家,只不過周作人文筆也忒小家子氣,現代社會還是需要魯迅先生這種人的。

B:別鬧了!魯迅的弟弟怎麼可能姓周呢?!不是應該姓魯嗎?

場景五:看電視劇

A:《金粉世家》裡面,冷清秋和金燕西是完全不同階層的結合,金燕西是一個以錢為愛的浪蕩公子,他的愛不是深層次的愛,這也是張恨水先生想表達的吧。

B:什麼啊!金燕西高富帥!我的男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