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譯本 共332卷大全集 本紀卷12(明英宗-朱祁鎮)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七十六年的歷史。

清朝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設立明史館,纂修《明史》,因國家初創,諸事叢雜,未能全面開展。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編纂得體、材料翔實、敘事穩妥、行文簡潔為史家所稱道,是一部水平較高的史書。這反映出編者對史料的考訂、史料的運用、對史事的貫通、對語言的駕馭能力都達到較高的水平。

其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記述之完善則是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明史》雖有一些曲筆隱諱之處,但仍得到後世史家廣泛的好評。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31中說:“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遼史》簡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敘事簡括,稍為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明史》譯本 共332卷大全集 本紀卷12(明英宗-朱祁鎮)

本紀·卷十二

◎英宗後紀

天順元年(1457)正月十七日,天剛拂曉,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輗、張軏,左都御史楊善,副都御史徐有貞,太監曹吉祥以兵變迎接英宗於南宮,在奉天門朝見文武百官。徐有貞以原官兼翰林學士,入值文淵閣參與機要事務。中午,英宗在奉天殿即皇帝位。下兵部尚書于謙、大學士王文於錦衣衛獄。太常寺卿許彬、大理寺卿薛王宣為禮部侍郎兼翰林學士,入文淵閣參與重要事務。二十一日,下詔赦免天下,改景泰八年(1457)為天順元年。論奪取奉天門之功勞,封石亨忠國公,張車兀太平侯,張..為文安伯,楊善為興濟伯,曹吉祥嗣子曹欽為都督同知。二十二日,殺于謙、王文,抄沒其家。陳循、江淵、俞士悅貶官戍邊,蕭釒茲、商輅除名。二十四日,再論奪門之功,封孫鏜懷寧伯,董興海寧伯,欽天監正湯序為禮部右侍郎,官舍旗軍晉級的共三千多人。二十六日,罷免巡撫提督官。二十七日,公佈于謙黨徒姓名告示天下。二十九日,殺昌平侯楊俊。二月一日,廢景泰帝為成阝王。六日,高谷辭官退職。湯序請求除掉景泰年號,不許。九日,吏部侍郎李賢兼翰林學士,入值文淵閣參與機要事務。殺都督範廣。十四日,柳溥攻破廣西蠻酋。十九日,成阝王死。二十四日,方瑛、石璞大敗湖廣苗民。召石璞回京。二十八日,免南畿秋糧。三月六日,又立長子朱見深為皇太子,封皇子朱見贎為德王,見澍為秀王,見澤為崇王,見浚為吉王。十日,封徐有貞武功伯。十二日,大加賞賜文武軍民。十七日,賜黎淳等進士及第、出身各有差別。石亨為徵虜副將軍,征剿延綏寇賊。二十四日,賑濟山東饑荒。

四月初一日,因多次出現奇怪災害求直言。二日,免浙江遭災稅糧。四日,方瑛攻平銅鼓藕洞苗民。十四日,審查囚犯。二十日,罷廢團營。二十二日,孛來侵犯寧夏,參將種興戰死。五月九日,安遠侯柳溥防備宣府、大同邊境。當月,因石亨談論下御史楊王宣、張鵬於獄。六月二日,下右都御史耿九疇、副都御史羅綺於錦衣衛獄。當天,大風雨,下大冰雹,打壞奉天殿上鴟吻,命令群臣修身反省。八日,徐有貞、李賢、羅綺、耿九疇貶官外任,楊王宣、張鵬戍邊。通政司參議兼侍講呂原入文淵閣參與機要事務。十日,薛王宣退休。十一日,修撰嶽正入文淵閣參與機要事務。十二日,恢復李賢為吏部侍郎。十三日,巡撫貴州副都御史蔣琳定罪為于謙黨徒棄市示眾。

七月四日,再下徐有貞於獄。五日,承天門發生火災。六日,親自到南郊祈禱。七日,命群臣修身反省。九日,李賢又入值文淵閣。改許彬為南京禮部侍郎。十日,出嶽正為欽差同知,不久下獄,貶官戍邊。十二日,大赦。二十二日,將徐有貞流放到金齒。三十日,大加賞賜各邊境將士。八月三日,因多次出現彗星,英宗親自向上天祈禱。九月三日,太常少卿彭時兼翰林學士,入值文淵閣參與機要事務。

十月七日,賜準祭祀安葬王振。立祭祠叫“旌忠”。十二日,徵召江西處士吳與弼。二十六日,釋放建文帝幼子朱文奎及其家屬,安置於鳳陽。十一月十四日,廣西總兵官朱瑛征討田州叛蠻。二十九日,免山東遭災夏稅。十二月二日,封曹欽昭武伯,十一日,安遠侯柳溥充任總兵官,在甘、涼等處抵禦孛來兵。

這年,琉球中山、安南、暹羅、占城、哈密、烏斯藏入朝進貢。

天順二年(1458)正月二日,兵部尚書陳汝言犯罪下獄。六日,祭祀太廟。十五日,大祭天地於京城南郊。二十日,上皇太后尊號。二月十九日,開雲南、浙江、福建銀場。中官買雲南珍寶。閏二月二十一日,掩埋土木暴露屍骨。

四月,又設巡撫官。五月十六日,授與處士吳與弼左諭德官職,吳不接受也不朝拜,不久被送回鄉里。

七月十八日,定遠伯石彪為平夷將軍,充任總兵官,在寧夏抵禦來犯之敵。八月十三日,孛來侵犯鎮番。

十月十日,在南海子打獵。二十八日,武平伯陳友為徵夷將軍,充任總兵官,剿寧夏犯敵。十一月三十日,免山東秋糧。

這年,安南、烏斯藏、占城、哈密入朝進貢。

天順三年(1459)正月十二日,在京城南郊大祭天地。二十一日,定遠伯石彪、彰武伯楊信在安邊營打敗孛來,都督僉事周賢、都指揮李鑑戰死。進封石彪為侯。二月十四日,派御史及中官去廣東採集珠寶。

四月一日,巡撫兩廣僉都御史葉盛攻破瀧水瑤民。十八日,南和侯方瑛攻下貴州苗民。六月十一日,又命巡撫官於八月集會京師討論大事。

八月一日,石彪犯罪,投入錦衣衛監獄。十日,禁止文武大臣、給事中、御史、錦衣衛官員互相往來通好,有違反者按鐵榜例治罪。二十六日,免湖廣受災秋糧。

十月十一日,巡幸南海子。二十二日,石亨因犯罪被免職。允許冒奪取奉天門之功的諸大臣悔過自新。本月,命法官召集廷臣,每年霜降時審查囚犯,以後成為常制。十一月十五日,賑濟湖廣饑荒。

當年,哈密、琉球中山、錫蘭山、滿剌加入朝進貢。

天順四年(1460)正月九日,大祭天地於京師南郊。二十五日,石亨犯罪下獄,不久死去。二月五日,壯族人攻陷梧州。二十日,石彪拋屍棄市。三月三日,賜王一夔等進士及第、出身各有差別。二十一日,免南畿遭災秋糧。

四月三日,分別派朝中大臣監督浙江、雲南、福建、四川銀課。六日,襄王朱瞻王善前來朝見。五月七日,免畿內、浙江受災秋糧。二十四日,停止中官監督蘇、杭二州織造。六月十八日,免湖廣受災稅糧。

七月一日,有日食。十七日,從五月下雨一直到七月,淮河水衝出堤外,淹沒軍民田地及房屋,派使者賑救撫卹。

八月二十一日,孛來分三路大軍入侵中原,大同總兵官李文、宣府總兵官楊能率兵抵抗。三十日,孛來攻入雁門,搶掠忻、代、朔諸州。九月七日,孛來圍攻大同右衛。十七日,撫寧伯朱永,都督白玉、鮑政防備宣府邊境。二十一日,免江西受災稅糧。

十月二十二日,在西苑檢閱京師營兵將領騎射情況。二十六日,巡幸南海子。十一月二十五日,檢閱隨操武臣騎射技術於西苑。閏十一月十七日,巡幸鄭村壩,檢閱甲仗兵馬。

本年,琉球中山、安南、占城、爪哇、哈密、烏斯藏入朝進貢。

天順五年(1461)正月九日,大祭天地於京師南郊。二月八日,免山東遭災稅糧。二十五日,都督僉事顏彪任徵夷將軍,充任總兵官,征討兩廣瑤賊。三月十一日,減免蘇、松、常、鎮遭災稅糧。十三日,湖廣、貴州總兵官李震與廣西軍征剿瑤、壯,大獲全勝。

四月二十三日,兵部侍郎白圭監督陝西各邊境軍務,征討孛來。五月八日,免河南受災秋糧。六月七日,孛來侵犯河西,官軍潰敗。十三日,兵部尚書馬昂總督軍務,懷寧伯孫鏜充任總兵官,率京師營兵反擊。

七月二日,總督京營太監曹吉祥及昭武伯曹欽反叛,左都御史寇深、恭順侯吳瑾被殺,懷寧伯孫鏜最後率兵平定叛亂。五日,分裂曹吉祥屍體棄市,誅滅其家族。其黨徒湯序等全部誅滅。九日,免南畿受災稅糧。十二日,大肆赦免,徵求直言。二十日,開封黃河決堤,侍郎薛遠前往整治。二十一日,都督馮宗充任總兵官,禦敵於河西,兵部侍郎白圭、副都御史王..輔助軍務。二十四日,孛來上書請求講和。九月二十五日,京師地震發出聲響。

十月六日,因西邊用兵,命河南、山西、陝西軍民上交馬匹的授與他們衣帽。十一月初一日,有日食。二十六日,巡幸南海子。

這年,安南、琉球中山、哈密、亦力把裡入朝進貢。

天順六年(1462)正月十二日,在京師南郊大祭天地。十三日,孛來派使臣來朝進貢。二月八日,諭示孛來。三月十八日,召馮宗等回京。

四月七日,免河南受災稅糧。五月六日,顏彪征討並平定兩廣諸瑤。二十五日,免陝西遭災秋糧。六月五日,淮王朱祁銓來朝見皇帝。

七月,淮安海漲水。九月四日,皇太后死。

十一月三日,葬孝恭章皇后。

這年,琉球中山、哈密、烏斯藏、暹羅入朝進貢。

天順七年(1463)正月十六日,在京城南郊大祭天地。二月三日,詹事陳文為禮部侍郎兼翰林學士,入值文淵閣參與機要事務。三月十三日,天旱,下詔施行寬大政策,停開各處銀場。

四月二十三日,逮捕宣府、大同巡按御史李蕃,受刑于長安門,不久死去。二十七日,又命中官監督蘇、杭織造事務。五月初一日,有日食。二十八日,遼東巡按御史楊王進因擅自鞭打軍職人員被逮捕懲治。六月九日,逮捕山西巡按御史韓祺,在長安門受刑後,不久死去。

七月二十三日,免陝西受災稅糧。閏七月十七日,上宣宗廢除皇后胡氏尊諡。二十一日,命湖廣、貴州會師征討洪江叛亂苗民。九月十八日,命令廣東總兵官歐信會合廣西兵征討瑤民。

十月十二日,賑濟西安各府饑荒。二十二日,巡撫廣西僉都御史吳楨節制兩廣諸軍,征討瑤民。十一月十九日,瑤賊攻陷梧州,已辭官退職的布政使宋欽戰死。二十八日,下右都御史李賓、副都御史林聰於錦衣衛獄。十二月七日,刑部尚書陸瑜,侍郎周王宣、程信被下錦衣衛獄,不久釋放。

當年,琉球中山、哈密、安南、烏斯藏入朝進貢。

天順八年(1464)正月二日,英宗身體不適。六日,皇太子在文華殿攝政處理政事。十六日,病危,留遺詔停止用宮妃殉葬。十七日,英宗死,終年三十八歲。二月十二日,上尊諡,廟號英宗,葬於裕陵。

評論:英宗繼承仁宗、宣宗之大業,天下富裕,而朝廷內外清靜無事。大臣如三楊(楊氵熒、楊士奇、楊溥)、胡榮、張輔,均是多朝元老功臣,受遺詔輔佐政治,使得朝綱沒遭破壞。唯獨因任用王振擅自專權,以至於使帝王北擄。復位以後,還追念不忘,可見他內心昏惑沉迷之深。英宗前後在位二十四年,沒什麼非常突出的政績。至於上恭讓後諡號,釋放建文帝之後世,不準宮妃殉葬,盛德之事可供後世效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