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演員都是“工資制”,為什麼現在反而不實行了?

近些年,演員的天價片酬一直飽受大家詬病。對於這種亂象,有人提議影視行業實行“工資制”。其實,老一輩的人都知道,過去的演員一直都是“工資制”。因為過去的演員都有自己的單位,比如文工團、歌舞劇團、各類製片廠等等。那時候,演員就和普通工人一樣,每個月領著幾百塊的工資。

以前演員都是“工資制”,為什麼現在反而不實行了?

濮存昕是極少數還有單位的演員

當然,作為演員肯定是要拍戲的。若有演員拍了一部不錯的影片,除了原有的工資之外還會有一些額外的補貼,算是一種獎金。說到這裡肯定有人會感到疑惑了,既然我國影視行業有這種“工資制”,為什麼現在反而不實行了呢?其實,這是由包括政策、演員、市場等多方面的因素導致的。

1、政策放開了,演員們的機遇更多了

就拿相關政策來說,以前拍電視、電影那都是國企才能乾的活。這種模式的好處很明顯,簡單來說就是一句話:如今影視圈的各種亂象在那種模式下都不可能產生。相對的,短板也很明顯。由於國有的製片廠數量並不多,每年產出的影視劇數量有限,傳播效果也很一般。

以前演員都是“工資制”,為什麼現在反而不實行了?

可後來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由於政策開始向民營企業傾斜,他們也有條件來拍攝影視劇了。相較之下,民營企業拍攝的電視劇數量更多,這就意味著演員在那裡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於是,演員們紛紛跳槽,來到外面的世界尋求機遇。而外面的錢確實比“體制內”的錢更好賺,這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演員從原有的單位跳槽。

以前演員都是“工資制”,為什麼現在反而不實行了?

大浪淘沙之後,留下的演員都已經在外面的世界立足了。那些表現出色的基本被影視公司簽約,成為該公司的一大招牌。而部分有商業頭腦的演員則另闢蹊徑,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培養新人。這種新模式早就讓他們賺得盆滿缽滿了,現在想讓他們回到拿工資的“苦日子”絕無可能。

以前演員都是“工資制”,為什麼現在反而不實行了?

2、市場自我調節,想要逆轉難於登天

除了政策的因素外,市場的調節也讓影視行業不可能回到過去的那種模式了。對於我們現在看到的演員天價片酬的現象,有網友作出了比較專業的解釋:在總量一定的情況下,某一部分超出了其原有的比例,就要佔有其它部分的原有比例,這就是一種市場的自我調節。

以前演員都是“工資制”,為什麼現在反而不實行了?

關於這點,我們可以類比到景德鎮瓷器上。古代的六大名窯精品雖然價值連城,但這些精品瓷器的社會勞動價值並沒有達到其價格,這是不是說精品的價值被高估了呢?並不是!因為這少數的精品往往是千里甚至萬里挑一,而那些殘次品都沒有體現出自己的價值。可製作殘次品的過程中確實付出了社會勞動,這總得有人買單吧。於是,那件精品不僅包含了本身的價值,還有那些殘次品的社會勞動價值。

以前演員都是“工資制”,為什麼現在反而不實行了?

景德鎮精品瓷器

說回如今的影視行業,這和瓷器是多麼的相似。那麼多人進入娛樂圈、影視圈奮鬥,可最後有幾個能出名?從市場調節的角度來看,極少數出名的演員之所以能拿“高片酬”是因為他們“榨取”了那些失敗的競爭者所付出的努力。按理說,市場調節出來的“高片酬”我們不該干預。可問題是,如今的天價片酬不只是市場調節的結果,更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炒”起來的。當某些沒有實力的演員片酬卻是以千萬甚至是億來計數時,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和走向都會受到影響。

以前演員都是“工資制”,為什麼現在反而不實行了?

現如今,影視行業已經市場化了,這種時代的大趨勢是無法逆轉的。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無法整頓這種亂象,相關部門可以適當調整目前演員們的“工資”,壓低上限並提高稅收。這樣一來,影視行業的市場調節將在相當一段時間內處於可控範圍,整個行業才會更加健康、有序地向前發展。

以前演員都是“工資制”,為什麼現在反而不實行了?

3、結語

總之,由於現在政策放開了,影視行業也已經市場化了,演員們的發展更加自由了,很難回到以前“工資制”的那種模式中。我們只能寄希望於相關部門結合“工資制”和現在的自由市場,推出新的政策來解決演員的天價片酬問題,希望這一天儘快到來!


有可能對演員實行工資制嗎? (單選)
0人
0%
有可能
0人
0%
不可能
<button>投票/<butt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