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受過傷 只想逃離家鄉的成年人,與父母的關係還能變好嗎?

不知道在外地工作的小夥伴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年前放假就回老家了,因為疫情的影響休息到最近才開工。和父母結結實實的相處了好一段時間。

和很多小夥伴一樣,我在畢業後去外地工作以後和父母相處的時間就變少了。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之後除了特殊情況基本上只有過年過節回家。很久沒和父母如此密集相處於同一個屋簷下了,這種情況卻讓我有了新體會:父母有了一些改變,比童年記憶中的他們更加和善,不再那麼難以溝通了。

曾經受過傷 只想逃離家鄉的成年人,與父母的關係還能變好嗎?

童年記憶裡的父母

童年記憶裡的父母整日都在吵架。從一雙筷子不小心掉到地上這種小事,到家裡動遷是買房還是租房這種大點的事都會吵架。父親一生氣舉起東西就摔,母親除了哭就是埋怨。咒罵時常飄蕩在家裡每一個角落,母親和我也會時不時捱打。有一段時間母親見人就落淚,聊起生活的不幸彷彿祥林嫂一般沒有盡頭。

我的生活裡充滿了黑色的記憶,日記本里都是鋼筆蘸了紅色墨水寫下的關於死亡的念頭。那一朵一朵滴著血的大淚花開在扉頁上和我的眼淚融為一體。

十三歲那年我向母親提出了希望他們離婚的請求,無論我們的生活有多麼艱辛我願意跟她一起努力,可母親拒絕了。她向我訴說著生活的艱難以及她的無能為力,這讓我覺得往後的日子和這個家一樣—不可改變,沒有希望。

曾經受過傷 只想逃離家鄉的成年人,與父母的關係還能變好嗎?

腦海裡對父母的固有認知

這些年我在大城市拼著命過好自己的生活,對父母具體生活的關注並不多。在我眼裡,這些年除了細枝末節兩個人都沒什麼改變。

我腦海裡帶著這種固化觀念,過年回家也像一種儀式。待的時間不長,去找朋友見同學也會花掉一半時間,好像這樣就能迴避和父母的矛盾了。

父母的改變

這次回家卻有了變化。變化是在我開始24小時全天居家的時候注意到的。

· 母親在我睡覺的床上鋪了一層純棉的床單(我皮膚敏感,遇到混棉睡覺就會睡不好);

· 母親不再堅持在我們有分歧的時候只聽她的(可以做出妥協);

· 母親在牆上貼了我曾經告訴過她認為重要的話(雖然她還做不到);

· 母親開始學會爭取自己的合理權益而沒有一味忍讓;

· 父親在我和母親不在的時候單獨完成了需要和其他人協調才能辦到的事;

· 父親學東西很快,學會了幾個菜並且做的好吃;

· 父親對我拒絕他的事情不再感覺到憤怒和糾纏;

· 父親進我房間開始敲門了;

· 父親學會在我睡覺的時候不大聲嚷嚷;

......

曾經受過傷 只想逃離家鄉的成年人,與父母的關係還能變好嗎?

在這麼多年我認為他們不愛我的佐證裡,大事小事好像可以舉例舉個沒完。在我學習心理學的這些年裡,那些裝不下的憤怒和委屈在慢慢化解,可好像只留下了我坦然接納現實這個結論。

真的是這樣嗎?

為什麼我們覺得父母很難改變?

我們有一些對父母的固化認知,也許像我們認為父母很固執很難改變一樣。

我一直認為母親不夠體貼不注意細節,其實並不是在所有事上都是這樣。我腦海裡那些她如何不體貼不在意我的感受的經驗篇幅佔了大半,而一些其他信息卻被我忽略掉了。現在想想,母親在她工作的時候是很注意細節的一個人,在對待我的某些事情上其實也是體貼的。

當我們被憤怒和不滿遮住眼睛時候,我們很難看到父母的改變。

這個法則其實適用於幾乎所有的關係。當我們對原生家庭對自己帶來的很多傷害感覺到憤怒的時候,更多的可能是看到他們重複關係中的矛盾和問題,而沒有注意他們帶來正向積極的部分。

曾經受過傷 只想逃離家鄉的成年人,與父母的關係還能變好嗎?

當我們對父母理想化過多的時候,也很難看到父母真實的樣子。

這是另外一極的體現。在諮詢室裡一個20多歲的年輕女孩向我說過她的故事:當她剛上大學的時候才知道父親有一個長達13年的婚外情對象,那個所謂的“徐阿姨”也到家串過門,還經常買好吃的給她。在她眼裡父親是一個敦厚有責任感且對母親專一的男人。她從未想過父親會是這樣,她以父親為榮並且父親的形象成為她談戀愛找男朋友的標準。這個事一出,她感覺她的世界有了顛覆。到後來慢慢談起父母婚姻,仔細回憶的時候,她才承認父母的婚姻其實是“表面完美”。

改變從何而來?

· 我自身的變化會給關係帶來變化。

在成長的過程中角色的置換,我們對待父母的方式都會導致我們和父母關係的變化。從我們的角度看過去,父母也是在變化的。舉個例子,當我們對父母提出的要求表達拒絕後,這個時候父母可能變得憤怒不滿或者再三要求。而如果我們能保持自己的立場,多幾個回合下來你會發現父母可能表現出不滿,表現出憤怒,表現出委屈,但可能不會再對你在這個點上做要求了。

· 看問題角度不同,事情會有不同的呈現

因為之前在父母的關係裡感受到太多的憤怒,進而我從自己的角度扭曲了對他們關係的認知。我的父母吵吵架有時候就是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並且是一種他們認為有情調的溝通方式。從他們的角度來看,這未必是我所認為的壞事。他們也能從吵架這種方式裡調整兩個人之間的關係。

人的變化都有一個過程,這個變化可能很慢,從而我們很可能停留在初期對父母的認知階段。

做為諮詢師的我深知主動來做諮詢的來訪的改變並非一朝一夕。而我父母那一代人更是對自己認為對的東西和他們一貫的生活模式有所堅持。在我看來他們幾乎花了一生才在親密關係裡有所好轉,感受到一些溫情的東西。這個過程確實緩慢,但很多細節也會在這些年裡慢慢變化,只是我對他們的認知還停留在某個階段。

曾經受過傷 只想逃離家鄉的成年人,與父母的關係還能變好嗎?

· 我們有沒有真正的關注過父母。

這個其實是一個核心點。為什麼我們的認知停留在一個階段,為什麼為人子女沒有更好的體會父母,我們真正瞭解父母嗎,我們花時間關注他們了嗎?這些小小的變化沒有被察覺是為什麼,也許是那些我們對父母在意的部分發生了轉變,變成工作、家庭、孩子、我們自己。分配給父母的關注和時間其實少了。

· 環境的改變也會讓父母,以及我們和父母的關係有變化。

時代飛速的旋轉中,父母也變的會看抖音,會打王者榮耀了。他們也不僅僅把自己侷限在廣場舞上。他們的眼界,格局,看事物的方式都在信息大量流淌的時代中變寬變廣。很多父母也有自己的小世界,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他們也許對我們不再那麼幹預,思想也不再那麼保守,更多的與時俱進與包容。

與“現在”的他們在一起

當我們與“現在”的他們好好相處時,也許會發現其實和我們想的不那麼一樣。

接受此時此刻真實的他們才是最重要的。就像晨曦和黃昏有各自的風景一樣,當我們發現我們不曾發現的改變和另一面時,我們會對他們有新的認識和理解。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光,好好愛他們,也許你會感受到新的美好的親密關係體驗。


你與父母多久沒好好談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