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眼中的“手感”到底是什麼東西?

當我們打球打得非常好的時候,會有一種非常清晰的感覺:那就是一切似乎都可以掌握在自己的動作當中。

其實,每一個檯球高手,都會有跟大家相同的感覺。

在我們的發力動作上,由於手腕的反應速度最快,因此我們會感覺到一切似乎都是由手腕來掌控的。

這裡面就牽扯到一個在臺球技術上最為令人困惑的東西:如果我們加強手腕對於打擊前因後果的掌控能力,那是不是我們的檯球技術就會變得更好?

是的!答案是肯定的!

許多臺球愛好者,就是想要從這個角度來突破自己的檯球技術。

我們一直跟各位球友強調:要加強發力能力的鍛鍊。可是,許多人似乎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

這也是能理解的:因為大家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了自己認為有效的方向上了,也就是加強手腕對於打擊前後的掌控能力。

手腕的這種掌控能力,也就是一般我們稱之為“手感”的東西。

也就是說,大家認為加強追求手感,能夠提升自己的檯球技術,這點完全沒有錯。

手感這種東西嘛!是幫助我們做好打擊任務必不可少的感覺。這對於任何人來講,都是一樣重要的。

打得好的時候,信心十足。能夠感覺到自己不會失誤,能夠感覺到自己能夠控制得非常非常精確。

這個道理誰不懂?

可是,我們從頭到尾都不曾討論過這個東西。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手感是自然存在於我們的打擊控制過程當中的。

也就是說,手感是一種結果。

大家一定要聽清楚了:手感,是一種結果。

打得好了,手感自然會感覺好。

打不好了,手感自然就會感覺到不好。

不知道大家看出問題的所在了沒有?

打得好,手感自然會感覺到好。

重點不是“手感好”,而是“打得好”。

換句話說,想要研究手感怎樣才會更好,應該是去研究怎麼樣才能夠打得好。

手感最好的感覺,就是“人杆合一”。

而達到人杆合一的境界,勉強也就能夠擠進一線。

但是這裡面卻隱藏這一個難以想象和理解的情形:

如果你是去追求手感好,那麼你就會以手感去進行瞄準打擊。由於手感所反映的最終是手腕的動作感覺,因此所有追求手感好的球手,最終都會不知不覺以手腕作為瞄準的最終憑藉。

這就產生了一個不可思議的的後果了:

是的,手感好,確實可以打的好。

但是,因為手腕非常靈活可以修正打擊的特性,導致我們對於準備細節的偏差的容忍度也就更大了。

換句話說,追求手感好,最終會導致自己對於手架距離位置,以及身位的要求不那麼嚴謹。

最終,全部依賴手腕的靈活性在進行打擊。

手腕既要打準,又要打出剛好的力量,還得使母球產生剛好的旋轉。

但是,卻失去了精確手架的支持,失去了精確身位的支持。

所以,追求手感好的球手,檯球技術極度不穩定。

失去了自己驗證手架身位的能力,一旦需要進行更精確的走位控制的時候,難免就會顧此失彼了。

並不是說不能追求人杆合一,而是應該把人杆合一建立在完善細節的基礎上。這時候的人杆合一,才是自己真正的技術實力。

否則,所謂的人杆合一,其實就虛構在空中的幻想。

我們並沒有刻意隱藏這些內容,其實我們至始至終都非常用心地闡述檯球技術。

可是,收效甚微。

最大的關鍵,還是每個人對於檯球技術的認知角度不同。

而要修改大家的認知角度,卻恰恰是最為困難的事情。

誰會捨得放下自己認為的優勢所在,去嘗試一種自己陌生的方法?

我感到非常惋惜。許多球友兜兜轉轉一輩子,卻從來不曾有一刻心甘情願地放下自己心中的成見。

任我們說得再請楚,每一個人還是覺得事不關己一樣,幾乎沒有任何的參考作用。

我們能夠將檯球技術理解到這種程度,能夠教導任何一個人獲得他所需要的打擊技巧。

可是,大家還是認為自己看得清楚檯球技術,以至於蹉跎歲月。

如果你願意犧牲一年,那麼一年後的你將會站在讓人仰望的高度。更何況,根本就用不到一年的時間。

對於手感,我們在《新臺球理論》裡面,並沒有進行多少描述。但是在《檯球低杆速成》裡面,我們專門為“人杆合一”寫了一篇文章進行說明。

所有頂級的檯球高手,奧沙利文、塞爾比、希金斯、亨得利、丁俊暉......一定都曾經面對這個問題,思考過這個問題:手感是怎麼來的?

在《新臺球理論》裡面,我們將這種感覺描述在《如何引導本能》的章節當中。

裡面說到五個東西:

1.總成

2.屬性

3.厚薄

4.身位

5.靈性

這個靈性其實就是手感。

也就是說,需要做好前面這四個東西,最終保留一點點應變的能力。這一點點應變的能力,我們稱之為“靈性”。

這一點點靈性用來保證動作時候的動作目的:

1.是保證準度?

2.還是保證走位控制?

在發力的瞬間,我們能夠做的事情只有其中一種:

1.保證準度,那就管不了母球。

2.保證母球,那就管不了準度。

但是,如果你去追求人杆合一了,至於什麼總成、厚薄、身位、屬性這些都變得不重要了。

為什麼?

因為你以為自己可以在發力瞬間把這些東西一次做好。

你這樣子去鍛造自己的檯球技術,怎麼不是空中樓閣,鏡花水月了?

拿丁俊暉和墨菲來說吧!

他們為了將手腕能夠最大程度地獨立出來,不惜將打擊的動作分成兩個階段來完成。這個大家都應該知道的,就是所謂的“兩段式發力”。

丁俊暉在練習兩段式發力的時候,世界大賽的冠軍都拿過很多個了,墨菲又何嘗不是如此?

為什麼?

因為,要最大程度地將手腕在打擊任務動作的角色解脫出來。

而大家卻整天想著如何去擴大手腕的能力,追求所謂的人杆合一。

今天,不管你是從《檯球低杆速成》入手,還是從《新臺球理論》入手,裡面都有和平過度這些缺陷的方法。

這是世界冠軍還要苦苦鍛鍊的東西,打到世界冠軍才知道自己什麼東西沒有做好。

我們已經說得非常非常明白了:那就是“發力能力”。

鍛鍊發力的方式叫做“分段發力練習”,分段發力練習分為六個部分。

我們把這些技術集結成書,沒有半點隱藏。只是,大家卻選擇了視而不見。

我們有很多種技巧提升了大家的檯球技術,但問題是,這樣大家的根本能力其實並沒有獲得到合適的鍛鍊。以至於,不管我們教了什麼東西,最終都是徒勞無功。

而且大家的心理障礙也非常重要:害怕年紀大來不及修改啦,擔心自己走錯啦......很多很多這樣的想法,最終,導致了自己蹉跎歲月。

在座諸位,誰不是這樣的想法心態呢?

我們編寫《新臺球理論》,最主要的想法是希望能夠幫助更多的檯球愛好者站在正確的角度來看待檯球技術。

我跟大家一樣,從無知到知。

你們用過的方法,想過的東西。基本上,我想的不會比你少,用得不會比你差。

但是,最終我大徹大悟在動作上面。

什麼準度,什麼穩定,什麼世界冠軍,其實都是指一件事情:你的能力。

你不去建設自己的能力,卻整天想著怎麼獲得準度,獲得穩定,獲得名次榮耀。

這本身就是捨本逐末的傻瓜行為。

所有的檯球技術,其實都指著一件事情:你會不會“使勁”。懂不懂什麼時候使什麼勁?怎麼樣才能夠使自己使出自己需要的勁?

你不去面對、不去處理這個問題,卻整天想著打到母球什麼位置能夠打準打穩,整天想著怎麼去穩定地打在母球的點上面,這有多大的意義呢?

拿著一種自己半知半解的動作方式,拿著自己半知半解的走位控制觀念,然後就想要獲得成功。難道,自己就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是不是想錯了?

你把自己的一生都寄託在檯球事業上了,難道,你就不害怕自己走錯了?

你不懂得戰戰兢兢,不懂得小心翼翼,不懂得去思考驗證自己的一切?

我們每天討論的東西,其實都還遠沒有走出《新臺球理論》裡面的內容。

只是《新臺球理論》是從學術角度描述檯球技術,因此讀起來比較困難進行應用。

我們就算每天開一個專題,討論一年,也還無法滿足從每一個人的角度來認識檯球技術。

《新臺球理論》在定稿之前,內容曾經高達將近70萬個字節,也就是說還多了一本書的分量。

幾經思考之後,我們決定刪除一些。這是為了儘可能地收錄內容,而不至於重複太厲害了。

前後編輯了九年,版面重新排列了將近二十次。如果你看不懂,那就練習發力,練習分段發力。

這個叫做“抱元守一”。

這樣可以最大程度保障自己不會走錯路了。

我們所有的檯球教程,都需要選擇能夠銜接後續的進步。因此,比較困難理解與說明。

簡單了,大家覺得沒有練習的意義,

困難了,又怕大家不擇手段去達到目的,以至於養出不當的習慣。

其實,你只要去跟著做就行了。

技術,永遠只屬於真正的勇者。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