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公路村村通,現卻成“村村痛”,為啥不修寬些?專家如此解釋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要得富先修路,修好路,要愛護。但是在歷史上由於生產力水平欠發達,中國很多地區,特別是農村道路情況非常差。特別是有的偏遠地區,到處都是泥巴路,而且還不平坦。平時走起來都困難,一遇到下雨天,那路幾乎沒辦法走。小編小時候去村裡學校讀書時走的那段路,一遇到下雨天氣,平均每天都要在上面摔一跤。那簡直可以說是小編的童年陰影。

農村公路村村通,現卻成“村村痛”,為啥不修寬些?專家如此解釋


除了日常生活出行的不便,道路狀況不好,還有一個最大的影響就是嚴重阻礙當地經濟的發展。在中國農村,很多地方還是完全依靠農民體力勞動進行農業耕種,沒辦法推行機械化生產。關鍵原因就是因為路不好,大型農機設備開不進去。

另外,農村其實還有很多農副產品特產是城裡人最受歡迎的,但同樣由於村裡道路狀況不好,這些東西往往用不出去,只能爛在自己家裡,爛在田間地頭。外面的進不來,裡面的出不去,是限制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困難。因此在農村修路,可以說是振興農業經濟,促進農村發展的戰略性步驟,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變得越來越明顯。

農村公路村村通,現卻成“村村痛”,為啥不修寬些?專家如此解釋

在這種現實情況的倒逼下,國家在幾年前已經提出了要大範圍給農村修路的農業基礎建設項目,並且取得了極大的成效。毫不誇張的說,在現在中國農村大部分地區已經完全通上了水泥路,道路的質量總體水平通達度都得到了明顯改善。農民們口中也是對其稱讚不絕。但這兩年情況卻逐漸發生了變化,很多外出打工回鄉的農民開始抱怨,村村通公路現在卻成了“村村痛”,當年修路的時候為什麼不把路修寬一點?對,此專家也給出了比較合理的解釋

首先農民的抱怨是合理的,村村通公路也確實存在著不足。主要體現為道路太窄,很多時候農民朋友們開車回家,兩車相會時很難避讓,有時候需要一方一直倒退到大公路上才行。這樣反而給大家出行造成了極大的不便。不過專家也解釋到造成村村通公路“村村痛”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可以總結為以下點:

第1點,一些路段需要加寬的地方被佔用

農村公路村村通,現卻成“村村痛”,為啥不修寬些?專家如此解釋


專家表示到在村村通公路的修建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地方需要佔用農民的房屋和土地。這種時候經常出現農民不願意出讓自己的土地或者拆遷房屋。即使政府願意花費大量的賠償金,很多農民朋友們的工作也確實做不通。

這樣一來,村村通公路自修建之日起,就很難修寬!另外還有一部分原因是,村村通公路一般都會選擇從人口較為集中的地方村落通過。人口集中的地方問題也就變得更多。經常會出現農民晾曬糧食佔用公路。農民的車輛,及其他交通工具生活用具的有時也會佔用公路。這樣一來就使得本來就不寬的,村村通公路顯得更窄了。

第2點,修路資金不夠透明化

其實農民朋友們每一個都非常清楚,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的道理。雖然很多地方修路都是國家掏錢,但也不排除有的地方需要當地農民自己進行投資。有的地方農民的工作非常好做,思想也比較開明,一說到修路大家都踴躍捐款。也有的地方就相對困難了。

不過農民們不願意捐款也是有原因的,在小編看來,最關鍵原因就是修路資金的使用不夠透明化。很多時候農民朋友們擔心自己捐的血汗錢是不是真的用在修路上了,會不會落在某些承包商工程隊的個人腰包裡。小編認為農民的擔心非常有道理,畢竟等到路真的修成大家發現太窄的時候,已經太遲了,再想改變什麼也不可能。

第3點,農村有車一族越來越多,客流量變大

專家表示,雖然大家現在都覺得村村通公路成了村村痛,主要是由於路修的太窄了。但事實上當年在修路時一般都是嚴格按照標準執行的,路的寬度一般都能保證兩車交匯,仍有盈餘。即使最窄的地方,至少也要保證

一輛車能夠完全通過掉頭轉彎。在當時的情況下,這種標準是完全合理的。只不過到了現在,農村的有車一族變得越來越多,很多人出行也都喜歡開車。客流量相對於以前增加了很多,這樣一來,無形當中路就顯得越來越窄,越來越不夠用了

小編覺得,農民朋友們的抱怨很有道理,專家的解釋也沒有問題。村村通公路成為現在的村村痛確實有著各種主客觀的原因。但是這個問題並不是不可以解決的,小編相信國家和政府在任何時候都是為農民朋友的利益考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