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不知名官員教會我們什麼叫榮辱不驚


唐代不知名官員教會我們什麼叫榮辱不驚

司刑太常伯是一個唐代的官職,看起來很生僻的名詞,其實就是大家熟知的刑部尚書一職,從唐高宗龍朔二年(662)改為此名,咸亨元年(670)又恢復原名為刑部尚書,這個官職名在歷史上用了8年。在《資治通鑑》 第二百一卷. 唐紀十七篇中,有一段關於司刑太常伯開展日常工作的歷史故事,讀來非常有趣。

雍州刺史盧承慶,當了司刑太常伯,他經常要負責考核中央和地方官員。唐代的官員考核非常嚴厲且複雜,共分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在這個故事裡,我們不需要詳細研究這些考核的具體內容,只需要知道,每個考核評定出來的等級和結果,待遇獎懲區別是很大的。

唐代不知名官員教會我們什麼叫榮辱不驚

話說這年,有一位官員負責督運軍糧,這位官員是誰,書裡沒講,只說他運糧途中遭遇大風導致糧食損失,盧承慶作為司刑太常伯,是有責任做評判處理的,他把這官員招過來,當面訓斥一番,下評語說:“督運而損失糧食,考核中下。”要知道,軍隊沒有糧草,這可是關係生死和勝敗的大事,但是那個年代,運輸可以說是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老天作梗導致你損失了糧草,考核箇中下等,也算是公平合理。

那位官員聽聞領導的考評結論,居然面不改色,行動如常(書裡這麼說的),就像是平常正常公幹完畢一樣,沒有說一句話就施禮打算告退。盧承慶見他此番情景作為,心中不由敬佩他的度量,環視左右,更改評語說:“不過這個不是他能力所能避免,考核中中。”

聽罷領導態度忽然轉變,評語硬生生被拔高一等,那位官員居然還是既沒有因為領導提升一檔評語而表現出喜悅的表情,也不因為應該在此時表示謙虛而說一句自責的話。盧深為觸動,再次更改評語說:“對榮耀和羞辱都不震驚,考核中上。”

唐代不知名官員教會我們什麼叫榮辱不驚

下級官員面見上級領導,全程一語不發,而領導的評語因此而從中下連升為中中、中上。這個歷史故事初讀有趣,細想還是有趣,普通的人比如你我,受了一點委屈或是損失,必定是極力替自己反駁和辯解,受到了一點意料之外的驚喜,不是喜形於色,就是強壓著心頭之喜,故作謙虛狀,來一句受之有愧之類的話語。總之,得或失,總要在語言或態度上表示表示。

這位唐代不知名的官員,為我們生動演示了寵辱不驚這個成語的解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