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殤:由使節林霄被藩屬國拘押餓死,看朱瞻基的戰略失策(下)

上回說到,成化十八年七月(公元1482年),大明使節林霄拒絕對藩屬國滿剌加的新國王馬哈木沙下跪,被馬哈木沙囚禁後活活餓死。

此消息傳到京師,大明無力為使節復仇,只能對林霄的家屬予以厚賜。

給事中林霄之使滿剌加,不肯北面屈膝,幽餓而死,而不能往問其罪。---《明武宗實錄.卷二》

究其原因,是因為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大明宣宗皇帝朱瞻基放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撤回了在交趾的大明軍隊,使得大明中央政府對半島諸國軍事威懾力量減弱所致。

然而,放棄交趾省,使得大明軍隊無法直接從陸路對半島各藩屬國進行軍事威懾只是朱瞻基的第一條戰略失策。

大明殤:由使節林霄被藩屬國拘押餓死,看朱瞻基的戰略失策(下)

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及中南半島形勢圖

事實上,朱瞻基還犯下了另一條戰略的失策,即:差使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堅持的是傳統的宗藩朝貢體系,帶去的是和平的聲音,而不是武力宣揚國威,由此給西洋各藩屬國埋下了“大明宗主可欺”的印象。

而這,才是最為致命的。

鄭和下西洋,可以說是明初外交的壯舉,實現了漢唐以來的萬國來朝的盛世局面。

然而民間傳聞,依靠靖難成功登上皇位的朱棣,支持鄭和六下西洋,其目的只是為了尋找南京城破後不見蹤跡的建文帝,他並不相信建文真的被烈火焚燒,屍骸無存。

汪郎以為,這純屬於無稽之談!

鄭和六下西洋的時間跨度佔據了整個永樂朝,期間,朱棣的文治武功早已曉諭海內外,皇位也早已穩固,難道每次都是為了尋找建文?這是不可能的事!

事實上,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六月,朱棣首次遣鄭和率船隊齎敕往諭西洋各國,汪郎以為,其真正目的就是為了宣揚大明國威,臣服萬國。

同時,也是為了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兵伐安南掃清海上障礙,對西洋諸藩國形成海陸兩條軍事路線的威懾力,完成以大明帝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格局的構建,實現“君主華夷”的宗藩朝貢體系。

他朱棣,必須成為天下之主。

大明殤:由使節林霄被藩屬國拘押餓死,看朱瞻基的戰略失策(下)

明成祖朱棣


大明殤:由使節林霄被藩屬國拘押餓死,看朱瞻基的戰略失策(下)

萬國來朝

帝王居中撫馭萬國,當如天地之大無不覆載。遠人來歸者,悉撫綏之,俾各遂所欲……自今諸番國人願入中國者聽。---《明太宗實錄.卷二十四》

作為漢族歷史上最後一位世界級大帝,朱棣支持鄭和下西洋,並在安南推行郡縣制,親征漠北等等國家級戰略佈局,都基於這一理想去做的,由此也打下了明朝中央政府的威嚴。

此後,永樂五年、永樂七年、永樂十一年、永樂十五年、永樂十九年,鄭和相繼下西洋,就是為了鞏固已經郡縣制的安南(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威懾境內反明勢力,警告西洋諸藩,大明不僅可以從交趾出兵,也可以從海上進攻,挑釁大明天威屬於自尋死路。

正因為如此,鄭和的龐大船隊,從永樂三年首次下西洋開始,無一不是貫徹這一目標。

“及臨外邦,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蠻寇之侵掠者,剿滅之。由是海道清寧、番人仰賴者,皆神之賜也。”---《天妃之神靈應記》碑,即“鄭和碑”

大明殤:由使節林霄被藩屬國拘押餓死,看朱瞻基的戰略失策(下)

《天妃之神靈應記》碑,即:鄭和碑

武力,才是大明和西洋諸藩建立宗藩朝貢關係的基礎!

如:永樂三年在三佛齊國捉拿海盜陳祖義,永樂七年抓捕錫蘭山國國王亞烈苦奈兒及其家屬,永樂十一年生擒蘇門答國的“偽王”蘇斡剌等等,都是借下西洋的時機宣揚大明武力的例子。

永樂五年,爪哇國西王和東王相互廝殺之時,西王誤殺了明朝貿易使團,驚嚇之餘,不得不上書遣人謝罪,畢竟安南滅國近在眼前,鄭和船隊遊弋海灣,稍有不慎,亡國滅種。

爾居南海,能修職貢,使者往來以禮迎送,朕當嘉之爾。比與東王構兵而累及朝廷所遣使百七十餘人皆殺,此何辜也。且爾與東王均受朝廷封爵,乃逞貪忿擅滅之而據其地,違天逆命,有大於此乎?方將興師致討而遣亞烈加恩等詣闕請罪。---《明太宗實錄.卷七十一》

如果朱棣一怒之下真的發兵征伐,那麼,攻打爪哇國的軍隊就只有鄭和的水師!

故此,鄭和下西洋以交諸藩,並堅持武力為後盾的戰略,為朱棣能夠真正實現萬國之主的夢想提供了一項重要保障!

大明殤:由使節林霄被藩屬國拘押餓死,看朱瞻基的戰略失策(下)

鄭和船隊,實際上就是朱棣向西洋藩國秀肌肉的

然而,朱棣用了二十二年建立起來的,以大明為中心的朝貢宗藩體系的國際秩序格局,卻因為宣德三年,朱瞻基放棄了交趾省,允許安南復國後開始崩潰。

這對於朱瞻基來說,並不是一個好兆頭!

因為安南復國的成功,讓西洋諸藩第一次看到大明宗主國的無奈,由此產生了輕視之心,甚至公然和大明唱起了反調,就連一直奉大明為尊,勤修職貢的占城王國也是如此。

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大明從安南撤軍才一年的時間,占城王國就敢扣押暹羅朝貢明朝的使團。

正是感覺到了西洋諸藩的陽奉陰違,朝貢沒有了永樂年間的勤勉,鑑於在陸上已經失去了威懾的優勢,朱瞻基依靠的只能是水師。

故而,宣德六年,朱瞻基重啟下西洋的壯舉,目的就是想恢復此前的朝貢體系,重塑永樂時期“四裔君長悉臣悉順,朝覲貢獻之使接踵道路”①的盛況。

大明殤:由使節林霄被藩屬國拘押餓死,看朱瞻基的戰略失策(下)

明宣宗朱瞻基

但是這一次,鄭和船隊已經沒有了前六次的霸氣。

失去了陸路上對西洋諸藩軍事威懾的大明朝,在當時的人類世紀中,其維持世界第一的水師部隊也放棄了對西洋諸藩宣揚武力的手段,和平交流成了鄭和最後一次的外交使命。

沒有了武力作為後盾,或者說放棄了軍事威懾,對於大明朝來說,結果是非常致命的!

如:占城王國,不但不放還宣德四年扣押暹羅朝貢大明的使團外,還於宣德六年扣押了因為偏離了航線,漂流到占城的明朝下西洋的官軍。

而這兩起扣押事件,前後竟長達十六年,一直到朱祁鎮的統治時期也沒有得到解決。

(正統元年五月)近者暹羅國使臣奏:宣德四年,本國差使臣同番伴男婦一百餘口,駕舡及方物入貢,至國新州港口被國人拘留。宣德六年,朝廷下西洋官二十餘人乘船值風,飄到王國地方亦被拘收。敕至,王即將原留暹羅國人口方物及下西洋官軍盡數(放)回……否則天地鬼神必有所不容者。王其省之,體朕至懷。---《明英宗實錄.卷十七》


(正統十一年秋七月)又常遣敕令王國中,將先所拘留暹羅國使臣人伴一百二十餘人發回本國,及將朝廷下西洋陳千戶等官軍人伴二十一人差人護送赴京。迄今歲久,俱無奏報發遣。此亦爾先王時事,未知王常聞否?敕至,王宜體朕恤人之心……否則天鑑孔昭惡報,亦必不爽,王其省之。---《明英宗實錄.卷一百四十三》

由此可見,沒有了陸路上的武力威懾,又不願意依靠水師對藩國進行軍事打擊,只想依靠和平的手段維護宗主國地位,以圖恢復永樂時期的霸氣和萬國來朝的盛況,對於宣德帝朱瞻基來說是一項無法完成的政治工程,更別說他的後世子孫們。

大明殤:由使節林霄被藩屬國拘押餓死,看朱瞻基的戰略失策(下)

明朝造船廠製造海船復原圖


大明殤:由使節林霄被藩屬國拘押餓死,看朱瞻基的戰略失策(下)

海戰中的明朝水師

汪郎說:

宣德三年放棄交趾,安南復國,標誌著明朝在陸路霸權戰略上的收縮;宣德六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放棄武力威懾,採取和平交流的方式,標誌著明朝在海洋霸權戰略上的退卻。

兩大國家級戰略的失策,也意味著明朝在西洋諸藩之中的影響力開始下降。

沒有了大明宗主國的軍事戰略威懾,西洋諸藩面臨的軍事壓力驟然減輕,諸國不再對大明中央王朝馴服,朝貢也時斷時續,全憑藩屬國的心情而定,“君主華夷”的思想逐漸成為一紙空談,永樂大帝打造的以武力為後盾的西洋宗藩朝貢體系也就此趨於鬆散,並逐漸瓦解。

正是朝貢體系的崩壞,最終造成了成化十八年,使節林霄被藩屬國滿剌加囚禁餓死,大明無力付諸武力討伐的歷史無奈!

而最重要的是,此時已經悄然進入了大航海時代,來自歐洲的佛郎機人(葡萄牙、西班牙)開始在世界搶佔殖民地。

而大明,因為對西洋的戰略收縮,將自己的國防戰略部署在漠北一帶,失去了在大航海時代領先於世界的大好先機,依然在“之乎者也”中遵守著“聖人之道”。

直到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屯門海戰爆發,大明君臣才猛然發現,早在弘治年間就已經侵擾大明海疆的番夷竟然如此之強,也就在這一刻,才揭起了第一輪“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學習高潮,開始大量仿造佛朗機炮,以增強國防。

總歸是跟緊了世界的腳步。

注:

《明太宗實錄.序》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大明殤:由使節林霄被藩屬國拘押餓死,看朱瞻基的戰略失策(下)

屯門海戰後,明朝水師開始仿造蜈蚣戰船


分享到:


相關文章: