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記憶中的哪些傳統手藝有哪些值得保留?

雲粉傳媒


我覺得很多傳統的手藝都是值得保留和傳承的。比如說古琴修復手藝,太珍貴了,不是工業文明能替代的。

吳門琴派的古琴大家裴金寶曾講過一個他的真實故事,有一個蘇州老鄉從湖南長沙給他帶來一把古琴讓他修復,沒修完,又有一個北方的朋友拿來一把琴給他修復,裴老一看瞬間淚目,他說這兩把琴竟然是明朝嘉靖年間同一個人同年同月製作的,在分別了447年後,在他的家相遇了。老人感嘆400多年的時間裡,不知道這兩把琴各自經歷了怎樣的劫難,才有今日的相聚。裴老把這兩把琴放在了一起,無限感慨,欲說而數次哽咽......最後說讓他們擁抱一下吧,明天一把又要走了,以後也不知道有沒有機會見面了。

所以我很感謝像裴老這樣的手工藝傳承人,他們對待自己手工藝如同對待生命一樣,他們擯棄了世俗的目光,潛心在自己的世界裡,他們手中的手工藝品截然不同於工業文明流水線下冷冰冰的千篇一律的產品,他們的每一個手工藝品都是有溫度、有生命、有故事,同時也為這個世界帶來了一份溫暖和感動。

除此之外,中國的傳統造紙術也值得被保留。很多人覺得現在造紙技術這麼發達,誰還手工造紙啊?其實不然,中國手工造紙技術如此高超,以至於一張手工紙能夠千年不腐,一張揉成團的紙能夠在第二天慢慢舒展開來,紙的韌性好到這種程度,誰能做到?哪種機器能做到?令人遺憾的是,這種紙本來是中國人手工生產出來的,但在國外很多人卻把它當成日本紙,賣得超貴,豈不讓人反思?好在我們的社會中還是有一部分人,把中國的一些傳統手工藝保留下來,比如陝西省周至縣起良村“蔡侯紙坊”的一名老手藝人郝耀明,14歲就開始學習古法造紙,到現在已經七十多年了,令人欣慰的是,現在這個村裡最年輕的古法造紙傳承人只有二十歲出頭。

有很多傳統的手藝,他們存在的意義已經不限於手藝本身,他們承載的是一種精神文化、一種寶貴的讓人熱血沸騰,也讓人潸然淚下的生命歷程,我們也感謝他們的存在讓我們的精神世界豐盈起來,希望這個世界,能堅守自己初心的人能夠多些、再多些,讓我們的傳統手藝保留得久些、再久些。


紙藝手工


記憶中的傳統手藝有兒時的小吃、玩具,也有長大後才瞭解的高超的匠人手藝,大規模工業化生產讓很多傳統手藝消失的無影無蹤,僅有的也僅存於許多城市的古文化街以及景區中,傳統手藝也離我們老百姓越來越遙遠。

而記憶中需保留的傳統手藝首推中國的榫卯木工,在古中國的建築、傢俱等大量使用,甚至小時候一個普通的小板凳都是用最簡單榫卯結構來製作的。來自於古人的智慧直到今天,榫卯結構的傢俱也比現代工藝的傢俱來的要可靠、簡約而更具有美感。猶如故宮這般輝煌的存在也未用一釘,600餘年來屹立在北京的中軸線上,無懼風雨。但由於匠人的缺失,榫卯結構的傢俱價格極為昂貴,也難以讓普通的老百姓所享用。


再者為小時候隨處可見的裁縫店,陪著父母親扯上幾尺布料,就可做一身新裝。裁縫師傅肩披軟尺一根,手拿粉筆一隻。在身上左右測量,紀錄。幾塊錢的工錢不到一週的時間就能穿上極為合身的衣裳一套。那種舒適感真的不是現在各種高中端品牌的服裝所能比擬的,而如今不說成衣店了,哪怕是修補衣服的小攤都難得一見。現在的服裝廠都為公版尺寸,分為各類尺碼,但無法滿足每個人的需求。有些衣長合適,袖子就特別短,有些腰圍沒問題,褲長就會有問題。而如同榫卯傢俱問題一樣,開設在豪宅區的偶爾幾件成衣店真不是一般消費者能消費的起的,過萬的一件襯衫也常常有的。期待還能用較低的價格能享受到量身定製的那一身合體的服裝。


三者為陶瓷製品,工業規模化生產的陶瓷器皿是沒有靈氣的,手作匠人指尖環繞中拉起的坯胎再有手巧嫻熟的畫師把那一幅幅美麗的圖案繪製在瓷上,那種具備靈氣的器物無論是使用還是賞析都是如此的完美和自然。家中現在大部分都是使用骨質瓷作為餐器,輕便的重量、精美的圖案以及不宜磨碎的特點,最重要是低廉的價格,讓很多百姓非常喜歡。但個人認為這種器物由於低溫燒製,容易掉釉,沒有陶瓷的質感和手感。我懷念的是小時候沉甸甸的端著一個碗的手感。


當然,在記憶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傳統手藝,有些因為時代的發展而消亡,有些因為疾苦的生活而沒有繼承者。手藝不僅僅是購買的商品,也有可能是奶奶納的一雙粗布鞋,也有可能是爸爸從工廠中做出來的一個推鐵環,甚至也是媽媽包的一碗餛飩一個熱乎乎的包子。傳統手藝消失於形,但記於心,足矣。


叄文肆古


我覺得許多民間傳統手藝都要保留和傳承,有些是留在記憶中,有些實實在在還存在於現實生活中。比如面花:也叫花饃,流行北方地區特有的麵食,是一種民間傳統手工藝,製作簡單,藝術性高,除了食用外,還有觀賞價值。面花藝術早在漢朝就有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發展、創新,形成千姿百態的面花造型,是我國民間藝術的奇葩,也是中國文化藝術的一部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主要用於節日食品、婚喪嫁娶、祭奠祖先、老人過壽、小孩滿月。用途不同,造型也不同。面花主要以麵粉作為原料,調成不同顏色,用手和簡單的工具,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

原料:麵粉、紅豆、花椒、紅棗

工具:擀麵杖、剪刀、小刀、梳子

方法:將麵粉用酵母發好,根據不同的造型,選用不同的顏色。比如青蛙選用綠豆麵,金魚、金豬用玉米麵。5月份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時,我跟推廣師傅學做的青蛙、金魚,今年是己亥年,做個金豬。比“佩奇”簡單多了。





墨香一毛在西安


繡花布鞋,繡花木頭跟草鞋,原汁原味出產的中國鞋子!

我是出生在農村的孩子,上小學三年級之前都沒有穿過運動鞋和休閒鞋。每年春天和秋天來臨的時候,家裡老人都會自己買鞋底、鞋面,然後照著花樣兒給我們每人繡一兩雙布鞋,那時候能穿上一雙新的繡花布鞋真是好開心的一件事情。布鞋的鞋底不太耐磨,容易打滑,不過鞋子很輕,上面的繡花也很好看,就很喜歡。我穿鞋費,基本上一雙新鞋穿一個春天或者一個秋天就不行啦,因為這個,還捱過我奶奶的訓。穿著繡花布鞋跳皮筋、踢毽子永遠是我童年裡最美好的回憶。

到了冬天,因為要過年,家裡老人也都會給做一雙新的繡花木頭跟草鞋,這種鞋子很笨重,但很暖和,鞋跟做得很高,是為了在雪地裡走路時不會被大雪蓋到腳腕。女孩子的草鞋兩面都會給繡上很漂亮的花樣兒,男孩的就隨便些,什麼都不繡。現在想想,耳邊似乎還能聽到穿著草鞋踏在厚厚的雪地裡時發出的咯吱咯吱的聲響,那一腳就是一個深深的雪窯啊。

現在,繡花布鞋和繡花木頭跟草鞋都已經被形形色色輕便好看又舒適的運動鞋、休閒鞋、各種鞋取代了,再也沒有人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繡那麼一雙老土又過時的鞋子了。奶奶和姥姥年紀都大了,已經拿不起繡花針了,媽媽不會繡,我更不會,未來的一代可能連有過這種鞋子都不知道了。

不過,如果可能,真希望這種手藝能永遠傳承下去,因為它不僅象徵著我的童年,它還代表著中國曾經有過那樣一個純樸的時代。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ps:好不容易找到的圖片,現在網上連這種鞋的樣子都幾乎絕跡啦。)




詩書謝言


工業化的社會。工業產品的流水線、標準化,對傳統手工藝造成很大沖擊。許多優秀的民間手工藝失傳或岌岌可危。

傳統手藝是優秀的工藝品、具工匠精神。是文化生活的載體;以先賢隔空共話、更兼環保產品。

“篾匠人”,家用的籃子、篇、筐、甚至鍋刷。

房屋木匠、​——鋼筋水泥屋裡,見不到枊與榫不用一根釘子而用力學結構搭建。

鋦瓷、補鍋人​:打碎的瓷器,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再修復起來的技術。

彈棉花:身背大弓、又有如彈琴​











沒事找茶


作為陝西人,陝西很多地方特色的手工面已經在慢慢銷聲匿跡。這種最傳統陝西人的日常主食應該恢復它的最傳統的手工做法,還原它最原始的陝西面食的味道,這真是需要傳承,怕吃不上正宗陝西面。


沙漠金丘


小時候在姥姥家衚衕口有個老人,純手工做擀麵杖,擀餃子皮的那種擀麵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